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用正港的認知作戰,破解疫情的訊息焦慮】
「每天都有新增和死亡案例,超絕望的怎麼辦?」
「如果打不到疫苗,還要撐到八月以後,怎麼辦?」
「現在空氣根本有毒,我就算戴口罩也不敢外出看病,怎麼辦?」
.
以上這三種「怎麼辦」,是自三級警戒以來,我在會談室聽見最多的類型。它們各自代表了對疫情的絕望、打不到疫苗的焦慮,以及觸碰外環境的恐懼。
.
但仔細談過之後,我發現這些問句的共通點,都是在「認知」上出現了盲點,在缺乏完整訊息的情況下便倉促判讀。由此可見,病毒不但會攻擊呼吸道,還順便了襲擊我們的大腦,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使用正確的認知作戰策略,合理判讀訊息,由此降低疫情引發的焦慮。
.
同一條訊息,穿過不同的視網膜,流進不同的大腦迴路,就會產出不同的想法,衍生不同的情緒。因此記者會直播一結束,有人放心,有人焦心,同樣都接收到確診與死亡人數,施打疫苗的時程安排,或是戴口罩的呼籲,但每個人的大腦畫面就是不一樣,當中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解讀訊息」。
.
面對大量的疫情訊息,若要從認知觀點破解焦慮,避免想法往死裡鑽,這裡提供三招:
.
1. 完整判讀:完整接收訊息,不單看帳面數字
2. 平衡觀點:任何訊息皆有其正負向效應,雙向解讀,能避免產生極端情緒
3. 換位思考:以事實為依據,從決策方的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
.
若將上述三招,套用在開頭三個問句,我們來看看有什麼結果:
.
首先,「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這兩組數字決定了我們一整天的心情,無論染疫或殞命,都是令人難過的事,我們都很希望有天打開直播,確診人數那格會把嘉玲找回來。我相信嘉玲有天會回來,但要它瞬間歸零,抱歉不可能。
.
我的孩子曾在去年初感染一般肺炎,幸虧新冠疫情彼時尚未爆發。當時除了讓他施打抗生素,能做的就是每天徒手拍痰。我和太太都很清楚,X光片的白色陰影不會隔天就清空,沒那麼好康,我們必須耐心地拍痰,持續讓他吸藥劑,濃痰才會慢慢退散,肺葉才會還原,過程中即便卡關,也只能等待。
.
現在,整張台灣的疫情地圖,就跟當初那張X光片一樣。因此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在抗疫的過程中,無論是「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都一定會持續出現。要這些數字突然大幅降低甚至歸零,是不合邏輯的期待,但數字一直出現,是否就代表疫情沒被控制,這倒未必,因為我比較在意的數字,反而是「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
.
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呈報的是現況,但「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反應的是趨勢,趨勢才能代表疫情的起伏。因此我想請大家調整一下解讀方向,從這兩組數字著手。
.
在疫情肆虐一個多月之後,倘若新增病例變多,可能因為是篩檢人數增加,如果陽性率跟著變高,那才有沮喪的空間。若陽率不變甚至變低,那代表「安全人數」也相對增加。至於死亡人數,除了看比例(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823) ,也要試著理解「死亡原因」(包括年齡與疾病史)與「感染型態」(不明原因或家庭群聚)。
.
帳面數字,很容易成為操弄點擊率或民意對立的素材,我們可以被牽著鼻子走,也可以更完整且仔細地解讀這些訊息,焦慮的程度,取決於我們的切入角度。
.
第二,關於疫苗的施打焦慮。當前疫苗存量吃緊是個事實,倘若排在施打順位後段,甚至無法擠進梯隊的民眾,一定會感到沮喪,甚至絕望。但我想帶大家進行「觀點平衡」,分享關於施打疫苗的「正負向效應」,這是一種避免情緒走向極端的方法。
.
五月初,在我接種疫苗後兩周疫情爆發。我的身體因此多了一道防線,這是正向效應。但和往常相比,我反而更戰戰兢兢,因為我很擔心自己一旦鬆懈會波及兩個孩子。因此疫苗對我而言,不僅是種抗體,更是一種提醒。如果有「即便打了疫苗,心態也不見得比較放鬆」的案例,我就是其中之一,對我而言,這種焦慮是個負擔,也是一種負向效應。
.
