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屆 #奧斯卡 將於台北時間下週一上午頒獎。台灣影迷很幸福,今天有《父親》、《夢想之地》、《猶大與黑色彌賽亞》三部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登場,而《游牧人生》、《花漾女子》仍在大銀幕放映,其餘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也散見於串流平台,等著被有緣人觀賞——「作品是直到被觀看的那一刻才完整。」
而今天我想談的是 #Netflix 買下的《#女人碎片》。這部電影是我今年看過的 114 部劇情長片之中,前幾名的心頭好。有在關注北美獎季的影迷應該理解,奧斯卡除了比拼實力,往往比的也是「聲量」、「公關」、「時運」等等,這座小金人有太多「政治因素」參雜其中,而今年最佳女主角大概是薇拉戴維絲(Viola Davis)、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三人搶一。
影后的風向並沒吹往《女人碎片》的 #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對我來說有點遺憾,因為實際看過這幾個人的演出,凡妮莎柯比是我今年的奧斯卡影后。(雖然我還沒看 Andra Day)
因此,雖然以下這篇影評 1 月 10 日發表過,但我還是重新分享,希冀讓新舊影迷趕在奧斯卡前,欣賞凡妮莎柯比收放自如的精湛表演,否則奧斯卡過後,這部片子應該更沒有人討論。
——以下有雷——
《女人碎片》將近 25 分鐘的「在家生產」,可能是我近年看過最好的開場戲之一。
近年,隨著女性對於自主權的醒覺,「居家生產」逐漸受到重視。許多人主張「生產」並非「生病」;「孕婦」也非「病人」,當一切準備妥當,女性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且更認識自我身體,學著與自然法則共處、尊重。或許「生產」是偏向私人的,也更屬於家庭的,於是所謂在家「溫柔生產」的溫度,就與傳統「醫院生產」的冰冷拉開距離。熟悉的「家」取代陌生的「醫院」,生產是準媽媽、準爸爸、新生兒的生命旅程(加上助產士),生產方式的感知差異,就是《女人碎片》開場做到的事。
在此前提下,凡妮莎柯比飾演的女主角瑪莎選擇在家生產,觀眾便可知曉她是對「身體」主控權有所求的女性,某程度就刻畫出角色的強勢與思維,在迎接新生命時,凡妮莎柯比是想抓住自我、嬰兒與家庭的鏈結。於是在「溫柔生產」時,觀眾跟著凡妮莎柯比感知一切,包含起始羊水漏洩在地的驚訝、子宮收縮的痛楚、助產士臨時變陣的慌張等等,在呼吸吐納,情緒起伏之間,最終迎來新生的喜悅,同時碰觸消亡的遺憾。
於是 25 分鐘的影像堆疊,透過虛構的戲劇力度,再現生命迴圈,呈現真實感知,觀眾就能理解「在家生產」的巨大能量,是「醫院生產」所無法望見的。
在生產過程中,匈牙利名導 Kornel Mundruczo 的場面調度細膩出色,令人折服。其一為浴缸戲,當丈夫西亞李畢福(Shia LaBeouf)將凡妮莎柯比抱至浴缸時,鏡頭轉為特寫(Close-Up),並巧妙抽離雜音,在秒瞬之間,世界寂靜,新手準爸媽在手忙腳亂的慌張之中,反倒映照出和諧的共感,夫妻的齊心生成愛情的模樣,是直接而強大的靜謐力量,隔著螢幕透出,美麗動人。在醫院中,或許難能一見此情此景,再度拉開「家」與「醫院」的距離。
