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一起把靈魂獻給舞蹈吧 (7.4/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71436440
《窒息》是一部義大利懸疑驚悚電影,由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達珂塔·強生、蒂妲·絲雲頓、米亞·高斯、克蘿伊·摩蕾茲主演,改編自1977年電影《坐立不安》,劇情講述一位優秀舞者蘇西從美國到柏林一間夢寐以求的舞蹈學院,加入由總監白夫人主持的舞團特訓,不過離公開表演的日期越來越近,蘇西與同學漸漸察覺身旁的異樣,在一連串詭異事件發生,更進而揭開這舞蹈學院多年來一直隱藏在地底的歷史。
實在難以想像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在去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深刻描述一位男孩在暑假那段既美好又心痛的初戀之後,竟能推出一部調性完全不同,風格迥異、全片充斥詭譎氛圍的驚悚電影。《窒息》背景設定在1977年的德國,處於冷戰時期,東、西德分裂的時代,戶外灰暗天空與整體寒冷色調,配上廣播電視不斷提及的抗爭和紅軍派劫機,都能看出導演意圖把電影建構在現實世界,除了讓故事格局變得更大更廣之外,也為整部片增添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實之感。
然而《窒息》最大看點正是其中摸不透的劇情走向,以及號稱讓觀眾在電影中段就近乎崩潰、甚至提前離場的眾多血腥場面,導演成功結合舞蹈與邪教元素實在讓人驚嘆,我非常喜歡蘇西首次在舞團中獨舞的橋段,鏡頭在地上、地下兩間練舞室來回切換,一邊是使盡全力的表演,另一邊則是背叛者被強大外力給徹底摧殘,來回翻滾到口吐白沫與肢體斷折,都挑戰觀眾對於「虐殺」的容忍程度,此外管理階層拿出鐵勾和地底那幾根將要竄出的手指,更是引出舞蹈學院裡暗藏的黑暗秘密。
如果用近期兩部類似的電影來比較的話,《窒息》不僅有著《宿怨》那種讓人無端就感覺不舒服的壓迫氣氛,在人物表情特寫跟音效配樂的處理十分出色,更以像是《高潮》那種看似華麗,內裡卻十分扭曲的舞蹈,來呈現出女主角蘇西體內「嘆息之母」在白天跳舞和夜晚夢境中逐漸覺醒的過程。
就我個人的認知,蘇西打從出生就有著嘆息之母的靈魂,從母親談及蘇西的反應,還有她處心積慮想要加入Markos舞團,就能看出似乎有股無形的力量正在引領蘇西的未來走向。因此那位想靠著舞蹈來佔據她人肉體,自稱為嘆息之母的Mother Markos,正是蘇西(或者說正版嘆息之母)想要制裁的對象,而處在Mother Markos競爭對立方的白夫人,由於在舞蹈上看到蘇西的天分,或是看到另一個自己,使她想要阻止其被附身的儀式,結果沒想到蘇西竟然反轉成為最強大的「反派」。這種充滿戲謔感的設計,那場本該讓人害怕的血腥大屠殺,卻讓我因為其中的諷刺意味而感到大快人心。
有趣的是,片中多以女性角色為主,像是舞團強調個人自由的追求,甄試時她們希望讓學生都能經濟獨立,明顯就能看出電影呈現出當代女性地位大幅提升的主流意識。然而某種程度上,男精神醫生又是個反例,過去他曾因為沒把妻子的話當一回事而付出慘痛代價,但到現今又再度忽略派翠西亞求救訊息而造成她失蹤,因此整部片他不斷追逐兩位女性過去的身影,多次駐足學院門前,找莎拉詢問派翠西亞去向等等所作所為,都可以視為一位男人尋求原諒與救贖的旅程。
此外,《窒息》把故事舞台放在德國,不免讓人聯想到近代德國的歷史,整個舞蹈學院就有如一個小型的「納粹德國」,非常「民主化」的投票表決、幾位女巫的所作所為、領導人Markos追求永生不死、因為野心而走向衰亡、最後被來自美國的蘇西毀滅,除了沒有看到蘇聯有些可惜之外,多次提到1977年讓整個德國壟罩在紅色恐怖下「德國之秋」,以提倡共產主義的紅軍派代表舞蹈學院,種種隱喻事後回想起來還是相當有意思。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在尚未經過一些時間思考情況下,《窒息》這種偏向意識流敘事方式實在讓我在戲院中看得一頭霧水,雖說用懸疑驚悚故事來包裝另一個和劇情沒有直接相關主題的想法確實是個非常大膽的嘗試,不過我認為一部電影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懂得拿捏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我的意思是,儘管《窒息》暗藏著眾多象徵、隱喻意涵,但如果沒辦法讓觀眾真正理解,或者因此而對其產生興趣,以上所有努力全都是徒勞無功。