無法接種疫苗的負向效應,是擔心染疫的恐懼。然而相較於疫苗,更重要的是「態度」。在排除職業風險的情況下,一個沒打疫苗,但能時刻提高警覺,做好自我防護的人,他的感染風險或許會小於打了疫苗,心態卻開始鬆懈的人。畢竟疫苗的作用,不是打造金剛不壞,而是預防重症。
.
疫苗是強悍的後盾,若能接種當然最好,但若你尚未施打疫苗也未確診,千萬別絕望,因為過去一年你都挺過來了。無法施打疫苗,會讓人格外謹慎,這是它帶來的正向效應。現在大部分的路人,態度都比前兩個月還要正則,你能做的,就是跟往常一樣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定時消毒門把,不要心存僥倖,疫苗到位之前,你的日常習慣與警覺心態會成為最實用的護具。
.
最後,關於「空氣有毒」的部分,要從一張防毒面具說起。有位案主的老木,由於每天接收里長「建議降低活動度,外出強制戴口罩」的洗腦式廣播,日子一久,便將兩件事連結起來,然後深信外界的空氣有毒。
.
更麻煩的是,她必須定期到醫院復健,但醫院對她來是說修羅戰場,因此她選擇戴防毒面具進醫院(她兒子是軍事迷),沒人能動搖她的意志。母親對此外部環境的不信任,讓她深感困擾。
.
於是在某次會談中,我們針對防疫策略進行「換位思考」,以事實為根據,經過角色扮演,重新調整了對空氣有毒這件事的看法,然後由她轉告母親:
.
「戴口罩的目的,不是讓人害怕空氣有毒,而是防止病毒傳染。」
.
當然,戴口罩的初始目的絕對是為了降低飛沫傳染的機率,然而三級警戒當前,政令禁止群聚,一脫口罩就要罰款,飛沫要在街上橫行的機率,應該比先前低了一些。因此根據上述「事實」,現在站在決策方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之後,戴口罩一舉反而比較接近某種「自我約束」,目的是一起讓公共環境變得更安全,而不是讓大家更害怕外界的空氣。
.
畢竟,空氣有毒與否,始終取決於群體的憂患共識。
.
因此即便在低活動度呼籲下,該走的行程,也不用過度焦慮,只要大家都做好自我約束,病毒不會主動敲門。倘若病況嚴重,建議還是及早就醫,畢竟醫院比一般單位還要重視環境清潔,醫師比一般人還要擔心人身安危,醫院之所以比其他機構更容易出現確診病患,不一定是防護做得差,而是因為它們接收的潛在病患樣本數比一般單位還要多得多。
.
然而考量身體抵抗力,年齡過老、有慢性病史或幼齡孩童,只要病況不是太嚴重,仍然建議暫緩就醫。
.
三級警戒未歇,疫情訊息撲面,把現況想糟絕對是人之常情,畢竟現有牌面算不上漂亮,而我們每天又被提醒沒有樂觀的條件。但經換位思考,我相信這種提醒不是恐嚇,而是為了維持危機意識。
.
使用認知作戰調整想法,並非為了自爽,或對危機視而不見,而是避免讓情緒走向極端。若只對訊息單向判讀,囫圇吞棗,很容易讓人對現況感到絕望。但若能仔細解讀訊息,通盤考量正負向效應,即便現況變得險峻,訊息依舊不利,我們都能做出適當的應對之舉。
.
一旦大腦能合理解讀訊息,心理解毒便指日可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情期間,相信大家不管在生活、工作中,多少會遇到一些不適應的地方。下一棒,想點名 哇賽心理學 的佳璇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她在疫情期間,還觀察到那些常見的困擾,又有怎樣的秘訣想跟大家分享~
.
【疫情期間,心理師教你的心理照顧秘訣・文章串連】
.
完整文章串列請看下方留言喔
如何 避免 心 存 僥倖 心態 在 凱子凱の日本旅行大補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說說心底話 #每天來點正能量
前些日子收到「日本」KLOOK的來信,希望我幫忙把KLOOK在去年底新增設的租車網站放到我部落格內的日本租車文章。當下我覺得蠻奇怪的,第一是我跟台灣這邊的KLOOK合作許久了,為何會有日本人請我幫忙,第二是現在又不能去日本,放個連結好像意義也不大。https://bit.ly/35ds23g
我原本想說加了連結可能也幫不上太多忙,畢竟現在根本沒台灣遊客會去當地旅遊,然後就不小心忘記了這封信件!但這位日本人接連寫了三封信給我,甚至還翻譯成中文,我感覺到誠意滿滿,很希望得到我的幫助,或許他們日本的公司也在為未來積極做一些準備吧!
