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由中國向東南亞移民的人數不斷增加,早已形成獨特的海外華人社群。幾百年來,這群海外華人和「祖國」的關係始終是微妙的,郭慧英以三重視角挑戰主權國家史觀,重塑海外華人的國族想像。
郭慧英著,《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2021。
季風帶文化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鍵新聞 12日為北一女中校慶,經作家在臉書發文點名高二園遊會擺攤「陪聊」活動零成本、高收益,只需1張桌子2把椅子,就可以開始賺錢。
校慶結束了,但「女學生陪聊10分鐘收費45元」則在網路社群空間發酵,引發有關活動本質是否與「父權經濟」相關的討論......
#北一女 #校慶 #陪聊 #父權經濟
季風帶文化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週日的重讀🌞書人生專欄🌞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林韋地👉〈讀著你的書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並不是刻意為之,但我的人生好像和書脫不了關係。常常因為工作的需要,無論是寫作,書店,還是出版,被要求談些和書有關的事,推廣閱讀,鼓勵大家買書,有時我也好奇我的人生裡還存不存在還沒有說過的,和書有關的故事。
或許所有故事其實都是一種複寫,隨著人歲增長,我一再修正自己的記憶。因此,可能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說過的。因為說過的那些,從前的我可能也沒有真的很明白其中的意義,需要重說。
小時候在台北住在小公寓裡,房子裡有三個房間,一個是父母的睡房,一個是我的房間,一個是書房。書房是名副其實的書房,有一面牆是書櫃,擺滿了書。但後來那間房就成了我們家菲律賓女傭(那個年代的用詞)的房間,她晚晚就和數百本她看不懂的書睡在一起。
因為工作年限的關係,我們家換過兩次女傭,後來她們回國之後也沒有聯絡了,不知她們後來過得如何。
小學六年級畢業後,我們全家從台北搬回檳城,檳城的家也有書房。檳城的地價比台北便宜很多,書房也大得多。檳城的家對我來說是新家,但其實是父母多年前買的房子,入住之前,重新裝潢了一番。
我其實比父母和妹妹早一些回到馬來西亞,因為父母希望我早點進入馬來西亞的學校,(學制不同,馬來西亞的學年是1月開始),所以那一年的夏天我沒有暑假。我也沒有參與將舊家東西整理打包的過程,來不及向舊家好好告別。我在當下沒有想過原來那就是和舊家的永別了,父母很快就把舊家給賣了,永遠也回不去。
那時好像被迫將我之前的人生(雖然還不是很長),都留在台北,沒能帶多少回到熱帶。在檳城的家拆開台北運回來的紙箱時,心中感到十分忐忑不安,不知道什麼是被選擇了,可以回到這裡,繼續成為我人生的一部份,而什麼是被丟棄的。
當我看到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書,有在紙箱裡被帶回來時,心底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這樣的書有一本是年紀比我還大的,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和一本給國中生當作參考書看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前者是父親1976年在重慶南路上的書局買的,一直在家裡的書架上,我小學三年級時有天從架上拿下來讀,發現一點都不艱澀,反而很好讀,一翻開欲罷不能,就愛上了。後者是我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買給我的,我在各地圖上用鉛筆做滿了各種筆記,還會帶到學校去在早自習時看,小學一二年級的班導師看到了頗為驚訝,我小小年紀居然會看這種書,也因此在我小小年紀時就嘗到了知識帶來的虛榮感。
回到檳城以後這種虛榮感少了很多,閱讀變成是有點孤獨的事,去到很多親戚的家裡,發現他們都沒有書房。或許那時全家對馬來西亞的一切都頗不習慣,常聽母親下班後坐在餐桌前批判馬來西亞的一切,而當然是以台灣作為參照對象,父親則不發一語,因為舉家從台北搬回來是他的主意。
母親常帶我到商場裡的大眾書局買書,在那個年代,馬來西亞的大眾書局還是台版書的天下(其實那時檳城還有很多其他書店,但我們家只懂到大眾),逛書店買書,也有點召喚中華民國/台灣的情感記憶的意味。
我唸初中時,母親很喜歡讀劉墉的書。對我來說劉墉是上一代的作家,讀劉墉的書有一種聽母親說教的感覺,因為母親都覺得他書裡寫的很有道理。那個年紀的我比較喜歡看起來叛逆很做自己,但其實還是在一個安全範圍內的劉軒。但相比起劉墉劉軒父子,我更喜歡小野和李中父子,在我中學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高居我心中最喜歡的作家,他的《沒有愛情的日子》是那個年紀的我最喜歡的書。
《沒有愛情的日子》是母親帶我去逛大眾書局時買的,那時覺得父母親賺錢很辛苦,所以自己選的買了的書,回家以後要好好地讀很多遍,一讀再讀,這樣才有回本,才對得起父母。書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李中和他高中好友之間的友誼,和一起出去玩的故事。
