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
真正的療癒,必須從自我療癒做起;
我們既是療癒者,也是被療癒者。
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
取自《自體的療癒》
……………………………………………………………..
各位朋友,晚安:
身心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我想,常在版面上互動的朋友,大致上都能理解。譬如,月事來的時候,情緒波動比較大;生活有重大打擊的時候,比較容易生病,體力也會受影響。
從最簡單的層次來說,我常提醒朋友們要照顧好自己,最基本的,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運動。這些觀念放在心裡,自然身心都比較穩定。
一個常憂鬱的朋友,除了身體健康的照顧,以及視狀況尋求醫療協助之外,還會提醒睡前三感恩,有空找好朋友聊聊。對我來說,身心是一個整體,養生養心可以一起進行。
當孩子感覺被愛,身心相對健康,在這本書可以找到相關的佐證。而能給出愛的人,本身也能受益。
所以修身養性,不只是能讓關係和諧,對身體也有幫助。接下來幾天,會針對這個主題,分享一些實徵性的研究,希望提升版面上的朋友,對於身心靈成長的信心。
祝願您,能回到根本的行住坐臥,在簡樸的生活中,滋養自己的身心!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療癒之謎
【文/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自我」聽起來像是某種心理層面的東西,雖然我們擁有它,卻看不到也摸不著它,而且好像和身體毫無瓜葛。一般以為,卵巢囊腫或高血壓之類的疾病,病因一定都來自身體,而不是自我,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現在如何看待身體,會對他未來的身體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們來做一個想像實驗,假設今天有兩個陌生人不請自來,還提出了奇怪的提議。
第一個陌生人提議:「我是個醫生,正在深入鑽研老化這個主題。研發出能改變老化基因的藥物,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使命。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藥物的配方,成功率應該很高,只不過需要受試者來幫忙測試。」
他掏出一瓶藍色的小藥丸,接著說:「這項藥物實驗從今天開始,誠摯邀請你自願加入。這是一項雙盲測試。藥丸一天服用兩次,共服用六個月。參與實驗的受試者有一半會拿到假藥,也就是『安慰劑』。這項實驗要是成功,就能破解老化的基因密碼,逆轉老化過程,令一切大大改觀。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消極地認定老化是無法避免的宿命呢?」
過程中,這個陌生人的情緒很激動,而且也感染到你了,但就在這個時候,第二個陌生人出現了,她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
你以為她是同一項藥物實驗的團隊成員,但第二個陌生人搖搖頭:「不,我跟他不是同一夥的,雖然我來這裡也是想告訴你如何抗老回春,但我要介紹的方式不需要任何藥物或安慰劑,只要照我們的方式去做,大約五天,你就會開始返老還童;一個星期後,你甚至能體驗到許多改變及好處。我們的實驗所需時間不多,效果卻非常卓著。」說到這,她指著第一個陌生人說:「他們在研發的藥物可能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且就算實驗結果證實有效,還需要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才能發行上市,整個過程需要花好幾億甚至好幾十億美元,而且費時數年才能完成。」說完,她臉上再次露出淺笑。「當然,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上。」
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上面說的雖然是假設的情境,但確實能反映真實的現狀。這些年來,各藥廠一直致力於研發抗老化藥物,而近幾年最夯的趨勢就是透過改變DNA去達成這個目標。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人體會衰老是必經的自然過程,借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教授(Ellen Langer)的話來說,就是「通往失能的單向道」;但抗老化醫學要是有突破性的進展,這個情況將大幅改觀。蘭格教授有點像上面那第二個陌生人,這些年來她用自己的方式做過幾項實驗,結果令人嘖嘖稱奇。實驗裡,她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卻成功逆轉了老化徵兆,甚至延長壽命。而且,她用的方法完全跳過了身體,直接從心理層面著手。
