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的你使你成為現在的你】
小體(某國中體育老師)是我在劇場界中很要好的朋友
昨夜,我們有了一段深聊
我跟他分享了
對他在團體動力的觀察及「人之所以成為人的」見解
其中
我也好好跟他核對
並道歉
無論有意無意
我們都很有可能在關係中壓迫到在乎的人
而被壓迫者會感覺到不舒服
代表我們對這份關係有一定的重視與在乎
如果我們真的彼此都在乎著
坐下來,聊開來
道歉完,再好好擁抱彼此吧:]
~~~~~下面內容經過小體同意分享~~~~~
「過往的你使你成為現在的你」
這句話聽了好多好多遍,昨天是第一次這麼深切的體認這句話。
昨夜和好友聊了一個多小時,談到姿態、談到自信、談到與人相處的模式。從對談中更認識了自己,也重新將記憶中某個被遺忘的自己拾回。
我是一個不喜歡衝突的人(人際互動上,工作上還好😂)對團體中衝突即將到來異常敏感的人,通常快sense到好像快發生一場大戰時,我會選擇轉移話題或者自嘲來迴避衝突。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你必須要讓團體一直保持很歡愉呢?」
說不太清楚原因,可能只是覺得希望大家都可以開開心心的,保持一個舒適的安全距離,同時也怕大家覺得我難搞或難相處之類的。但也因為這樣的行為模式,我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別人可能覺得你很可以被開玩笑,可能會因此踩到我的底線,然後真的到了我覺得不太舒服的時候,理智線斷裂,接著就會說出很尖銳且不友善的話,可能就會嚇到旁邊的人、甚至會有人覺得我莫名其妙、幹嘛那麼愛生氣。
通常這個時候我就會選擇直接離開這個朋友。
這樣的問題還是不斷輪迴,以各種方式再度出現,我知道這是人們對我表達友好的方式,但總會在心裡出現這樣的疑問:「我並不會這樣對你,為什麼你們都要這樣沒有自覺的軟土深掘?」
「人際互動是雙向的,當然霸凌者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檢討,但處於較為弱勢的一方也必須要審視自己的互動過程中有沒有需要調整的部分。你可以去想一下,當事件再度發生的時候,你其實可以選擇沈默以對,而你卻選擇以自嘲的方式讓話題繼續下去?明明,是對方的問題?」
然後想起人生的某個時刻,因性格不佳被班上排擠到和友人騎腳踏車邊騎邊哭的那個過去。好像是從那個路口開始,改變了某種和人互動的模式。
「以前發生過的事讓你長成現在的樣子,那現在你開始覺得不太舒服了,就再調整成你可以接受的、平衡的狀態就好。」
「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棒的心理師,你沒有直接教我怎麼做,而是帶著我一起看到我目前的狀態。」
我會開始先練習沈默,當我想自嘲的時候。
#我們人際模式是歷經千辛萬苦學習而來的
#但如果沒那麼適用了就該長出點新東西了
#然而無論如何都不會抹滅掉你原本的美好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如何 讓話題 不斷 在 Weblisher 威旭數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病毒式影音行銷?!】
現在行銷手法百百種🙄,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行銷人不斷想出💭各種花招來吸引消費者。
近期的活動挑戰、YouTube內容製作,還是品牌的產品廣告等,其中不少影音行銷案例🎬都是藉由社群媒體的力量讓話題持續發燒🔥。但是他們是如何在網路上爆紅的呢❓
快來一探究竟👉https://is.gd/cHOa58
#活動挑戰 #社群媒體 #病毒式影音行銷 #weblisher威旭數位
如何 讓話題 不斷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跟孩子們進行有效而進入內心的對話
跟孩子們對話,是引導孩子們進行思考很重要的一個步驟。這裡的對話,不是浮面的問孩子們吃飽了嗎?作業寫完沒?要孩子們去洗澡,去睡覺等等生活上的瑣碎小事。而是要跟孩子多聊天,說說時事,談談心情,引導他們發表看法和說出心中所想的事。
去年八月八日時,報紙刊出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公布「二O一七年台灣兒少父子關係調查報告」結果發現,有六成兒少不會向爸爸訴說煩惱,三成五不喜歡和爸爸談天,也不認為爸爸了解他。
