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3 黃偉民易經講堂
黃耀明被ICAC拘捕了。
因為他在2018年立法會補選時,為候選人區諾軒唱歌。
何韻詩安好嗎?
憑欄一片風雲氣!
郁明哥前,已經下重手,對付教協。
下一步,應該輪到記者協會!
他們痛恨老師,也痛恨記者,各網媒人事都盤算、變動!
文明發展,都是先後有序的。看中國的廿四史,他們記述的歷史發展,都是這樣排列的。
最先是食貨,然後是選舉,也即是教育。
選拔人才,目的是職官,選賢與能。
政府成立後,第一要務,是禮樂。
建立社會的文化價值。
然後才是刑兵、地方、邊防。
這個先後次序,也是中國歷史的發展。
香港之所以是香港,不是大陸任何一個城市能夠取代,就是禮樂這部份。
香港人追求的價值。
每個人,自然而然的,緊守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本份。
專制政權,都憎恨菁英,也就是因為他們緊守崗位,做好本份。
不是今次奧運,很多人都意識到,香港的運動員,是多麼的專業!
他們在社會撕裂,制度崩壞,黑白顛倒的亂世;加上疫症的種種不測……他們沒有放鬆,默默努力,為香港爭取最佳成績。
相反,老鼠甲甴就在搞破壞。一個忠誠廢物,為了鬥左搶鋒頭,在奧運時刻,批評我們的運動員的衣服顏色。
不是為代表香港的運動員打氣,而是騷擾他們的比賽情緒;社會嘩然,才暴露出那些所謂運動組織的官僚腐化,他們看不起香港的運動員,根本沒有為他人們找贊助球衣和制服。因為睇死他們不會在奧運拿獎牌。
運動員穿自己的球衣,竟招來批評。
另一些從不運動的老鼠甲甴,卻說,專業運動員不應受外在環境影響,才算專業!
所以,廢柴的指摘合理,反而受影響的運動反而不專業了。
原告又變被告,受害苦主反成壞人了。
此所以我們說,這是黑白顛倒的時代。
專業,都招來不專業的攻訐。
他們痛恨香港的菁英,因為菁英都有獨立思想,專業堅持。
劍橋畢業,任職大律師的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被控「煽惑他人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仍在還押。
她說:我無法看著錯誤一言不發!
這就是香港人的堅持!
政權只能痛恨這些香港人,醫生、護士、老師、記者、律師、大律師、運動員、文化工作者,堅持黑白的所有香港人……
廢柴建制的人愛說,他們不談政治,只做實事。其實,他們只能將所有專業政治化,因為他們是不專業,沒原則,一個個等候指揮的廢柴。
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
不只做特首,做立法會議員,做問責局長才是政治。在公司做一個主管,背負一個家庭,搞一次舊同學食飯,都是政治。
一個人,一個家,一間公司,一個組織,一個城市,一個社會,事事都是政治。
《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篇,講做學問的修養;第二篇,為政篇,就是為政的學問,一個政治領袖的道德和修養的要求。是中華文化的領袖之道。
為政篇中,一連收錄了四章「問孝」的內容,孔子回應的,又因各人的背境不同,又應對不一樣。
《論語》的編輯,為什麼認為,孝道,與為政有關?
甚至認為,孝,是為政的根本?
《論語》的為政篇,第五章開始,連續四章問孝。
第五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
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是魯國大夫,是魯國權臣三家之一。
當時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被這三家分了,魯君權力被架空。
這樣的當代權臣,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告訴他,無違,不要違背。
但不要違背是什麼呢?
孔子又沒有引伸說明。
跟著孔子離開出門,由一位學生樊遲駕車。
孔子在後座,自言自語:
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這時,車中只有孔子和學生兩人,所以,樊遲很自然的,以為孔子和他說話。
所以,他聽到孔子說無違,就回頭問:
咁即係點呀?無違,不要違背,何謂也?什麼意思呀?
孔子答:生,事以之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在這裡,帶出了一個關鍵字:禮!
