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係,親友都不能來月子中心探訪,大家都透過視訊或電話問候,開頭第一句都是:妳在月中都好嗎?
我一律回覆:在月中爽歪歪,哪有不好的道理哈哈哈 回家才是見真章啊啊啊😆😆😆
選住大葉產後護理之家真的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很多月子中心現在都在比拼親像皇宮的裝潢設計,但我個人比較在乎一些軟體的服務。
例如護理師對阿牛跟我的細心照顧,每位護理師推阿牛來的時候,都能說上阿牛幾句近況,覺得她們都是帶真感情最愛工作,真的好愛小嬰兒的感覺😂😂😂
每週都會有婦產科醫師、小兒科醫師還有中醫師來巡診,這點我也很在乎
因為我剖腹產後傷口有滿多要注意的地方,阿牛也因為剛出院的時候有黃疸,讓偶有點緊張,這些都因為大葉有定期的兒科醫師還有婦科醫師巡診讓我放心不少。
我有一天晚上,冷到發抖,就是整個人抖醒一度以為自己穿越到雪山那樣,幸好月子中心的護理師也提供即時的護理協助、我低血壓的時候也有即時的照顧,真的很感謝各位護理師的專業仔細照顧🙏
剛生完小孩,真的身體會有很多時候很脆弱需要照顧,如果一個人真的會滿無助的,有護理師們的照顧真的會安心不少。
再來就是新手村的學程訓練😂😂😂
離開大葉之前,護理師都會來一對一課程指導哈哈哈,確認新手父母都拿到學分才準離開(?)
從餵奶拍嗝換尿布一路教到腸絞痛怎麼辦洗澡怎麼洗,真的夠細心夠仔細了,而且學渣如我,護理師還安慰我說之後回家有不懂隨時可以打來再問,真的好溫暖好貼心好感動🥺🥺🥺
其他像是好吃的月子餐都是原型食物清單調味很得我心
或是腹部骨盆spa按摩做完讓我的肚子平坦許多也讓我很驚艷~
大葉是我一知道懷孕就立刻手刀過來參訪後即刻下訂的月中~因為身邊個個朋友都恐嚇我訂月中如戰場,一定要手刀快狠準~
如果有還在觀望的捧油~真的推薦尼來看看大葉~不會失望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
嬰兒 頭 歪 歪 看 哪 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童書團搶先看:人體透視書 The Body Book & 人體模型教具 Squishy Human Body
🛒團購下單連結:https://pse.is/3j6nqh
🎬共讀與開箱影片: https://reurl.cc/mLlYEl
手指頭泡水泡太久,為什麼會皺皺的?心臟一輩子會跳幾次?人沒有骨頭會變成什麼樣子?嬰兒還是大人的骨頭數量比較多?你為什麼會打嗝或打噴嚏?人體最小的骨頭是哪一塊?你知道左撇子的左手指甲會長得比右手快嗎?
以上問題,都能在《人體透視書》找到答案。這本書運用特殊的透明頁設計,一層一層透視人體的各個系統,帶領小讀者認識器官構造、功能和趣味小知識,發現自己的身體能做到哪些厲害又神奇的事。
以人體為主題的科普童書選擇不少,但這本應該是我看過圖文最深入淺出、設計最美、整體質感最好的!中文版的字型搭配和美術設計也難得沒有歪掉,與英文原版不相上下,外貌協會媽媽覺得必須收藏。
與寶哥梅弟共讀這本知識性和趣味兼具的新書時,我想到家裡有一組長相有點噁心但超好玩的 Squishy Human Body 人體模型教具,正好可以翻出來讓孩子們溫習。
果然不出我所料,兩兒搶著當醫生 / 解剖員,興致高昂的邊對照中文版《人體透視書》,邊研究人體模型的說明書組裝骨骼、拼湊黏呼呼軟QQ的體內器官,在遊戲過程中,對每個器官的相對位置和功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人體透視書》是一本老少咸宜,從學齡前、國小生甚至大人都能跟著一起學的人體科普書,如果媽媽不嫌人體模型太恐怖,也推薦把 Squishy Human Body 一起帶回家讓孩子玩,不管最後吸收進多少知識,都至少能在居家防疫期間換來一小時的耳根清淨,值得!