蘭格教授最著名的實驗是這樣做的。一九八一年,她招募了八名七十多歲、健康良好,但已出現老化徵兆的男性受試者。她將他們集體送入位在新罕布夏州的實驗地點(原為修道院)。一進去,這群「老人」就聽到派瑞.寇摩(Perry Como)柔和的歌聲在耳邊迴盪,讓他們覺得彷彿回到了過去,尤其是一九五九年左右。不僅如此,他們還改穿那時流行的服裝款式,改看黑白電視,每天在報紙上讀到的,不是卡斯楚如何以獨裁者之姿統治古巴,就是前蘇聯首相赫魯雪夫如何以武力恫嚇美國。在這裡,他們看到的電影可能是一九五九年上映,由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執導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收聽到的體育新聞則多半在談米奇.曼托(Mickey Mantle)、弗洛伊德.派特森(Floyd Patterson)等早已過氣的體育明星。
至於對照組,同樣有八名男性,他們接收到的實驗指令很簡單:回想往事,但生活方式照常。置身時光膠囊裡的實驗組,接收到的指令則大不相同:實驗人員請他們盡量以一九五九年,也就是他們二十歲時的生活方式過日子。不管用哪一種合乎科學原理的醫學標準來看,這種「假裝」的時光之旅都不可能奏效。但蘭格教授有信心,因為她在耶魯大學曾針對安養院裡的老人家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發現,幾項重要的老化徵兆,尤其是記憶喪失,居然可以透過這種再簡單不過的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來加以逆轉。她透過一些誘因鼓勵受試者回想過去(譬如受試者在測驗表現上有進步時就給點小獎勵),結果許多受試者真的因此喚醒了一些其他人都認為不可能回想起來的記憶。
其實,連蘭格教授本人也沒料到,這項全沉浸式實驗,居然會產生如此戲劇化的效果。受試者在進入時光膠囊前,曾經就握力、靈活度、視力和聽力等幾項重要的老化指標接受測試。進入時光膠囊五天後,這群完全沉浸在年輕歲月裡的受試者,身體的彈性、靈活度和體態都有所改善,在另外七項指標上也都有明顯進步(衡量指標共八項),而其中最令人訝異的是視力的改善。同時,改善程度都明顯優於對照組,且兩組的數據都具備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舉例來說,在智力測驗上,時光膠囊組的受試者有六十三%都明顯進步,對照組卻只有四十四%(儘管如此,從對照組的表現可以看到,就算只是回想過去,也能改善身心健康)。
對此,蘭格教授表示:「這樣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其實,早在三十六年前,蘭格教授就已經開始憑直覺做諸如此類的實驗了。二○一七年,已有研究顯示,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和學習新事物或改變對事情的看法一樣,會促使基因表現產生變化,並刺激腦部持續長出新的神經通道(後面的章節會更詳細介紹這方面的突破)。
此外,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一頻道在二○一○年製播了一系列名為《青春銀髮族》(The Young Ones)的電視節目,內容描述六位年邁的名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完全複製一九七五年的生活環境裡。結果,一如蘭格教授在將近三十年前從實驗中所得到的結果,該節目的參與者彷彿都在觀眾面前開始返老還童。其中一位名人,原本彎腰碰不到自己鞋子,最後卻恢復了足夠的彈性,還在舞池上大展身手。而且,不只是他,整體而言,該節目的參與者從體態到臉部表情,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變得愈來愈年輕。