禮,一個社會的建立,是運作於「禮」的。
禮,是價值的追求。個人來說,是價值觀;整個社會來說,是核心價值。放之於具體生活,是當時社會,人人認可的規矩。
所以,禮樂,便是一個社會,都有一套人人認可的核心價值。
從孝的角度而言,不能違背這套價值。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位問孝者為魯國季氏,他們架空了魯君,是從基本上僭越了當時社會的價值標準。
跟著,到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又問另一個問題。孔子說的,又是另一個答案。
第六章:
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因其父的關係,屬於世家公子。
所謂世家,長子有承繼官位的權力。
孔子說:
父母看到自己兒女生病,那種憂慮心情,你要體會。
用對自己兒女生病時那種關切對待父尊,便是孝道了。
父子兩人問孝,父親是權臣,有當世權力,所以只用「無違」兩字。
這種身份權力的人,個人做到無違,在家,是了不起的孝子;對國家,是了不起的大臣。作為魯國三家的權臣,對天下,要負責任,如能視天下人民為父母,便是孝。即《孝經》說的大孝。
無違,對權臣而言,就是不可以違背人心,民眾的心。
他的兒子,孟武伯,是世家公子,不懂民間疾苦,但將來,會繼承父業,掌握權力。
他要掌握人民疾苦,但他不會有任何基層的經歷,所以,告訴他,如父母了解子女疾病一樣,因這位公子也有子女,子女也會有病,這個經驗他有。所以,記住這個感受。他日掌權,要視人民如子女。此所以,中華文化傳統,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掌權的,要懂得民間疾苦,知道基層的苦惱,如父母瞭解子女患病時一樣。
目前掌權的,視人民如父母;未來掌權的,視人民如子女。
忠臣必出孝子之門,因為孝,便懂得感恩。
最大的恩惠,必來自父母。懂得孝,便懂得有恩必報。
天下有恩於你,你必須傾力以報天下。這樣才會明白,為政,權力只是工具,身為政治領袖,對天下如對父母,要負起公道責任。
有權力的人問家孝之後,到一般人,孔子的兩名高弟問孝。
第七章:
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這章孔子點出,光是養,沒有愛,不能算孝。
孝不是形式,不等同養狗養馬,重點在於敬,是內心的。
跟著,另一位學生子夏,也問孝。
第八章:
子夏問孝,子曰: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難的,是態度。
遇事,代父母操勞;有酒食,先供父母吃。這就算是孝了嗎?色難,態度,才是最難的啊!
第七章說的是敬,屬內心的;第八章說的,是態度,屬外在表現。
在領袖學的為政篇,刻意放進四章說孝,來引伸為政領袖的學問。
前兩章,針對擁有權力的人,在上位的,領導群眾的精神原則。後兩章,說的是一般人,即百姓,在社會配合的態度。
一是施政時,官僚的角色;另一方面,是在社會生活民眾的態度。
一邊是從上對下施政時,應如對父母,子女般的思考模式;一邊是社會上民眾,生活時,對社會規範的內心和態度。
表面上,為政與孝,好像不相關,但一個社會,孝的推行,風氣所及,老有所養,一個社會的老人,無論精神,物質上,能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與政府為政的信念,息息相關。
四章說孝,兩章焦點在上位,做官僚和領導的;兩章焦點在下,做部下,做員工配合別人的。四章放在為政篇,政治領袖的修養學問內,別具深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蔭權刑滿於馬麗醫院出獄,帶公務員思維。北京為救孟晚舟,不惜追求人質外交,重審加拿大公民謝倫伯格走私毒品案,改判死刑,全球排華風浪蠢蠢欲動。羅致光中年論,當大家120歲 ,60歲剛是中年。林鄭自得習近平祝福,對香港市民更傲慢無禮,包括港共建制派的癈柴。林鄭認為,提高申領長者綜援至65歲乃反影現實,非...
孝孔子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政,不可以違背人心》
香港的老人問題令人傷心,香港的官僚質素令人沮喪。
周永新教授說的一位退休教師個案,六十歲退休,拿著二百多萬現金。今年七十二歲,已花掉一半。他終日惶恐,擔心九十歲仍未死,手上僅餘的百萬現金已無法應付了。所以,他極度慳儉,不敢吃喝。
梁振英、林鄭月娥、陳茂波,他們的家人子女全在英國,但自己卻留港為政,在衣食住行教育各方面折磨港人。林鄭卻自認在推行公義,所以她的神,已在天堂為她預留位置!
社會的孝道,與官員的為政,關係在哪裡?
論語為政篇,是講述政治領袖修養的學問,但二十四章當中,放進了四章問孝的,而孔子所對,又各有不同。論語的編者,為什麼認為,孝,是為政的根本?
