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壽星:威廉・高汀
童年時,我曾看到一群孩子在霸凌一個過敏流鼻涕的女生,當時心想:「為何要將我放在這樣的學習環境,我從這其中學到什麼?」就在那階段,我接觸了《蒼蠅王》。
我們會依自己的生存位置改變臉孔,只要自己不是那隻被獻祭的豬就好。這本書引發了我的學習心,就是去發掘善與惡那一線間隱藏了多少挑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Taiwan Ba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光臨臺灣吧 #學霸 #經典閱讀 #蒼蠅王 『文明社會請理性討論』 『尊重友善包容』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啊』 面對糾紛,我們總期待大家理性溝通, 不要訴諸野蠻暴力👊 因為我們處在 #文明社會 啊! 但是,文明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脆弱💔 ------------- 英國作家威廉高汀的 #蒼蠅王,...
威廉高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威廉高汀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馬欣的療癒暗房 #第10集上線 #蒼蠅王
一場空難,一群孩子的荒島求生,
顯露了人在階級與權力下的鬥爭惡根......
-
馬欣要透過英國作家威廉.高汀《蒼蠅王》,以及童年時的自身經歷,跟我們聊聊人性「惡」的核心是什麼?恐懼與意識形態如何綁架我們?如果對照著電影《#小丑》來看,當今的集體無意識又如何形成另一股暴力?
-
🎧️現在就收聽!《馬欣的療癒暗房》EP10|《蒼蠅王》——人性惡的核心是什麼? ►https://bit.ly/3zpMzOX
-
本集重點:
✔️00:44 為何要聊《蒼蠅王》?為何它是現代求生法則?
✔️09:03 這本小說在說著什麼樣的故事?
✔️17:36 當今社會的意識形態綁架,與群聚為盲的現象
✔️25:09 延伸談談電影《小丑》所控訴的集體無意識
-
高寶書版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威廉高汀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歡迎光臨臺灣吧 #學霸 #經典閱讀 #蒼蠅王
『文明社會請理性討論』
『尊重友善包容』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啊』
面對糾紛,我們總期待大家理性溝通,
不要訴諸野蠻暴力👊
因為我們處在 #文明社會 啊!
但是,文明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脆弱💔
-------------
英國作家威廉高汀的 #蒼蠅王,
揭露了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將在孤島上崩裂......
快加入學霸 #史櫝樞 的讀書會,
一探這本 #大逃殺、#漂流教室 和 #飢餓遊戲 的原型之作,
到底在說些什麼吧📖
#學霸底迪正式回歸
--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dio
🍺臺灣吧IG(正挑戰破萬追蹤新增向上滑功能!)|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 贊助支持,訂閱集資成為臺灣吧吧友 →https://lihi.cc/UxnW9
--
暑假過一半不知道要做什麼?來今夏最後一波「臺灣吧夏令營」吧!
