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看了許多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和小說,除了文本內容外我總是會好奇這些作者有男伴嗎?她們的伴侶是否也抱持著兩性平等的信念?如果沒有,雙方又該如何相處?當愛情和核心價值有所衝突時,該如何走得下去?
不得不說,韓國書在性別議題上的角度真是多元,這本「她厭男,她是我女友」的小說就用輕鬆的口吻與異男視角述說這樣的故事。兩個因故分開的戀人四年後再重逢,一個還是被父權社會綁架不自知的暖男,一個已變身成女性主義的實踐者,且還是最偏激的那種。
男生認為只要他發揮暖男本色,就能讓女友變「正常」、一同結婚生子。也希望女友化妝、穿裙子和他分享日常的生活。殊不知女友不動於衷,仍穿褲裝短髮、煙不離手,還常常憤怒地和他抱怨性侵、性騷擾、墮胎權,甚至在他朋友婚禮上「大言不慚」挑戰婚育傳統觀念。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用了許多貼近生活的例子凸顯出兩人的無奈,男生覺得我明明對女生很好、很尊重,出去會主動買單、幫忙提重物,為何女友還是對「男人」如此不滿?女生則認為這個社會隨處可見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沒有人是局外人,男友為何能視而不見。
另個亮點則是他們的互動與我跟先生雷同。有一次女生憤怒地抱怨許多性侵案被判無罪,被男友指責不該只站在受害者角度思考。女友馬上提供數據和親身經驗論證性暴力舉證定罪的困難、與慣性地檢討受害者的氛圍將降低通報比例。對方一時語塞講不過時只好反問:「你是社會運動家嗎?還是政客?妳是什麼身份?到底為何要在意那種事情?」
類似的對話在我家也時常上演,每次我義憤填膺和先生抱怨各種社會議題,好比小孩能否體罰、疫苗怎麼分配才合乎正義、如何減少醫療糾紛等,只要意見相佐或不感興趣時,他一定會回應:「你又不是要選總統,我們又沒小孩,管那麼多幹嘛?I don’t care!」只不過最近疫情升溫,兩人關在家裡無處可去,我無法像故事中的女友掉頭就走,暫不聯絡。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有朋友曾問我「你信仰女性主義、愛運動、收入高、意見又多,異男應該很討厭妳,妳先生怎麼調適?」仔細想想,我發現我先生廣義來講也是個女性主義者,甚至是我這方面的啟蒙。還記得剛結婚頭兩年,我總愛嗆他沒和我求婚,東西搬一搬我就傻傻「嫁」給他。有次他竟一臉正經和我說「為什麼不是妳和我求婚?我們不是平等的嗎?我和你『結婚』也不是找妳來幫我做家事、生小孩,而是互相陪伴」,我當下啞口無言、也只好摸摸鼻子。五、六年前,我經歷一場事業低潮,也曾哭著和他說「不然不要工作了,給你養」,他只淡淡的回一句「不是不行,但妳想清楚這真的是妳要的嗎?」
現在回想起來,這些事情在我心中埋下種子,讓我長成現在的樣子。
最近又有個例子,讓我驚訝他的性別敏感度。今年過年時,眾多男醫師在網路上發起「發紅包安太座」的活動,以按讚數決定給太太的紅包。正當我皺眉頭對這種強化女性樂於依靠男性的氛圍不以為然時,,他竟然就傳來截圖說「這活動不就是父權的表現嗎?你們女醫師怎麼看?總不能一邊吵男女平等,一邊把自己物化成需要「安」的太歲,拿錢不手軟吧!」
另外,女主角是個不婚主義者,故事裡也一再提到她對傳統婚姻家庭的質疑。每當男友軟硬兼施想騙婚,她回應的金句實在太值得分享,以後若遇到有人在和你催婚,完全可照抄使用:
「我不是放棄結婚,我只是選擇我要的人生」、「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孤單,但是沒有老公和小孩,我還有自己」,我不僅深表讚同,甚至認為就算身邊的人和你情投意合、心靈相通,甚至兒孫滿堂,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女主角後來也反守為攻主動質疑男友,愛情一定要步入婚姻才算修成正果嗎?你有想過為什麼人一定要結婚嗎?男友答不上話一臉茫然時,她又補上一句「慢慢地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是別人想要的、是你自己想要的」。
看到這段我馬上回憶起當年結婚,其實我並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也是活在別人眼光裡做決定。認為同居不光彩、也不符合社會期待,婚紗要三十歲前拍看起來才年輕。當然這不表示我後悔結婚,純粹是好奇若是現在的我,還會像十一年前那樣倉促的下決定嗎?