💁♂️《人體透視書》適讀年齡:全書無注音但內容深入淺出,學齡前的孩子建議親子共讀,能不依賴注音看懂國字的小學生即可自行閱讀中文版,二年級的寶哥就整本自己讀。想認識人體器官相關英文單字的小學生,也可挑戰英文原版 The Body Book。
💀人體模型教具 Squishy Human Body 適用年齡:盒組中包括人體模型與器官+鉗子鎳子等工具、英文組裝說明書、英文人體器官功能介紹手冊等。出版社建議適用年齡8歲以上,我家哥哥6~7歲時就很上手,弟弟剛滿5歲,看說明書組裝偶爾會卡關,需要哥哥或媽媽出手幫忙。
🎬《人體透視書》親子共讀 & Squishy Human Body 人體模型教具開箱影片: https://reurl.cc/mLlYEl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文版《人體透視書》、英文原版 The Body Book,以及人體模型教具 Squishy Human Body ,下週的三民童書團都買得到。如果想要書和模型一起帶,還有《人體透視書》+ Squishy Human Body 的優惠組合喔。
📣6/22~6/30 三民中英文年度童書團預告:與三民網路書店合作的年度中英文童書團,書種豐富、價格甜美,除了學齡前幼兒的中英文繪本,這團也會加入不少小學生適讀的英文橋樑書和讀本,讓小書蟲在漫長的暑假和居家防疫期補滿書櫃,國外朋友也歡迎跟團。預計下週一6/21公布重點書單,6/22上午10點開團。
🛒團購下單連結:https://pse.is/3j6nqh
嬰兒 頭 歪 歪 看 哪 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呼吸的評估與動作整合 BAI 1+2》
把之前兩天的心得整合成一篇。
☑ Day 1
「If breathing is not normalized, no other movements can be.」Karel Lewit.
呼吸的重要性,在這段話裡簡單又完美的解釋了。
同樣的邏輯在DNS的課程裡,講師也一再強調第一重要的就是呼吸,沒有好的呼吸,很難有好的動作模式。
而呼吸最重要的肌肉,橫隔膜,是否正常工作,往上往下都間接直接的影響到肩髖,可想像一天呼吸1~2萬次的次數下,每一次錯誤或不完美的呼吸,就代表每一次的代償動作,所以為什麼任何動作訓練前或固定時間,就要檢查一下自己的呼吸模式是否跑掉,因為人一生中呼吸模式最完美的時候,大概只存在無憂無慮的嬰兒時期吧
試問自己一句,你覺得你現在呼吸模式接近正常嗎?
(迷之聲:在場的各位呼吸都是...)
簡單重點整理:
✅吐氣能力有時比吸氣能力重要,能夠有好的吐氣才能有好的吸氣
✅閉氣後的二氧化碳耐受度也是重要的指標
✅內外肋間肌在呼吸中其實扮演穩定角色為主(這個終於解答了我每次看書都覺得很怪的疑惑)
✅一個人正常可做的呼吸模式有腹式,胸式,頸式,在不同的情況下會需要不同的呼吸模式,重點是人能夠有選擇的能力
✅全呼吸,代表的是胸腔腹腔都能平均3D的擴展,自然狀態下應能有輕鬆的全呼吸
✅呼吸的訓練方向次序:先前側,再左右,再後側(我平常也是這樣教的)
✅有好的呼吸才能有好的核心,再來才有好的動作(這個我也應該過了,覺得應該列入通識)
最後總結,身為一個每次工作坊大都從呼吸開始教的呼吸控,真的聽課聽的很過癮啊,從生理學解剖學筋膜等等的概念完整再解釋了一次呼吸模式,以及相對應的錯誤型態跟改善方法,大致上都在之前的教學裡看到類似的觀念跟影子,也讓我更確定這個方向是對的。
☑ Day 2
今天進入兩大主題:骨盆底肌與動作整合。
覺得這真的是良心課程,沒有過多噱頭,只有科學跟邏輯推理,傳授的除了基礎知識外,更傳授了整合的心法,個人覺得這種學好基礎知識跟原則,然後鼓勵學員去思考延伸的課非常棒。
講回主題。
✔骨盆底肌
骨盆底肌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其實很多時候骨盆底肌出問題的機率相對是低的,所以如果當有老師或教練劈頭就說你骨盆底有問題叫你買課,可能要稍微思考一下。
為了避免老師中槍,其實在上DNS課的時候國外講師也有講到類似概念(拿歪國人出來擋),老師也說骨盆底肌正常情況應該是被動誘發的,主動訓練不一定能改善問題,而很多時候骨盆底肌有問題,可能還是來自於原本呼吸模式的問題(除非是有明確的創傷,手術,產後或生活習慣等等原因)。如果,當你處理完呼吸問題,還有骨盆底問題,才真正要進入評估跟處理。
那骨盆底肌到底可不可以練跟鬆,其實也是可以的,但其實老師教的方法非常簡單,也是一般教練老師可以做的,再來就是專業物理治療師跟醫生的防守範圍了。
🚫唯一要小心的就是錯誤的凱格爾或憋尿縮肛也許反而會造成骨盆底張力過大的問題。
⚠這只是單從一個教練跟老師的觀點出發,但就因為骨盆底肌的問題不像二頭肌這麼單純,所以有疑慮最好還是請交給專業醫療人員判斷。
✔動作整合
這個也是個人非常喜歡的部分,本來以為只是給魚吃,原來最後是教釣魚啊。從基本雛型的靜態拆解討論,到最後的動態訓練跟配合目的性的設計,其實就跟平常瑜伽動作幫大家解鎖的邏輯類似。
但最重要的心法依然是:
動作設計的目的在哪,要強調呼吸功能或核心穩定或動作功能。
今天要訓練的動作策略是什麼,就會演變出不同的訓練型態,人在做動作時能夠有選擇不同策略的能力是重要的。
推薦好課。
Physiomotion Lab 動作實驗室
台灣動作專家協會Taiwan Movement Specialist Association