論語為政篇第五章開始,連續四章問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懿子是魯國大夫,是魯國三家之一。當時魯國的權力,被這三家分了。魯君身為諸侯,但權力被架空。
這樣的當代權臣,向孔子問孝,孔子只答兩個字:無違。
無違,不要違背。
不要違背什麼?沒有下文。就這樣算了?
跟著孔子出,他的學生樊遲駕車接他離開。
孔子坐在後面,喃喃自語:
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學生邊駕車,邊轉頭問:
何謂也?
什麼意思呀,老師?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這時才將「無違」兩字引伸。他帶出了一個關鍵字:禮。
什麼是禮?易經第十卦天澤履。履,本是鞋底,象徵走路,引伸為行事的方式。
履的原意為禮,行為的準則。
東周春秋時期,禮儀有一定的階級,天子、諸侯、大夫、庶人,各有不同。
魯國三家,是大夫,是權臣,但常用了魯君諸侯之禮,有時甚至用了周天子之禮。這是僭越。
禮,在現代生活來說,就是規矩。
權臣問孝,孔子答無違。關鍵是無違規矩。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套人人認可的核心價值。從孝來說,不能違背這套價值。
跟著,是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這時,孔子又有另一個答案。
孟武伯因父親的關係,屬於世家公子。所謂世家,長子有承繼官位權力。
父親問完,到兒子問。
孔子說,父母看到兒女生病,那種憂心掛慮,你要體會。用對自己兒女生病時,你那種關切對待父母,便是孝道了。
父子兩人問孝,父親是權臣,所以只用無違兩個字。
這種身份權力的人,個人做到無違,是了不起的孝子;對國家,做到無違,是了不起的大臣。他既是魯國大夫,三家權臣之一,對天下,要負責任。視天下人為父母,才是真孝。
無違,就是不可違反人心。
但他的兒子,是一個不識民間疾苦的世家公子,將來承父業,掌握權力,要知道下層人民的苦況,如父母瞭解子母一樣。由於這位少爺終有一日從政,必須記住這個道理。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統,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因為孝,便懂得感恩。最大的恩惠,必來自父母。懂得孝,便懂得有恩必報,天下有恩於你,你必傾力以報天下。這樣才會明白,權力只是工具,身為政治領袖,對天下如對父母一樣,要負起公道責任。
所以,我們的文化,認為孝道是為政的基礎。
從政的人問孝之後,到一般人,孔子的學生問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點出,光是養,沒有愛,不能算孝。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馬。重點在於敬,內心的。
再跟著,另一位學生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難是態度。遇事代父母操勞;有酒食,先供父母喫,這就是孝了嗎?色難,態度最難啊!
上章說敬,是內心;這章態度,是表現。
在為政篇,放進四章說孝,前兩章,是有權力的,領袖的,領導群眾的精神原則;後兩章是一般人的,百姓的,配合的做法。
一個社會,孝道的推行,風氣的推及,老有所養,與為政的信念,息息相關。
我們的政府在做什麼?
為什麼我們的老人,在擔心長命?
是因為為政者,不知道下層人民的苦況,沒有將天下人當成父母,不懂掌握大權的孝。
我們沒有政治領袖,因為香港老人在徬惶恐懼中。
孝孔子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幫助人有時候是件微妙的事情。
昨晚去吃飯,店家忙翻天,明明是無限量供應的自助性項目,卻一下沒有白飯、一下沒有生菜。
但眼看著兩個外場服務員早就不知道忙到不知道今夕何年了,我便在每次告知她我需要什麼項目後,加上一句註記。
"沒關係,妳先出餐,不要讓客人等,等妳忙完了再弄就好。"
為了不要造成她的心理壓力,我也會離開現場,回座位等,晚點再過去取用。
用餐將至,旁邊來了一組客人。從身上特有的味道還有外貌,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對情侶就是來自東南亞;點菜的阿姨用國語講了幾句後,無助的看著我 : "你會不會?英文我真的沒辦法......"
從她的神態與當時的情景,我相信她應該不是想對我說她對民進黨有什麼不滿意,於是我看著那二人。
"English?"