逆轉老化和療癒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以為這兩者純屬生理現象,跟心理或精神狀態毫無關聯。然而,蘭格教授打破了這些成見。她的研究成果,也許會令一般人感到困惑或驚歎:假裝活在過去,居然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就產生如此大的改變?但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更重要的啟發,那就是:改變是整體的。醫學院以往訓練學生時都教導他們一次只處理一個器官、一個組織,甚至一個細胞就好。多種生理功能要同時間得到改善,從既有的醫學邏輯來看簡直不可思議,更何況是透過「假扮」的方式來達成。但蘭格教授的實驗顛覆了這個成見,而且,她得到的實驗結果是不可能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的。因為,使用安慰劑一定會牽涉到「欺瞞」:給病人假藥,卻告知他正在服用某種強效藥物。
在模擬時光之旅的實驗裡,受試者沒有得到任何許諾,也沒有任何期待。實驗中只用了一種「藥物」,就是新經驗;光是這一點,就徹底顛覆了當時所有醫學假設。
其實,在那之前,蘭格教授就做過類似的實驗。有一次,她到老人安養院招募受試者,將他們分成兩組,並發放若干盆栽給每一位受試者。實驗人員告訴其中一組受試者:他們有責任照顧好自己房裡的盆栽,並有充分的主導權決定自己的生活作息;與此同時,另一組受試者卻收到指示:安養院工作人員會幫他們照顧房裡的盆栽,但他們的作息時間完全固定,毫無彈性可言。十八個月後,第一組受試者的存活率是第二組的整整兩倍。
如此驚人的結果,照理說應該會轟動整個醫學界,只可惜並沒有。又過了二、三十年,才有學者設計出比較可行的方法,利用新經驗來對抗老化或治療疾病,譬如讓老人安養院的成員幫忙照顧寵物,讓阿茲海默症患者聽音樂以改善病情等。魯迪(按:共同作者魯道夫的小名)和幾位學術同仁,共同研發了一套為阿茲海默症病患提供音樂治療的APP,叫「記憶火花收音機」(SPARK Memories Radio)。這套APP的使用方法很簡單,患者家屬只要輸入患者的出生日期和他們對音樂的喜好,這套程式就會自動挑選並播放在患者十三到二十五歲之間最流行的音樂。為什麼時間設定在十三到二十五歲呢?因為,研究顯示,一般人對自己在這段年紀內聽過的音樂,通常會特別有感情,而且這份情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消失。
APP上架後,電子郵件像雪片般湧入研究團隊的信箱。有使用者表示,這個APP可以讓一些病人情緒變得更加平穩,減輕躁動程度;甚至,部分已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末期病人,會忽然「甦醒」過來。譬如,有位病人的家屬在信上提到,他父親的病情已進入末期,而且已經好幾個月都不言不語了。沒想到有一天,父親在聽到他年少時很紅的五首流行歌曲後,突然從床上彈坐起來,開始訴說起往事,內容包括一輛紅色的發財車、他第一任女友,以及某些令家人聽了都面紅耳赤的尷尬內容。儘管如此,看到父親能再度開口說話,而且語氣還如此活潑開朗、神采奕奕,他們都雀躍不已。同樣地,在YouTube之類的影音網站上,我們也能看到某些原本沒有護士攙扶就幾乎無法走路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居然在聽到音樂時可以突然恢復身體的平衡,甚至手舞足蹈起來。這正是音樂的強大療癒力,說得更精確一點,這是愉悅的記憶所引發的反應,潛在的療效非常強大。
總歸一句話,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更何況,古人早就提過諸如此類的概念了。譬如,中世紀印度哲人商羯羅就曾大膽宣示,人之所以會老化、死亡,是因為看到別人會這樣子才學會的。
.
以上文字取自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12
一中心∣https://bit.ly/32mL9HB
一中心出版 1 Center LTD.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4歲的Chester看似與常人無異,更是贏過學界比賽的運動健將,但原來他是位妥瑞症患者。Chester於8歲那年確診,妥瑞症是一種抽動症,但發作時會伴隨不自控的動作及聲音,因而患者往往遭受歧視。 香港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表示,妥瑞症稱為Tourette Syndrome,屬一...
妥瑞症名人 在 Spencer Leung Sze Ho 梁思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信健康》全新清談節目《 #醫生會客室》,首集嘉賓 #梁思浩 大談逆齡秘藥,年屆52嘅佢皮膚幼嫰似20,原來係食咗......佢重大爆多年前入住警察安全屋,4日4夜完全冇瞓過嘅原因!(下星期預告﹕呼吸科醫生鄺國柱將會講下哮喘,原來曱甴係超勁致敏源?)