小野在寫給他兒子的序裡,將這本書點到明處,年輕人寫的其實不是友誼,是寂寞,而作為一個很愛這本書的讀者,那時的我應該是寂寞到不行。《沒有愛情的日子》之外,我也買了李中其他的書,《比聯考更無聊的事》、《李中的第二腦》、《惡男日記》,以及他和他爸合寫的《臭企鵝VS.大屁股》和《中等野蠻─臭企鵝vs.大屁股2》。
我的中學日子過得很自我很荒蕪,雖然我們在高三那年也要面對統考,但當時我們班上根本沒什麼人在理,我就自己讀我自己的。讀李中的書,假裝自己也有聯考壓力,也有一群朋友或死黨,一起在有張大網的天空下低空飛行,在聯考結束後和朋友一起在畢業旅行大玩特玩,或參加社團,和自己喜歡的女生告白。當然我和我馬來西亞同學的經歷和記憶也不是一無是處,但總是有個如果我沒有離開台北的平行時空,我的中學生涯原本會是個完全不同的面貌,而那只能在我閱讀李中的書時去想像和找尋。
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是我人生中羨慕的對象,有作家父親指點,可以在年紀輕輕時出版自己的作品,而離開了台北的我,在遙遠的南國,生命找不到出路,心裡有好多不滿足。有一次花蹤文學獎,余光中來馬,我想去吉隆坡參加和聽聽,父親只說了一句:吉隆坡太遠了,就勸我打消了念頭。
李中後來也不寫作了,改走上電影的路。兩年前小野因為擔任柯文哲競辦發言人被人攻擊而痛哭流涕時,我還想傳封私訊給他,叫他爸看開一些不要太難過。其實現實生活裡根本不認識,喜歡一個作家久了,就有種自己和他很熟的錯覺,我們也是一起長大,(我讀著你的書)一起變老的。
高中畢業前夕,我將《沒有愛情的日子》送給一位我喜歡的女生,她的父親也是馬華留台生,後來返馬。我們一直到現在都還有聯絡,但她從來都沒有和我在一起。
─────
更多🌞書人生🌞👉👉https://pse.is/SWQNQ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季風帶文化 在 季風帶 的推薦與評價
季風帶出版—從區域視野書寫地方故事。 ·季風帶書店—帶給你不一樣的跨域視野。 ·季風帶雜誌—從跨域視野閱讀 ... 鄺健銘(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 繁體中文版作者新序 ... <看更多>
季風帶文化 在 “绣出新文化” 两岸青年刺绣沙龙在苏州举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精彩列表看不停: ※【海峡午报】快速推送台海热点: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 ※【海峡新干线】台海问题深度 ... ... <看更多>
季風帶文化 在 [活動] 影像追尋東南亞華人的文化與傳承/季風帶-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經典雜誌獨立書店巡迴講座 @ 季風帶書店
▍主題 | 原鄉/他鄉:以影像追尋東南亞華人的文化與傳承
▍講者 | 經典雜誌 黃世澤
▍日期 | 2019年8月17日(六)
▍時間 | 19:00-21:00
▍地點 | 季風帶書店(台北市大安區安居街34巷9號)
▍報名辦法 |
1.當天報名入場:繳交場地清潔費100元,可抵店內新書購買,並贈金鼎獎《羅興亞
系列報導》專題雜誌3選1本
2.期間限定購書入場:
凡於8/10-8/17在季風帶書店購買《唐風綢繆:拾綴移留的文化遺產》或《經典攝影故事
》,憑書或發票免費入場,另贈經典雜誌馬來西亞「華人新村」+「土生華人」專題雜誌
各1本 及 加贈甫於8/12榮獲金鼎獎《羅興亞系列報導》專題雜誌任選2本
▍內容簡介:
隨著中國崛起,吸引世界的目光,華人文化也引來更多好奇。在歷史上因為「下南洋」而
建構起的海外華人共同記憶,在與當地民族的交流、衝擊與對傳統的堅持下,形成多樣的
華人面貌。
回溯華人離鄉的起點,透過影像與採訪故事,
一起從香港澳門出發,到星馬兩國如何造就區域文化特徵最鮮明的華人群體,
進而透過印尼檢視曾經隱身於主流縫隙的華人文化如何重新破繭。
▍講者簡介:
經典雜誌主筆。曾任豐年社總編輯、農傳媒攝影總監、報社攝影副召集人。作品曾獲2011
年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2012年、2013年兩岸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2016
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2018年 SOPA卓越新聞獎人權報導榮譽獎、2018年金鼎獎圖
書類非文學圖書獎。
主題相關書:《唐風綢繆:拾綴移留的文化遺產》 本書榮獲2013年金鼎獎。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557264619354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6.224.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65831267.A.ECA.html
※ bowei99:轉錄至看板 Hong_Kong 08/15 09:10
※ 編輯: bowei99 (122.116.224.15 臺灣), 08/15/2019 09:11: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