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唐代中醫制度與各科成就(一)
一、醫藥機構與制度
太醫令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設置的最高醫療行政長官,一直到隨後的漢朝、兩晉南北朝均存在。
唐代則分為三個系統:
隸屬殿中省的尚藥局與食醫,負責帝王的醫療健康;藥藏局和掌醫,專責太子的醫療健康;隸屬太常寺的太醫署與地方醫療機構,專責百官健康醫療與全國醫療教育。其中地方醫療機構為各都督府州設置的醫學博士與助教。
在魏晉以前中國的醫療教育主要透過私人師徒傳授;魏晉以後則開始有具規模的官辦醫學教育。
隨唐醫學教育在太常寺太醫署下設有醫學與藥學兩類,針、醫、按摩與禁咒四科,編制有醫科博士2人、助教2人、醫師200人、醫學生120人;按摩博士2人、按摩師120人、按摩生100人;禁咒博士2人;主藥2人、藥園師2人等。醫療行政部分又另有令2人、丞2人、醫監4人、府2人、史4人....等編制。
基礎醫學必修科目為「神農本草經」、「針灸甲乙經」、「脈經」...等。基礎課程結束又陸續分體療(7年)、少小(5年)、瘡腫(5年)、耳目口齒(4年)、角法(3年)。
針科基礎則是經脈孔穴,學生能正確分辨浮沈滑澀等脈相後始學九針之補瀉手法。
按摩科則教授消息導引法,使學生能正確處理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
禁咒科則授以拔除邪魅之術。
採取月、季、年定期考試,學習九年仍不及格者退學。
另太僕寺還設有獸醫博士、獸醫600人,獸醫學生100人。
都督府州有類似但規模較小的醫療教育設置;縣以下則設負責醫藥陳設之官,不另設置醫療教育機構。
唐朝太醫署最興盛時為武德七年(西元624年),比歐洲最早醫療專門學校Salerno(846年)還早上2百多年。
二、唐代醫學理論成就:
1. 王淑和「脈經」,全書10卷,97篇,10萬多字。
a. 確立「寸口診脈」法,也就是如今常見中醫師把脈手法。過去曾有「全身脈」的診法,雲南少數民族還留有這種脈診法。
寸口脈診進透過按壓感受手腕附近動脈,即可探知全身臟腑健康疾病狀況。
b. 歸納24種脈相(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革、牢、濡、弱、散、細、伏...)與如何分辨。從中明確指出辨別臟腑、經絡健康疾病、病證與對應治則甚至預後狀況等。
更於<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篇>中紀錄數種將死脈相,如雀啄脈長病七日死、釜中湯沸脈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貫珠脈長病得之死...
直至今日高等中醫藥大學仍將脈經列為必修。
c. 統一脈相、證候與治法。
例如「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或「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桔梗湯主之」二例。
前者為證脈相符,後者則為證脈相異。
從前者我們可以得出患者已經出現心臟無力、心陽漸衰;
後者則很明顯病患肺葉已經發炎生瘡膿瘍,現代西醫可能化驗照片才知是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或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症。但中醫藉由四診合參很快就能確定所患何病同時開出藥方或針灸治療。
多提兩句,熟悉經絡者同時也馬上知道此病患必有「胃口不佳、小便黃少與大便秘結」等現象,因為手太陰肺經起自胃中。故桔梗湯外宜加大黃、車前子、敗醬草與石膏等。
又或者在尺澤穴下洩針或放血(母實瀉其子),魚際穴上下補針(壯火剋金),亦能達到同樣療效。(是的,放血療法臨床上非常有效,尤其三歲以下孩童。只是嗤之以鼻者多半外行不懂,無知所以無畏)。當然手陽明大腸經、足少陰腎經上亦可相應穴位實施補洩針法,但效果就比較間接。
無論是針灸或藥劑,這背後驅動的都是同一套中醫邏輯思辨理論,這恰恰體現中醫的科學性是符合Karl Popper以降之科學方法論。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邏輯思維雛形早在西漢就已經確立,到隋唐時代已經有許多存至今日也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
許多自稱學科學的人,其實不懂科學方法論。許多醫學外行則容易把「一堆儀器」當成是科學。就像我在經濟學領域已經批判過很多次,數學方程式滿天飛的經濟學理論不見得就正確就符合科學方法論,其中以「效用理論(Utility)」為第一負面教材。
d. 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百科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有空我再談談唐代最神牛人 - 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國家藥典「新修本草」與其他該時期各分科(如兒科、婦產科、傷科、外科...等)的臨床成就。
此文簡單介紹隋唐國家醫藥制度,只是想提供一些歷史材料,讓有興趣的朋友知道中醫正規發展早在一、兩千年前就持續至今。古人並不會比今日一堆其實不闇醫學的外行無知。
文章連結:
https://tinyurl.com/3c3aec6h
孔最穴便秘 在 塔羅牌老師艾菲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就是今天!#三伏天# 簡易#養生法# 大公開】
夏季悶熱丶潮濕,常讓人感到身體莫名不暢,節氣上有所謂的「熱在三伏」一說,意即整年當中最熱的時刻,也就是中醫所指的「三伏天」,分別為初伏丶中伏丶末伏,即便三伏酷熱難熬,如此非常時期卻是幫助人體祛寒陰丶復陽氣的絕佳時機。現在就和艾菲爾老師一起看看,三伏天簡易的養生法,記得告訴家人丶朋友,讓他們也能留意!