👉https://lihi.cc/rCjT3/0420p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威廉高汀 在 #威廉高汀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威廉高汀 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他企圖寫下在戰時所感受到的,他認為「社會的缺陷歸結於人性的缺陷」,所以這本《蒼蠅王》直指了人性的黑暗面。 ... <看更多>
威廉高汀 在 [心得]文明不過是層薄紗--威廉‧高汀的《蒼蠅王》 - 精華區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954 年43歲的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
《蒼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的時候,正任教於英國 Salisbury
地區的一間中學 -- Bishop Wordsworths School。高汀畢業於牛津
大學,起先主修物理,後來轉攻讀文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間,他
曾經服役於英國皇家海軍 (Royal British Navy),參與過幾次重要
的戰役,其中包括 1944 年的諾曼地登陸。
這本看起來像是小學生荒島探險記的小說最初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迴響
,美國地區初版只賣出了大約三千本。但是1950 60 年代美國的大學
生非常喜歡這本小說,很多人把它當做 J. D. Salinger《麥田捕手》
(1945) 的搭檔作品,因為如此才逐漸迫使文學評論界正視這本小說。
今天,《蒼蠅王》已經成為二十世紀英文小說的經典之作,高汀在
1983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英美的中學經常把它列為指定讀物。
在通俗文化方面,《蒼蠅王》曾經在1963 年 和 1990 年兩度被拍成
電影(雖然 90 年的新片觀眾口碑並不好),可以看出這本小說普遍被
一般人接受的程度。最近我在本地的龐諾書店(Barnes and Nobl) 裡
不但看到多家出版社不同時期出的版本,書架上陳列的數量也超越當
今一般暢銷書,能夠有如此深遠的影響,《蒼蠅王》的魅力與人氣顯
然有越陳越香的趨勢。
在專業研究的領域裡,《蒼蠅王》豐富的象徵與隱喻也曾經被眾多的
學者專家拿來和其他重要原創人物相提並論。例如:故事的戲劇手法
類似莎士比亞;人類心理學理論媲美佛洛伊德和 Carl Jung;哲學思
想可以與盧梭、沙特 (Sartre) 相提並論;政治諷刺的手法有如
George Orwell 和 Jonathan Swift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至於他對
人心幽暗 (darkness of human heart) 的暴露立刻使人聯想到
Joseph Conrad。半個世紀以來,這本小說及原作者吸引了一代又一
代的粉絲,圍繞在周邊的論文、文章、書籍更是不計其數。
以作者自己的話來說,《蒼蠅王》所要表現的主題是「社會的缺失要
追溯到人類天性的不完美」(The theme is an attempt to trace the
defects of society back to the defects of human nature.)。我
們學到的教訓是「人類社會必須要依據個人的道德天性來塑造,而非
套用任何政治體系,無論這些體系如何自圓其說、如何了不起」 (The
moral is that the shape of a society must depend on the ethical
nature of the individual and not on any political system
however logical and respectable.)。
故事是敘述一群英國的小學生在戰爭中間搭乘飛機,結果飛機發生空
難以後他們飄落到太平洋上的一個無人島,他們之中最大的十二歲左
右 (biglun),小的只有五六歲(littlelun),沒有大人的指引,沒有
任何規則,他們只有自己組織起來,在島上一面求生存一面等待成人
的救援,結果他們實驗的方法由於恐懼、罪性加上邪惡最後崩潰得一
塌糊塗。
這個寓言乍看並不複雜,因為以小孩為主角的關係,書中並沒有像一
般經典小說一樣,出現哲學式的深奧對話或論述。在孩童生活在海島
樂園的虛構背景之下,作者卻鋪陳出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失樂園」
故事。任何人閱讀這本小說一開始就會感受到作者簡潔但有力的文字
魔力,他所描述的場景與人物特徵,顯現出千錘百鍊之後的文學語言
天份,對影像、聲音甚至氣味的描寫甚至讓讀者有超乎身歷其境的真
實感,無怪乎 E. M. Foster 在 1962 年版的簡介中稱讚作者創作的
「視覺效果精采到超越我們看到的東西」(The greatness of the
vision transcends what is visible.)。
舉例來說,既然是海島,就可能出現一片珊瑚礁:
The coral was scribbled in the sea as though a giant had bent
down to reproduce the shape of the island in a flowing chalk
line but tired before he had finished.
Ralph (來福) 與 Jack (傑克) 是故事中對立的主角,分別象徵「民主
、制度」和「極權法西斯」,高汀這樣形容來福:
He was old enough, twelve years and a few months, to have
lost the prominent tummy of childhood and not yet old enough
for adolescence to have made him awkward.
傑克原先有一批自己的夥伴,是一群唱詩班的小孩,他屬於有勇無謀的
梟雄人物:
His face was crumpled and freckled, and ugly without silliness.
Out of this face stared two light blue eyes, frustrated now,
and turning, or ready to turn, to anger.
這兩個人最後變成仇敵,但是作者很早就這樣形容他們貌合神離的關係:
They walked along, two continen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unable to communicate.