今年4月台北/花蓮有開課哦。
#BAI
#台灣動作專家協會
#kensyogalife
嬰兒 頭 歪 歪 看 哪 科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子分房睡幾乎是每個父母會面對到的。絕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分房睡可以讓孩子更獨立。錯!沒有根據,而且研究顯示,分房睡,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反而會可能讓小朋友更沒安全感,更喜歡吸手指。跟父母同房的小孩,反而表現出來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研究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為何?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但是歐美逐漸現在反其道而行,提倡跟父母同房(不同床)room-sharing.
那麼應該要什麼時候才可以分房睡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做法:據統計,美國有87%的小朋友跟父母是分房睡,在新加坡只有20% ,在北歐大約有50%。所以不同的家庭文化,有不同的狀況。其實在醫學上,還真的沒什麼文獻跟規則,告訴父母應該什麼時候分房睡比較好。這個問題因素太多,但是最重要,就是要等孩子跟全部人都準備好才實行,不要操之過急。
有些網路上流傳著「性蕾期就最好要分房睡」、「不分房睡會性早熟」、「不分房睡以後會變媽寶」。其實都沒什麼相關。媽寶方面,那是體質關係…(不分房會導致性早熟,麻煩可以再扯遠一點、再離譜一點)
這幾年流行很多育兒方法,其中一種是百歲醫師的隨他哭cry it out。隨他哭或百歲醫師的書中所提到的是比較偏教養的方式,本來教養就沒有什麼對錯,這個就不評論也沒有不對。但是其中的一點,在兒科界裹,最為人詬病的是「趴睡」。有多少個嬰兒因為看了相關的書籍與概念,而發生意外,沒有人統計過。但是統計發現,不要趴睡,要躺著睡(back to sleep),確實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後群S I DS的發生,這是一個事實。
除了躺著睡( back to sleep)以外,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值得父母大家去留意。就是父母也要陪著孩子 #趴著玩 tummy to play:
1️⃣建議每天陪著小朋友趴著玩(清醒的時候)
2️⃣每天玩三到5分鐘
3️⃣一天兩至三次
這樣的目的在於,減少頭部的壓力(很多父母都很在意頭型),改善頭骨不對稱的發展。也可以訓練寶寶的頸部與背部的肌肉支撐力,萬一發生小朋友他想要翻身的時候,有能力處理。要陪同喔,不能放著小朋友自己一個人爬著玩。
兒科醫學會也認為市面上的頭骨固定枕,或者頭型塑型產品,都沒有用。所以大家別浪費錢在哪些產品身上。
另外其實也要分辨小朋友頭型歪的原因,是單純習慣的問題?常常頭轉向固定一邊?還是說有斜頸的可能?這就要由兒科醫師來幫忙判斷
參考資料: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nnounces-new-safe-sleep-recommendations-to-protect-against-sids.aspx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sleep/Pages/A-Parents-Guide-to-Safe-Sleep.aspx
Mileva-Seitz VR, Luijk MPCM, van Ijzendoorn MH, Jaddoe VWV, Hofman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ant nighttime-sleep location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no easy verdict.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6; 37: 1-12. Infant Ment Health J. 2016 Jan-Feb;37(1):5-16. doi: 10.1002/imhj.21547. Epub 2015 Dec 31.
Barajas RG, Martin A, Brooks-Gunn J, Hale L. Mother-child bed-sharing in toddlerhood and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Pediatrics 2011; 128: e339-47.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aap-press-room-media-center/Pages/Tummy-Tim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