回到小說本身,主角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就不爆雷,不過我倒是非常期待這本小說能有續集,針對女主角變身激進女性主義者的過程來發揮,一定能讓許多同溫層的朋友產生共鳴。
最後,關於成為女性主義者,我想說的是,妳未必要像女主角一樣抽煙、短髮褲裝,堅持重物自己搬,做愛女上男下。也不用熟讀第二性,把西蒙波娃當偶像。你當然更不必要是女人。只要相信人生而平等,你就可以是一個女性主義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社福衛環委員會針對婦產科醫師荒的專題報告質詢衛生署長邱文達及法務部。林佳龍委員表示台灣要參考北歐「不責難醫療補償制度」,大膽的向前行跨過這醫病和諧關係這一關,成為現代進步的社會。 林佳龍委員表示,在台灣最重要的社會資本是信任,如果醫病關係建立在懷疑、利害的基礎上,而最後走上法...
如何 減少醫療糾紛 在 親子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孩牙齒歪掉需要矯正嗎?年紀太小矯正會不會長大又亂了?】
在台灣,隨著大家對牙齒美觀和健康的重視提升,越來越多人自費矯正牙齒,但「戴牙套」費用動輒上萬元,孩子需不需要矯正?要不要拔牙?不同的療程怎麼評估?都是許多家長擔心的問題。
為保障病人權益,減少醫療糾紛,提供正確觀念和清楚的齒顎矯正治療說明,衛福部委託專業醫師編撰了《#齒顎矯正健康照護手冊》開放免費下載⬇⬇
------
📌戒除口腔壞習慣,讓孩子牙齒更整齊>>>cplink.co/zjZ7YyJD
📌兒童暴牙、戽斗的最佳矯正時機為何>>>cplink.co/rPMfrciU
如何 減少醫療糾紛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預防醫療糾紛,請支持《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草案~
.
套用時下流行的「佛系」圖片,來和各位分享
====
《佛系醫療爭議處理法》
不做好病人安全 不及時關懷溝通
不先來調解爭議 不加強預防除錯
緣份到了,醫糾自然會自己消失
====
.
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希望醫糾自己消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
如果只是抱怨醫療崩壞,就放棄改善醫療環境與醫病關係,那就只能繼續沈淪!
.
甘地說:「與其抱怨,不如成為那個你心中想看見的改變」
.
此次的《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草案,算是一個比較全面可以改善醫療糾紛的機會,提供了醫療糾紛「全週期處理」的法律基礎。
衛福部說明
https://www.mohw.gov.tw/cp-16-39278-1.html
懶人包
https://www.ey.gov.tw/News_Content2.aspx…
草案全文
https://www.slideshare.net/OpenMic1/20180412-93614628
「曲突徒薪無恩澤 焦頭爛額為上賓」
http://snore123.blogspot.tw/2015/06/Safety-First.html
.
自古以來,負責滅火的都會被當成英雄,而負責預防的辛勞都比較不受重視。
.
「危機處理」自然就比「風險管理」獲得更多的掌聲與鎂光燈。
.
因此醫糾訴訟的攻防,自然就比病人安全的推動,更獲得醫院高層的重視。
.
可是,預防醫療糾紛,不能只有「危機處理」,更要有平日的「風險管理」。
大家不應該比誰比較會滅火,而是平日要如何防火,或是提早將星星之火熄滅。
因此,這次的立法,希望提供這樣一個「全週期處理」「風險管理」的思維。
.
