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兩頭婚」?
結婚「男不叫娶、女不叫嫁」,雙方沒聘禮的往來,婚後通常兩邊住,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分別跟父母姓。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都以「爺爺奶奶」稱呼雙方的父母。
有人認為「兩頭婚」家庭帶給雙方平等地位,但也有批評聲音說,核心還是離不開繼承香火的傳統思想,生兩個孩子對女性來說反而成為生育綁架。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孩子 不 跟 父母姓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目前身分證上所揭露的資訊,不只是單親,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
1. 揭露過多與辨識身分無關的隱私,已有侵害人權之疑慮,例如父母、配偶之姓名、戶籍地址、出生地、性別、役別等,均非辨識當事人身分所需資訊。
2. 這些隱私的揭露因為是非自願,往往會造成不必要卻帶有強制性的人群分類或偏見歧視,被標示出不同者常常被標籤為不正常。<<<
我是孫博萮,
我在宜蘭參選立法委員,
我主張:
推動內政部重新研擬身分證的設計方式,
包含父母姓名、配偶姓名等與辨識身分無關之隱私,
都無須再於身份證上揭露標示。
[單親] /5Y0M/粉絲頁讀者5000人突破/[身份證故事]
活動:關於身分證,你有什麼故事?
大概從粉絲頁人數 498X 左右開始,就有不同朋友來問「快五千了耶!」(以一種興奮的姿態)「要不要辦個活動來慶祝一下?」
我回答,大概都是以下兩種答案:「唉唷這種事情我不好意思大肆宣揚。」以及「人家別的粉絲頁都會送禮物啊,但我又沒有什麼符合這個粉絲頁的東西可送。」
不過我想到比送禮物更有意義的事,而這件事需要邀請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出嘴出腦出手出力採取實際行動。事實上這個共作昨天已經開始了:在我給一些朋友先看過這篇文章後,已經激盪出更多的下一步行動;還有親愛的林小草做出了這張宣傳圖片。
----
這是一個嘗試對身分證欄位進行一些思考及改革的行動。
一個多月前,我在長年從事婦運工作的蘇芊玲老師臉書牆上,看到她寫了這段在某次演講過後,一個聽眾向她反應的事:「目前身分證雖然已不再註記『父不詳』,但父親欄還在,就空白在那。建議身分證可否不須列父母姓名資料,因為身分證只要證明個人就可以,其實擔心的是孩子在學校就學(15歲就要辦身分證)或將來就業時,這個空白會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壓力。」
事實上,因為周米謎還小,這是我未曾想到的問題,不過當我看到這段文字,立刻明白目前身分證上所揭露的資訊,不只是單親,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
1. 揭露過多與辨識身分無關的隱私,已有侵害人權之疑慮,例如父母、配偶之姓名、戶籍地址、出生地、性別、役別等,均非辨識當事人身分所需資訊。
2. 這些隱私的揭露因為是非自願,往往會造成不必要卻帶有強制性的人群分類或偏見歧視,被標示出不同者常常被標籤為不正常。
剛看到這件事的時候,因為正忙,不敢想要做什麼事,現在剛好很多事情告一段落,粉絲頁讀者人數來到值得紀念的五千,也剛好碰到周米謎的五歲生日(差不多時間啦,沒有同一天),那麼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吧!
我知道這裡聚集╱潛水了相當多的單親爸媽和單親孩子,我想邀請你們告訴大家,身分證父母欄的設計和公開揭露,對你造成怎樣的影響,至於我,會研究整理一些相關法規及所造成的問題。我們累積個案和對法律現況的初步了解後,找立法院關心性別議題的立法委員採取行動,要求內政部重新研擬身分證的設計方式,若有需要,也請立法委員提案修法。
我想到一些可能的狀況,包括:
1. 空白的父親欄引發不必要的詢問。
2. 改從母姓的個人因為父母姓名的揭露引發不必要的詢問。
3. 即使想要改從母姓,也因為恐懼上述狀況而卻步。
4. 這些詢問或刺探甚至超出好奇程度,而實際造成你的損失或傷
害,例如求職時面試者的詢問。
5. 跟父方或母方已經少有聯繫甚或有不愉快的糾紛或回憶,不想如此頻繁地被證件提醒這些往事。
6. ……其他的故事請你來說。
所謂「不必要的狀況」,包括學校、職場、師長、朋友、同學、路上臨檢的警察,任何你想或不想讓對方知道你這些隱私的對象。這些資訊本來就屬個人隱私,單親狀態只是特別容易凸顯此種制度設計的缺失和問題。所以,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制度給所有人製造的困擾和問題吧!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促成了社會進步。
我想邀請大家這樣做:
1. 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你可以直接在這個粉絲頁上貼文,我已經把讓所有人都可貼文的功能打開,若你有匿名的需要,也可以直接私訊我,我幫你改寫、重貼故事;或者不公開,只拿來做最後召開記者會或送交立委協助的案例。
2. 如果你不是單親,但身分證上的欄位設計也曾經造成你的困擾,同樣歡迎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我立刻想到的就是免役的男生;或者有些人意外被發現年紀很大「你怎麼還不結婚!」;還有跨性別的狀況。
3. 若你有更多建議或想法,或者覺得想要一起研究或做些事,也歡迎聯絡我。若大家願意把消息轉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或提供自己的經驗,我也非常感謝。
總之,我們一起來讓這件事有所改變吧!
