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家圖書館公布了去年的出版現況報告,其中有個數字被各大媒體用來作文章,就是2019年台灣出版的圖書種類數量,已經連續兩年下降,且成為18年來的新低。
許多愛書人在網路上高聲叫好,說許多暢銷書根本是爛書,只是增加出版圖書種類而不以質勝量,甚至罵起許多暢銷書的印刷根本是浪費地球資源。我雖然能理解這是出於善意的發言,但細想根本經不起推敲才是。
老實說,愛書人或知識分子喜愛的書籍,其實根本就是出版社最不願意出的書籍。不管是經典文學的精裝版、精美的藝術圖冊、經典知識書籍精裝版,這幾種類型的書不但製作成本高、校對成本高、編輯成本高、設計成本高,印刷成本也高,甚至庫存成本也比其他為高,唯一不比別人高的,可能也只剩下銷量。這些有個較高文化地位的書籍,是多數出版業者心中的憧憬,每個開出版社的,誰不是希望能出版這類有價值的書籍? 套句台灣知名電視製作人梁赫群的名言「如果能做費玉清的清音樂,誰會想做整人紅不讓?」。
很無奈的,出版業要賺錢就是得靠暢銷書。
暢銷書像是甚麼? 類型小說、心理勵志、投資理財,和每年都會過期的考試書、命理書等等。去年降幅最大的書籍種類,就是小說。
其實說起當前小說中的大宗,絕對就屬於類型小說。當你進誠品,會發現誠品將文學書籍與類型文學分開,你會在文學中看到各國的經典文學,不管是幾百年前的莎士比亞,還是數十年前的米蘭昆德拉,甚至是這幾年的村上春樹。而在類型小說中,你會看到的則是相似於《飢餓遊戲》、《冰與火之歌》或《哈利波特》的小說。至於這兩種類型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其實也沒人能說個準,真要說的話就是文學界不認為後者創作能被列入文學當中,自然九把刀的創作多半也會被列在後者。
因為這十數年間,有太多類型小說被翻拍成電影、遊戲和影集,因此許多看過改編作品的觀眾,出於好奇就會找原著來讀,讀完產生了興趣自然想讀下一本。於是便引發出版業者大量引進並翻譯國外的類型小說。只不過經過這幾年的發掘,多數有市場價值的小說,早已被國內開發完了,能玩過的老哏似乎也都玩過了,讀者慢慢也跟著失去興趣,最後出版數目當然也只能往下掉。
若你手上有本書,你要如何理解他是否是暢銷書? 看銷售排行榜嗎? 不,也許他很暢銷但並非是出版社在出版前認定的暢銷書,更也許這本書原先是出版社認定可能會暢銷但最後並不暢銷的書。
暢銷書最大也最沒辦法發現的特徵,就是印刷成本較低,只不過在大量印刷下,即便成本較低也可有相當不錯的印刷品質。當你手上拿著一本今年初版的書,對比同一家出版社的經典文學或藝術圖錄。若初版新書的印刷、排版及設計品質沒有好過後者,那這本書就是出版社寄予重望的商品。畢竟定期定量出版的書籍,沒人會想在品質上下文章,反倒是經典文學的地位,讓出版社從上到下都願意悉心對待,自然品質好上不少。
出版市場應該要做大,而不是做小。當國內出版書籍總量降低,我想是對國人的警訊,不管其代表的意義是甚麼,都指出國內出版業的產能是降低的。在這份報告中的另一重點,則是點出了大型出版社越來越難做,反倒小型出版社越來越多。我認為這應該是壞消息中的好消息。出版業門檻的降低,應能幫助整體文化事業發展,最終的問題,依然是這塊餅夠不夠大。
這陣子,買幾本書奉獻文化產業吧,齋友們。
民國108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10792.htm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