我們從事病人安全工作的人,一直都主張,醫療糾紛需要「往前」處理~
.
如果要減少醫療糾紛,我們不只要動手做,而且還要「往前」做~
.
如何做?下一篇來和大家分享~
如何 減少醫療糾紛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社福衛環委員會針對婦產科醫師荒的專題報告質詢衛生署長邱文達及法務部。林佳龍委員表示台灣要參考北歐「不責難醫療補償制度」,大膽的向前行跨過這醫病和諧關係這一關,成為現代進步的社會。
林佳龍委員表示,在台灣最重要的社會資本是信任,如果醫病關係建立在懷疑、利害的基礎上,而最後走上法院,是對台灣寶貴資產的一大傷害。林佳龍委員指出,目前產生醫師荒有所謂「五大皆空」,意旨內、外、婦、兒、急診等缺少足夠的醫師,深究優秀的人才不想從醫的原因,是因為工作非常辛苦,薪水又少,且醫病糾紛相當多。關鍵在於醫療傷害中過失的賠償制度影響整個醫界懸壺濟世的意願,這個議題長期來學界、法界有非常多的討論,其他的國家如北歐、日本等也有豐富的經驗可參考,如日本厚生省所頒佈無關對錯的補償制度,並從婦產科做起,台灣的文化跟醫療體系與日本相似,是否可以做為台灣借鏡參考?衛生署官員回答林委員日本一開始由醫師公會使用基金的方式來做醫療糾紛補償,而北歐國家因為是採公醫制為主的國家,政府辦理醫療院所,所以是從公務預算來支付醫療糾紛賠償。
會中,林佳龍委員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葉光芃醫師表達意見。葉醫師表示,當初日本婦產科醫師給政府很大的壓力,政府才實施無關對錯的補償制度,馬總統在四年前也提出相同的政見,但四年過去了都還沒做,也看不到探討原因的初步的輪廓。葉醫師指出,北歐採用不是非常大的成本,卻獲得非常大的醫藥品質。台灣的醫藥責難的系統結果就是讓醫療傷害數字都被掩蓋,台灣可以參考北歐「不責難醫療補償制度」,透過成立醫療事故補償的病人保險協會,當病患發生醫療傷害,可由醫療人員協助病人呈報,啟動補償,減少醫療訴訟,讓醫師免於訴訟之苦,當不幸事件發生時,醫師也會勇於認錯,甚至協助病患取得補償。
林佳龍委員要求衛生署及法務部應該回應社會醫界的要求。
邱署長答詢時表示, 醫療糾紛的處理的確影響到醫師荒,目前衛生署的作法是仿效藥物救濟及疫苗救濟先從生育救濟做起,最高額度兩百萬,但直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請求的個案。衛生署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醫療賠償的精神並不是著重金錢給付的多少,而是在追求真相與道歉,更希望醫師開誠布公跟病人家屬去解釋。目前辦法還沒公告,委員會組成後,從今年一月一日發生的生育個案都可請求。
林佳龍委員接著詢問法務部,有關醫療過失限縮在故意跟重大過失來處理醫療糾紛難道有這麼困難嗎?法務部回答林委員,目前有過失就要處罰,若限縮只在重大過失,會影響到整個體系,法務部在六月下旬七月上旬將召開公聽會整合大家意見再做制度上的調整。林委員表示,政府改革速度太慢了,醫療傷害無過失(或稱不責難)補償制度高峰會請來的是全世界的專家,大家都提出了世界前進的作法,在基層這個問題困擾所有醫生,台灣要大膽的向前行要跨過這一關成為現代進步的社會。
林佳龍委員也為台中的醫院請命,台中的醫院因為管理維護良好,致使急重症的病床增加,婦產個案也急遽增加,病患喜歡到這家醫院就診一定是醫院管理特別良善,但對於增加病患總額的醫院要負擔更多風險卻沒有任何制度來鼓勵或補助。衛生署承諾會針對此議題研議如何獎勵經營績效優良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