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普遍給人陽光及正面的形象,其實他們亦會有情緒問題。在女子籃壇征戰16年、曾代表香港出戰雅加達亞運的黃琪琪,就曾因壓力過大而患上抑鬱,幸好在五隻毛孩的陪伴之下終於走出低潮。
琪琪在初中開始打籃球,雖然她受膝傷困擾多年,但自我要求極高的她卻從未將傷患視作表現不佳的藉口。這位身高1米80的高妹直言,即使外界稱她為香港女籃的第一中鋒,但她仍未滿意,希望在球場上交出完美的表現。
不只當球員,就連做教練都有壓力,琪琪在2018年接手執教青年會中學女籃,怎料球隊在同年的學界籃球精英賽八強止步,她事後不禁擔心擔心被解僱。種種壓力令她有口難言,有心事亦不知道可以向誰傾訴,情緒壓抑太久之下,情緒逐漸出現問題,「每一次壓力大得爆煲時,我也沒有甚麼可做。即使我很不開心,但都會淡然帶過就算,因為我不想影響他人。」
甚少向別人抒發負面情緒的琪琪,2017年結婚後並在丈夫的建議下,將第一隻毛孩阿豆帶回家,她憶起首次看到這隻英國短毛貓時已覺合眼緣,惟她有感寵物店出售的貓狗大多為近親繁殖而出現問題,故後來決定以領養代替購買,盼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動物,她後來收養挪威森林貓阿火、唐狗阿布、拉布拉多阿丁,並意外多養一隻金毛尋回犬阿陽。
琪琪直言,家中毛孩可察覺自己情緒異常,並扮演合格的聆聽者,讓琪琪能夠放心訴苦,「跟毛孩聊天,我覺得牠們能夠作出回應。而我在分享的過程中,也可趁機檢視自己的生活,反思怎令自己變得更好。」她續指,
暫時未生小孩的琪琪,直言五隻毛孩令自己的家庭變得更完整,「我平時會將行程排滿,但牠們會令我對家庭多一分牽掛,並知道要負責任,留多一點時間陪伴牠們。」她平常會跟丈夫約好陪伴毛孩玩耍,這樣也令二人的感情變得更好,她更笑言:「我們都當毛孩是人,牠們五個都是我們的兒子。」
= = = = = = = = = =
【MEWE: MoCity 毛城城】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CityHK】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ocityhk】
【YouTube Channel: 毛城城MoCity】
= = = = = = = = = =
一站式 #寵物 資訊平台
✨想分享溫馨動人毛孩故事,或者得意相片影片?
歡迎FB Inbox #毛城城 或者 IG DM❣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FanPiece Basketbal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星期日於伊館開打的學界籃球精英賽,經過一輪比賽,最終冠、亞、季軍亦已塵埃落定。 現在,我們來回顧當天的四強與冠軍賽事吧!同場還有球員與教練的賽後訪問!(由於技術問題緣故,片段中沒有女子組的決賽片段。如果想重溫比賽內容,可以前往我們的專欄: https://s.fanpiece.com/nIdEkx...
學界籃球女子 在 何振然 Elson H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都一段時間無執筆寫千字文了,今次難得李祉均成為國際大品牌Red Bull 第一個簽嘅香港籃球員,亦係女子運動員,嚟得仲比男子籃球員早,所以今次又喺官網寫咗篇專欄,將成個故事寫出嚟,等大家可以畀默默耕耘嘅運動員一點鼓勵。
最難得當然仲有大師 Brian Ching 程詩詠 為李祉均影咗緝靚相,希望疫情過後,大家可以返球場全程投入🏀
“「蠻牛」十年進化 李祉均誓要成為香港職業女籃第一人
4歲第一次接觸籃球、8歲第一次參與學界比賽、13歲首次代表香港青年隊、16歲成為甲組球員,現役香港女子籃球隊隊長李祉均真正的「進化」由16歲開始,這十年間「蠻牛」不斷進化,更成為Red Bull香港首位簽下的籃球運動員。”
全篇文章:https://www.redbull.com/hk-zh/litszkwan-basketball-revolution
#RedBullHK
學界籃球女子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要來幫大家介紹一下視覺注意力的故事。
鏡好聽語音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200520cul001
關於視覺注意力,我們首先要來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注意力是不是我們能看見東西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如果眼前有個事物沒有被我們注意到,那我們還看得到它嗎?
