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鋒相對」。
中國學者説:「我不走“輕易否定”的路線,但我包容懷疑的路線,我們是可以懷疑的,但,不是草率否定(省略刪減後文)……」
「馬上否定」對我而言是太快下判斷了,跟「馬上肯定」一樣的,都是太快下判斷了。
我現在「虛擬」三個案例給大家參考,互相比較,到底那種「懷疑的學習」是有機會走得比較深入。
(1)中國的作家,沒有證據即否定,流行打假;
(2)中國的學者,雖然懷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来否定,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来肯定,就要懸掛著懷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否定,繼續考據,互相對敲;
(3)這是我看古書,看到內修派儒家的「懷疑」態度。
他們的「懷疑」態度可以分內外二層,如:
《大學》可以是曾子述說子思記之的作品,也可以是子夏所作…如是類推,這就是「外層」的懷疑考證。
這些「外層的懷疑」,他們都會下功夫做思考的;
但是,他們也有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內層」懷疑,就是針對核心內容做詳盡的「好問」與「好察」:
而我就取中庸的「只是」其中兩種態度說明之:
(a)當問的,不知道,就要問出究竟,不能放手,審問到至善為止(可見怎樣提問是何等重要/而且問對關鍵要點尤為重要)…
(b)當需要辨別的,辨別到不夠清晰,就不要放手,明辨出一個究竟,直到至善為止…
他們這兩面的懷疑態度(內層懷疑與外層懷疑),是可以平行而不相悖的。
所以,我試一試用虛構例子演繹模仿之(其中是模仿了他們的口吻)。
如,我聽到程子説,有人讀《論語》——「有的人,讀了其中一句話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悟了之後,手舞足蹈;有的人讀論語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
——你很懷疑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我先示範第一條路線:「《論語》第一句話説,學而時習之,學一樣東西就要不斷練習……」
「所以,你看看,學而篇,一開章就跟你説學習之後要不斷溫習和練習,然後第一章第二段就突然變成講孝悌,到了第三段,就是巧言令色,跟學習沒有關係了…第一章第一段,跟第二段,還有第三段都沒有直接關係,很突兀,很像是合成品…」
他的結論,這是「合成品」,但這個「合成品」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合成語錄。
如果用這種懷疑態度,對《論語》的理解「可能」就到這裡為止。
因而認為《論語》集注説的,有的人讀了一句,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有悟,開心的手舞足蹈;有的人讀了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否定了!
我再示範第二條懷疑路線,也是「虛擬」的例子:
到底那些人是悟了那一句?
那些人是悟到了什麼需要終生修習?
到底是從那個部分悟了之後,然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據此,你就需要找證據做考據了,可能需要看先秦諸子百家有提過相關概念的文本來對照…然後是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說法,還是程子一個人説罷了。
結果你每一個字都從那個時代的「慣用語」,還有那個時代的「慣用文筆」來考據,到底那段話是讓我們變成另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又是什麼意思?
那些人到底是悟了什麼?
宋之前的時代,用「悟」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終生修習的又是什麼意思?
那個時代的人終生是什麼意思,然後修習又是什麼意思?
結果他「有可能」變成用其他的邊緣角度來研究《論語》,將這個邊緣角度變成浩大的學問。
至於第三條路線的懷疑,先搞清楚內層的懷疑,再探討外層的懷疑:程子那些話,那些人到底是參透了什麼「內容」?
故此,切入內容,層層剝開來看個究竟,到底裡面是有什麼可以悟的,可以樂得手舞足蹈,什麼內容可以將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
如讀學而篇:到底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是泛指,還是另有所指(專門指定的修習之「道」)?
如果是泛指,這種精神如何一道而貫他後面的話呢?
因為按照孔子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他的「道」是可以串聯貫通的,學而習之,是不是其中的一句關鍵話語?
《論語》雖然是門人弟子合集,為什麼這麽多事蹟 ,他們專門收集這些部分?
為什麼某些部分內容是有一正一反,兩面的故事,如救人收錢對比不收錢…有不少內容是一正一反說明的,這樣的編排目的何在?
是隨意的,還是刻意的?
如果是刻意的,學而時習之,會不會是説,這是專門的指定修習,而不是泛指的態度?
(泛指的是指,你學什麼都好,都要不斷練習溫習的…)
(儒家喜歡談心性/身心/性命的內在修養,這學而習之,會不會在「指定」跟這個有關?)
如果這就是專門指定的修習,那麼,孔子所謂的學,到底是要「學」個什麼呢?
「學」了這個什麼的,是需要時刻修習呢?
然後,又如何用「學」得這個來貫穿整部論語呢?
儒門道統不是常常説讀書不要散錢無串嗎?