而此時劃破「寂靜」的,是助產師的「聲音」,此影像語言象徵這對夫妻的愛情,遭逢助產師介入,也暗示故事接下來的風暴,在嬰兒喪命與助產師官司等原因催化之下,皆是愛情與生活變質、相異的主因。兩人愛情世界的「安靜」,就此有了「雜音」,此等場面調度就能清楚傳遞創作者善用影像的內化功力,精準且犀利。
其二為結尾。「家」作為一種保護與彰顯自我(女性)價值的場域時,當象徵危險、緊急的「救護車」(醫療體系)介入時,立刻打破將外界隔絕在外的機制,西亞李畢福慌張衝出家門尋求救援之際,家的防護罩隨之瓦解,外在世界的冰冷,如同救護車的緊急聲響,教人不安,更帶來死亡。當救護車現身之際,這對夫妻與助產士,就捲入外界紛擾,片名《Pieces of a Woman》隨後緊接浮出,替這場「在家生產」戲收束,並為全片點題。
女人何以成為碎片,其因便始於此開場,雖然長達 25 分鐘,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笨重,反倒透過出色的場面調度,兼顧戲劇張力以及暗示後續故事的發展,細膩拆解生產過程,此戲若缺少一分一秒,其味便會走偏,這樣的開場在我看來是完美楔子。
其實,或許「家」也恰恰呼應敘事,轉化為女性「子宮」的符號。離開家/子宮的庇護之後,世俗的社會眼光與生活壓力直面而來,西亞李畢福與凡妮莎柯比的愛情,正如同自己剛出生的女嬰,逐漸發青、逝去,這樣的轉變,正是《女人碎片》後續欲探討的核心與內裡。女性/碎片如何重新解構,如何重新拾起,當家庭乃至於家族碰上死亡哀愁,迎來可能的分崩離析,導演便攜著角色,徐徐展開與自我、親人對話的療癒旅途。
在開場戲之後,導演繼續展現對於「場域」與「色調」的敏銳度。在了無生氣的「灰色」厚重「高牆」下,凡妮莎柯比獨步走至「辦公室」,其氣氛與生育前的熱鬧截然不同,在空間與色彩的雙重堆疊之中,烘托人心的離異與冷卻,而觀眾仍能望見凡妮莎柯比的堅韌樣貌,在角色形塑上,從開場戲至此,自然能感受凡妮莎柯比的立體度,是強悍且極具主導性。這樣的女性角色就延伸出與上一代女性截然不同的思緒,當故事往下探索時,凡妮莎柯比與年邁的母親在觀念與溝通上自然有著巨大鴻溝。
說到底,「女人碎片」的樣貌有三,其一是年邁母親、其二是凡妮莎柯比、最後是死亡女嬰。導演就以死亡開啟對話,遊刃有餘地捕捉到兩代女性間價值觀的對立、衝突,隨著敘事推演,更有達成自我/雙方和解的可能,這樣的碎片是心理上的。至於生理上的,則是女嬰。死亡伴隨而來的議題即是器官捐贈與否,觀眾在人體研究室看見各種「器官」,被肢解過後大小不一的器官,就成了「碎片」,而這些「碎片」化為當代人類醫學進步的力量,或許就可浪漫地視作導演對於女性的另一種想像與致敬。
從上述三名女性來解讀,「女人碎片」就裹藏了心理與生理,也可歸納為三代女性的對話,進而合一,建立女性姿態,緊緊扣題。
至於貫串於女性世界的雄性視角,則由西亞李畢福撐起,前半段能看見導演對於男/女性對於嬰兒死亡的態度,也刻畫雙方的差異,例如藉由性愛逃避苦世,男性是外顯奔放的,女性則是內斂克制的。最終,西亞李畢福之於凡妮莎柯比的這段關係,垮在藍領與知識份子的階級窠臼之中,西亞李畢福最終遠走他鄉,對於舔舐傷口可能出現的難堪或復原,顯見編導對於男女兩性觀察的底氣。而編導也就此捨棄這條敘事線,轉而加深力道探問母女關係。
不過,私以為全片過於迅速地與西亞李畢福斷裂是可惜之處。凡妮莎柯比對於摯愛出走,毫無作為,雖然中間描述了夫妻關係的變質,但對比開場你儂我儂的化學效應,仍令人有頭重腳輕之感,稍嫌突兀與粗糙。簡單來說,我並不認為將西亞李畢福最終放在見錢眼開的位置,以及凡妮莎柯比對於曾經的摯愛無動於衷,這樣的鋪墊能完全說服我。