關於這些問題,最早以實驗來加以研究的,就是奈瑟(Ulric Neisser),也就是我們在《大腦好好玩》第二季第一集開場時,曾經提過的認知革命的四位重要人物之一的奈瑟。Neisse r在 1975 年,曾經做過一項先驅實驗,就是以疊合的影片,來測試人類的注意力能不能被分配。
這段影片,我們會放在以下連結中,如果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到連結中看一看。如果沒機會去看的話,也沒關係,我在這邊用語言來幫大家說明就好。
影片:https://youtu.be/nkn3wRyb9Bk
在奈瑟的實驗影片中,基本上就是把兩段影片疊合在一起,其中一段影片,是穿著白衣的籃球員在傳球,另外一段影片,則是穿著黑衣的籃球員在傳球。然後呢,這兩段影片會被疊合在一起。什麼叫做疊合在一起呢?疊合在一起,就有點像是你拿兩台投影機,同時投影在同一面牆上,然後影像就會疊合在一起那樣。
兩段影片疊合在一起之後,奈瑟就請受試者去注意數數看影片中的黑衣隊伍總共傳了幾次球。
結果發現呢,當受試者在專心數著籃球員的傳球次數的時候,很多受試者都沒有注意到有一位撐傘的女士出現在影片之中。
奈瑟根據這項結果,就提出了他的主張,他認為,受試者只能注意重疊影片中的其中之一,而無法同時注意兩者。當你全神貫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的某些事物上時,其他的事物就會發生視而不見的現象。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是「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關於這個現象,你可能會質疑,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這種重疊的影像太不真實了,所以大腦才無法處理?關於這個問題呢,有後續的實驗改變了影片的呈現方式,比方說,心理學家不使用重疊影片,而改在兩隻眼睛中分別呈現不同的影片,結果發現,受試者一樣只能注意其中一隻眼睛中的事物。
所以呢,沒有被注意到的東西,我們似乎就會看不見!
關於 Neisser 的這部影片以及實驗,很多人應該會覺得有點耳熟。沒錯,因為我們現在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在流傳的一部大猩猩影片,其實就是這部影片的後續作品,如果大家沒看過大猩猩影片的話,一樣可以看一下以下的連結。我們在這裡要跟大家說的就是,真正的第一版影片,其實不是大猩猩的影片,而是奈瑟在 1975 年的影片。
影片:https://youtu.be/vJG698U2Mvo
但是,為什麼 Neisser 的第一版影片默默無聞,但是後來的大猩猩影片卻爆紅呢?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 Neisser 的發現走得太前面了,因此當時大家無法理解這個發現背後意義,所以才選擇性的忽略了這項發現。
--
早期視覺記憶理論「像照相機」?
--
在 70 年代時,主流的視覺記憶理論認為,人類的視覺記憶形式,就是像照相機一樣,會把所有的視覺內容都一次儲存在一個暫存記憶體之中。
根據這樣的理論,所有的視覺內容都應該在腦中,因此不應該會出現這種「視而不見」的現象才對。也因此,當時的學術界對於奈瑟的發現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所以這項發現就一直被擱置、一直被束諸高閣。
雖然 Neisser 在 1975 年的最早發現被大家忽略,但是 23 年過後的 1998 年,終於有其他學者開始重新檢視這個現象,而這一次呢,終於讓 Neisser 的發現獲得了平反,並且讓大家開始重視到其中的意義。
在 1998 年的時候,兩位學者 Arien Mack 和 Irvin Rock 做了一系列實驗,結果都支持「不注意視盲」的現象確實存在。
--
「不注意視盲」
--
比方說,在一項實驗中,他們要求受試者去注意螢幕上十字形的+號圖案,然後每次+號出現時,受試者就要回答,在這個+號圖案中,是+號圖案的垂直線段比較常,還是水平線段比較長?
接下來,當受試者回答了好幾個回合,回答得正高興的時候,某一個回合螢幕上的+號圖案旁邊,就會突然出現另一個圖案,比方說可能是三角形。三角形閃現過後,實驗人員就會問受試者是否看見剛剛額外閃現圖形是什麼形狀?結果發現,很多受試者都無法成功回答這個問題。
結果顯示,當受試者專心注意某項作業時,可能看不到其他同時出現的視覺刺激。
關於這個實驗結論,各位聰明的看倌可能會想要反駁,你可能會說,這個實驗的結果可能和注意力無關,而是因為三角形是被呈現在視野周邊,沒有被直接呈現在凝視點的正中央,所以才看不見?
換句話說,你可能質疑,或許是因為受試者的眼睛一直盯著+號看,所以才無法看見視野邊緣的其他圖形,所以是視野太偏的問題,而非注意力無法分配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針對這樣的質疑,Mack and Rock 這兩位學者,做了另一項實驗再次驗證。這一次,他們請受試者凝視在螢幕中央的一個凝視點上。然後把+號排在螢幕的邊緣。作業內容和剛剛一樣,只不過這一次,受試者必須把視線凝視在中央的凝視點上,然後用眼角的餘光、去判斷視野邊緣的十字+號中的垂直線段或水平線段何者較長。然後呢,當受試者專注進行作業時,有時候凝視點會突然變成另一個圖形。
結果發現,受試者有高達 87% 左右(!)、偵測不到凝視點的這個變化。只有當受試者事前先被警告過凝視點可能會出現變化時,他們才偵測得到。
由此可知,即使受試者的眼睛一直凝視在凝視點上,仍然有可能錯過發生在凝視點位置的變化。所以說,這種「視而不見」的現象,並不是因為視野的關係,而應該是注意力無法分配所致。
Mack and Rock 的一系列研究,幫不注意視盲的現象找到了紮實的證據,並引起了學界的重新重視。隔一年,1999 年,另外兩位心理學家 Daniel Simon 和 Christopher Chabris,就根據Neisser的原始影片,製作了改良版的大猩猩影片,結果爆紅,也因此讓「不注意視盲」的現象一砲而紅。
--
「不注意視盲」還是「不注意失憶」?