我就用英文回信給他,並同意將連結置入到部落格文章之內,順便用日文感謝日本政府捐贈台灣疫苗這件事情。他很高興收到我的回信,並且用中文回覆給我「不客氣!這次我們政府決定了真的好。我們做了我們應該做的,希望台日關係越來越更好!」。
老實說,這段時間我的部落格跟粉絲專頁幾乎沒什麼收益,很多時候我都是在幫忙之前有合作的廠商出份心力,希望他們可以撐過這段疫情,從去年到現在甚至有很多都是友情贊助、免費宣傳,有時候我還自掏腰包買商品捧場,又或者自己花錢搭高鐵上台北開會。這段期間,我也看了好幾位先前長期合作的夥伴離職了,心裡有蠻多不捨,很討厭疫情把世界弄得失去原本的秩序,但也只能祝福他們能找到更好的一條路,畢竟大家都是為了養家餬口的這份薪水在努力著。
坦白說~我在兩家雙K旅遊行程票券的主力廠商,從2020年2月開始至今的收入是0,一毛錢的分潤都沒匯進到我的戶頭。因為去年初疫情突然爆發而取消了不少訂單,甚至讓我到目前的分潤金額仍是"負數"。之前日本觀光還是海外旅遊的主流,我的業績在雙K兩家廠商應該都是排名TOP5裡面的,這個粉絲團應該也有很多部落客在看,如果您知道疫情前我每個月是都可以拿到加碼獎金,甚至拿過LV3頂標的加碼獎金,就知道從我部落格的推廣成效是相當頂尖的。以前我的個性或許會因此而有點驕傲,但我現在覺得這一點都沒有什麼,因為這些都是過去粉絲讀者的大力支持,也是上天願意伸出一隻手幫忙,榮耀完全真的不在我個人。
我在這個時候要說這件事,並不是要炫耀過去什麼的,只是內心一直很好奇過去有這麼好推廣業績的我,這一年轉換推廣國內觀光卻總覺得成效很不佳,那這麼多旅行社從海外轉向國內行程美食,就算號稱增加了上千件的國內旅遊案子,真的有一定穩定的營收嗎?我著實地很為某些過去某些合作夥伴的公司感到憂心,畢竟國人對於國內的一些旅遊行程會覺得並不是那麼必要,除非說某些樂園門票有特別優惠之類的?
於是我這些時間多半就是義務性地幫忙曝光而已,收益真的就是0。期待太深、恐怕會讓自己傷得更深,後來我就直接不期不待了,有比較好的促銷案子,我就幫忙業者曝光一下,真的就是希望幫助他們都可以平安撐到疫情過後的那一天,我們能重新回到開心牽手合作的日子。
就這樣真的過了一年多,我終於在某些國內旅遊的案子推動比較成功了,比如說高鐵優惠聯票跟teamLab,我這邊算是推動蠻好的,廠商甚至主動提出免費名額車票抽獎活動希望贊助我的粉絲。那時候我還蠻開心的,開心的並不是有賺錢了,那一點點的收益真的只能塞牙縫,大概住間好一點的飯店都還不夠。我開心的是,經過了一年多,我開玩笑地跟老婆說系統內的收益金額終於不再是負數了,哈哈哈!我覺得我蠻能苦中作樂的。
結果呢~這個好心情很不幸地也沒維持太久,然後台灣的疫情就在五月中竄起了,當然這些好不容易賺進來的收益,幾乎全部都被退訂光了,我在粉絲團也呼籲大家先別返鄉過端午節,盡量避免搭高鐵做長距離的移動,共同防疫最重要。就這樣,我的系統收益又變成負數了。從期待到失落,到失而復得,然後又落空,您覺得我的心情會是如何呢?
其實有不少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就坦白把這些事告訴他們,最後我真的就是"哈哈哈"大笑個幾聲,一點都沒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我就是把這些都當作是BONUS,可有可無,有的話當然是很好,沒有的話也沒有關係,反正之後我會再努力回來的。萬事都互相效力,路不轉人轉,我覺得很多事情轉換個意念,搞不好上帝為你關上了這扇門,真的也同時會幫你開另一扇窗喔!
