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必死無疑
樓市和股市一樣有前瞻性,投資者認為樓價會持續上升,炒家大舉入場掃貨。所有人一起這樣做,樓價股價會不停爆升。炒風令到金融業風險上升,因為樓按是「高風險貸款」。對,樓按是高風險貸款。負有實質樓按的物業是高風險「債務」不是「資產」。
樓價下跌剛開始的時候還會有傻人入市,到了樓價持續下跌,炒家全軍覆沒,銀行損失慘重。失去樓按信貸的樓市是死路一條。炒風引起的資產泡沫爆破會推倒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樓泡爆破的最惡劣情況是經濟全盤崩潰,比較好一點的結局是經濟長期呆滯,無法走出樓泡爆破困局。2009年次按風暴的最嚴重衝擊是銀行業的信貸緊縮。樓按抵押債券損失太大,銀行即使不破產也再無法批出貸款。美國政府無限量寬其實沒有解決次按危機反而令次按危險拖更長時間,更加危險。日本失落30年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企圖以量寬手段解決樓泡爆破對經濟的衝擊,結果越搞越糟。
2021年8月是醜婦見家翁的時候。水災一浪接一浪,疫情一波接一波,山火燒完再燒,經濟陷入半癱瘓一年半。和平時代有這麼長的時間全球經濟呆滯是歷史上罕見。情況最糟的國家是中國。中國除了水災和疫情之外,還有中美貿易戰和中共政策急劇左轉。中國四大網企一一倒下。中概股在短短半年時間蒸發市值15,000億美元,等同香港GDP 4倍。習近平只是一句話將中國著名英語教育機構華爾街英語打殘至面臨破產,員工離職追薪。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城市殘破,經濟蕭條,通脹上升。樓市受到很大衝擊,中國一線城市的物業成交量等閒下跌八九成。成交量大跌之後,樓價暴跌。
2021年8月,深圳學區方在開學前例熱的情況下,二手房買賣應該回暖。可是今年的學區房搶購潮沒有出現,深圳福田區的港中旅花園26棟一套116平方公尺的學區房起拍價1969萬元,比市場價便宜了500萬元左右,但是直到拍賣結束也無人出價。劈價500萬,房價減1/5仍然無人問津。深圳樓泡爆破其實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深圳爆樓泡,香港樓泡一定跟著爆。香港樓市形勢比深圳更加不堪。國安法引起的移民撤資潮遲早影響樓市。搞資的不是只有外國人,內地人也撤資。香港股市樓市變成提款機。
2021年2月,恒指31,000點,形勢大好,有直衝4萬點氣勢。2021年8月執筆時跌穿25,000點。短短半年時間,恒指下跌約6,000點,跌幅約20%。如果全世界股市都是這樣,那還好一點。美國道指在同一時期上升約4,000點,升幅約12%。即使失落30年的日本股市,同一時期只是下跌幾個巴仙。明顯地,香港國安法衝擊香港經濟和營商環境。這時候,中共還要搞香港反外國制裁法令香港營商環境進一步惡化。香港國安法將香港經濟推向困境。香港反外國制裁法將香港經濟推向絕境。不要以為中國股市強大過香港股市。以市值計算,中國股市和香港股市差不多,都是大約7%。香港股市在中國整體經濟而言是半邊江山。因此,人大叫停香港反外國制裁法。這樣做不能扭轉乾坤,港股還會繼續跌下去。
看看香港樓市,2021年第1季香港樓價上升2.1%,對比美國上升13.2%大為落後。很多人認為可以入市買港樓追落後。對比股市才知道樓價升幅是否合理。美股道指在2021年上半年升約12%與美國樓價升幅相若,合情合理。可是,港股半年跌兩成,樓價卻上升兩個巴仙,絕對不合理。
另外,香港新樓平均呎價22,000元,二手樓價900萬起跳。香港人能否負擔這麼高樓價? 以前香港樓價升至脫離現實,因為大陸人買香港樓。現在的大陸人賣香港樓套現,那裡還有錢入市?