這項報告調查的對象,是國小五年級到國中八年級的兒少,共回收一千七百三十份問卷。其中調查顯示,父子之間的對話,最常出現的內容,是關於生活上的規範,例如:「功課寫完沒﹖」「快去睡覺!」等,這類談話內容佔八成四,對於關愛支持的內容,如「最近還好嗎﹖」的只有三成,而針對情感表達如說「我愛你」的不到一成。
如果,親子之間的對話,一如荒漠,要如何讓孩子培養綻放出會思考的繁花﹖
跟孩子們對話,是要引發他思考,去碰觸他神秘的內心區塊,讓他把想法或情感表達出來。這些需要有意識、有技巧、有方法的慢慢引導。
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可以問問學校今天有沒有特別的事發生,如果有,就順著這個話題向內裡探討。看孩子為什麼覺得特別,而家長也可以適時的加入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如果,孩子說學校今天很無聊,家長可以問,為什麼會覺得無聊,讓話題有延續下去的機會。
如果,孩子覺得在學校一天,真的都沒有什麼人事物值得述說。那家長就說說今天自己的經歷,找出孩子們可能有興趣的話題,讓談話內容可以深入,讓孩子可以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感覺。
孩子們都藏著一顆充滿好奇的心。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要常常滿足與激發他的好奇,並且讓那個心一直保持好奇。
在教育現場代課時發現,現在的孩子們普遍愛說話。但是,僅止於愛說話,而不是可以真正的表達內心的想法與見解,他們說話流於純聊天,打發時間。
當學生們在台下嘰嘰喳喳的說話,我說請他們上台發表意見時,台下立馬會消音的進入鴉雀無聲的境界。
一開始遇上這種狀況,讓我很好奇,在台下不是都舌燦蓮花的說個不停嗎?怎麼才說要上台就會悄無聲息?後來,我試著讓學生們在自己的坐位上發表意見。這時,就會有一些學生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原來,要上台面對同學,對學生來說,還是一項深具壓力的事。
學生願意發表意見,不管說的好或不好,我除了會讚賞他願意分享的勇氣之外,也會盡量在他的分享中,找出重點,復述後加以讚美。然後,再加入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讓學生聽得更完整。
引導孩子們說話,是需要花心思和技巧的。我知道現在的生活壓力真的很大,父母工作忙錄了一天,等到家人好不容易相聚時,大家都已像是洩了氣的球,實在無心也無力,進行更有效或深度的溝通。
但是,就把這當做是一種長期的投資吧!每天花個十分鐘,閒聊生活,或是進行主題分享,聽聽孩子有什麼想法。孩子不會因為年齡的長大,突然就學會了獨立。獨立是學習來的漸進式的過程。同樣的,孩子也不會突然就可以頭頭是道的說話條理分明,這些,是需要經過不斷的引導與訓練的。每天學會正確的情感與思想的有效表達,才可能慢慢內化成孩子的思考與溝通能力。
在這個科技進步愈來愈快的年代,未來,很多工作確實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不想受制或受雇於機器人,就要擁有機器人所無法取代的特質。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其一,敏銳的感受能力是其二,優異的組織能力是其三,快速的整合能力是其四,在這些溝通,感受,組織與整合能力中,其實,最基本的就是從感覺與表達開始。
能力一如腦力,都是用進廢退的,常常加以訓練,自然就會進步。不理不睬,自然只能荒蕪。想要豐收,必得勤於耕種。孩子的成長不能等,等你有時間有心時,你只能望著孩子的背影,徒呼負負。就從現在開始,每天跟孩子進行有效而深入的對話,一天只要十分鐘,聚沙成塔後,孩子就會有堅實的思辨與表達能力,這是他內建的思路保壘。會思考與表達,也有了不被機器人取代的護身符。
父母不能只餵養孩子的肉體,更要滋養孩子的靈魂。從小跟孩子建立起雙向溝通的模式,讓愛和談話在其中順暢的交流。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也許會有一小段時間的衝撞與混亂,但因為溝通的親子之路順暢,孩子知道可以向父母吐露煩惱和擔憂,就不會有太多的煩躁和焦慮。當孩子的心情有出口可以宣洩,就不會產生太多的問題與麻煩。
一定要多跟孩子說話,讓親子關係,可以達到內心深處的情感交流,增進對彼此的了解與熟悉。這樣深入心底的溝通模式,對親子雙方來說,才是真心暖意的家庭生活,該具備的幸福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