《醫生會客室》由皮膚科醫生 #侯鈞翔 主持,每集請來城中名人明星、專業醫生,談養生、論醫健,還會真情剖白、大爆城中秘聞。逢星期五12:45pm準時開診 。
重溫﹕
【劉天賜 開班教冷知識】https://bit.ly/2ZxzzaT
【黎大森 兒童罕見妥瑞症】https://bit.ly/3h5cFxs
【黃煜 腎病+高尿酸+痛風 三者關係詳細講】https://bit.ly/30jn6Hf
【曾祈殷 出席大型活動如何防疫】https://bit.ly/3jfzctF
【曾祈殷 祿泉樓個案經空氣傳播?詳論粵港澳「免隔離」健康碼】
https://bit.ly/3h2EQxa
【陳家傑 詳談白內障手術】https://bit.ly/2ZyIdWB
【黃琼英 非典/典型/新冠肺炎之不同】https://bit.ly/3exE0H7
【黃煜 推動全民 作新冠病毒測試】https://bit.ly/32tCfIJ
【陳鎮中 老人患肺炎 危中之危】https://bit.ly/2OAgy17
【何仲平 新冠肺炎應納入職業病 保障前線醫護】https://bit.ly/2B2ZePk
【何仲平 Update新冠肺炎最新資訊】https://bit.ly/32mgOsX
【羅學敬 腎臟病患者更易惹上新冠肺炎?】https://bit.ly/2C6TYuL
【梁思浩 與樂易玲的恩怨情仇】 https://bit.ly/3bUADtF
【嚴香華 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 ADHD】https://bit.ly/38NxCta
【陳彥行 對人歡笑,背人垂淚】https://bit.ly/2uudMnV
【#袁國強 癌症治療如何選擇】https://bit.ly/2vEJYoZ
【#黃天祐 武漢肺炎真面目】https://bit.ly/2G62Yyv
【#張世華 論盡脂肪肝】https://bit.ly/30qUuLM
【#牛下女高音 #吳岱融 教你冧老婆】https://bit.ly/35DIt6w
【#嚴香華 #創傷後壓力症】 https://bit.ly/2tpIOwp
【 #吳岱融﹕論演技談修養】https://bit.ly/2scoj69
【 #袁國強 末期癌症舒緩篇】https://bit.ly/35BrsuB
【梁思浩 香港邊處最猛鬼】 https://bit.ly/2LQBRdW
【 鄺國柱 哮喘篇】﹕https://bit.ly/2ORu0xk
【 #陳彥行 情緒病襲娛樂圈】 https://bit.ly/35YlHa5
【鄺國柱 睡眠窒息篇】﹕https://bit.ly/2LpOiNS
其他播放平台﹕《信健康》網站 https://bit.ly/2O2ID0z
YouTube﹕ https://bit.ly/352tJ1e
#思浩 #逆鹷
妥瑞症名人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什麼樣的疾病,會讓一個非洲女孩吃掉一座牆,讓一個印度工程師每天花幾個鐘頭在廁所洗手,或是讓一對有錢的美國兄弟被自己家中囤積的垃圾壓死?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身為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專門寫作環境與健康的得獎記者,把幾十年來強迫症的經歷寫出來。同時,從許多面向帶著讀者們了解強迫症,包括基因,演化,家族遺傳,社會影響,環境刺激,弗洛伊德心理學,感染,醫學,創傷經歷,或是壓力驅使。整本書像是個有趣的科普書籍。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b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character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 Unknown
(小心你的思想,因為它將成為話語
小心你的話語,因為它將成為行動
小心你的行動,因為它將成為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因為它講成為你的人格