ps. 這篇文章,還是想請大家轉發,把更多人拉進來,讓更多這類的故事被說出及被聽見。
孩子 不 跟 父母姓 在 Veronica Lin 林小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雅淳的「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粉絲人數破五千了,向來重視人權與多元家庭價值的她辦了個單親身分證故事的活動:
--
「目前身分證上所揭露的資訊,不只是單親,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
1. 揭露過多與辨識身分無關的隱私,已有侵害人權之疑慮,例如父母、配偶之姓名、戶籍地址、出生地、性別、役別等,均非辨識當事人身分所需資訊。
2. 這些隱私的揭露因為是非自願,往往會造成不必要卻帶有強制性的人群分類或偏見歧視,被標示出不同者常常被標籤為不正常。」
--
在我們討論活動 banner 應該長什麼樣子時,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除了單親家庭有雙親欄位的幽微困境,多元家庭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處境,例如:兩爸、兩媽、或其他型態的家庭,該如何填寫現有的身分證欄位?
希望大家可以到雅淳的粉絲頁,說說自己遇過的困難喔。
活動網頁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a.6889093611416…/969277106438236/
[單親] /5Y0M/粉絲頁讀者5000人突破/[身份證故事]
活動:關於身分證,你有什麼故事?
大概從粉絲頁人數 498X 左右開始,就有不同朋友來問「快五千了耶!」(以一種興奮的姿態)「要不要辦個活動來慶祝一下?」
我回答,大概都是以下兩種答案:「唉唷這種事情我不好意思大肆宣揚。」以及「人家別的粉絲頁都會送禮物啊,但我又沒有什麼符合這個粉絲頁的東西可送。」
不過我想到比送禮物更有意義的事,而這件事需要邀請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出嘴出腦出手出力採取實際行動。事實上這個共作昨天已經開始了:在我給一些朋友先看過這篇文章後,已經激盪出更多的下一步行動;還有親愛的林小草做出了這張宣傳圖片。
----
這是一個嘗試對身分證欄位進行一些思考及改革的行動。
一個多月前,我在長年從事婦運工作的蘇芊玲老師臉書牆上,看到她寫了這段在某次演講過後,一個聽眾向她反應的事:「目前身分證雖然已不再註記『父不詳』,但父親欄還在,就空白在那。建議身分證可否不須列父母姓名資料,因為身分證只要證明個人就可以,其實擔心的是孩子在學校就學(15歲就要辦身分證)或將來就業時,這個空白會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壓力。」
事實上,因為周米謎還小,這是我未曾想到的問題,不過當我看到這段文字,立刻明白目前身分證上所揭露的資訊,不只是單親,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
1. 揭露過多與辨識身分無關的隱私,已有侵害人權之疑慮,例如父母、配偶之姓名、戶籍地址、出生地、性別、役別等,均非辨識當事人身分所需資訊。
2. 這些隱私的揭露因為是非自願,往往會造成不必要卻帶有強制性的人群分類或偏見歧視,被標示出不同者常常被標籤為不正常。
剛看到這件事的時候,因為正忙,不敢想要做什麼事,現在剛好很多事情告一段落,粉絲頁讀者人數來到值得紀念的五千,也剛好碰到周米謎的五歲生日(差不多時間啦,沒有同一天),那麼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吧!
我知道這裡聚集╱潛水了相當多的單親爸媽和單親孩子,我想邀請你們告訴大家,身分證父母欄的設計和公開揭露,對你造成怎樣的影響,至於我,會研究整理一些相關法規及所造成的問題。我們累積個案和對法律現況的初步了解後,找立法院關心性別議題的立法委員採取行動,要求內政部重新研擬身分證的設計方式,若有需要,也請立法委員提案修法。
我想到一些可能的狀況,包括:
1. 空白的父親欄引發不必要的詢問。
2. 改從母姓的個人因為父母姓名的揭露引發不必要的詢問。
3. 即使想要改從母姓,也因為恐懼上述狀況而卻步。
4. 這些詢問或刺探甚至超出好奇程度,而實際造成你的損失或傷
害,例如求職時面試者的詢問。
5. 跟父方或母方已經少有聯繫甚或有不愉快的糾紛或回憶,不想如此頻繁地被證件提醒這些往事。
6. ……其他的故事請你來說。
所謂「不必要的狀況」,包括學校、職場、師長、朋友、同學、路上臨檢的警察,任何你想或不想讓對方知道你這些隱私的對象。這些資訊本來就屬個人隱私,單親狀態只是特別容易凸顯此種制度設計的缺失和問題。所以,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制度給所有人製造的困擾和問題吧!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也促成了社會進步。
我想邀請大家這樣做:
1. 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你可以直接在這個粉絲頁上貼文,我已經把讓所有人都可貼文的功能打開,若你有匿名的需要,也可以直接私訊我,我幫你改寫、重貼故事;或者不公開,只拿來做最後召開記者會或送交立委協助的案例。
2. 如果你不是單親,但身分證上的欄位設計也曾經造成你的困擾,同樣歡迎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我立刻想到的就是免役的男生;或者有些人意外被發現年紀很大「你怎麼還不結婚!」;還有跨性別的狀況。
3. 若你有更多建議或想法,或者覺得想要一起研究或做些事,也歡迎聯絡我。若大家願意把消息轉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或提供自己的經驗,我也非常感謝。
總之,我們一起來讓這件事有所改變吧!
ps. 這篇文章,還是想請大家轉發,把更多人拉進來,讓更多這類的故事被說出及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