最後劇情推至法庭戲,此場戲做為尾聲,要替全片論點定調,是坦然放下,抑或承載憤怒,都是法庭攻防戲值得窺探之處。導演首先將鏡頭拍向「律師」、「原告」凡妮莎柯比以及「被告」助產士的嘴與咽喉,在此做法之下,觀眾立刻清楚知曉在法庭當中,誰擁有話語權,主/被動關係透過咽喉形象化後進而立體鮮明,此筆觸巧妙而精湛。至於,凡妮莎柯比與死亡女兒的影像在暗房中顯影,就能視作「重生」,也成了推動凡妮莎柯比的轉折,以便傳達全片最終核心。
於是透過凡妮莎柯比的嘴,說出以下對白更顯意義:「助產士並非故意傷害我的女兒,她那晚只想幫忙生下健康寶寶,我不認為是妳的錯。」這樣的女性宣言,鏗鏘有力成了女性主導的直接證明,在凡妮莎柯比的醒覺中,達成諒解/和解的可能。「解鈴還須繫鈴人」此等爛俗的勸世警語,在結尾中被明確體現,而在影像的幫襯之中,就少了言語的說教感,反倒能令觀眾欣然接納。
而在落幕前的高潮,《女人碎片》仍體現出女權縮影,在這樣的案例之中,不需要男性法官落槌,或是陪審團隔著距離的冰冷判決,「女人的碎片」仍有能力阻絕男性話語權。而此番女性宣言,似也替「在家生產」的醫療糾紛拉出一條可理解的路,消除女性承擔惡名的危險。
筆走自此,倘若進一步爬梳影像結構,《女人碎片》無疑是精準到位的,欣賞導演懂得利用自然環境的氣候推移,建立故事的起、承、轉、合。
觀眾在 9 月的波士頓望見的是枯枝、落葉離散,步入寒冬的冷冽,這時敘事就以新生兒的消逝(死亡)為題;到了 4 月則迎來被柔風、暖陽包圍的油綠景緻,碰觸春季的恣意,這時導演便用蘋果樹的盎然(新生)作結,在鋪陳得宜的敘事結構下,觀眾跟隨角色走了一遭寒徹骨,而生機復萌的撲鼻芳香,更為透心,久不能散去。
延伸解釋,觀眾在秋、冬、春三季的更迭與循環中,讀取到的是「自然法則」與「生命軌跡」的交融疊合,導演更同時善用橋墩工程與緩緩流水,交代自然與人心的彼此共生、無法切割。從此角度來看,《女人碎片》便不僅止於女人故事,而是宏觀的生命真理。雖然在影史上,以「大自然呼應人物心境與事態發展」的手法並不新穎,但使用得當,仍能收穫良好效果。
最終,女人散落一地的碎片,是在導演溫厚凝視的定鏡之中,被呵護、被理解、被療癒,進而有了重生的可能。
#希望之後趕的出夢想之地評論
嬰兒蘋果泥做法 在 Beautiful Life By G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南非三大國寶之一!!! 過年喝好茶🍵
#這次的團購將會把一部分資金拿出一部分給非洲的孩子 #募資蓋學 #ㄧ起做公益
📍優惠連結:https://cheersgoods.1shop.tw/Rooibos
Rooibos Tea是一種生長在南非北部Cedarberg高山上的一種有機野生植物茶,僅能生長於無污染的淨土, 由於它生長於山坡、高原及山谷,需要獨特的氣候與泥土才能生長,是南非的三大國寶之一。
在日本稱為 #長壽茶
南非茶又叫博士茶~相信孕媽們都非常熟悉這稱呼~
記得懷孕時M最常喝的茶就是 #南非國寶茶
因為它不含草酸,無咖啡因,無農藥栽培,無茶鹼,非常適合老少婦幼就連嬰兒全家都能飲用的好茶!!
這陣突然又想起了南非茶那味
獨特的香氣讓M非常喜歡~
可以熱飲也可以冷飲而且煮泡好的茶放在冰箱存放數天也不會酸掉~ 冷藏後也可以再加熱。
M平時喜歡喝熱的,但炎熱夏天會加入檸檬或些許蜂蜜製作涼飲,喝起來非常的清爽舒服。
還有一種做法是小孩都會喜愛
✔️可以加入蘋果丁,柳橙,鳳梨丁一起煮沸3分鐘後坐水果冰茶!
✔️加入薄荷也非常的清新唷!
可以依照個人喜愛隨意做變化~
好茶值得與大家分享!
