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對自我價值的影響】#情緒勒索 #周慕姿
⠀⠀⠀⠀
一對父母與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在路上走著。孩子看到草地,很興奮地跑過去。小小的身軀,還沒辦法跑得那麼快,跌跌撞撞地,下一刻,孩子就「仆街」了。
⠀⠀⠀⠀
跌倒的孩子,開始哭了起來,父母一邊快速走到孩子身邊,一邊用著穩定的音調說:「沒事,沒事。」然後,父親與母親蹲了下來,很快的檢視孩子的身上是否受傷。「沒事,沒有受傷,沒事喔~~」
⠀⠀⠀⠀
孩子還是哭著,媽媽立刻把孩子抱在懷裡:「沒事,有點痛痛,但沒有受傷,不過我們下次要走慢一點,好不好?」
⠀⠀⠀⠀
被抱在懷裡的孩子,安靜了下來。媽媽看孩子安靜了,放開小孩,看著他問:「那我們可以走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孩子自己繼續往前走,沒有牽著媽媽,沒有奔跑,每一步,看起來穩定了許多。
⠀⠀⠀⠀
當時我看到這個情景時,印象非常深刻。
⠀⠀⠀⠀
⠀⠀⠀⠀
你還記得,當你遇到挫折時,你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嗎?
或是,當你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你是怎麼做的?
⠀⠀⠀⠀
⠀⠀⠀⠀
以我的這一代或上一代的父母為例,對待孩子是相對嚴厲的。在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或犯錯時,有些父母是會責備孩子,認為孩子不夠小心、不夠努力。就像是孩子跌倒了,父母沒有先看孩子傷的重不重;甚至當傷得不輕時,父母還是先把孩子罵一頓:
⠀⠀⠀⠀
「誰叫你這麼不小心。」
⠀⠀⠀⠀
這句話讓我們覺得:「你會跌倒,是你的錯。」
⠀⠀⠀⠀
沒有人會心疼我、在乎我的感受;我做錯事了,這才是重點。
⠀⠀⠀⠀
「我會因此得到父母的臭臉或責備」,那對小孩子的我們而言,就是一種,失去愛的感覺。
⠀⠀⠀⠀
被罵的孩子,感覺自己做錯了事,父母生氣了,很糟糕。父母可能會因此生氣、否定自己,甚至不愛自己……這些,都是因為「我自己做錯事了」,「都是我的錯」!
⠀⠀⠀⠀
而父母責備孩子做錯事、卻不詢問孩子是否覺得痛的反應,也讓孩子覺得:
⠀⠀⠀⠀
自己受傷會痛的感覺,是「不重要」,甚至是「不允許」的;因為「誰叫你做錯事,會痛是你應得的懲罰」。這種痛,不只不被重視、被忽略,甚至,被認為是種懲罰。
⠀⠀⠀⠀
「原來,會痛,是我的錯」,這感覺實在是太糟糕。這裡面包含:原來我的感覺是不被在乎的;原來我是否做錯事、是否成功/失敗的重要性遠大於我的感受;原來,我的成功與否,比我這個人還有價值。原來,我做錯事,是因為我很糟糕。
⠀⠀⠀⠀
為了抵擋這種覺得「自己做錯事」接連而來的「很糟糕」的感覺,只好把自己的感覺封閉;或是,為了不想再次感受這種「很糟糕」的感覺,他們乾脆把標準變高,以免又被別人責備。
⠀⠀⠀⠀
於是,有些孩子可能會變成:把失敗與犯錯看得非常嚴重,而成為一個容易自責、自我要求的完美主義者:永遠覺得自己做不夠,很難接受自己犯錯、自責過度......因此可能因此自信不夠,自我懷疑。
⠀⠀⠀⠀
這些孩子,他們可能有很高的成就,因為自我要求高;但對於自己的看法,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的信心與自我價值感,出乎意料的低。
⠀⠀⠀⠀
也有父母,對於跌倒的孩子,反應是這樣:「你有沒有怎樣?這石頭壞壞。爸媽抱你~」一方面,對於孩子跌倒這件事,把重點放在「是石頭讓孩子跌倒,是石頭不好」上,於是孩子沒機會學習;另外,捨不得孩子跌倒,那其實是學習過程的一部份、且孩子並沒有受太多傷。對於這些父母而言,他們希望能夠盡其所能保護孩子,最好孩子不要有任何的失敗,任何的受傷。
⠀⠀⠀⠀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孩子很容易成為別人口中的「媽寶」;面對挫折,可能很容易一蹶不振,或覺得都是別人的錯。即使有夢想,一遇到挫折,就覺得大概不行,想要躲回自己的舒適圈。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面對挫折後成功」的經驗太少,很少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
