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諺語新知
說起「飲食男女」,大家或許會馬上想到李安導演的經典作品。不過其實這句話是出自《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凡是人,生命中就肯定難以擺脫對食物、異性的追求。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不少學者表達這樣的看法,例如曾經和孟子展開大辯論的告子,就說「食色,性也。」大家都知道人是離不開這兩件事,孔子也這麼認為。不過,很多人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覺得這句話就是鼓勵大家跟從自己的欲望行事。
《禮記.禮運》的全文,大意可以翻譯成以下文字:「飲食和男女情愛,是人最大的欲望,而死亡貧苦,則是人最厭惡的事,所以,欲望和厭惡,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最大原由。然而人總是隱藏住自己的真心,難以被揣測,也會將欲望藏在心裡而不顯露於形色,要想把這些思緒釐清,捨棄了『禮』還能靠什麼呢?」
其實,在孔子看來,雖然我們都面對各種欲望,甚至大家都很清楚自己的欲望從何而起。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坦誠地面對、克制我們的欲望,反而我們經常會為自身的欲望開脫。所以孔子強調的「禮」就是制約和合理化欲望的一種辦法(例如舉行婚禮、喪禮等),當整個社會都依從著禮法,就會對每個人產生約束,令欲望納入社會的規範中,人從毫無制約的縱欲,成為文明的人,不至於因為個人的私欲而破壞社會倫理秩序。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中國歷史 #歷史 #歷史故事
孟子全文翻譯 在 YY La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ey, paper 1.
卷一:閱讀能力最後提示(白話文)
總體提示:
1. 注意時間分配,懂得取捨,不宜糾結於個別題目(尤其5-6分之長題目)。
2. 先做甲部、然後乙部文言部分,再做乙部白話。
分段題:
1. 記事部分須歸納事件共性,忌瑣碎或把所有細節羅列
2. 抒情或道理的部分忌籠統,宜具體交代作者感悟或觀點
(錯誤示範:抒發了作者的感慨/帶出作者的感受)
3. 宜清晰指出抒情或道理的指涉對象
4. 注意「事/情」或「論據/觀點」之間的銜接扣連
短答題:
1. 答案須與題目字眼對應,如問及「態度」,答案須是「態度」的一種,不能是「行為」或「表現」
2. 注意題目字眼的隱含條件或限制,如題目要求概括「表現」,答案則必須為外在行為舉動,而非心理狀態或感受
3. 注意詞性的對應,尤其有關比喻象徵的題目。
4. 寫作手法題須根據文意/情節具體解釋,根據手法定義解釋文中如何運用了相關手法,而非只覆述文章內容,或只背誦手法的定義、效果
長問答:
1. 小心審題注意題目的焦點,如「對段旨表達而言」、「對感情的抒發而言」;亦要注意題目有否限制線索擷取的範圍(如2014年,「從父親的回應可見……」)。必須扣題說明,避免答非所問,重心偏離。
2. 作答時必須提出文本依據,但不宜只引錄原文,必須為提出的文本依據賦予意義(解釋文本依據與答案之間的扣連和關係)
3. 若問及主旨,須抓緊文章的敘事重點(如有)和立意,篩選不相屬或非重點的例子和旁枝。
4. 只提出立場,沒有任何闡述並不會得到任何分數,即使時間不足,亦應盡量簡略說明。
卷一:閱讀能力最後提示(範文)
1. 若然溫習時仍不知道何從入手,不妨先以自己文句記誦全文內容。
2. 一字不漏式的背誦,只適用「摘錄句子」的題目。根據以往可以參考的試卷,摘錄句子題多為範文中耳熟能詳的句子,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3. 除摘錄句子題外,其他問答題目均以自己文字作答。在問答中引用原文並非必要。尤其是題幹如表明「試以自己文句作答」,則必須以白話文覆述原文意思。
4. 長題目中除特別要求外,摘錄原句並非必需,但如你認為這有助你的解說,你可以引用原文,但引用原文後亦必須附上自己的翻譯及解說,切忌「引而不解」。
5. 部分題目分成兩個分題,同學必須留意兩個分題的關係和分工。例如試題中要求考生先回答「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麼,再問孟子借此表達什麼道理。第一問應直接回答「生」、「義」,切忌和後部分的道理混為一談。
字訓題
6. 字訓題如以範文為考核範圍,大家可以有備而來,但如果準備不足亦可隨機應變,因為考評局會提供相對較長句子,通常在句子中已提供足夠的語理邏輯,仍有機會得出正確答案。
譯句題
1. 考評局所選的句子通常有難度,或在句式上比較複雜,過往曾考問「吾誰與歸?」,因此推斷「君子病無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這類倒裝句,亦是重點考問對象。
卷一:閱讀能力最後提示(文言文)
基本建議
1. 文言文讀一次未能透徹理解十分正常,在審題後,從題目中推測文意,逐步調整、修正自己的解讀。
字訓題
2. 字訓題若再次出現在陌生文言文,同學不用過於害怕。謹記只寫一個答案,三項要求:字義、詞性、語境。字義上可以透過成語或諺語記憶,如利用「化險為夷」一詞中記得「夷」字尚有「平穩」之意。詞性和語境需根據上文下理,尤其留意可否從對偶句、排比句中幫助定位。