這此團的國寶茶將會將大家訂購資金拿出一部分給非洲的孩子募資蓋學校~
廠商非常的有愛🥰
GM也一定要把這份愛與大家分享,一起盡一份心力來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優惠連結:https://cheersgoods.1shop.tw/Rooibos
🎁抽獎禮: 南非茶ㄧ盒x1
🔹參加抽獎資格:
1. 按讚GM粉絲專頁(會檢查唷)
2.按讚此文並標註3位朋友們
3公開分享並留言「ㄧ起做公益喝國寶茶」
#國寶茶 #孕婦也能喝 #小孩也能喝
#博士茶 #公益 #好茶
嬰兒蘋果泥做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女人碎片》將近 25 分鐘的「在家生產」,可能是我近年看過最好的開場戲之一。
近年,隨著女性對於自主權的醒覺,「居家生產」逐漸受到重視。許多人主張「生產」並非「生病」;「孕婦」也非「病人」,當一切準備妥當,女性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且更認識自我身體,學著與自然法則共處、尊重。或許「生產」是偏向私人的,也更屬於家庭的,於是所謂在家「溫柔生產」的溫度,就與傳統「醫院生產」的冰冷拉開距離。熟悉的「家」取代陌生的「醫院」,生產是準媽媽、準爸爸、新生兒的生命旅程(加上助產士),生產方式的感知差異,就是《女人碎片》開場做到的事。
在此前提下,凡妮莎柯比飾演的女主角瑪莎選擇在家生產,觀眾便可知曉她是對「身體」主控權有所求的女性,某程度就刻畫出角色的強勢與思維,在迎接新生命時,凡妮莎柯比是想抓住自我、嬰兒與家庭的鏈結。於是在「溫柔生產」時,觀眾跟著凡妮莎柯比感知一切,包含起始羊水漏洩在地的驚訝、子宮收縮的痛楚、助產士臨時變陣的慌張等等,在呼吸吐納,情緒起伏之間,最終迎來新生的喜悅,同時碰觸消亡的遺憾。
於是 25 分鐘的影像堆疊,透過虛構的戲劇力度,再現生命迴圈,呈現真實感知,觀眾就能理解「在家生產」的巨大能量,是「醫院生產」所無法望見的。
在生產過程中,匈牙利名導 Kornel Mundruczo 的場面調度細膩出色,令人折服。其一為浴缸戲,當丈夫西亞李畢福將凡妮莎柯比抱至浴缸時,鏡頭轉為特寫(Close-Up),並巧妙抽離雜音,在秒瞬之間,世界寂靜,新手準爸媽在手忙腳亂的慌張之中,反倒映照出和諧的共感,夫妻的齊心生成愛情的模樣,是直接而強大的靜謐力量,隔著螢幕透出,美麗動人。在醫院中,或許難能一見此情此景,再度拉開「家」與「醫院」的距離。
而此時劃破「寂靜」的,是助產師的「聲音」,此影像語言象徵這對夫妻的愛情,遭逢助產師介入,也暗示故事接下來的風暴,在嬰兒喪命與助產師官司等原因催化之下,皆是愛情與生活變質、相異的主因。兩人愛情世界的「安靜」,就此有了「雜音」,此等場面調度就能清楚傳遞創作者善用影像的內化功力,精準且犀利。
其二為結尾。「家」作為一種保護與彰顯自我(女性)價值的場域時,當象徵危險、緊急的「救護車」(醫療體系)介入時,立刻打破將外界隔絕在外的機制,西亞李畢福慌張衝出家門尋求救援之際,家的防護罩隨之瓦解,外在世界的冰冷,如同救護車的緊急聲響,教人不安,更帶來死亡。當救護車現身之際,這對夫妻與助產士,就捲入外界紛擾,片名《Pieces of a Woman》隨後緊接浮出,替這場「在家生產」戲收束,並為全片點題。
女人何以成為碎片,其因便始於此開場,雖然長達 25 分鐘,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笨重,反倒透過出色的場面調度,兼顧戲劇張力以及暗示後續故事的發展,細膩拆解生產過程,此戲若缺少一分一秒,其味便會走偏,這樣的開場在我看來是完美楔子。
其實,或許「家」也恰恰呼應敘事,轉化為女性「子宮」的符號。離開家/子宮的庇護之後,世俗的社會眼光與生活壓力直面而來,西亞李畢福與凡妮莎柯比的愛情,正如同自己剛出生的女嬰,逐漸發青、逝去,這樣的轉變,正是《女人碎片》後續欲探討的核心與內裡。女性/碎片如何重新解構,如何重新拾起,當家庭乃至於家族碰上死亡哀愁,迎來可能的分崩離析,導演便攜著角色,徐徐展開與自我、親人對話的療癒旅途。
