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控制的大吃特吃: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
然而嚴重的情緒性進食,或幾近暴食的情形,但又不像暴食症狀中會讓自己催吐,則可以評估是不是「嗜食症」。
根據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談到的嗜食症有以下幾點:
A.重複出現暴食發作,在一段時間內(例如兩個小時),吃下遠大於多數人在類似時間和狀況下能吃的食物量,並且在該時段內對吃東西有失控的感覺(例如覺得自己無法停止或控制吃的食 物和量)。
B.以下五項符合三項以上:吃的比平常快;一直吃到肚子脹的很不舒服;就算不餓也會吃下大 量食物;躲起來吃以免被看見;暴食後伴隨著自我厭惡感、憂鬱、羞愧的情緒。
C.暴食行為出現的時候會覺得壓力很大。
D.暴食頻率每週至少一次並持續三個月以上。
E.不會出現催吐、吃瀉藥、節食等補償性行為,不適用暴食症或厭食症。
在我的實務案例中,我發現這現象出現在女性身上的比例遠高於男性,而通常在談及家庭關係某特定狀態時,即時案主沒有主動跟我談「飲食」的困擾,我也會在詢問之下,容易出現飲食問題的描述。
而他們的生活環境,與心理狀態,特別容易出現「夾縫裡求生存」的感受,也就是生活中出現強烈窒息與壓制的感受,包括有可能是夾在父母兩顆意見不合的大石頭中間,覺得自己難以選邊站;有可能是生活中各種決定都被剝奪與侵佔。簡單來說,是一種空間被入侵的感受,包括物理與心理空間。
飲食問題往往跳脫不出對「控制感」的渴求,雖然在飲食問題中感覺失控,但卻在飲食過程獲得控制的爽感,以及撐爆肚皮的「擴張感」,相對於生活中很多無法控制與被壓制的情境,基本上大吃大喝就是最快紓解的方法了。
而常見的成年女性案例,他們在生活中都容易被當「孩子」般養育或照顧,經常感覺父母對自己「虎視眈眈」,是不是哪裡又沒做好,是不是又被過度關懷,讓他們感覺生活缺乏隱私,也缺乏自主感,但是對關係的恐懼又讓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表達真實的心情會引來更多責難與衝突,因此他們選擇壓抑和息事寧人,卻在狹宰的山縫裡匍匐前進,所以,他們也往往有一種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展比其他人都更為緩慢的感受。
如何幫忙自己走出飲食的問題,需要能建立起心理界限,也要能自信地表達自我,好好體認自己的存在與「我是誰」,理解對關係的恐懼,為自己破除種種害怕,才不會活在被決定的人生中。
Reference:
原文網址: 是真的餓or壓力大?一張圖教你分辨 4招減少「情緒性進食」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飲食障礙症簡介與其合併的身體症狀。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5(5),135-143。
如何紓解孩子壓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期間,師生的壓力源
開學後,無論老師或是學生,試著一起列出彼此所面臨的壓力源,壓力事件。
具體的條列出來,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壓力事件。
對於當事人來說,正面或負面的壓力事件所需要承擔的壓力強度,可能是類似的。
當我們可以清楚的將壓力源寫下來,就可以進一步釐清有哪些壓力事件,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例如COVID-19疫情的發展,這時我們可以做的是,試著調適以及好好因應。
負向情緒的自然與必要
讓孩子們了解,無論是哪一種情緒,例如生氣、憤怒、焦慮、不安、沮喪、傷心、難過、煩躁等,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非常自然的,以及存在的必要。
例如適度的焦慮,能夠讓我們和周遭的的人事物,保持警覺,維護自己的安全,或提升自己的學習表現。
適度的焦慮,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這是最好的狀態。
然而,自己必須要注意,當下的焦慮是否超出我們可以的負荷,進一步影響到生活、學習、人際、工作、感情等。
自我表露對未知的不安、懷疑與困惑
COVID-19疫情仍未停歇,讓大人與孩子持續處在未知的狀態。沒有人知道疫情會到什麼程度?會持續多久?對自己會產生多大的改變?