見兩人點頭後,我便用幾個極簡的詞彙快速完成這個點餐並請那位先生隨同點餐阿姨去會鈔。
只是不知道是否被男方覺得我多管閒事,導致他的男子氣概被折損,所以當我再告訴他們餐具要自取時,男方仰著臉用一種防衛式的笑容,連聲說著OK以打斷我說話。
自認該做的都做到了的我,便無再理會;只剩下他的女伴不時會拍打她那個沒表情又不講話的男伴。
正如之前某篇貼文說的,做善事是一種讓自己感到心安理得的行為,我們實在無法控制對方會有甚麼反應。
就如同我之前為了檢視阿熊後腳狼爪倒插的傷勢,卻被牠回頭咬了一口(接著牠很懊悔的開始舔我流血的傷口);那不能怪阿熊,牠只是依照自己的本能跟恐懼在行動。
-----------------
古語說道 :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妻妾滿堂,這生動的說明了為什麼男人有錢就作怪.................咦?
說錯了。是"達則兼濟天下"(難怪歪樓了)
但我始終認為行善是件 : 要是有心去做,就不在於貧富的限制。
我雖是窮得苦哈哈,無法常常捐個五萬八萬的給清寒貧病,但照顧路邊的野狗、踢走馬路中間的釘子石頭以防止別人遭殃、用我的知識幫人家解決問題、增長見聞;又或是如前述般隨口替點餐阿姨排解困難,倒也是舉手之勞。
(這就跟孝順一樣,當年孔子面對諸弟子問孝,孔子能基於對方身分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回答;對孔子來說,那都是"孝"。)
但這一陣子其實也碰到不少這類的事件;次數多到我都在檢討自己是不是不要多管閒事就好。
因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你伸出援手時,若正是對方所需要的,對方會認為那是及時雨(就像是那個求援的點餐阿姨);但如果對方覺得自己不需要你的幫助,那他就會覺得你在造成他的困擾(就像是那對情侶中的男方,以及我這些日子以來碰到的許多事件)。
(我最愛的作家)侯文詠先生曾在散文中說過,他現在如果遇到老婆來幫忙,但卻幫了倒忙時,他也不會有任何負面情緒;因為他看得是老婆想幫忙服務自己的初心。(而後來演變成幫倒忙,可能是因為某些環節出了差錯)
這個論點其實讓我有很深感觸,想來是心有戚戚吧。
因為在對他人施助的過程中,我的對象往往不會這樣想,而是從"我不需要你的幫助,而你對我造成困擾了"的情況,來對我做出回應(還常常是不友善的)。
這麼說或許有點玻璃心的嫌疑,但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說我的心也是肉做的,當我選擇做出友善的行為,自然會期待友善的回應。
因為雖說是"施恩不望報",但我想一個友善的回應跟理解應該不是太過分的奢求。(但我真的不怪阿熊,牠只是隻老狗)
畢竟人願意施助,代表的是他願意忍受一點不便、犧牲一點權益來圓滿某件本來事不關己的事。(因為他其實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無視或推諉)
-----------------
這種事情遇多了,而且是連續遇上時,我總會開始對這個世界發出一些質疑。
我三不五時總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我現在遇到二十五年前的我,我會對他提出什麼建議?
當年的我跟所有年輕人一樣,對世界充滿期望、覺得自己還有大把時間,甚至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並希望以善意與腦中的知識來幫助世界變得更好。
那以往的我會對他說 : 早點學太極拳、保持運動跟閱讀的習慣、繼續維持不菸不酒、好好念書、有能力就行善吧(然後不要亂買書)。
但是在負面情緒下的我,其實想對當年的我說 : 孩子,別傻了。這個世界與你身邊的許多人,其實都沒有想要變好,他們都跟阿熊一樣只想有肥肉吃,然後吃飽睡、睡醒後到處晃晃看能不能遇到什麼小確幸,就這麼晃晃悠悠的過一輩子;所以管好你自己就好,試著控制自己別多管閒事。(btw,有那個閒精神,趕快去練太極拳.....)
.
.
.
.
