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孤立政策 中巴建交劍指拉美
#世界日報社論 #巴拿馬
巴拿馬與北京建交各界並不意外,只是早晚的事;北京藉以「懲罰」蔡英文政府不認同「九二共識」,也是必然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巴兩國建交的時機選擇。巴拿馬總統瓦雷拉19日將造訪白宮會晤川普總統;在會面前一周擁抱北京,不無做給美國看的意味。事實上,正因川普的外交孤立政策,一再向中國示好,鼓勵瓦雷拉加速向北京靠攏。
台北的消息指稱,美方在中巴建交兩周前已得知訊息,向台北示警,顯示美國知情且默許情勢發展。瓦雷拉八年前擔任外長時就想要和北京建交,但北京基於馬英九執政兩岸關係回暖而婉拒。瓦雷拉說得直率,歷屆巴國總統都在推動和中國建交,他是履踐責任,選擇正確的路。
瓦雷拉7日親自出席中資企業嵐橋集團投資的箇朗新貨櫃港開工儀式。總投資高達10億美元的工程,完工後將成巴拿馬和中南美洲最大港。瓦雷拉當時就表示「中巴兄弟同心」。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第二大使用國,一向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巴拿馬,近期向中國表態不斷,去年在北京的「中拉論壇」,巴國主張要提升中國與拉丁美洲共同體會議到首腦層次,令與會各國側目。
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與其說是北京對台北下重手,挖台灣牆腳,不如說是過去十年中國崛起,加上最近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西方世界國際秩序崩裂的一環。川普對墨西哥建圍牆、退出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要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種種作為都造成拉美國家不安,崛起的中國當然是拉美各國想拉攏,替補美國老大哥的優先選擇。
為迎接這一刻,北京布局已久。中國在整個中南美洲貿易與投資遍及製造、運輸、電信、農礦原料和能源各領域,既深且廣。甚至要在還和台灣有邦交的尼加拉瓜投資興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運河。
據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統計,從2000年至今,中南美洲和中國貿易總額增加20倍,近3000億美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月宣布,未來十年將對拉美投資2500億美元,並在十年內將中國與拉美雙邊貿易額翻一番,提高到5000億美元。
北京對拉美各國的耕耘,不僅是開支票、畫大餅而已。習近平上任後三度造訪拉美十國,馬不停蹄外交出擊,比歐巴馬任內造訪拉美國家還多。習不斷向拉美各國推銷「一帶一路」和「拉美命運共同體」概念,要在拉美舖設「新絲綢之路」,拉攏動作既熱情又實際,對拉美各國政府的吸引力,當然遠勝美國這個「惡鄰」。
去年拉美連續第二年經濟收縮,今年情況未見好,國際資金不斷自拉美撤離。過去拉美年頭不好的第一反應,是向世銀或美洲開發銀行求助,但川普上台後,這一切都成未知數。川普對拉美移民的禁阻打擊動作不斷,更激起拉美反感。反而中國不僅貿易承諾,還設立規模達350億美元的多邊金融平台。川普要拆墨西哥的台,大陸江淮汽車和墨西哥汽車公司就合作建生產線,提供大量工作機會,協助墨國因應川普政府的不確定性。
當年因歐巴馬政府戰略要重返亞太,中國舉辦「中拉論壇」,直指美國後院,力求戰略平衡。歐巴馬卸任,換成國際舞台上不斷縮手的川普,國際事務搞不定,國內政爭不斷,還猛要中國在北韓核武等問題上伸援手,以致不少美國專家都擔心,川普必將把中南美洲拱手讓給中國,甚至形容川普正「讓中國在拉丁美洲變偉大!」