3. 有需要時根據語境,冷靜地利用通假字,部首互換等方法得出最合理的解釋。
譯句題
4. 譯句實行扣分制,非關鍵字詞可不譯,故在白話語用上仍然普遍的詞語,或難以翻譯的專有名詞(例如:諸侯、義烈之士),均可不譯;相反錯譯非關鍵字詞卻會被扣分,故如果不肯定,折衷的做法直錄不譯。
5. 謹記在保留原句字詞詞性的大前提下,檢查文句是否通順;如句子不合常理,可嘗試調轉當中詞語的次序,以測試是否倒置句。
6. 特別應該留意句子的標點符號,如果標問號,則為問句;如標感歎號,則多數非問句。這對於理解「何」這類字詞的意思十分關鍵。
問答題
7. 一般需以自己文字作答,切忌只引錄原文而不作任何分析。宜精確地回應題目重點,並附以文本證據佐證。作答方式和白話文題目相約。
8. 比較題要對焦:不論篇章間的比較、或是同一篇章中不同人物之比較,切忌泛泛而論——抓住題目要求的比較點,集中回應,討論以均衡為宜。
9. 留意題目用語的細節,定出作答的方向,切勿粗疏理解題目用語。例如「樣本試卷」中,考評局問及鞭子的「色澤」。當時大多同學只答顏色,其實考評局要求考生同時回應「顏色」和「光澤」,故「白色而沒有光澤」才是完備答案。我們在會展大型模擬試中刻意用上「言行」一詞,亦是要求考生從「說話」和「行為」兩方面作出回應。
孟子全文翻譯 在 YY La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卷一閱讀能力最後提示:文言】
甲部範文
基本建議
1. 若然溫習時仍不知道何從入手,不妨先以自己文句記誦全文內容。如此文章中的個人情懷、思想特點乃至文章主旨自然了然於胸。
摘錄句子題
2. 一字不漏式的背誦,只適用「摘錄句子」的題目,題目有清楚顯示考生須引錄原文作答,這類題目佔全卷約6分。
3. 部分「摘句表」考生可以用自己文字作答,但留意翻譯時必須保留原文中所有元素。如果翻譯原文時不夠準確,無法完整表達原文意思,亦會失分。因此,背誦原文為比較保險的做法。
問答題
4. 除摘錄句子題外,其他問答題目均以自己文字作答。在問答中引用原文並非必要。如你認為這有助你的解說,你可以引用原文,但引用原文後亦必須附上自己的翻譯及解說,切忌「引而不解」。
5. 部分題目分成兩個分題,同學必須留意兩個分題的關係和分工。例如樣本試題中要求考生先回答「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麼,再問孟子借此表達什麼道理。第一問應直接回答「生」、「義」,切忌和後部分的道理混為一談,例如「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東西」、「被放棄的東西」、「價值較低的選項」均不是合理答案。
字訓題
6. 字訓題如以範文為考核範圍,大家可以有備而來,但如果準備不足亦可隨機應變,因為考評局會提供相對較長句子,通常在句子中已提供足夠的語理邏輯,所以同學即使未有熟背範文,純粹根據語句邏輯推斷,仍有不錯的機會得出正確答案,故同學宜冷靜應對。
7. 字訓題應利用最簡單的字詞作答,如果以困難的詞語,或該字詞本身仍帶有文言色彩,考評局將不能確定考生是真正理解該詞的意思,因而有機會失分。
修辭手法題
8. 修辭手法雖多,但十二篇範文分別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又或哪些修辭手法在哪些篇章中曾經使用,已經整理成總表。同學宜根據自身的學習進度,配合該表記憶相關內容。
9. 謹記修辭手法題中的說明部分,必須運用引文的具體內容引證,不可抽離地只利用個人對修辭手法的認識空談修辭效果。
乙部:文言文
基本建議
1. 謹守自己所分配的時間,別因為白話文「看得懂」便花上所有時間;陌生文言文題目一般有三分一屬於淺易題目,只要基本解讀便能得分,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
2. 文言文讀一次未能透徹理解十分正常,在審題後,從題目中推測文意,逐步調整、修正自己的解讀。
字訓題
3. 字訓題若再次出現在陌生文言文,同學不用過於害怕。謹記只寫一個答案,三項要求:字義、詞性、語境。字義上可以透過成語或諺語記憶,如利用「化險為夷」一詞中記得「夷」字尚有「平穩」之意。詞性和語境需根據上文下理,尤其留意可否從對偶句、排比句中幫助定位。
4. 有需要時根據語境,冷靜地利用通假字,部首互換等方法得出最合理的解釋。
譯句題
5. 譯句實行扣分制,非關鍵字詞可不譯,故在白話語用上仍然普遍的詞語,或難以翻譯的專有名詞(例如:諸侯、義烈之士),均可不譯;相反錯譯非關鍵字詞卻會被扣分,故如果不肯定,折衷的做法直錄不譯。
6. 記緊在保留原句字詞詞性的大前提下,檢查文句是否通順;如句子不合常理,可嘗試調轉當中詞語的次序,以測試是否倒置句。
問答題
7. 一般需以自己文字作答,切忌只引錄原文而不作任何分析。宜精確地回應題目重點,並附以文本證據佐證。作答方式和白話文題目相約。
8. 比較題要對焦:不論篇章間的比較、或是同一篇章中不同人物之比較,切忌泛泛而論——抓住題目要求的比較點,集中回應,討論以均衡為宜。
9. 在表格題中,如題目有示例,要仔細分析示例的結構,並嚴格要求自己的答案能夠對應事例的每個結構部份。因為示例往往清晰顯示考評要求,故必須仔細模仿。
10. 留意題目用語的細節,定出作答的方向,切勿粗疏理解題目用語。例如「樣本試卷」中,考評局問及鞭子的「色澤」。當時大多同學只答顏色,其實考評局要求考生同時回應「顏色」和「光澤」,故「白色而沒有光澤」才是完備答案。我們在會展大型模擬試中刻意用上「言行」一詞,亦是要求考生從「說話」和「行為」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