「伏」的意思是陰氣受陽氣迫藏伏於地下,還記得老一輩的人常說「冬病要夏治」,三伏天正是以陽克寒,治療丶保養丶養生的最佳時期;其中,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前後約30至40天,而今年2020的三伏日期為初伏7/16、中伏7/26、末伏8/15。,這段期間可得好好掌握丶運用。
三伏天灸療法
三伏天最著名的養生法是使用三伏天灸療法,也可以稱做三伏貼療法,利用藥貼刺激穴位,達到通氣血的效用,能預防哮喘丶改善過敏體質丶增強抵抗力,夏日天氣熱,皮膚毛孔容易打開,使藥物更能滲透進體內,發揮最佳治療效果;另外,利用穴位敷貼的方式,針對消化不良丶經常腹瀉丶腹脹丶便秘等消化道疾病也有一定功效,而欲治療膝關節炎方能透過三伏天進行改善。
三伏天飲食注意要點
三伏天為一年之中氣溫最高丶濕氣最重的時候,夏季濕熱難免胃口差,不少人會透過吃冰丶喝涼來解暑,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三伏天養生「莫貪涼」,勿攝取太多生冷食物,濕又熱的情況下,若再用冷飲丶涼食冰鎮身體,會導致濕邪入侵丶濕氣滯留體內,不利於脾胃運行,造成消化功能出現障礙。
三伏天夏補重要良方
三伏飲食應以清補為主,強調化濕清熱丶滋陰健脾,夏季重養心,心喜涼宜食酸,多食酸甘有助祛除暑氣,可以適當攝取鳳梨丶西瓜丶山藥丶薏仁丶蓮藕丶木耳,不過西瓜性偏寒,虛寒體質的人要多留意攝取量,勿食太多反傷脾胃。而要去火,解除煩躁丶失眠丶焦慮等困擾,可以多補充苦瓜丶番茄丶綠豆丶芹菜丶苦菊等食材,能促進血液循環,都是夏季天然養生品;其中,性微寒的牛奶丶鴨肉,也能滋陰丶補水丶解熱毒,為夏補的重要良方。
此外,三伏天處於酷熱之時,人體新陳代謝會逐漸加速,長期下來會容易缺乏各種維生素,這時候可適時從天然食物中補充維生素,三分葷丶七分素即是相當理想的飲食方式。
三伏天補充水分不可少
最重要的是,三伏天期間氣溫最高,炎熱氣候一稍做勞動,就容易大量流汗引起體內水分丶鹽分流失,讓人產生強烈的口渴感,所以說,補水養生即變成三伏天的重要關鍵;對此,可以多多飲用白開水,或含鹽分的補水飲料,而湯丶粥丶茶水等內含大量水分的食材與飲品也是不錯選擇,另外,「看不見的水」也可以在蔬菜丶水果中找到,都能幫助體內解決乾旱問題;倘若水分大量流失又未適時補水,除了會感到口乾舌燥,更會影響胃液內的鹽酸生成,不利於鐵質丶鈣質吸收,因此補充水分可想而知有多重要。
三伏天養生泡腳好處多
進入三伏天,可在此時養生泡腳好處多。傳統中醫有「冬病夏治」的智慧。認為在一年最熱的三伏天,也要落實保健養生的功夫。夏天泡腳有溫宮散寒祛濕消暑的功能。搭配天然草本植物和大海與日照結晶而成的粗鹽,全部都是大地的恩賜。這些五行能量藉由顏色丶溫暖丶氣味和芬芳為你消除疲憊,喚醒你和諧平靜的心靈。三伏天五行浴泡開運,我很喜歡。
孔最穴便秘 在 Dr.voice 馬任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健走還簡單的健康法!調整自律神經、舒緩肩頸痛
2016-06-11 張維庭/編譯