巴拿馬在國際大氣候下,搶搭中國順風車。只是中國的拉美路也未必那麼順風順水,許多投資受阻,「黃禍」入侵、破壞環境,引起拉美民間抨擊,且拉美政府多不穩定,投資風險極高,使中國企業不敢輕試,中拉新關係還有長路要走。
美國當然不願坐視後院被中國染指,只是川普如不能有效調整對策,讓拉美老友也眾叛親離,就難怨「小朋友們」變心。川普如堅持走門羅主義老路,在國際上處處樹敵,就難責怪中國在拉美扯後腿,改變現有國際權力均勢。
孤立主義門羅主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川普國防支出大增9.2%達近6,000億美元 卻又表示他只代表美國不代表全世界 要盟國負擔軍費 世界周報專題報導其背後的「軍工複合體」龐大軍火商利益 除軍火公司可分食龐大國防預算外 更能將武器賣至地緣政治衝突地區的盟國】
美國總統川普,任內首度發表會演說時,強調將大幅增加國防預算,「我將提交國會一份預算書,以重建軍隊,免除國防預算自動減赤機制,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國防預算增幅,」川普說。
川普2月26號,在白宮年度州長晚宴上就表示,提交國會「美國優先」的預算書中,將增加國防開支540億美元,比2016年度調升9.2%。
3月2號,川普穿戴上橄欖綠軍用夾克和軍便帽,造訪位於維吉尼亞州的造船廠,登上新建航空母艦「福特號」,具體表達擴軍目標,「我們的海軍,是一次大戰以來規模最小的,一戰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事實上,我剛和海軍與企業領袖討論,我著手大舉擴展,我們整個海軍艦隊的計畫,包括我們所需要的12艘航空母艦,」川普說。
川普從競選期間開始,不斷標舉「美國優先」大旗,冷對甚至背對歐盟和北約的態度,幾乎翻轉過去70年美國傳統外交政策路線,川普也質疑美國在亞洲龐大軍事投資的價值,顯現出濃厚的門羅主義式,不希望美國涉入過多國際事務的孤立色彩,但他卻又計畫打造航母,端出大舉擴張軍事預算的藍圖。
「很明顯地,川普希望投射軍事力量,這種說法和他在競選期間的言論非常不同,那時候他的論調比較傾向於孤立的立場,但是如果你想投射軍事力量,你就不可能採取孤立主義,」軍事分析家說。
美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軍備最強大,軍費預算最高的國家,「俄羅斯第四 大約664億美元,有趣的是,沙烏地阿拉伯排第三,然後中國大陸是2150億美元,這些是前十大中的九大支出國,再加上美國,看一下,幾乎達到6千億美元,幾乎是其它九大國防支出國家,國防預算的總和,」CNN記者說。
俄羅斯上議院,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奧澤洛夫,28號表示,這是華盛頓試圖向莫斯科發出挑戰,「全球化是很好,但現在我們想專注在國內事務上,絕對不會讓其他人的利益,凌駕於美國人之上,這種情況不會再發生,我的目標是和平和繁榮,不是戰爭和破壞,」川普說。
《今日俄羅斯》剪輯川普過去言論,對照近日的擴軍主張,批評川普是希望向社會表明,他支持軍火商的利益,並以此刺激經濟增長。
所謂的「軍工複合體」,要重振雄風了嗎,「在政府各部門,我們必須嚴防「軍事工業複合體」,取得不合理的影響力,不論它的出發點是否如此,權力錯置的潛在災難,已經存在而且會繼續持續下去,我們絕不能讓這種複合體,危及我們的自由和民主過程,」前美國總統艾森豪說。
美國總統艾森豪,1961年1月17號的離職演說,首度創造出「軍工複合體」這個詞彙,警告它對現代民主社會的危害,所謂的「軍工複合體」,就是由國防部門,軍工企業,國會議員和國防研究機構組成的龐大利益集團,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促成美國軍火產業的黃金時期,占美國政府預算,四成到一半左右的軍費開支,全部流向民營企業。
