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H&M,有不少引起我興趣的電影。
舊版的教科書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常會提到坦能堡會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戰算是改變德國戰略的重要因素。
德國的位置在歐洲的中央地帶,這也奠定德國的先天戰略劣勢,那就是容易被夾擊,尤其一戰開打前,德國的敵對勢力─英法俄,分別位在德國的東西兩方。面對被夾擊的可能,德國高層想到的方法是:利用高機動力,先集中主力擊破一個方向的敵人,再利用時間差,調轉主力擊敗另一方面的敵人。
戰略既然決定,下一步是要決定對象,也就是要選擇先攻西線的英法?還是東線的俄國?由於德國的戰略是建立在快速移動上,當時鐵路密集度高的西線就成為目標,所以德國最終決定了「西攻東守」的配置,將主力調往西線(順帶一提,在此選擇下,德國後來又研究迅速攻破西線的戰略─施里芬計畫)。
正因為主力在西方,德國在東線的兵力顯得稀薄,這讓俄羅斯有可趁之機,而俄軍也的確發動了攻擊。但就在坦能堡戰役,德軍大破俄軍,加上西線戰場的攻勢被英法扛住,以至於形成僵持的壕溝戰,德國高層之後將戰略改成「東攻西守」,這也成為日後德國在一戰東線戰場獲勝的遠因。而負責坦能堡會戰的指揮官─興登堡、魯登道夫,後來更憑藉著戰攻,最終成為德國一戰後期的實際掌權者,興登堡更因為在一戰的威望,後來成為德國威瑪共和的總統(順帶一提,魯登道夫在威瑪共和時期雖然未能像興登堡一樣飛黃騰達,但在德國國內依舊擁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以至於他曾經聯合其他勢力發動政變,不過被輕易鎮壓,而魯登道夫聯合的勢力,正是希特勒的納粹黨)。
雖然我是熟悉坦能堡會戰的背景以及影響,但對於中間的過程我卻完全不了解,所以如果有部電影是講這場戰爭的歷程,我會非常有興趣想要觀看,並了解這場戰爭究竟為何會被大肆宣傳。
泳渡英吉利海峽......你在跟我開玩笑嗎?竟然真的有人能辦到這件事呀!
說到有名的游泳,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老毛是位游泳健將,我有次看某部紀錄片,裡面提到老毛因為大躍進政策的失敗,被逼出了權力核心,而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奪回權力。在文革初期,老毛為了造勢(並證明自己身體很健康),於是進行所謂的暢游長江。簡單來說,73歲的老毛在1小時左右的時間游了15公里。
聽起來很驚人是吧?但紀錄片中,有位老兄是這麼說:「那段長江,水流湍急,毛仰遊在水面上,他人又胖,浮起的大肚子可一路順流而下,一下就漂過好幾十里。」我翻譯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與其說毛澤東游了很長距離,不如說他是被水一路沖下去。
所以在河裡游泳,可以借助水流,但在海裡游泳......我實在太難想像,這到底需要多麼強大的體力?真想看看這件事情如何發生的呀?
我相信只要上過英語課的人,應該都學會馬丁路德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我學生時代還被抽到要朗誦這篇,這對外文能力超爛的我,簡直是恐怖加煎熬的記憶,以至於我太久沒回想,都快忘記當時發生什麼事了。)
我除了想看這著名的歷史場景,同時我想到另一件事。
其實馬丁路德金恩在當時的黑人運動中,只是其中一個流派,也是大眾通常下意識比較肯定的流派:非暴力不合作。
乍看之下,這很好呀,在法治內利用遊行、罷工之類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益。但我想問個問題......真的能用這些方式讓政府釋出權益嗎?
以罷工而言,勞工跟資方請問誰能撐得比較久?我想大家心裡有數。遊行?我國那麼多次遊行到底有幾次是真的有重大突破或進展?