整體而言,《窒息》給我帶來一段漫長到有些疲乏的觀影體驗,扣除大量血腥橋段,《窒息》好死不死就是我最討厭的電影類型,不僅缺乏一個清楚完整的故事主軸,角色也塑造得非常失敗,除了米亞·高斯飾演的莎拉,我實在無法讓人對其他人產生感情,更不用說會關心她們後續遭遇。如果說有一部片最後淪為特別偏愛此類型、或對其中隱喻較敏銳的少部分人孤芳自賞,其餘一般觀眾走出戲院只有「我到底看了三小」的想法,先不論我個人喜不喜歡,那還真是有點讓人難過阿。
ifilm/傳影互動
妲己 史實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窒息》一起把靈魂獻給舞蹈吧 (7.4/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71436440
《窒息》是一部義大利懸疑驚悚電影,由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達珂塔·強生、蒂妲·絲雲頓、米亞·高斯、克蘿伊·摩蕾茲主演,改編自1977年電影《坐立不安》,劇情講述一位優秀舞者蘇西從美國到柏林一間夢寐以求的舞蹈學院,加入由總監白夫人主持的舞團特訓,不過離公開表演的日期越來越近,蘇西與同學漸漸察覺身旁的異樣,在一連串詭異事件發生,更進而揭開這舞蹈學院多年來一直隱藏在地底的歷史。
實在難以想像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在去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深刻描述一位男孩在暑假那段既美好又心痛的初戀之後,竟能推出一部調性完全不同,風格迥異、全片充斥詭譎氛圍的驚悚電影。《窒息》背景設定在1977年的德國,處於冷戰時期,東、西德分裂的時代,戶外灰暗天空與整體寒冷色調,配上廣播電視不斷提及的抗爭和紅軍派劫機,都能看出導演意圖把電影建構在現實世界,除了讓故事格局變得更大更廣之外,也為整部片增添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實之感。
然而《窒息》最大看點正是其中摸不透的劇情走向,以及號稱讓觀眾在電影中段就近乎崩潰、甚至提前離場的眾多血腥場面,導演成功結合舞蹈與邪教元素實在讓人驚嘆,我非常喜歡蘇西首次在舞團中獨舞的橋段,鏡頭在地上、地下兩間練舞室來回切換,一邊是使盡全力的表演,另一邊則是背叛者被強大外力給徹底摧殘,來回翻滾到口吐白沫與肢體斷折,都挑戰觀眾對於「虐殺」的容忍程度,此外管理階層拿出鐵勾和地底那幾根將要竄出的手指,更是引出舞蹈學院裡暗藏的黑暗秘密。
如果用近期兩部類似的電影來比較的話,《窒息》不僅有著《宿怨》那種讓人無端就感覺不舒服的壓迫氣氛,在人物表情特寫跟音效配樂的處理十分出色,更以像是《高潮》那種看似華麗,內裡卻十分扭曲的舞蹈,來呈現出女主角蘇西體內「嘆息之母」在白天跳舞和夜晚夢境中逐漸覺醒的過程。
就我個人的認知,蘇西打從出生就有著嘆息之母的靈魂,從母親談及蘇西的反應,還有她處心積慮想要加入Markos舞團,就能看出似乎有股無形的力量正在引領蘇西的未來走向。因此那位想靠著舞蹈來佔據她人肉體,自稱為嘆息之母的Mother Markos,正是蘇西(或者說正版嘆息之母)想要制裁的對象,而處在Mother Markos競爭對立方的白夫人,由於在舞蹈上看到蘇西的天分,或是看到另一個自己,使她想要阻止其被附身的儀式,結果沒想到蘇西竟然反轉成為最強大的「反派」。這種充滿戲謔感的設計,那場本該讓人害怕的血腥大屠殺,卻讓我因為其中的諷刺意味而感到大快人心。