艾森豪不幸言中,身影龐大的「軍工複合體」,深刻影響美國政府的決策,同時滲透民眾的日常生活,美國戰後新興的重要產業領域,如航太 能源 電子 資訊 生物工程等,都和國防合同有密切關係,「所以美國軍火公司大賺其錢,它們最好的客戶,是人類史上最龐大的軍隊,同時它們也把軍火銷售到其它國家,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國,結果也成就它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幾家公司。」
包括波音 洛克希德 通用動力 諾斯洛普和雷神,都名列《財富》雜誌全球五百大企業,軍火廠商競標國防部的生意,但是合約必須經過國會同意,所以它們得對國會議員"下足功夫",也因此發展出細膩的"遊說"策略,「每位國會議員,當然會支持自己選區的就業機會,所以主要的軍火商,就把它們的工廠盡可能分散到各州,這樣它們就可以極大化,對特定軍工商特定標案的支持程度,不論他們是哪一黨的議員,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會發現波音和雷神公司,一部分在美國工廠所座落的州,都會有特定支持的議員,為它們在國會發聲,如果你把下包商算進去的話,比如說波音在加州有3千家包商,你可以想像,全美國有多少工作機會和軍火業有關。」
川普一直高喊振興美國製造業,提出邊境稅,提高美國製造業出口競爭力,軟硬兼施,讓國內外公司承諾投資美國製造業,這些策略實質效果恐怕相當有限,強化軍工業才是提振美國製造的重中之重,而且立竿見影,全球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的軍火市場,美國軍工企業銷售占比超過一半,僅僅航太一項對GDP的貢獻就在2%以上,高於整個汽車產業,從這個角度來看,川普一些被外界譏諷或驚訝的外交政策,如高喊削減美國對日韓和歐洲的防衛承諾,就存在極其合理的解釋。
以歐洲為例,如果川普能夠如願以償,讓北約各國的國防開支提升到占比GDP 2%的水準,每年歐洲在軍費方面將多支出約900億美元,目前28國中只有4國達標,未來美國軍火業商機無窮,直接潤澤美國各州的就業機會,北約秘書長已表示將全力達標,「我們要求的不過是所有北約國家,對北約組織提繳完整且適當的財政貢獻,許多國家都沒有做到,許多國家的支出差太遠了,」川普說。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統計,亞洲和大洋洲地區也是美國軍火大買家,包括印度 澳洲 韓國 越南 新加坡和台灣等,2011到2015年的武器進口總量,就占世界總額46%,川普看似關切中國大陸在南海的積極作為,更直接對南韓和日本盟邦,表達應該對美國的保護,承擔更多費用開支,「南韓,我愛南韓,我有房地產在南韓,我在那裏創造就業機會,這些都很好,美軍在南北韓邊境駐軍兩萬八千人,兩萬八千名士兵,它們(南韓)只付出花生米大小的軍費,像花生米那麼小,」川普說。
韓國2017年國防預算總額,40.3347兆韓圜(約1兆1697億台幣),較上年度增長4%,主要就是建構包括薩德系統在內的,「核導彈反制系統計劃」,為了滿足美國的胃口,日本軍費也再創新高,向美國採購軍機的費用,3922億日元(約1060億台幣),計畫引進42架洛克希德F-35A戰機,「軍工複合體」也會加大對台軍售力度,可以把即將被美國淘汰的二手武器,高價賣給台灣,美國《防衛新聞》明白指出,川普當選後,美國主要軍火公司的股票不斷上漲,「軍工複合體的繁榮時代到來了」。
「這是關於重新打造基石油管計畫的行政命令,」川普說。原本受打壓的石化業也捲土重來,川普發布行政命令,爭議性的北達科他輸油管計畫(DAPL)重新啟動,長約1886公里,橫跨4州的管線,據稱將帶來兩萬八千個工作機會,但是經過印地安人保育區,有污染1800萬人飲用水疑慮,上千人曾搭建營地抗議,歐巴馬妥協,繞道別處,川普上台後命令按原計畫施工,出動軍警要示威者撤離。