所以相對馬丁路德金恩,當時還有另一個流派,由麥爾坎X提倡的暴力抗爭(甚至這可以延伸到另一股勢力:結合社會主義的黑豹黨,說到黑豹黨,這段在我國基本冷門到聞所未聞的歷史,可以參考我前一陣子非常欣賞的電影「猶大與黑色彌賽亞」,另外在「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這部電影中,也有黑豹黨的部分片段)。
我這麼比喻:面對兩個向你抗議的人,一個是站在你門外呼口號抗議,另一個是直接衝進你家砸客廳,你比較重視誰?
當然,我想在觀感上,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時候都非常反感暴力抗爭,因為他帶來的損害以及牽動的層面巨大的多,但不得不同意:他對所謂的當權者也有效的多。
事實上,晚期的金恩有感於非暴力方式的無效,開始向麥爾坎X的路線靠近;又非常值得玩味的,是麥爾坎X有感於暴力抗爭隊及效果有限,也開始向著金恩的路線靠攏。
相異的兩人,竟在日後相互吸引探索,而這兩人的結局卻如此相同:都死於暗殺。
馬丁路德金恩現在被塑造的很高大上,但其實,不可能用所謂的「聖母模式」成就一切。馬丁路德金恩一開始舉辦的遊行,其實參與人數很少,但他後來刻意把遊行辦在黑人的下班時間,這就形成一種人數倍增的假象,因為下班人潮在畫面上也被算出來了。甚至金恩會預先請記者準備拍攝,其中之一藥浴被拍攝的場面,就是有警察暴力執法,這樣就能用鮮血換到更大的宣傳版面。
我真是挺想看看,不同的電影對於金恩的描述為何。我不是說金恩是個小人,我只是想強調金恩不是個完人,正因不是完人,因為真實,我們這些後人才更容易和歷史人物產生連結感呀。
其他的電影我也都挺期待,除了一部,那就是這當中我唯一看過的一部:羅馬假期。
說沒有很期待,是因為我看過,所以劇情就部怎麼期待了。但其實這部電影要我重看,我絕對OK。原因......有奧黛麗赫本難道還不夠嗎?
對於本周電影,或是我分享的知識,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一起來聊天討論喔。也可以多多分享本篇文章,讓對歷史以及電影有興趣的同好有更多共鳴或討論的機會喔。
威瑪共和失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德國慕尼黑、富森與新天鵝堡
德國的巴伐利亞邦有著美麗的山脈、湖泊與眾多童話小鎮,它的首都慕尼黑除了是著名的啤酒節舉辦城市,更是許多旅人用來前往巴伐利亞其他名勝的基地,包括經典的富森小鎮與童話的樣板城堡 -新天鵝堡。
慕尼黑在巴伐利亞王國時期就是政治、藝術與文化的中心。然而在一戰德國戰敗後,統治巴伐利亞的Wittelsbach王朝被迫退位。統治者路德維希三世逃離慕尼黑後,共產的蘇維埃政權隨即成立。雖然後來共和政體再次恢復,但慕尼黑已經成了各方政客與政治團體的角力場,包含希特勒與納粹黨。
希特勒與納粹黨在慕尼黑發起了著名的啤酒館政變(Beer Hall Putsch),企圖推翻威瑪共和奪權。雖然政變失敗,希特勒入獄,但在法官的同情下,希特勒不但有舒適如套房的「牢室」,甚至還有一名秘書。希特勒在此於秘書的協助下完成了闡述他生平與政治理念的「我的奮鬥」一書。希特勒因為入獄在黨內的地位大為提高,納粹黨後來也在體制內奪權成功,把德國、歐洲乃至世界拖入戰火的深淵之中。在二戰的最後五年中,慕尼黑被盟軍大規模轟炸了71次,舊城區的建築九成都被摧毀,整個城市更是一半以上變成斷垣殘壁。