⠀⠀⠀⠀
所以,他們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但懷疑自己,實在是太痛苦了!因此,他們責怪環境、責怪別人,把錯怪在別人身上,可以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不會覺得自己這麼糟。
⠀⠀⠀⠀
而,我舉例的這對父母,他們在孩子跌倒後的反應與行動,讓我印象深刻。
⠀⠀⠀⠀
⠀⠀⠀⠀
首先,他們從孩子跌倒的狀況,判斷跌得不重、加上是草地,應該沒什麼事。因此他們一邊用穩定的聲音安撫孩子說:「沒事、沒事。」一邊快速地確認孩子是否有受傷。他們準確的判斷孩子跌倒的狀況嚴重與否,並且先用聲音安撫哭泣的孩子。
⠀⠀⠀⠀
然後,在孩子不停哭泣時,媽媽抱住孩子,而且提醒孩子,可以如何在走路時不再跌倒。
⠀⠀⠀⠀
這個媽媽,她沒有因為孩子跌倒而表現出過度擔心,而是提醒孩子,如何可以避免跌倒,然後,她相信孩子的能力,放心地讓孩子再自己試一次。
⠀⠀⠀⠀
那種感覺,就像在孩子失敗而沮喪自責、或自暴自棄時,父母理解孩子的心情,在一旁陪伴;但是也讓孩子知道,事情沒有那麼嚴重;在孩子需要時,他們可以安撫孩子,甚至,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
⠀⠀⠀⠀
「你放心,不用害怕,我們在你身邊支持你。」
⠀⠀⠀⠀
然後,父母就放手,鼓勵孩子再試一次。這種放心讓孩子去再次面對挑戰的態度,就像在傳達:
⠀⠀⠀⠀
「孩子,你並不孤單,我們對你有信心;所以,放心探索這世界吧!」
⠀⠀⠀⠀
⠀⠀⠀⠀
這種尊重孩子的感受,也信任、支持孩子的態度,會使得孩子知道:「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比任何事都重要,這世界有人這麼重視我的感受」。孩子也會因此學會重視自己的感受,因而更能容許自己挫折或失敗,學會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學會自我支持。
⠀⠀⠀⠀
而這種「對自己的信任」與「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就是增強「自我價值」的力量所在。
⠀⠀⠀⠀
💖 本文摘修自《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
(書籍連結可參考留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
「如何 判斷 媽寶」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護理師媽咪。凱薩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媽寶檢測表來囉! -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如何判斷男友是不是「好對象」?有些事假裝不了!孝順?媽寶?從 ... 的評價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詢問*------->男生會喜歡"媽寶"型女生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怎麼觀察男友是不是好對象?假孝順真媽寶?會XX的萬萬不可! 的評價
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護理師媽咪。凱薩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週我們來說說 #副食品
2015 年「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
提早開始副食品寶寶未來對食材過敏機率小
我大概將以往陸續收到的問題列在下方
我想,整理好也可以提供給新讀者媽咪參考❤️
▪️選擇粥派、還是一開始就是嬰兒主導斷食法(baby-led weaning,BLW ) ?