====
#舊的農曆年在負能量中結束
#新的一年還是要開朗的跟大家一起活下去
#春節如果有新動態再分享
#不然就乖乖整理部落格的文章
#最後一副自創歪聯送給大家以供賀新春
上聯 : 閉門送舊冬,災殃方去一月又幾日;
下聯 : 開門迎新喜,好運還有三百六十天。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
孝孔子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曾蔭權刑滿於馬麗醫院出獄,帶公務員思維。北京為救孟晚舟,不惜追求人質外交,重審加拿大公民謝倫伯格走私毒品案,改判死刑,全球排華風浪蠢蠢欲動。羅致光中年論,當大家120歲 ,60歲剛是中年。林鄭自得習近平祝福,對香港市民更傲慢無禮,包括港共建制派的癈柴。林鄭認為,提高申領長者綜援至65歲乃反影現實,非不近人情,非節省公帑。談己亥豬年風水佈局。為政談孝,領袖秘訣。(完整文字版將會在節目後上載至易經講堂網頁)
#長者綜援 #羅致光 #香港儲備 #孟晚舟 #三權合作 #貿易戰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下午5:00pm
夏鼎基當年告誡香港那班華籍政務官,當麻煩沒有找你的時候,不要主動的去找麻煩。
林鄭月娥將老人綜援,申請門檻,由六十歲拉高到六十五歲,她說:我也六十多歲,每日仍工作十多小時。有關做法是反映社會現實,沒有其他目的,亦不是為慳錢或不近人情。
那班未滿六十五歲的老人,要改領成人綜援,較舊制每月少領一千元左右,受影響人數約萬五人。
#林鄭違反香港核心價值
《論語》說:
「禮之用,和為貴。」
禮,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是社會的秩序。禮是做什麼的?在社會上起一個中和的作用。
人與人之間,總有偏差;事與事之間,總有矛盾:階級與階級之間,總有不同的角度。中和這些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一個核心價值,法律只是禮的輔助。
禮,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林鄭這個提高老人綜援門檻的政策,違反了香港的核心價值。
#林鄭眼中沒有弱勢族群
香港整體沒有因此而得益;受影響的弱勢老人,要執多少紙皮來追回那千元差額?背後的精神,更是惡劣,「鰥寡孤獨癈疾者,皆有所養。」這是為政的總目標。
林鄭以自己為例,證明她眼中沒有弱勢社群。
林鄭自從得到習近平的信任和祝福,對香港市民愈是傲慢無禮,包括那班港共建制派的癈柴。
#林鄭侮辱建制議員
林鄭大巴掌摑在民建聯、工聯會的議員臉上。你們只是舉手機器,你們連支持什麼議案都不清楚。法案通過後,又想在電視鏡頭前攞攞彩,騙騙老人家扮質詢!
對林鄭來說,這些建制議員不值得尊重,侮辱了你們,你們仍要舉手支持她的政策。
這些人,沒有獨立人格,不需尊重。
但亦反映了今日立法會,監察政府,審議法案工作的現實情況。
#林鄭視老人為社會負累
香港的老人政策是什麼?
當政府視老人為社會的負累,家庭上孝道就難以建立。
《論語》二十篇,第二篇《為政》講述領袖之道。
春秋亂世,人人重視的是權力的鬥爭,社會秩序混亂,文化衰敗。孔子面對這種時代,認為為政,做一個政治領袖,權力是沒有用的,唯有用內心的德性而已。
因為,孔子認為,凡事沒有偶然的,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論語問孝談為政
《為政》篇共二十四章,其中有四章,通過四個背景不同的人物問孝。
首先,是孟懿子問孝。
他向孔子問孝,孔子只告訴他:
「無違。」
跟著,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又向孔子問孝,孔子答他:
「父母唯其疾之憂。」
父親是權臣,兒子是公子。父親目前有生殺大權,兒子將來會執掌權力,這是政治。
對權臣,孔子只有「無違」兩字。
在家對父母,做到無違,是了不起的孝子;對國家,做到無違,是了不起的大臣。
有權力的人,對天下要負起公道責任,視天下人為父母,不要違反人心,這才是真孝,是大臣的風度,是真正的領袖。
兒子,是世家公子,不識民間疾苦,對於孝,只要如對自己子女生病的心情,對待父母便是了。
這就是為政的道理。執掌權力的,要知道民間疾苦,知道基層生活的艱難,如父母瞭解子女健康一樣。世家公子將來從政,執掌權力,必須記住這個道理。
跟著孔門兩位高弟,子游和子夏,又分別問孝。
孔子答子游: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點出,光是養,沒有敬,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馬。
孔子答子夏: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點出,態度最難。
敬,是內心的;態度,是外在的。
四章說孝,在為政篇,領袖學問上,兩章由上而下,兩章由下而上,用一個「孝」字貫通。說的是孝,也是做人長官,行使權力上的考慮;做人下屬,配合工作的基礎。
這便是為政的學問。
林鄭到六十歲仍自驕於讀書好,中學名列前茅,又考上香港大學,但她為政,沒有掌握孔門精神,欺負弱勢老人,有違於香港人心,核心價值,驕矜自負,不是香港父母官。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