現在香港樓市和日本1990年差不多,明知樓泡必然爆破,所有人還是自欺欺人,不接受現實。
學區房社會影響 在 文青懶媽的簡單生活提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買房on_the_way】01 之顛覆人生的想像
之前想著不婚的我,結婚了;
想著不生孩子當頂客族的我,生了孩子;
想著房子會阻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哲學的我,
也走向買房的這條路了。
要說人生轉了大彎,與過去的信念相違背,
倒不如說,有些時候,風景總在意外之後,
這些人生中的景致默默地改變了我人生的旅途,
也讓我開始願意去了解過去不曾試圖了解的事物。
/
║一切的一切...始於孩子的學籍問題 ║
目前居住地點靠近娘家,雖說附近已非熱門商圈,
但學區好、週邊生活機能好、
整個區域逐漸轉型為住宅區、
也是自己從小到大熟悉的環境,
除了上班距離遠外,其它沒什麼可挑剔。
有人或許會覺得學區不重要,
但對我而言,如果住在特定的學區內,
未來學校能夠獲得的學習資源相對比較多。
之前跟朋友聊過,她提到有些小巧精緻的學校,
因為班級人數少,經費相對少,
想要什麼額外的資源,都捉襟見肘,很是難過。
很多時候家長得自掏腰包另行添購。
而且因為家長的分母數少,
平均分攤下來的金額也相對較高。
有人會說,小孩子會唸書、夠聰明,唸哪裡都一樣。
依我對自己孩子的了解,他的自制力沒那麼好,
同儕對他的影響很重要。
我雖不希望他活在一個單純的世界,
但也不希望他身邊充滿無法抗拒的誘惑。
/
║熱門學區的總量管制學校║
什麼是「#總量管制學校」?
會有總量管制學校的學區,表示學區內的新生人數已經超過該學校可以容納的人數,為維護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品質,學校只能收到額滿為止。
因此若想就讀「總量管制學校」,
相關單位會先確認小朋友有沒有實際住在學區內,
才依小朋友的優先分發條件及設籍先後,依序分發。
/
分發優先順序可能是:學生本人與直系親屬於學區內連續設籍滿六年以上 (就是一出生就設籍...)、
具學區內房屋的所有權狀 (學區內有房產)、
公家宿舍配住證明 (沒想到居然現在還有公家宿舍!!)、
證明居住事實之房屋租賃契約或水電費收據。
雖說現在少子化,但在M型社會的條件下,
蛋黃住宅區、蛋黃學區,絕對是不缺人的。
經評估,我們可能是分發條件下的最後一個順位,
於是我跟理公腦爸慌了...決定才開始認真找房。
/
懶媽小提醒:
① 每個縣市政府教育局針對總量管制學校的分發作法不盡相同,若有想要卡學區的父母,最好先研究相關的入學順序、學區劃分(有些會細分至鄰里),才不會花了大錢買錯位置、入住時間不足,最後仍是讀不了想讀的學校。
聽說有些熱門學區,不是看小孩戶籍,是看父母在該學區擁有房產幾年...
② 有些熱門學校,若只有小孩遷戶口 (寄居),並未有居住事實,順位可能會非常後面,有極高機率無法分發進管制學校。建議最好直接打去學校詢問相關的審核標準,再來決定遷戶籍等相關事宜。
③ 如果是原住民或低收入戶且具居住事實,也可以列入優先分發的名單。
房事兩個字,真是說來簡單...決定起來真的好多細節要顧及...
故事太長,買房人生 to be continued...
/
◎◎◎◎◎◎◎◎◎◎
想優化生活、調整居家空間,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嗎?
◎ 歡迎找懶媽聊聊 http://bit.ly/LazyMom-LINE
———
我是文青懶媽,熱愛親子共讀創造回憶的高雄整理師,剛剛好的理想生活推廣者。暫定每週二、日固定更新,其它日子隨意。
#文青懶媽
#高雄整理師
◎◎◎◎◎◎◎◎◎◎
歡迎
#按讚-讓懶媽知道自己的文章對你有幫助
#留言-歡迎跟懶媽聊天或分享自己的觀點
#分享-希望更多人能一起享受生活的餘裕
學區房社會影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