比健走還簡單的健康法!調整自律神經、舒緩肩頸痛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在充滿壓力的現代社會中,如果不找出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很容易就會使得身體釋放壓力荷爾蒙、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肩頸痠痛、失眠與腸胃機能低下等各式各樣的文明病產生。這時,不妨趁著外出踏青時,試試看日本最近蔚為話題的「大聲健康法」,不僅能讓身心舒暢,還可調節自律神經、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肌肉僵硬痠痛,改善腸胃健康!
專家認可 大聲健康法有益身心健康
日劇與電影中,時常可以看見朝著大海、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放聲大叫的場景,其實大喊出聲不只能發洩情緒,讓心情變得舒暢,從科學角度來說,對於健康的益處也獲得了專業人士的認可,具有調節自律神經、舒緩肌肉僵硬等效果。
如果擔心造成周遭困擾,不妨趁著出外踏青時,在大自然的環繞下盡情釋放壓力,平時也可趁著唱卡拉OK時盡情引吭高歌、觀賞球賽時用力替支持的隊伍應援,或是以棉被摀住口大叫,也可在自家轎車中進行。
大聲健康法4大好處
1.調節自律神經
大喊出聲時,就像腹式呼吸一樣,會使用到腹部的肌肉,從腹部深處發出聲音,會讓橫膈膜一起運作,其實橫膈膜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橫膈膜一動,就會給予自律神經刺激,促使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為順暢。
透過調節自律神經,可減輕焦慮不安、改善注意力不集中,並且消除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頭痛、耳鳴、慢性疲勞、視線模糊,以及呼吸淺短造成的缺氧感。
越睡越累?一覺好眠的5秘訣
3秒瞬間釋放壓力、重整自律神經,就靠這1招
洗澡時花1分鐘這樣做,平衡自律神經、回春增代謝
徹底伸展頸側肌肉6分鐘,立刻消除疲勞還防失智
自律神經失調所致?用按的就能消除偏頭痛、便秘
按摩頭頂通氣血從頭暖到腳,肩頸僵硬也改善
失眠、壓力大?做這件事立即重整自律神經!馬上改善!
單鼻孔輪替呼吸法調節自律神經,活腦改善鼻炎鼻塞
轉腰呼吸通暢血管,還能調整自律神經、改善胃下垂!
出生就會的這件事,竟能防心臟病、平衡自律神經
不只視野變清晰!溫眼10分鐘,手溫可上升2℃
睡前伸展換一夜好眠,安定自律神經這樣做
天氣變天時總會這裡痠那裡疼!2招有效舒緩疼痛
早餐3飲品熱熱喝,紓壓消疲勞、晚上不失眠
南雲博士獨門健康法:這樣做燃燒內臟脂肪、防掉髮
20秒動動手腳血管體操,解決手腳冰冷、失眠問題
筋膜硬竟會自律神經失調!睡前15秒啟動全身自癒力
留住身體能量!1動作促血循、平衡自律神經
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要補維生素B、C!2食譜預防失眠頭痛
30秒就能伸展筋膜,失眠暈眩、自律神經一起改善
比深蹲輕鬆!名醫:每天做年輕10歲,還防糖尿病
終結腸躁老毛病,關鍵在自律神經!專科醫教你1招調整
趁冬天做1事調整自律神經,輕鬆對抗季節環境變化
5穴位調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疲倦感、胃食道逆流
#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