川普任命的國務卿提勒森,是原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執行長,能源部長,前德州州長裴利,向來支持政府對石化燃料放寬管制,環保署長,奧克拉荷馬州前檢察總長普魯特,曾經表示不承認氣候變遷,川普團隊從國務院到國內監管機構,全成了親石化燃料幫的天下,歐巴馬政府的環保政策將遭到推翻,川普會對電廠碳排放,以及石油 天然氣 燃煤開採的限制鬆綁,讓石化燃料業者受惠。
「我會取消扼殺美國能源生產,就業機會的限制,包括頁岩能源和清潔煤,創造出數以百萬計的高收入工作,」川普說。台塑企業在美國估計總投資金額,近新台幣5千億元,因為美國有豐富的頁岩油氣蘊藏,有很充足的乙烷和丙烷可做為燃料與原料,川普是否能擦亮,讓美國再度強大的口號尚未可知,目前可以確定的是,他會讓美國的,石油 「軍工複合體」再度強大。
孤立主義門羅主義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際學海迷津45]「特朗普主義」:假如美國外交由特朗普掌舵......
富豪特朗普取得美國共和黨總統提名在即,不少國際關係學者不得不開始思考,一旦他真的當選,外交政策會是怎樣。這時候,我們就不難發現,特朗普雖然有眾多非主流言行,卻是相當傳統的現實主義者。根據其競選團隊的總結,「特朗普主義」在外交領域的主張主要有三點:(1)所有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歸依;(2)美國不反對自由貿易,但要求市場更公平;(3)美國經濟復甦是實現前兩點的基礎。這些原則,完全是現實主義出發,令在美國現實政治被冷落多年的傳統現實主義者,暗裏對特朗普充滿期待。
他們的期待,自然是有理由的。首先,談及「國家利益」時,特朗普將其定義限制在美國、美國人的利益,尤其是物質經濟層面的利益,而將「民主推廣」、「人權外交」等口號排除在外。需知「民主」、「人權」等,是近三十年美國外交政策的落腳點,從中東到亞太,無論是保守主義的列根、自由現實主義的克林頓、新保守主義的喬治布殊、還是搖擺不定的奧巴馬,都將這些價值觀,視作美國參與對外事務(包括軍事行動)的理由。但特朗普則嗤之以鼻,認為這些「離地」原則,對美國自身利益毫無幫助,這卻是希拉里外交顧問基辛格的一貫作風,而基辛格被視為現實主義一代宗師。
其次,特朗普從來只把「國家」、「政府」視作國際關係的主要持份者,無視各類NGO、國際組織的角色。特朗普不諱言推崇普京式「外交強人」,暗示不願受國內和國際組織制約。現實主義將國家視作國際關係唯一重要的持份者,「大國政治」即是與其它大國的政府、特別是強人打交道,而「以強制強」,正是特朗普標榜的態度。在他眼中,國際關係就是大國關係,大國關係就是和強人打交道,小國弱國就是大國附庸,雖然又是「政治不正確」,在現實主義者眼中卻一針見血。
最後,「特朗普主義」根據商業倫理,堅持美國盟友在「搭美國的便車」,認為美國沒有義務為盟友或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在貿易領域,則指責中國比美國賺得更多是「不公平」,理當對中國施加懲罰。這些言論,在推崇合作共贏的自由主義者、強調「相互依賴」的全球化主義者等看來,完全是不可理喻,卻正中現實主義者下懷,乃至有走回孤立主義的傾向。
特朗普最新公佈的對華政策,就是現實主義思維的證明。根據特朗普所述,其對華政策核心是「領導美國強勢與中國博弈」,以保障美國人、尤其是製造業和工人的利益。作為商人,他認為「貿易」是對華政策的主要議題,誓言當選後將第一時間宣佈中國是「匯率操控國」,將中國拉回談判桌;要求中國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美國企業免於受到「向中國轉讓技術以換取市場」之壓力;將以環境和勞工標準限制中國對美出口,終結中國利用低環保和勞工標準形成的出口優勢。與此同時,他也說要強化美軍在東海和南海的軍事存在,但目的不是其他戰略目標、台灣西藏香港,而是要加強對華貿易談判的優勢。這種作風,近似現實主義者的傳統圍堵思維,但冷戰後已是久違了。