BLW學派主張,當寶寶開始「坐得挺」,並且會用手抓東西放嘴巴的年齡,也大概是六個月~
家長就可以把各式各樣的天然食物,餐桌上任何的食材,放任給寶寶吸、玩、舔。
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寶寶沒有真的吃進多少食物,只是啃啃咬咬、嘗嘗味道,這樣就夠了,不需要刻意計算吃進去的量。
一歲以前的主食還是奶。
大人餐桌吃什麼,就能撥一點分給寶寶
食材也盡量準備長條狀,不過小的形狀,方邊抓握也避免噎到。
舔吸食物的過程中,寶寶除了可以少量多樣化的接觸食物蛋白之外,同時也等於在訓練舌頭肌肉、咀嚼肌肉,以及整體吞嚥的協調。
有30%曾經發生過嗆到的小插曲,雖然大部分都沒事,但請家長不能放任寶寶一個人在餐桌上,必須隨時在旁邊陪伴,且要先學習小兒哽塞排除法,以免臨時出狀況。這也是為什麼BLW的原則,還是希望先吃比較軟性的食物,太硬的食物必須要先煮軟,再拿給寶寶玩。
粥派,是傳統上最常見的餵食法
大人準備各式各樣蒸熟後打泥狀的食物去混餵
我們是用湯匙給稀稀的十倍粥餵食,或者是把米精加到奶瓶裡,就完全無法訓練到上述複雜的口腔運作。
餵食也容易讓家長煩躁緊張
孩子越大越坐不住,孩子難餵、擔心營養不足
只想快點把碗中粥菜、飯菜餵完了事
現在台灣的醫師甚至會建議折衷方式
餵粥+讓孩子自家抓部分食物吃
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安撫父母擔心BLW營養攝取不均衡、也可以讓孩子練習吞嚥
我自己覺得如果「孩子可以接受,就是好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吃是天性,#每個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個性
媽咪喜歡準備粥泥孩子也願意吃當然是最好
飯量好抓、食材可控制,這個方法很屬於控制型媽媽😄
BLW孩子普遍自主性高,有可能想要自己選擇,爸媽心臟也要夠強,整家人的忍耐度都要蠻高
兩者一起的進食法,孩子可以就可以~
餵食真的沒有對錯,父母首先要先嘗試,切記勿跟風。
主要當時豆寶不吃粥泥,我才轉換成BLW ~不然我是很愛搞粥泥這種食物😆
▪️蠻多人說BLW 孩子會營養不足以及長不高?
研究上因為蠻多家庭採取混餵的方式,所以這方面的基本面就不太準,數據研究上也是沒辦法說的很準!但長不高目前在豆寶身上是沒有的感覺,他的生長曲線一直都是在85%-90%🙂
▪️BLW導致挑/偏食的孩子?
沒有正相關!國外數據上大部分BLW baby 也沒有挑/偏食狀況, #每個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個性
▪️十倍粥要循序漸進到乾粥要花多久時間呢?
如果是採取粥泥,以前都是說三天一種食物,三天後再增加新的,但是這樣實在沒有很理想,那麼多種食物要試到的話要吃到幾個月?
所以像是十倍粥這種我兩天跳一次、很快就固定在有顆粒的粥~而去還是回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豆寶就是從小不愛粥啊泥的,有顆粒的他比較能接受,所以在副食品之路沒有一定,把握原則就可以了!
可以先從米糊、蔬菜泥、紅蘿蔔泥、少量的澱粉開始食用,用一個小湯匙餵食,初期一天嘗試一種,每種嘗試一次,並觀察嬰兒情況(如皮膚是否發癢、起疹子?)若無任何異狀,就可慢慢增加副食品的量。
▪️到底先吃蛋白還是蛋黃?
蛋黃
蛋白有蛋清,大數據來看較多過敏案例
豆寶一開始也是對蛋白過敏,試了三次,最後還是等到一歲才吃成功
蛋的營養價值很高,但是也不要過多的攝取,很容易導致寶寶出現消化不良
▪️如何得知過敏呢?
#過敏 過敏原進入體內,免疫系統就會迅速反應,產生抗體,而形成不必要的發炎反應及過敏症狀。
一般最常判斷因為副食品的過敏就是皮膚起紅疹、肛門口紅疹一圈。
但也有伴隨嘔吐、呼吸困難的個案,這種情況建議到醫院就診評估。
只要父母沒有食物過敏的病史,或嬰兒的兄弟姊妹未曾有過食物過敏的前例,其實,都不用刻意「限制」或「延遲」哪一類食物。
原則只有一個✍🏻 未滿一歲的寶寶,千萬不可食用蜂蜜或含蜂蜜的食物,堅果也不行
大概是我想到的問題,如果有沒解惑的
可以直接留言給我,不好意思的話私訊也可以🙂
下週會更新如何面對三口組階段喔!