1949美國佔領軍離開後,慕尼黑隨即展開嚴謹的重建工程。整個城市在戰後迅速的復甦,創造了「經濟奇蹟」(Wirtschaftswunder)的黃金時期,更在1972年主辦了奧運。今日的慕尼黑除了是BMW、西門子與安聯等大企業的家之外,也是德國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有秘密首都之稱,甚至被其他地區的德國人當成天龍國來看待。
慕尼黑有幾個著名的景點,除了上篇提到的慕尼黑王宮之外,還有瑪麗安廣場與新市政廳、特埃蒂納教堂、聖母教堂、英式花園與新天鵝堡主人路德維希二世的出生地寧芬堡等等。若對二戰歷史感興趣,也可以前往慕尼黑西北邊、納粹建立的第一個集中營 -達考集中營。
慕尼黑同時也是鐵路交通的樞紐,可以由此前往奧地利,或穿過阿爾卑斯山到義大利。但更多旅人會選擇前往風景如畫、童話氛圍濃郁的富森小鎮與新天鵝堡。時間允許的話,推薦停留個一兩天,享受置身童話的奇特感受。
一趟旅程中,常常會碰到多種拍攝主題。例如這次的巴伐利亞行,我就拍攝了自然、室內建築與城市街景。因此必須在事前做好對應的規劃,了解每個景點該在哪裡拍、什麼時候拍,以及用什麼拍,才能順利拍到理想中的畫面。
而這樣的規劃方法,在任何類型的旅行中都是適用的。在我的攝影線上課程中,我將深入地講解要如何進行完整且高成功率的攝影規劃,幫助大家順利拍攝到想拍的畫面。目前課程正在進行募資,期間有六折優惠與參加活動再享折價,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威瑪共和失敗 在 健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執政,然後呢?
你會通過甚麼法例?取消甚麼法例?//
執政之後做啲乜,呢個係每一個人應該問自己嘅問題。
//你只會在議會看到一些覺得商人賣物不應該有多過 5% 利潤的笨蛋,覺得應該無條件給予所有新移民綜援的笨蛋,在議會裡發神經。因為這些人沒有一個是政治家,他們只是一群不慎跑去了選舉的慈善團體,壓力團體,NGO。他們的人生意義,就只是令自己看起來像好人。而不是領導這個香港生存壯大。//
這就是我一直說,你不理能力,議政水平,只因顏色,去選你們的議員,最終一定是會累死香港的。因為,一群沒有執政意志的笨蛋,只會取悅愚民,只會取悅不思考的選民,最終害死的都是香港人。
民主派一直希望北京政府放棄支持香港政府,而採納他們的想法。這件事是發生的,但不會是他們希望的方式發生:其實,只要當香港經濟上的利用價值沒有了之後,北京政府就會 condom 棄香港政府,然後他們留在香港的爪牙和勢力就會被不斷犧牲,去為自己洗白。
那是甚麼時候呢?如果你有很常留意中共的說法,他們大概是計劃 2025 年左右,人民幣離岸中心或者金融的機能,會從香港搬去上海,前海,海南島之類,雖然這往往不成事,不過你只要看回五年前的資訊,或者一些常常親中國的生意人的說法,你應該牌會聽到類似的計劃。
本來自雨傘革命開始,中國就想擺脫對香港的依賴,只是那不是一時三刻就可以完成的,那最快要十年,算成 2025 年也是很合理的想法。
所以說,藍絲或建制派陣營口中,民主派搞錯了所有事情,導致了沒了普選,雖然沒說服力,但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事實。因為建制派的盤算,是香港憑著證明自己忠於北京,而留著這個人民幣買辦的地位,當然他們失敗了,香港人並不會忠於北京,任何改造計劃最終都沒有成功。
建制派理想的遊戲結局,是香港很愛中國,而中國也給予香港重要的買辦地位,也就是香港當了中國的首席太監,到時中國也放心給予普選,因為不斷選出建制派繼續這模式。他們這計劃全盤崩潰,結果就是反面:北京要拿走這地位,然後讓香港自生自滅。
雨傘革命決定了香港的命運,就是被北京捨棄。
