#對別人好一點 #對自己也好一點
#慈悲的心 #是減壓的最佳配方
.
在會見社會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內分泌學家、佛教修行者,以及參考我自己的經驗以後,我非常確定,慈悲心的出現需要具備四個條件:
.
1⃣️注意他人經驗的能力、
2⃣️關心他人的能力、
3⃣️洞悉什麼可服務他人的能力、
4⃣️採取行動以增進他人福祉的能力(或至少希望別人一切順利,但不執著於結果)。
.
關注、親社會的感覺、無私的意圖、洞察力、體現是組成慈悲心的關鍵「非慈悲」元素。我從神經學的研究中也了解到,慈悲不是存在大腦的單一位置,而是分布在整個大腦。此外,它似乎是突發性的,也就是說,當組成慈悲的要素都到齊時,慈悲心自然就會出現。
.
一行禪師寫道:「花是由非花的元素構成的。你看到花朵時,會看到陽光、雨水、土地等非花的元素——那些元素聚集在一起,幫那朵花綻放開來。把任一非花的元素移除,就不再有花了。」就像陽光、雨水、土地構成花朵一樣,關注、關心、意圖、洞察、體現構成了慈悲。
.
從這個相互依存的角度來看,再加上我自己的冥想與照護經驗,以及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倫理學方面的研究,最後我設計出一套矩陣,它顯示讓慈悲心出現的主要特質。換句話說,非慈悲因素是促成慈悲心的要素。
.
後來,我開始用這個模型來培訓臨床醫生、宗教師、教育工作者、律師與商務人士,教他們如何在內心與周遭培養一個可以修練慈悲心的領域。我們藉由訓練注意力、培養親社會的特質與無私的意圖,發展辨識力與洞察力,以及為有道德與關懷的參與行動創造條件,來培養慈悲心。慈悲的參與是具體的,也是合乎道德的。它還有輕鬆、平靜、良善的特質,而且當我們服務他人時,它還會讓我們的內心洋溢著一種幸福感。
.
我把這種模式稱為「慈悲的ABIDE模式」。我喜歡口訣記憶法,因為這樣更容易記住一個模式或流程。
「ABIDE」中的「A」代表「注意」(attention)與「情感」(affect,亦即親社會的情感)。這兩個促成注意力與情感的「平衡」(balance),亦即ABIDE裡的B。ABIDE裡的I包括「意圖」(intention)和「洞察」(insight),這是促成辨識(discernment)的認知流程,亦即ABIDE中的D。ABIDE中的E是指「體現」(embodiment)、「參與」(engagement),以及慈悲行(Compassionate Action)。
.
我在國會圖書館擔任訪問學者的尾聲,做了一場簡報,以講解ABIDE模型。接著,我開始投入專案的第二階段:為ABIDE模式開發一種易於傳授的應用方式,目的是支援臨床醫生與其他人在人際互動中培養慈悲心。慈悲心的解析圖很實用,但日常生活才是落實慈悲心的地方,那是我們的生活經驗。
.
#如何修習GRACE法
.
🔺聚精會神(G)
.
這是提醒我們暫停下來,給自己時間冷靜沉澱。吸氣時,集中注意力。呼氣時,把注意力移到體內,感覺到體內一個穩定的地方。我們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或身體感覺中立的部位,例如接觸地板的腳底或交握的雙手。或者,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個片語或一個物體上。我們利用這個聚精會神的時刻,來打斷我們內在對假設與期望的自言自語,讓自己沉澱下來,處於當下。
.
🔺喚起意圖(R)
.
喚起當初的承諾,自己要誠正地行動,也尊重他人的誠正。想起我們的目的是服務他人,向世界敞開心扉。這個回顧初衷的動作可能在瞬間發生。我們的動機使自己持續走在正軌上,符合道德,呼應自己心中最高的價值觀。
.
🔺注意自我與對方(A)
.
這是注意的流程——先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感、認知經驗,然後再注意他人的經驗。在注意自己的過程中,把注意力放在身體感覺、情緒、思想上——這些都可以塑造我們對他人的態度與行為。如果我們感覺情緒被互動的對象觸發了,我們的反應可能影響我們清楚感知對方及關心他人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反應,並反思對方苦難的性質與來源,我們也許能以一種不帶偏見又有洞察力的方式重新定義情況。這個注意與重新評估的流程會啟動與同理心有關的神經網路,並支援慈悲的反應。
.
從這個注意自我的基礎,我們轉而注意他人,以不帶評斷的方式去感覺對方的經驗。這是一種積極的「見證」形式。當我們在身體上(身體同理)、情感上(情感同理)、認知上(認知同理)注意他人時,這也是我們發揮同理心的時刻。透過這個注意流程,我們開啟一個空間,讓相遇可以進一步發展。在那個空間中,我們可以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事情。當我們讓這種相互交流變得越豐富時,相遇的發展也會越深入。
.
🔺思考什麼有助益(C)
.
這是以傳統理解為基礎的識別流程,同時也受到我們的直覺與洞察力的支持。我們捫心自問:「什麼是睿智又慈悲的道路?什麼是適切的回應?」我們思考什麼可以幫助對方時,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我們也讓洞察力出現,注意對方在此刻可能提供什麼。我們考慮影響情況的系統性因素,包括制度要求與社會期望。
.
當我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同時保持開放心態,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洞察力落在一個可預測的範疇外。識別流程可能需要時間,所以我們儘量不要妄下結論。考慮什麼有助益時,一定需要注意力與情感平衡,很深的道德感,了解自己的偏見,並注意到受苦者的經驗與需要。謙遜是另一個重要的指導要素。
.
🔺參與,然後結束(E)
.
這是指在合適的情況下,有道德地參與及行動。「慈悲行」會從我們創造的開放、連結、辨識領域中浮現出來。我們的行動可能是提出一個建議、一個問題、一個提案,甚至什麼都不做。我們努力與他人共創一個互動互信的時刻。利用我們的專業、直覺、洞見,我們尋找符合價值觀且支持彼此誠正的共通點。如此衍生的慈悲,是尊重所有相關人員的、務實的、可行的。
.
時機恰當時,我們可以結束我們在這個慈悲互動中的參與,完全轉往下一刻、下一個對象或任務。這是GRACE那個E的第二階段。無論結果超出預期或令人失望,我們都應該注意並承認發生了什麼。有時候我們必須包容自己或他人。或者,這可能是一個值得好好感恩的時刻。不承認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很難放下這次相遇並繼續前進。
.
〰️〰️〰️〰️〰️〰️〰️〰️
.
📖本文節錄自《#站在邊緣之境:利他、同理心、誠正、尊重、敬業,回歸五種心理狀態本質,在恐懼與勇氣交會處找到自在》,作者瓊恩‧荷里法斯(Joan Halifax)是一位禪師與人類學家,著有《與臨終共處》(Being With Dying)一書,本書於2020年11月初由 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
.
🏷閱讀這本好書:https://tinyurl.com/y4pcqn5p
🏷閱讀減壓好書:https://tinyurl.com/stressBYEBYE
如何修習grace法 在 內觀禪林179:佛法禪修地圖4: 純觀行者的三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資具依止戒二、增上心學純觀行者 修習 適合自己的止業處。1.培養出近行定使心寧靜而有力。2.培養出剎那定使心安住,具有... ... <看更多>
如何修習grace法 在 #如何修習grace法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會見社會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內分泌學家、佛教修行者,以及參考我自己的經驗以後,我非常確定,慈悲心的出現需要具備四個條件:.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