想了解之前幫豆寶準備的菜單可以善用標籤功能 #豆寶blw日記 #豆寶副食品 #精選動態
#副食品的選擇 #護理師媽咪 #blw #blwbaby #副食品紀錄 #副食品之路 #副食品 #媽媽寶寶 #寶寶副食品 #親子 #mommyblogger #mommybaby
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苗即權力,疫苗即政治,疫苗即話語權,疫苗即優越感
自 2020 年初中國爆發武漢肺炎疫情以來,歐美各國看待武漢肺炎的態度,從「不過是比較嚴重的感冒」,到承認「這並非只是亞洲人才會罹患的可怖瘟疫」(衍伸出新時代的黃禍論),到正視此波疫情對於各國國民健康、醫療癱瘓、經濟崩盤還有政權動盪的嚴重破壞性。一年下來,列強諸國的防疫手段與背後的戰略思維,大致不難觀察出,歐美強權歷經疫情初始被迫挨打的守勢之後,積極採取進攻手段,也就是研發疫苗;非強權國家則採守勢,被動等待歐美強權的尖端疫苗拯救之。一來一往,疫苗的研發遂成為新時代鞏固國際強權地位的另一軍備競賽,疫苗的發放躍身強權爭奪國際話語權的最新戰場,非強權國家對於疫苗的爭奪也成為最新的外交角力。
時至今日,疫苗即權力,疫苗即政治,疫苗即話語權,疫苗已成強權們新時代優越感的來源-哪個國家擁有疫苗研發能力,便有資格站在制高點評述他國不夠優越,不夠先進。基於如是優越心理,無論過去一年有多少採守勢的國家防疫表現再好,染疫數再少,死亡率再低,各大國際防疫排行榜再如何穩定名列前茅,疫苗本位主義國家根深柢固就是瞧不起防守型國家。其中,像是紐西蘭、澳大利亞以及五月中旬疫情爆發前的台灣,三個國家皆屬島國,更讓曾在大航海時代殖民島國的大陸型強權國家們 (英國從不認為自己是海島型國家,而是日不落的另類大陸型國家思維) 不時以聽似善意中肯的警示建言,諸如「(島民) 無抗體,(島民) 疫苗施打率太低」,實則傳達出「我就看你們能夠守多久,遲早有一天跟我們一樣崩盤,死傷還會更慘重」,「我們現在有疫苗了,你們還沒有」等潛台詞。
於是乎,當任何一個防守本位主義國家從所謂的「防疫模範生」跌出排行榜,疫苗本位主義國家就會發出一連串「外電」加以分析「為何 (總算) 失守」,其實是在詔告天下 (同時也對內說):我們才是對的。
舉凡台灣、新加玻、越南、澳洲,這幾個原本疫情控管都相對理想的亞太國家,五月中旬先後傳出一波疫情,歐美強權間的國際媒體紛紛以「疫苗施打率偏低」來作為批判標準。然而疫苗施打率低與防疫破口是絕對正相關的嗎?疫苗施打率高的國家,染疫數、染疫比例、死亡數、死亡比例等其他只數是否有比疫苗施打率低的國家理想呢?何以擁有話語權的歐美強權要以疫苗施打率作為現階段防疫韌性表現評分標準?難道不是優越感的展現,遠勝於分析疫情本身。
疫苗即權力,疫苗即政治,疫苗即話語權,疫苗成為新時代列強們優越感的來源。相反地,對於許多防守型國家而言,拿不到疫苗,研發不出疫苗,則會成為最新自卑感的來源。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台灣媒體在五月中旬疫情爆發之後,立刻援引疫苗本位主義的彭博社最新排名高低來抨擊台灣自家防疫不力,完全接受疫苗本位主義國家的優越說詞,進而自我否認台灣堅守一年,有效控制疫情的不爭事實;同時,也忘卻在疫情爆發之前,多數台灣人並未想採取有一定風險的進攻手段去面對疫情-即施打疫苗。
類似的防守心態進而導致對於進攻手段的態度消極同樣發生在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兩國,此二國國民施打率不高,歐美外電便不時以「假性安全感」來警告此二島國應重視疫苗施打率。但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兩國則繼續老神在在。