如果可以,希望同樣正在困難當中的您,也可以跟我一樣學習看淡很多的一切,反正日子都還過得下去,一切平安就好。不要害怕失敗,因為每次的失敗也都是一種學習。不要一直在看著重複的問題,轉換個眼光,轉個意念,或許可以把時間精力花在迎接新的挑戰上面。
每個人確實都有自己的困難要面對,包括經濟、夫妻、兒女、父母、健康、交友、工作...等等,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不見得每個人在遇到挫折時都能突破自己心靈的那一道關卡,所以您可能也有自己內心的問題是需要親自去面對它的,人生本來就是這樣起起伏伏的,多少會遇到一些困境,我們要帶給孩子的,是如何在困境中不感到害怕,勇於挑戰的心態,進而學習成長。
因此,受到國內疫情而影響到現在生活的您,千萬不要被病毒給打倒了,您可以跟自己說其實國內這時候同時有很多人是跟你一樣都被影響到工作方式與收入了,您並不是最不幸的那一個,趁這段時間的沉澱或許可以讓您思考未來的方向、人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甚至迎接新的挑戰。您並還沒有輸!能往正向思考的話,短暫的休息或許有機會讓您未來跳得更高喔!
即使部落格沒什麼收益進帳的我,這一年多以來還是持續地發文,不管是關注日本的疫情,或者給大家正面的鼓勵,又或者偶爾寫寫文章,也是為我自己的人生留個紀錄吧!並不是說沒錢賺了,然後就讓部落格荒廢長草了、就不管這個經營多年的粉絲團了,至少我不是這麼現實的人。如果能透過貼文分享我這段時間內心成長的心路歷程,能默默幫助到網路上的一些朋友度過內心的難關,那我覺得這樣很值得耶!我們都是在為自己人生而努力的喔,千萬不要放棄呢!
前幾天老婆去買了某間店的咖啡跟蛋糕回來吃,說要給老闆鼓勵一下。這間店家因為疫情都沒什麼生意了,竟然還主動捐贈很多飲料跟食品給醫院,幫醫療人員打打氣!
至少台灣的疫情並沒有像其它國家飆高到成千上萬那麼恐怖,至少台灣的疫情是在疫苗問世後才爆發,至少Rt值最近有下降到1以內,生活雖然不便、但至少還是有份薪水.....抱怨的人永遠都是在抱怨,那我們不如讓自己的內心充滿著更多的感謝吧!如果您還有一點能力,也試著多去關懷這個社會,幫助更多困苦的人,您反而是會更加快樂的!
我都跟朋友半開玩笑說我現在什麼都不是,說我一無是處也沒有關係,反正我現在本來就沒什麼好說嘴的,但能放下驕傲、重新學習謙卑,凡事用著感恩知足的心去面對,我發現我現在遇到任何的困難,內心竟然都能感到相當的平安,反正球來就打,問題來了就想辦法解決吧!
這段期間我也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面對過去合作的一些夥伴,甚至某些案子我還主動提出我不要分潤、純粹就是幫忙,因為我知道旅遊產業的大家可能都背負著比我更加倍沉重的壓力,能彼此幫忙共度難關生存下來,才是我的原意所在。先前受到很多人的照顧,現在有困難我也能放下利益,盡自己的力量盡量幫忙。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我相信這段時間我自己內心的煎熬是比很多人都還不好受的,但我依然好好地站在這邊,疫情越嚴峻,我不跟著媒體亂,反而越正面鼓勵著大家!
先前有一段日子我也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變得相當龐然不安,還好有些熱心的粉絲願意留言給我建議,我老婆超級稱讚這些忠實粉絲根本就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吧!我也都有把話丟進我的腦袋去思考喔!
我真是蠻期待未來能重返日本旅遊的日子,即使是在那些曾經去過的景點,但再次踏上的心境肯定會不一樣了,每一次旅遊所得到的感受也會不同吧!或許我也能逐漸地能把更成熟的人生歷練跟情感帶入到旅遊當中,默默幫助到更多人的內心世界,不再是以追求物質豐富為主,而是那份能夠真正體會到旅行所帶給人們的內在力量,那份價值與回憶,那些讓自己眼界更加開闊的益處。
端午佳節愉快!