小心你的人格,因為它將成為你的命運 -\-\ 佚名)
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精神疾病出現,卻也發現很難診斷或是治療。強迫症常常也出現在其它病症中,例如精神分裂或是妥瑞症等等。因為不是醫療書籍,所以書中還寫到許多有爭議的治療方法,例如讓強迫症患者接觸害怕到事物,逐步增加強度,到焦慮觸頂,反而開始減緩症狀。或是用負面療法 (Aversion therapy), 讓患者一有強迫性思想就觸電(像是帕伏洛訓練動物一樣)跟負面經驗連結以減少發作。還有更極端的像是大腦手術 (Lobotomy), 幾乎像是醫療界具有爭議的一群邊緣人,在這些手術未經政府正式核准之前,還是有被強迫症搞到無法生活的人願意嘗試極端療法。
還有一些有趣的探討,例如很多人會把諸如嚴重潔癖的 OCPD (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與 OCD (強迫症)搞混。雖然有些症狀是類似的,但是前者比較會把別人搞瘋但自己覺得ok (我就是愛乾淨嘛!)而後者是因自己停不下來的念頭而把自己搞瘋。
作者同時也舉出了一些患有強迫症的出名例子,包括紐約科里爾兄弟到囤積狂 (“囤積症是強迫行為嗎?”),兩人其實是有錢家庭並有良好教育的,在母親過世後性情大變開始足不出戶,去路上撿破爛回家,還疑神疑鬼的用這些垃圾在家中佈置機關防小偷 (類似“小鬼當家” 電影中的那些機關)最後竟然被家中成噸的垃圾山壓死數日才被警方發現,他們的住所現在也成了紐約的景點。當中也有名人如邱吉爾和特斯拉,特別是發現直流交流電的後者,說道 “我腦中一直有連續不斷的想法跑出來,唯一的困難就是要能快速地抓住它們” ,他的強迫症症狀包括必須每天準時8點吃晚餐,用18個桌巾擦拭餐具,並且走到實驗室的路上,經過某一段路時必須要繞那個路口三次才能繼續往前走。
很多人問作者,寫這本書是要喚起大眾的關心嗎?還是要幫助自己?他覺得都有一些。但在回顧用分享自己的故事,同時花上許多精力研究強迫症和各式的理論用治療方式,他創作了這本嶄新的書,這個創作經驗並沒有完全治療他的強迫症,卻讓他感到一些療癒,原來,他的思考可以不再被那些無法停止的恐懼所轄制,原來,他可以跟這個時而發生時而消失的病症和平共處。
全文與幾個相關文章鏈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man-who-couldnt-stop-%e7%84%a1%…/
#強迫症 #精神疾病 #心理學 #大腦科學
妥瑞症名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4歲的Chester看似與常人無異,更是贏過學界比賽的運動健將,但原來他是位妥瑞症患者。Chester於8歲那年確診,妥瑞症是一種抽動症,但發作時會伴隨不自控的動作及聲音,因而患者往往遭受歧視。
香港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表示,妥瑞症稱為Tourette Syndrome,屬一種嚴重的抽動症,患者多於一年持續出現不同形式的抽動,包括運動型及聲語型,並影響日常生活。前者為肢體上的抽動,患者會出現搖頭、揮手、眨眼及旋轉身體等動作,而後者屬聲音的抽動,患者會發出清喉嚨、咳嗽、句子,甚至粗言穢語等,抽動的表現亦會由簡單演變至複雜。此病的發病年齡約為6至8歲,並於青春期第一期(約為10至13歲)病情最為嚴重。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妥瑞症 #運動 #抽動症 #乒乓球 #歧視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妥瑞症名人 在 邵庭- 覺得我什麼都要扯到妥瑞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百鍊美麗人生公益活動第二位響應名人– 邵庭】 「小時候不知道妥瑞症是什麼,發作的時候同學會模仿,老師缺乏對妥瑞的認識,所以也無法幫上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