在這當中,所產生的不安、懷疑與困惑,是很自然的現象。讓師生透過彼此的討論,彼此的自我表露,說一說,分享出來,也是一種紓解。
同時也讓孩子了解,大人在面對某些事物,例如疫情依然會感到脆弱。面對脆弱也是一種成熟的呈現,老師並非一定得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如何的勇敢。
在教室裡,老師可以自我表露到什麼程度,孩子多少也願意說到什麼程度。
讓師生彼此進行自我表露,也讓彼此了解原來有些想法,不只自己這麼想,在其他人的想法中,原來也一樣。
人與人之間的敏感連結
在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顯得相對的敏感。無論是社交距離的拿捏,以及對於疫情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不安、懷疑,難免對在校園裡面的相處,彼此產生某種程度的戒慎恐懼。
這些敏感,有時讓我們過度將注意力聚焦在負面的訊息上,同時不自覺的強化,放大在內心裡,面對未知的恐懼。
試著讓孩子理解,這段期間人與人之間,存在了矛盾,猜疑,雖然不盡合理,但也讓彼此知道或許這需要一段時間逐漸調適。
隨遇而安與破除執著
COVID-19疫情對我最大的改變,在於逐漸地調整隨遇而安的認知,例如現在無法做的事情,就先挪到以後,把原本日後要做的事情,挪到現在來做。破除執著,給自己一些滾動式修正的經驗。當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它,那就試著接受它,讓自己學習因應與調適。
疫情之下,開學的壓力因應與調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如何紓解孩子壓力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期間,師生的壓力源
開學後,無論老師或是學生,試著一起列出彼此所面臨的壓力源,壓力事件。
具體的條列出來,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壓力事件。
對於當事人來說,正面或負面的壓力事件所需要承擔的壓力強度,可能是類似的。
當我們可以清楚的將壓力源寫下來,就可以進一步釐清有哪些壓力事件,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例如COVID-19疫情的發展,這時我們可以做的是,試著調適以及好好因應。
負向情緒的自然與必要
讓孩子們了解,無論是哪一種情緒,例如生氣、憤怒、焦慮、不安、沮喪、傷心、難過、煩躁等,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非常自然的,以及存在的必要。
例如適度的焦慮,能夠讓我們和周遭的的人事物,保持警覺,維護自己的安全,或提升自己的學習表現。
適度的焦慮,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這是最好的狀態。
然而,自己必須要注意,當下的焦慮是否超出我們可以的負荷,進一步影響到生活、學習、人際、工作、感情等。
自我表露對未知的不安、懷疑與困惑
COVID-19疫情仍未停歇,讓大人與孩子持續處在未知的狀態。沒有人知道疫情會到什麼程度?會持續多久?對自己會產生多大的改變?
在這當中,所產生的不安、懷疑與困惑,是很自然的現象。讓師生透過彼此的討論,彼此的自我表露,說一說,分享出來,也是一種紓解。
同時也讓孩子了解,大人在面對某些事物,例如疫情依然會感到脆弱。面對脆弱也是一種成熟的呈現,老師並非一定得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如何的勇敢。
在教室裡,老師可以自我表露到什麼程度,孩子多少也願意說到什麼程度。
讓師生彼此進行自我表露,也讓彼此了解原來有些想法,不只自己這麼想,在其他人的想法中,原來也一樣。
人與人之間的敏感連結
在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顯得相對的敏感。無論是社交距離的拿捏,以及對於疫情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不安、懷疑,難免對在校園裡面的相處,彼此產生某種程度的戒慎恐懼。
這些敏感,有時讓我們過度將注意力聚焦在負面的訊息上,同時不自覺的強化,放大在內心裡,面對未知的恐懼。
試著讓孩子理解,這段期間人與人之間,存在了矛盾,猜疑,雖然不盡合理,但也讓彼此知道或許這需要一段時間逐漸調適。
隨遇而安與破除執著
COVID-19疫情對我最大的改變,在於逐漸地調整隨遇而安的認知,例如現在無法做的事情,就先挪到以後,把原本日後要做的事情,挪到現在來做。破除執著,給自己一些滾動式修正的經驗。當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它,那就試著接受它,讓自己學習因應與調適。
疫情之下,開學的壓力因應與調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如何紓解孩子壓力 在 親愛的爸媽,也請給自己一點時間 的推薦與評價
【2020年最後一天,給親愛的爸媽們】 作父母,請先照顧自己的情緒 #父母也要適時紓壓 · #情緒會左右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 面對忙亂的生活節奏、沈重的工作壓力,爸媽無 ... ... <看更多>
如何紓解孩子壓力 在 孩子容易焦慮?兒童心理學家三招讓孩子紓解焦慮|小朋友鬧 ... 的推薦與評價
孩子 容易焦慮?兒童心理學家三招讓 孩子紓解 焦慮|小朋友鬧情緒| 每當你的 孩子 發脾氣時你會如何處理| 兒童情緒發展| 教育 孩子 的好方法| 正面管教你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