暫時無法返鄉跟南部思念的家人相見,現階段我們國人的任務都是必須先以共同守護台灣疫情為主,不要心存任何的僥倖。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學習忍耐與等待,期待中秋能與心愛的家人再次團圓!台灣加油!
如何 避免 心 存 僥倖 心態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重大出軌事件三天後,搶救現場暫告一段落,檢討咎責的聲音紛紛出現。這次事故發生,我認為跟台灣營建工程體系中長期以來的借牌文化、共犯結構、對工安的輕率態度脫離不了關係。
��根據「 #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粉絲頁稱,種種資訊研判,李義祥等人集資用具有甲級執照的東新營造的牌,取得標案。
��是否真是借牌,尚須留待檢方調查,但是台灣的「借牌文化」,是工程界公開的秘密。所謂的借牌,就是乙公司想要標政府的工程招標案,但因為種種因素(公司規模,資本額,專業技術證照,過去工程經驗等)資格不符,只好向符合標準的甲公司「借牌」,以甲公司的名義競標。標到之後施工、請款、驗收、相關文書登記審查,全都用甲公司的名義進行。而甲公司會向乙公司收取固定趴數的「借牌費」,作為公司名義出借的代價。這種借牌行為,在營建業屢見不鮮,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原本設立的招標資格就像是政府設定的門檻,根據公共工程難度、規模不同而要求承包公司須具備,就像大客車司機需有大客車駕照,不能以小客車駕照代替一樣的道理。借牌行為違背了政府標案設立營造商門檻的目的,實際上不夠資格的廠商在承接施作工程,夜路走多了自然會出問題。�
為什麼原本不符合資格的營造廠,可以經由「借牌」而承攬政府工程?監造單位、政府相關單位真的都不知情嗎?在營建業圈子,承攬同領域工程的通常是固定那幾家(我們看到義程營造過去幾年承攬了十幾項政府工程,其中一半以上是交通部養工處的案子可見一斑),同一家公司申請多間公司用不同名義承接工程也所在多有。因此,你可以看到「名字換來換去,永遠都是同一群人」、「營造,監造,招標單位,建築師,技師常常碰在一起所以互相熟識」的現象。事情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很難查證,很難證明有否借牌的情況下,這個共犯結構有默契的默許了借牌文化,是有可能的。等到出了事,被借牌的一方為了撇清責任才會跳出來承認借牌,但為時已晚,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挽回。
另外,營造文化中承包商「便宜行事」心態,也是造成工安意外的主因之一。以現今的技術,承包商若按照規定施作,發生問題的機率其實很低。工程災害大都發生在什麼地方呢?依照過去資料統計,幾乎都是在「假設工程」。
#呂欽文建築師 在「火網評論」中提到,所謂「假設工程」,就是「臨時性」設施,譬如鷹架、圍籬、擋土支撐等,當主體工程完成後,這些設施就會被拆除。就是因為是「臨時性」的,不影響未來安全,只要能「撐」過施工期間,一切都不會被看到。承包商存著僥倖心理,化繁為簡、便宜行事,如果熬過去了,時間與成本都省了,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成為「營造文化」。這次的脫軌事件,就是因為便宜行事,承包商該做的安全措施不做,任由吊卡停在半空。不幸的是,沒熬過,成為災難。
�#借牌文化、#便宜行事、#共犯結構 其實都是營建文化的一部分。國內當然有優質、水準高的營造商,ˋ但很多因為公家機關公文往返的繁文褥節,不屑或不願意承包政府工程。如何改革公共工程這些行之有年的問題現象,推翻潛規則,才能真正提升工程水準。台鐵有台鐵的檢討改革,台灣公共工程招標規則跟營建文化也有必須要改革的部分。這次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希望促使相關單位痛定思痛,徹底檢討,才能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圖說)自由時報:《台鐵出軌》最後1具遺體順利完整移出 警列隊致意😢
進一步討論歡迎加入社團 新竹同學慧 🤡
如何 避免 心 存 僥倖 心態 在 雲林縣警察局虎尾分局- 酒駕肇事心存僥倖逃逸、員警鍥而不捨查獲 ... 的推薦與評價
然而,仍然有民眾存有僥倖心態,罔顧自己及他人生命,甚至在事故發生後,為避免刑責而逃離現場,未把握即時救護的黃金時間,且增加警方案件偵辦的困難度。 日前土庫鎮發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