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能的二三事】#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我想要用一個全新方式去詮釋間諜和動作片,也想要給觀眾一個全新的方式詮釋時間,更是用那種光鮮亮麗還有興奮刺激的元素去詮釋動作片和劇情片。」——《天能》克里斯多夫諾蘭
昨天,諾蘭偕同妻子同時也是本片製片艾瑪湯瑪斯、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和伊莉莎白戴比姬在洛杉磯和台北進行連線記者會。記者會開始諾蘭面對第一個問題就是《天能》是什麼?諾蘭給出了上述的答案。
若用一個字形容《天能》呢?艾瑪湯瑪斯、約翰大衛華盛頓和伊莉莎白戴比姬則分別說出「逃離」、「刺激」、「發人深省」,諾蘭則說:「以上三位說得都很有道理,但對我而言,我會說是『體驗』,去體驗片中的經驗才是重點。」
昨天在記者會現場,不意外諾蘭會說出「體驗」二字,在《天能》中,觀眾好似約翰大衛華盛頓,被拋進未知的時空膠囊,試圖以常規的線性時間理解時間,卻碰上始料未及的全新規則,諾蘭就以羅伯派汀森的形象現身,不斷提醒約翰大衛華盛頓(觀眾),去體驗,而非理解,請以未見的角度看待時間。
隨著劇情推演,約翰大衛華盛頓最終融入全新時間,思考面向提升至不同的境界,揮灑自如,運籌帷幄。至於在電影院的觀眾們呢?諾蘭自圓其說的預防針有效嗎?要待觀眾進場「體驗」,或許第一次看是「體驗」,而後重刷才能「理解」。
《天能》碰觸到的元素,是難以捕捉的「逆轉時空」,剪接上的理解與處理便顯得非常重要,要能展現時間於不同面向的運行。本片剪接師是Jennifer Lame,和諾蘭合作之前,Jennifer Lame是名導諾亞鮑姆巴赫的御用剪接師,曾合作過《婚姻故事》、《邁耶維茨家的故事》、《紐約哈哈哈》等多部作品,此外Jennifer Lame也曾操刀過《宿怨》、《海邊的曼徹斯特》等口碑極佳的作品。
諾蘭在外媒的訪問中,透露曾提醒Jennifer Lame《天能》可能是史上剪接難度最高的電影,諾蘭說:「很高興能和Jennifer Lame首次合作。當她剛來的時候,我和她開玩笑,說對於任何一個剪接師,《天能》都是最難剪輯的電影——我不確定她現在有沒有異議。」
諾蘭也在昨天的記者會中,提到時間對他的影響:「我對時間的興趣是因為我們都生活在時間之中,也因為我們用第一人稱的角度客觀看待時間,觀眾去電影院會花上一段時間看電影,我想要去檢視在我的作品中,時間在大家眼中是什麼樣的。
時間非常抽象,我們無法觸摸或品嚐,但電影用攝影機拍下來,攝影機的畫面有時間碼,因此可以藉由線性剪接呈現時間,我想用這個方式去探索,解讀時間的概念,對我來說,這就是拍攝電影非常好的題材。」
值得一提的是,諾蘭是出名的熱愛實景拍攝的導演,盡量真槍實彈演出,這點從《天能》重金購買一架真正的波音747飛機,實際撞進一棟大樓並炸毀就能理解,《天能》使用的特效鏡頭(VFX shot)不到 300 顆。
相比之下,今年初在台上映的《她們》就達到 500 顆特效鏡頭,而漫威大作《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則有超過 2000 顆特效鏡頭。至於對於諾蘭本人的作品,根據視覺特效總監Paul Franklin的說法,《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有 450 顆特效鏡頭;《蝙蝠俠:開戰時刻》有 620 顆特效鏡頭;《全面啟動》大約有 500 顆特效鏡頭。換句話說,《天能》是斥資 2 億美金的實拍大作,的確需要電影院的硬體設備才能「體驗」。
今天台灣時間00:00,《天能》全球評價解禁,各大外媒紛紛丟出評論,評價兩極,而在我週四看完《天能》後,丟出以下短評給華納,提供各位諾蘭粉參考:「諾蘭以電影媒材隨心所欲地把玩時間,深諳此道,無人能出其右,是匠心獨具的「時光」職人。《天能》更以膽大的鏡頭語言,細鑿出對人類末世的想像,是科幻包裝的不朽工藝品。」
最後,順道一提,我非常喜歡《天能》的開場,在歌劇院的恐怖攻擊,是真正暴力與藝術的美學結合,長廊的槍戰,開放空間的小隊突擊,在時間的壓迫之下,諾蘭在場面調度的掌握度上,功力依舊,緊抓人心。
🎬昨天去記者會寫的新聞全文連結,內文有更多《天能》劇組訪談的說法,也提供影迷參考👉https://bit.ly/3l9kVzy
#天能 #克里斯多夫諾蘭
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
姬 御用 評價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剪輯師貝瑞.馬爾金(Barry Malkin)辭世,享壽80歲。他堪稱是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御用剪輯師,代表作包括《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The Rainmaker ,1997)等片。
.