但北京正是因為要捨棄香港,所以才需要支持一個更暴烈的香港政府,因為他們要能夠有秩序,可控制的情況下,一步一步的把金融中心的機能搬走。所以他們在雨傘革命之後反而更支援香港政府,那並不是說他們「喜歡」香港政府,而是香港政府是這個撤退計劃中負責殿後的部隊,北京知道他們的責任就是擋住香港人搞局,便全力給他們一切支援,包括武器,擴編,銅鑼灣書店,DQ,國安法,都是這一種支援:給殿後部隊的支援。
這些支援都是破壞性的,每一個都是損害香港的長期經濟價值,特別是國安法,但他們不管,他們心裡明白香港是保不住的,而香港政府的暴政和濫權可以拖後這個「保不住」來臨的時候,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搬家。
若殿後去到最後真的撤離完成,中國有了一個香港的代替品,香港已無利用價值時,這些殿後部隊就會被遺在戰場失去補給。這時候,北京就會放手香港政府,拿去跟外國,民主派,或者其他人去換取和解,收割最後的利益:我洗白自己當好人,你當戰犯和 condom。
我的判斷是基於後勤,當香港的經濟價值盡去後,香港政府以及其公務員體制的存在就太昂貴了:錢有更好的用途。
北京政府所謂支持香港政府,只是因為趕不及徹離,沒必要為了香港政府做的事,而影響他的國際關係與地位。北京政府現在的尷尬,在於香港的大抗爭來得太早,只要像那些人一樣「鬥長命」五年十年之後,北京就會放棄香港,跟那些中國小粉紅網民說的是沒分別的。
可能真的是 2025 吧,如果中國順利的話。現在我也不敢猜,可是中國的方向是不會變的:放棄香港,不是五年後就是十年後。
當北京放棄香港之時,他們就會裝成任用民主派當忠臣,民主派也會覺得自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覺得自己終於等到民主了。
若這情況發生,可能民主派的理想會達到,中國可能就會分權,開明,給普選,給民主派當官,搞議會,但這交易下北京自然能保留很多東西,例如基本法,例如主權,例如一國兩制。沒主權有普選的一國兩制,不就是民主派的夢?
民主派會心滿意足地接下一個經濟爛攤子,要執政了,然後呢?你看看梁耀忠就知道,他們是一些打算鬥長命去到退休當好人留下美名的人,他們不是期望真的掌握權力的人,只會不知所措。然後香港應該會變成威瑪共和國。
執政,然後呢?
你會通過甚麼法例?取消甚麼法例?
你只會在議會看到一些覺得商人賣物不應該有多過 5% 利潤的笨蛋,覺得應該無條件給予所有新移民綜援的笨蛋,在議會裡發神經。因為這些人沒有一個是政治家,他們只是一群不慎跑去了選舉的慈善團體,壓力團體,NGO。他們的人生意義,就只是令自己看起來像好人。而不是領導這個香港生存壯大。
要當世界善人何其容易,慷他人之概,香港政府可以大開支票,然後很快就會變委內瑞拉。
在僵化官僚暴政的災難之後,就是無能愚昧短視的劫難,香港會前後至少被洗劫兩次。
給你玩四年,八年,留下一個無能混亂的臭名下臺,北京再扶植另一群人選贏你實在不難,2004 年區議會大勝至四年後大敗的情況,會以最巨大的規模重演一次,到時他們還是有機會透過選舉拿回香港的。一個經濟上沒有意義,施政上沒有人有期望,但戰略上至少不會干擾中國國策的傀儡。
為何有可能達致普選?如果沒有普選,香港的敗落責任在北京身上,若有了普選,則是你們香港人自己犯賤選了垃圾進議會,普選只是把責任丟回你身上的理由而已。
如果香港怎樣都敗落的話,北京當然不會想當壞人的角色,今天北京當香港的壞人只因為尚有利可圖。當沒有利益時,壞人就會變成香港政府,就像二戰開始時,日本整國支持侵略,二戰結束後,就變成只有東條英機和他的爪牙是壞人,其他都變受害者。
香港的普選得到時恐怕也是殘廢,苦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