於是乎,他會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挖掘找資料…
最後,可能看到愛新覺羅毓鋆,毓老説:「學」字是指覺悟,是覺悟後的道,能時刻修習……
然後你也找到張岱用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
然後又在尚書挖到儒家十六字真言…
不斷順藤摸瓜挖料下去時,從新時代的白話文,到清朝,再到明,一直推前……積博推廣,又參考其時代背景,覺得四書皆是修身之道,而傳統說法,又挖到四書離不開用中庸和大學貫穿…
最後,你連民間的儒家修行都找來看和閱讀…
結果你大小材料都看,你發現到儒家很重視修煉心性,是要走「內聖外王」之路的…
於是乎,你又發現到原來如果用中庸來貫通的話,是可以合成毓老和張岱的說法的。
甚至乎可以從學而時習之這麽簡單的一句話,竟然可以貫通了後面的各種案例與說法。
所謂的學而時習之是指「中庸」功夫!
所以,學習中庸功夫,就是需要時刻修習的。
在一靜一動中修習,靜中動修習,動中靜修習(第一段貫通了)
中庸要發揮到人倫上就離不開夫妻父子…,
父對子是「仁及孝」之發揮(所以第二段貫通了,因為仁是庸和的心地功夫)……
同時也要言顧行,行顧言……
(所以第三段又貫通了)
雖然到最後,他未必考據出程子所説的有力證據,不過,這個人也許可能在汲取論語內容上有所新的發現或深的體悟。
三個不同汲取資訊的態度,就有三個不一樣的收穫。
(備註:從上述所論,大家也許開始察覺到,如果要我推薦四書,為什麼我都是喜歡先推薦南老,所以,我會在明天或者後天,或者再過幾天,談一談「學壞師」的小故事)
(此文是承接之前這篇文章的,鏈接在這裡):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2339763261194&id=1180458461
孝悌為仁之本例子 在 真心白木 成 柏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都這樣唱子曰的。
ㄏㄏ 我懶得上歌詞
原曲 子曰 / 卜學亮
音樂 in the end / linkin park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仁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他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
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我 亮子的中心思想是個why why的表現是
搞不懂就問人
搞得懂就答人
沒有人懂 還可以問神
如以why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生活上
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
要懂得推理
要心存懷疑
要充滿好奇
要鉅細靡遺
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Oh! My God
我聽不懂 看不懂 學不懂 都不懂
究竟誰對誰錯 人生多美 愛情多痛
Please Tell Me, Please 生命有太多疑惑
Help Me Help Me Babe Oh! 不要讓我自己去摸索
有了車子 想要房子
有了妻子 想要馬子
有了銀子 想要位子
有了位子 拿了架子
搞了圈子 使了性子
鐵了膽子 忘了老子
什麼原因 誰人會知
先管面子 再管裡子
先填肚子 再補腦子
先端架子 再A銀子
先兜圈子 再想點子
先捅簍子 再找路子
先出亂子 再閃條子
這款人生 敢有未來
搞棟房子 搞一輩子
停個車子 一堆單子
挑個擔子 叫破嗓子
凡夫俗子 沒有法子
捲起袖子 邁開步子
半個傻子 一條漢子
何必怨嘆 這個時代
撇撇輪子 串串門子
上上館子 補補身子
碰碰釘子 找找樂子
想想法子 混混日子
照照鏡子 刮刮鬍子
打打拍子 哼哼曲子
阮嘛共款 逍遙自在
Oh! My God
我聽不懂 看不懂 學不懂 都不懂
究竟誰對誰錯 人生多美 愛情多痛
Please Tell Me, Please 生命有太多疑惑
Help Me Help Me Babe Oh! 讓我知道如何去選擇
一間屋子 兩床被子
三面窗子 四張椅子
收起爪子 拉開簾子
嗑嗑瓜子 想想點子
打著拍子 唱著曲子
兩把刷子 好過日子
輕輕鬆鬆 笑咳咳
先打底子 再擺攤子
先看例子 再拿耗子
先照鏡子 再講面子
先插旗子 再給樣子
不管漢子 還是鬼子
不管老子 還是小子
腳踏實地 才有未來
孔子孟子 老子莊子
男子女子 黑子白子
遊子浪子 胖子瘦子
正人君子 樑上君子
天王老子 毛頭小子
天之驕子 孤臣孽子
大家共款 攏是人才
不當俗子 不做判子
不幹頭子 不當痞子
不充胖子 不裝樣子
不耍性子 不搞圈子
不扣帽子 不抬轎子
不賣關子 不碰釘子
歡樂人生 逍遙自在
Oh! My God
我聽不懂 看不懂 學不懂 都不懂
究竟誰對誰錯 人生多美 愛情多痛
Please Tell Me, Please 生命有太多疑惑
Help Me Help Me Babe Oh! 我只想要簡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