貝瑞.馬爾金早期曾擔任過戴迪.艾倫(Dede Allen)的學徒,在伊力.卡山(Elia Kazan)的《美國,美國》(America, America ,1963)的剪輯過程當中擔任助理。1964年,他獨立完成了電影長片《Act of Reprisal》的剪輯工作。
.
多年後,在另一位剪輯同行阿拉姆.艾瓦基(Aram Avakian)的介紹之下,他結識了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隨後他參與了柯波拉的第四部長片《紅粉飄零》(The Rain People ,1969)的剪輯工作,開啟了未來密切的合作關係。
.
不過他沒有參與柯波拉撼動影史的《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原因是馬爾金當時的妻子有孕在身,不便前往洛杉磯工作。不過他依然被柯波拉邀請參與了後兩集的《教父》的剪輯工作,並且在片中採取了平行剪接(intercutting)的剪輯策略,高明地交互了20世紀初的西西里島與當代發生的事件。現在已經被列為教科書級別的剪接範本。
.
諷刺的是,《教父II》當年入圍奧斯卡11項,卻缺了剪輯獎提名。反而評價遜一截的《教父3》讓他獲得了提名,不過最後他卻敗給了當年大熱門《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
.
他首次的奧斯卡獎提名其實更早,是憑著柯波拉的《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 ,1984),但並未獲獎。馬爾金終其一生沒有獲得任何剪輯獎項。
.
之後他又陸續跟柯波拉合作了《佩姬蘇要出嫁》(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石花園》(Gardens of Stone ,1987)、《家有傑克》(Jack ,1996)、《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等多部作品。
.
除了與柯波拉的合作之外,他也參與了其他膾炙人口的好萊塢電影包括《飛進未來》(Big ,1988)、《愛在紐約》(It could happen to you ,1995)。他生涯最後一部作品是口碑不佳的喜劇電影《夏威夷生死鬥》 (The Big Bounce ,2004)。
.
貝瑞.馬爾金在2019年4月4日病逝於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寓所。
.
.
(圖為貝瑞.馬爾金。)
姬 御用 評價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剪輯師貝瑞.馬爾金(Barry Malkin)辭世,享壽80歲。他堪稱是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御用剪輯師,代表作包括《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The Rainmaker ,1997)等片。
.
貝瑞.馬爾金早期曾擔任過戴迪.艾倫(Dede Allen)的學徒,在伊力.卡山(Elia Kazan)的《美國,美國》(America, America ,1963)的剪輯過程當中擔任助理。1964年,他獨立完成了電影長片《Act of Reprisal》的剪輯工作。
.
多年後,在另一位剪輯同行阿拉姆.艾瓦基(Aram Avakian)的介紹之下,他結識了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隨後他參與了柯波拉的第四部長片《紅粉飄零》(The Rain People ,1969)的剪輯工作,開啟了未來密切的合作關係。
.
不過他沒有參與柯波拉撼動影史的《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原因是馬爾金當時的妻子有孕在身,不便前往洛杉磯工作。不過他依然被柯波拉邀請參與了後兩集的《教父》的剪輯工作,並且在片中採取了平行剪接(intercutting)的剪輯策略,高明地交互了20世紀初的西西里島與當代發生的事件。現在已經被列為教科書級別的剪接範本。
.
諷刺的是,《教父II》當年入圍奧斯卡11項,卻缺了剪輯獎提名。反而評價遜一截的《教父3》讓他獲得了提名,不過最後他卻敗給了當年大熱門《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
.
他首次的奧斯卡獎提名其實更早,是憑著柯波拉的《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 ,1984),但並未獲獎。馬爾金終其一生沒有獲得任何剪輯獎項。
.
之後他又陸續跟柯波拉合作了《佩姬蘇要出嫁》(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石花園》(Gardens of Stone ,1987)、《家有傑克》(Jack ,1996)、《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等多部作品。
.
除了與柯波拉的合作之外,他也參與了其他膾炙人口的好萊塢電影包括《飛進未來》(Big ,1988)、《愛在紐約》(It could happen to you ,1995)。他生涯最後一部作品是口碑不佳的喜劇電影《夏威夷生死鬥》 (The Big Bounce ,2004)。
.
貝瑞.馬爾金在2019年4月4日病逝於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寓所。
.
.
(圖為貝瑞.馬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