不少美國傳統精英認為,特朗普財大氣粗的作風開罪了所有學者,不會有知識份子為他效力──這自然不是事實。根據塔夫斯大學國際關係專家Daniel W. Drezner研判,特朗普一旦成功當選,當屬傳統現實主義學派贏得話語權的最佳時機,如 John Mearshiemer、Stephen Walt、Barry Posen等目前戰略思想不為華府重視的現實主義學者,極有可能成為特朗普的外交顧問。筆者曾接觸不少美國現實主義學者,大多感到懷才不遇、不滿主流學界被左翼自由派壟斷,都在等待一位敢正面回到現實的強人。
然而,特朗普的外交立場,潛在是與共和黨是有不少衝突的。例如共和黨內部對移民問題已有不少分歧,廉價外勞雖然可能剝奪低技術工人的就業,卻符合大企業的商業利益,那共和黨大老的外交立場,就和被特朗普吸引出來的新選民格格不入。最近,共和黨國家安全領域的「建制派」甚至聯名發表公開信,稱特朗普對美國的公民自由、國際形象和國家安全都造成負面影響,誓言阻止其當選總統云云,令「共和黨選民含淚投票給民主黨」不是沒有可能。就算特朗普當選,在參議院有相當影響力的民主黨必然針鋒相對,在人事任命等議題上處處為難。
也就是說,姿態是一回事,「特朗普主義」的外交政策能落實多少,卻是另一回事。杜克大學外交專家Peter Feaver早前在《外交政策》撰文,指特朗普至今未就其外交政策作出詳細解釋,亦未曾公開外交顧問名單,讓人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嚴肅的外交政策。在他看來,特朗普種種極端的標誌性政策,都不可能通過國會,例如美國始終不可能在墨西哥邊境線築起高墻,亦不可能派兵入侵敘利亞佔領油田,更不容易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加上特朗普一貫高調的言辭、不切實際的政策提議,可能激化白宮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導致公務員、外交顧問等敬而遠之。不少自由派中人揚言,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不是從「自由主義」轉向「現實主義」,而是從「有序」轉向「無序」。事實上,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進入操作層面,很難不作「微調」。
但這些操作層面的問題,卻無損特朗普一旦當選的大方向:偏向傳統現實主義,返回傳統大國博弈遊戲,不再務虛,只要對手滿足美國利益,卻很容易成為親密戰友。假如這一套真的屬實,不少美國傳統現實主義大師這些年來反覆呼籲、卻被當權派視為「天方夜譚」的建議,例如和中俄打貿易大戰、能源大戰,和沙特關係降格,視歐盟為競爭對手等,也許重見天日。然而對中俄一類國家而言,卻不一定是壞消息:正如毛澤東說過,情願和美國右派打交道,因為對方簡單直接,沒有左派表裏不一的虛偽,只要滿足了利益,其他就好辦事。唯有對這些威權國家內部的自由派,卻是噩耗。
小詞典:美國孤立主義
源自美國建國時期的外交理念,核心是「不依賴聯盟,(因此)不捲入外國衝突和(除自衛之外的)對外戰爭」。一戰結束後,美國未加入國際聯盟,即是由於國會內部孤立主義者的反對;19世紀美國「門羅主義」對「美國不幹涉歐洲內部事務」的主張,也是孤立主義的體現。雖然美國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但不少美國人不支持捲入別國武裝衝突,亦是孤立主義之濫觴。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