在開場戲之後,導演繼續展現對於「場域」與「色調」的敏銳度。在了無生氣的「灰色」厚重「高牆」下,凡妮莎柯比獨步走至「辦公室」,其氣氛與生育前的熱鬧截然不同,在空間與色彩的雙重堆疊之中,烘托人心的離異與冷卻,而觀眾仍能望見凡妮莎柯比的堅韌樣貌,在角色形塑上,從開場戲至此,自然能感受凡妮莎柯比的立體度,是強悍且極具主導性。這樣的女性角色就延伸出與上一代女性截然不同的思緒,當故事往下探索時,凡妮莎柯比與年邁的母親在觀念與溝通上自然有著巨大鴻溝。
說到底,「女人碎片」的樣貌有三,其一是年邁母親、其二是凡妮莎柯比、最後是死亡女嬰。導演 就以死亡開啟對話,遊刃有餘地捕捉到兩代女性間價值觀的對立、衝突,隨著敘事推演,更有達成自我/雙方和解的可能,這樣的碎片是心理上的。至於生理上的,則是女嬰。死亡伴隨而來的議題即是器官捐贈與否,觀眾在人體研究室看見各種「器官」,被肢解過後大小不一的器官,就成了「碎片」,而這些「碎片」化為當代人類醫學進步的力量,或許就可浪漫地視作導演對於女性的另一種想像與致敬。從上述三名女性來解讀,「女人碎片」就裹藏了心理與生理,也可歸納為三代女性的對話,進而合一,建立女性姿態,緊緊扣題。
至於貫串於女性世界的雄性視角,則由西亞李畢福撐起,前半段能看見導演對於男/女性對於嬰兒死亡的態度,也刻畫雙方的差異,例如藉由性愛逃避苦世,男性是外顯奔放的,女性則是內斂克制的。最終,西亞李畢福之於凡妮莎柯比的這段關係,垮在藍領與知識份子的階級窠臼之中,西亞李畢福最終遠走他鄉,對於舔舐傷口可能出現的難堪或復原,顯見編導對於男女兩性觀察的底氣。而編導也就此捨棄這條敘事線,轉而加深力道探問母女關係。
不過,私以為全片過於迅速地與西亞李畢福斷裂是可惜之處。凡妮莎柯比對於摯愛出走,毫無作為,雖然中間描述了夫妻關係的變質,但對比開場你儂我儂的化學效應,仍令人有頭重腳輕之感,稍嫌突兀與粗糙。簡單來說,我並不認為將西亞李畢福最終放在見錢眼開的位置,以及凡妮莎柯比對於曾經的摯愛無動於衷,這樣的鋪墊能完全說服我。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法庭戲,此場戲做為尾聲,要替全片論點定調,是坦然放下,抑或承載憤怒,都是法庭攻防戲值得窺探之處。導演首先將鏡頭拍向「律師」、「原告」凡妮莎柯比以及「被告」助產士的嘴與咽喉,在此做法之下,觀眾立刻清楚知曉在法庭當中,誰擁有話語權,主/被動關係透過咽喉形象化後進而立體鮮明,此筆觸巧妙而精湛。至於,凡妮莎柯比與死亡女兒的影像在暗房中顯影,就能視作「重生」,也成了推動凡妮莎柯比的轉折,以便傳達全片最終核心。
於是透過凡妮莎柯比的嘴,說出以下對白更顯意義:「助產士並非故意傷害我的女兒,她那晚只想幫忙生下健康寶寶,我不認為是妳的錯。」這樣的女性宣言,鏗鏘有力成了女性主導的直接證明,在凡妮莎柯比的醒覺中,達成諒解/和解的可能。「解鈴還須繫鈴人」此等爛俗的勸世警語,在結尾中被明確體現,而在影像的幫襯之中,就少了言語的說教感,反倒能令觀眾欣然接納。
而在落幕前的高潮,《女人碎片》仍體現出女權縮影,在這樣的案例之中,不需要男性法官落槌,或是陪審團隔著距離的冰冷判決,「女人的碎片」仍有能力阻絕男性話語權。而此番女性宣言,似也替「在家生產」的醫療糾紛拉出一條可理解的路,消除女性承擔惡名的可能。
最後,綜合上述所言,《女人碎片》是一部匠心獨具的作品,其結構明確,也利用自然環境的氣候推移,講述故事的起、承、轉、合,在秋、冬、春三季的更迭與循環中,以新生兒的消逝(死亡)為題,用蘋果樹的盎然(新生)收束,餘韻飄散,久久縈饒於心,雖然從影像脈絡來檢視,以「大自然呼應人物心境與事態發展」的手法並不新穎,但使用得當,便能收穫良好效果。
《女人碎片》也透過生孕過程提出生命運行的法則,在 9 月即將迎來寒冬、樹葉離散的波士頓,到了 4 月就有可能春風徐徐、生機復萌,導演更同時善用橋墩工程與緩緩流水,洗鍊出小人物與大自然的狀態,悠遠而深長,自然與人心彼此共生,無法切割,從此角度來看,《女人碎片》便不僅止於女人故事,而是宏觀的生命真理。至於女人的碎片終在導演溫柔的鏡頭之下,被輕輕拾起,賦予重生的可能。
#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