若非華航把方便當隨便 (3+11制度若是系統設計問題,不會只有一家航空公司成為破口,也不會在往後仍執行3+11的半個月內都沒有出現其他破口),諾富特沒有違反防疫旅館規定實施混居,造成這波疫情爆發,否則台灣從上到下,都會與紐西蘭、澳大利亞一樣繼續老神在在。但在五月中旬疫情爆發之後,台灣被迫由守轉攻,國外疫苗一時調度不及 (印度疫情導致AZ代工廠交不出貨,Covax 同樣也交不出貨都是肇因),原本消極面對疫苗的台灣島民忽然人人都吵著要疫苗,政治人物也趁勢舉著「我要疫苗」大旗,行政治鬥爭之實。但在無厘頭地吵著全民都要立刻施打疫苗 (就算是施打率最高的以色列,打了大半年,也才六成施打率) 背後的集體心態,反映出的是一種集體自卑下的集體恐慌,完全忽視台灣能夠守住一整年,仰賴的是防守,而且是建立在台灣人民屬於服從型、被動型、怕死型的特殊集體性格 (極權統治的遺毒,如今演化成媽寶型國民)下的集體防守。這樣放諸四海,僅此一家如此嚴格遵守戴口罩、勤洗手的防守戰術,不僅對我們過去一年的防疫成效有莫大助益。甚至到了此時此刻,台灣人民的服從性格、怕死性格所展現的「國民素質」,無論是自發性的自主封城,抑或已成本能反應的戴口罩、勤洗手,都讓台灣疫情發展未出現歐美各國染疫人數暴衝,傳播速度過快,拖垮醫療量能,致死率隨之暴增等情事。事實上,若我們對於特殊集體性格下的「國民素質」保持自信與互信,就會相信台灣這波疫情的曲線走向絕不會像歐美各國去年那樣失控,目前看來的確是如此消緩中。
疫苗當然是人類未來與武漢肺炎和平共處,使之全球流感化的唯一解藥,但疫苗並非能讓台灣解決當前疫情危機的特效藥。如果台灣這波疫情能夠順利渡過,靠的絕對是我們特殊文化性格下的「國民素質」,而非 14 天後才會生效且效力並非 100% 的各家疫苗。
疫苗即權力,疫苗即政治,疫苗即話語權,疫苗成為強權們新時代優越感的來源。相反地,對於許多防守型國家而言,拿不到疫苗,研發不出疫苗,則會成為新時代自卑感的來源。現在發生在眼前的是我們因為拿不到疫苗,施打率偏低,國際防疫排行榜「跌落神壇」而自卑,但未來是否會隨著台產疫苗問世後而重感驕傲,甚至感到優越?就我對於台灣島民集體性格的理解,為數不少的民眾極有可能因為深層的自卑感而質疑台灣自主研發的疫苗品質不如歐美,這種質疑與有無取得 WHO 認證無關,與有無取得歐美各國緊急授權認可無關,與有無作完完整三期雙盲實驗無關,甚至有無其他政治雜音影響人民理性判斷無關,台灣人的集體自卑感就是很容易看輕自己人,除非您有本事拿到各種形式下的世界第一,才能止住悠悠之口。(資優生焦慮即自卑)
話說回來,台灣為何要自主研發疫苗,為何不像其它兩個採取守勢的島國-紐西蘭、澳大利亞 (曾嘗試產官學自主研發失敗未果,而且澳洲政府當時也是在該款疫苗 2期3期合併實驗前就預購5100萬劑訂單,之後取消) 從容不迫地採購國際間效力良好的疫苗,等著態度消極的島民想打再打就好?因為台灣在國際間並不被認為是正常化國家,因此我們必須和古巴一樣,自主開發疫苗,以防生殺大權操之外人之手。除此之外,台灣執政當局絕對曾經想過要讓台製疫苗成為競逐國際權力、國際政治、國際話語權的利多,也讓台灣人民有優越感的可能。這個夢想是否還能如願如期實現?就看未來台灣人是以自信,還是自卑的態度去監督台灣疫苗的發展。
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
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任職?組成什麼樣的家庭?
你是不是時時刻刻懷著興奮的心情想像孩子的未來呢?