另外,Piggy 是一個肥胖患有氣喘但比較有腦筋的小孩(象徵科學與思維)
,也一直是來福身邊的策士,他戴的眼鏡後來成為生火的惟一工具,也變
成傑克要搶奪的對象:
He took off his glasses and held them out to Ralph, blinking
and smiling, and then started to wide them against his grubby
windbreaker. An expression of pain and inward concentration
altered the pale contours of his face.
起先來福受到大家的推舉,成為名義上的領導人。他堅持在島的最高
點以樹枝生火,如果有船經過的話,才有可能因為看到煙,上岸來拯
救失蹤的小孩。但是傑克比較重視眼前的生存與享受,雖然島上有取
之不盡的水果,他的心思放在獵殺野豬。結果有一天傑克為了獵豬,
忽略了為火堆加添樹枝的責任,正巧遠方有一艘船經過,因為火已經
滅了的關係,平白丟掉了大好獲救的機會。自此之後,來福與傑克漸
行漸遠,傑克仗著獵豬的本領,號召一批受不了美食誘惑的小孩自立
為王。但是傑克這一幫人少了 Piggy的眼鏡,沒有辦法生火,於是他
們趁著黑夜偷襲來福的營地,搶走了眼鏡。後來,來福和 Piggy想用
理性的方式找傑克談判要回眼鏡,沒想到傑克掌握武力與人馬以後,
不再理會勢單力薄的來福,先是在談判的中間殺死了 Piggy,接著又
發動一場全島的大搜索,也要置來福於死地...
在這個風光明媚的荒島上,隨著孩童的恐懼、自私、邪惡、凶暴、殺
戮,讀者彷彿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人性洗禮。故事告一段落以後,
再回想起書中各種巧妙安排的情節,例如:從來沒真正出現的怪獸
(beast)、海螺 (conch)、眼鏡、每一位重要的主角 (Ralph, Jack,
Piggy, Simon, Roger...),甚至是珊瑚礁、刺殺母豬後的慶典,認
真解讀它們,全書可以說充滿了譬喻、神話、政治論述、啟示錄、
諷刺,由這些串聯而成的寓言彰顯出對人性的不信任與對文明的懷疑
。甚至連最後的結局也沒有救贖 (redeem) 的可能,因為救起來福的
是一艘英國巡洋艦 (cruiser)上的士官兵,儘管這些成人結束了小島
上的恐怖故事,載運他們的巡洋艦,隨後不也要去執行殺人的任務?
由於歷史激烈的變動或個人獨特的遭遇,上個世紀對人類天性持悲觀
態度的小說一直沒有間斷過:Joseph Conrad, The Heart of Darkness
(1902); Ford Madox Ford, The Good Soldier (1915); Franz Kafka,
The Trial (1925); Erich Maria Remarque,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28); Albert Camus, The Stranger(1942); 西班牙作家
Camilo Jose Cela, The Family of Pascual Duarte (1942); V. S.
Naipaul, A Bend in the River (1979); 但是從沒有一本小說像
《蒼蠅王》一樣以小孩為主角赤裸裸地觸及人類的邪惡天性。無論成
人的世界如何令人失望,當我們想到小孩的時候,總是有天真無邪、
明天會更好的希望。Golding 卻把人類社會的不完美和孩童的邪惡本
性聯結在一起,對讀者所產生的衝擊與啟發實在太劇烈,因為不管他
們心中出現什麼樣的影像或概念 -- 法國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七三
一部隊、Rwanda 大屠殺 (Hotel Rwanda)、自殺攻擊、納粹集中營、
二二八事件 -- 都不得不承認人性的本質不能排除邪惡,而且邪惡到
我們習以為常甚至引以為傲的文明與秩序只不過是覆蓋在黑暗之心上
面薄薄的一層紗,隨時都有瓦解的可能。
--
Fiction reveals truths that reality obscures.
-- Jessamyn Wes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8.88.146.13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