有趣的是,片中多以女性角色為主,像是舞團強調個人自由的追求,甄試時她們希望讓學生都能經濟獨立,明顯就能看出電影呈現出當代女性地位大幅提升的主流意識。然而某種程度上,男精神醫生又是個反例,過去他曾因為沒把妻子的話當一回事而付出慘痛代價,但到現今又再度忽略派翠西亞求救訊息而造成她失蹤,因此整部片他不斷追逐兩位女性過去的身影,多次駐足學院門前,找莎拉詢問派翠西亞去向等等所作所為,都可以視為一位男人尋求原諒與救贖的旅程。
此外,《窒息》把故事舞台放在德國,不免讓人聯想到近代德國的歷史,整個舞蹈學院就有如一個小型的「納粹德國」,非常「民主化」的投票表決、幾位女巫的所作所為、領導人Markos追求永生不死、因為野心而走向衰亡、最後被來自美國的蘇西毀滅,除了沒有看到蘇聯有些可惜之外,多次提到1977年讓整個德國壟罩在紅色恐怖下「德國之秋」,以提倡共產主義的紅軍派代表舞蹈學院,種種隱喻事後回想起來還是相當有意思。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在尚未經過一些時間思考情況下,《窒息》這種偏向意識流敘事方式實在讓我在戲院中看得一頭霧水,雖說用懸疑驚悚故事來包裝另一個和劇情沒有直接相關主題的想法確實是個非常大膽的嘗試,不過我認為一部電影最重要的,還是必須懂得拿捏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我的意思是,儘管《窒息》暗藏著眾多象徵、隱喻意涵,但如果沒辦法讓觀眾真正理解,或者因此而對其產生興趣,以上所有努力全都是徒勞無功。
整體而言,《窒息》給我帶來一段漫長到有些疲乏的觀影體驗,扣除大量血腥橋段,《窒息》好死不死就是我最討厭的電影類型,不僅缺乏一個清楚完整的故事主軸,角色也塑造得非常失敗,除了米亞·高斯飾演的莎拉,我實在無法讓人對其他人產生感情,更不用說會關心她們後續遭遇。如果說有一部片最後淪為特別偏愛此類型、或對其中隱喻較敏銳的少部分人孤芳自賞,其餘一般觀眾走出戲院只有「我到底看了三小」的想法,先不論我個人喜不喜歡,那還真是有點讓人難過阿。
ifilm/傳影互動
妲己 史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筷子的發明>
「阿強,你不要挨這麼親密呀!這裡本身已有夠狹窄了。」
一聲音把我從昏睡中喚醒。只感到身旁擠迫得很,壓得喘不過氣來。
心中極渴望掙脫,但動彈不得,連用雙手推開四周的長條形障礙物都沒可能。
因為,我雙手不見了。
突然有隻龐然大物向我靠近,只見有兩支長條形東西被拔起,我被震盪到倒向一旁。
那是一對筷子,同時竟在說話,「阿強,我又可以品嚐這茶餐廳最出名的 ⋯⋯」
聽不清他說什麼了,但明顯是對著我說的。
------------------------------------------------------------------------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中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一.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幹,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着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着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二.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着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三.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千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普遍使用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