不管孩子未來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他能為人正直、內心善良、誠實待人,希望陪他度過人生另一半的,是個溫柔體貼、會照顧他的人……。
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本書不是教導你養出一百分的小孩,而是教你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法適應社會的「魯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書介紹孩子身上常見的36個壞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孩子未來造成的影響,接著再告訴你「讓孩子立即戒除」的訣竅,可說是教導孩子不會成為媽寶男、公主病、阿宅、啃老族的36計。例如:
想上廁所卻忍著不說:遇到問題時,習慣以「壓抑」來解決問題、度過難關,但是出社會後遇到困難,光憑忍耐、壓抑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媽請這樣做!上廁所雖然是小事一樁,卻不能因為是小事而忽視。你更應該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對老師說:「我想上廁所」。
不會稱讚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敢認同自己優點,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遠比自己對自我的判斷及看法重要,最後會導致「沒自信」。
爸媽請這樣做!當有人稱讚孩子時,你就在一旁替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坦然接受對方的讚美!
經常讓爸媽送東西到學校:因為「反正爸媽會送到學校」,而養成孩子不認為「把東西準備好」跟自己有關的無所謂心態,最後導致孩子養成「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壞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當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父母要忍住不要幫他送去學校,讓孩子藉由忘記帶東西的體驗,學會負責。
喜歡逛超市或便利商店的試吃區:一看到試吃區,就會忍不住跑去試吃、一聽到是新商品、限量品就招架不住,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成無法分辨「想要與需要」的花錢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告訴孩子,花錢要有計畫,有時候不拿免費的東西,反而才是賺到!
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是習慣與品格!
你認為壓抑自己的夢想,比聽大人的話、努力用功讀書更正確?你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變成「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聽從父母的話,為了別人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別忘了,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就像無形的遙控器般,讓我們照著他們「想要」的樣子被教養長大,然後照著他們的期望「工作」,把想做的事與喜歡的事拋諸腦後。
若換做以前,大學畢業也許能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甚至是主管職,但是現在無論碩士或博士畢業,都不見得能有這樣的機會,未來可能更不適用,因為社會不需要言聽計從的人。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追逐的目標,但是現在社會講求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與能力,而非成績。
所以,身為父母的你,必須知道好成績不代表人緣好、能力好,高學歷不等於高成就、高收入,當大學生、高學歷「滿街跑」,畢業證書成了一張「繳費證明」後,除了在乎孩子的成績,你更應該教育孩子比讀書和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習慣,斷絕壞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從現在開始,改變教養,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來得及!
作者簡介:田嶋英子
• 親職教育專家
• 1961年出生,畢業於廣島大學教育學院。已婚,育有3子,皆進入一流國立大學就讀(東京大學1人,神戶大學2人),親自實踐並驗證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 大學畢業後,至廣島縣內的高中服務,因懷孕生子離職。之後轉任大型補習班,負責模擬考業務並教授古文、國文科,輔導學生進入國立大學或私立名校。
• 2006年對只有考試的教育產生疑惑,於是辭去補習班的工作,開始從事協助為人母者強化教育子女的能耐。
• 2010年展開全國巡迴演講,與民眾深入討論教育議題,2011年擔任株式會社未來創造力的專任訓練師。
• 現為教育問題、家庭問題的專家,從協助解決孩子翹課、學習不佳、不良行為等煩惱,提供兼顧家庭與職場的建議以及如何子女長大成人後重返職場?如何創造生活的意義感?夫婦之間如何溝通等等,從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各種需要出發,給予強大的支援。
• 著有《如何讓孩子說出口、動起來?》
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如何判斷男友是不是「好對象」?有些事假裝不了!孝順?媽寶?從 ... 的推薦與評價
睜大妳的眼睛!從小事觀察男友是不是#好對象及早看出是孝順,還是真 媽寶 影片授權: 周小葳的勇敢生活- IG追蹤新鮮事https://bit.ly/2StWFh ✓LINE ... ... <看更多>
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詢問*------->男生會喜歡"媽寶"型女生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詢問*------->男生會喜歡"媽寶"型女生嗎?? ... 一個家、不該再過分依偎任何一邊的原生家庭、她爸媽說的、她會先判斷應該跟正確與否、並非全盤接受。 ... <看更多>
如何 判斷 媽寶 在 媽寶檢測表來囉! - 感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請看下面這個「媽寶測驗」,這10點如果有超過5點,可能就要小心了: 1.不太會做家事,因為媽媽都幫忙做好啦。 2.每天都要和媽媽講話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