--
關於「不注意視盲」這個現象,有些人認為,這代表了注意力是我們看得見東西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沒注意看,視覺刺激就不會進入意識狀態。
關於這個看法,其實目前正是大家熱議的一個主題,有些人同意,但是也有人不同意。所以如果你也有興趣的話,或許可以自己思索看看。
在這裡,我們簡單介紹另外一種的看法。例如有沒有可能,其實注意力並不是看得見東西的必要條件?有沒有可能,在我們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其實我們還是看得見,只是看到的東西被迅速地遺忘了。
比方說在傳球撐傘的例子中,受試者其實可能看到了撐傘女子,但是因注意力不足,所以很快的就遺忘掉了。或者是在 Mack and Rock 的實驗中,有可能受試者其實清楚的看到三角形,但是因為注意力不足,所以很快就遺忘掉。所以說,注意力說不定和意識無關,而可能是和我們的遺忘速度有關?
這種說法,我們稱之為「不注意失憶」(inattentional amnesia)。而且更在我們先前提過的「早期選擇理論」和「晚期選擇理論」的爭論中,再多添加了一個新的立場,就是「超級晚期選擇理論」。
這種「超級晚期選擇理論」理論認為,注意力介入的時間點非常的晚,是在語意分析以及意識都出現之後才介入。在這種「超級晚期選擇理論」中,注意力影響的是我們能否順利回報而已,而和語意分析以及意識都無關。
--
為什麼我們看得見背景?
--
另一個可以思考、反駁的地方是,如果注意力真的是看見東西的必要條件的話,那我們怎麼可能還會看得見背景呢?
比方說,大家如果在開車時,眼睛專注地盯著路況,但是你眼角餘光所見之處,並沒變得一片漆黑,餘光可見座椅、方向盤等,並沒有因為我們全神貫注在路況上而看不見。由此可知,注意力並不是我們看得見的必要條件。對吧?
當然若要繼續辯論,你也可以說,不對,我認為注意力確實是看見東西的必要條件,我們全神貫注在路況上,卻仍然還看得見視野周遭背景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仍然自動了分配了一些注意力給周遭背景,所以我們才看得到這些周遭背景。
至此,大家可以看到,這雙方的辯論攻防,其實兩邊都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爭論,而這也正是目前關於注意力和意識關係之間的重點議題之一。
關於細部更深入的爭論,在這邊我們就暫時打住,至於究竟哪一個理論才正確,現在大家也沒有定論,所以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和判斷。
--
「整合問題」:不同腦區的視覺刺激如何在腦海裡整合?
--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視覺注意力的理論和相關生理機制。
在介紹注意力的理論之前,我們要先來討論聽覺和視覺的差異,以及引發心理學家思考注意力理論時的一個重要現象。
首先,如果我們檢視「視覺刺激」或「聽覺刺激」的本質,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視覺或聽覺刺激,都是由好幾種不同基本特性所定義而成的。比方說,聽覺刺激包括了頻率、強度和音色等等。而視覺刺激則包括了顏色、線條的方位和形狀等等。
以視覺刺激為例,如果視覺刺激是由多種不同的基本特徵所構成,而且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負責處理這些基本特徵的腦區都在不同的位置,比方說,形狀是在 V3,顏色是在 V4 腦區,動態是在 hMT 腦區等等,那我們就要追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於一個物體的視覺經驗竟然是完整,而不是各自分離的?
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整合問題」(binding problem)。
也就是說,如果視覺刺激的各種特徵是由不同腦區負責,但最後所有的特徵在被我們意識到時,卻是完美整合的狀態,那勢必腦中應該有一個機制在整合這些位於不同腦區內的視覺刺激特徵才對。
--
特徵整合理論
--
關於這個問題,Anne Treisman 就提出了她的「特徵整合理論」(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她認為,在視覺注意力介入之前的所謂「前注意階段」(pre-attentive stage),所有的視覺刺激特徵都尚未被整合,而是處於一種自由浮動的狀態。直到注意力介入後,這些視覺刺激特徵才會和物體整合在一起。
根據這個理論,如果視野中同時有好幾個物體,那在注意力介入之前,這些物體上的所有視覺特徵就會全部混在一起處於自由浮動狀態,直到注意力介入後,才會把每個物體應該要有的視覺刺激特徵整合在一起。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這個理論呢?Treisman 的特徵整合理論,其實做出了一些預測,剛好可以被用來檢驗理論是否正確。這個理論做出的預測就是,如果注意力介入的過程出現錯誤,就可能會出現特徵整合錯誤,也就是把不同物體的特徵錯誤的整合在一起的現象。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是「錯覺組合」(illusory conjunction)。
Treisman 在 1982 年就做了一項實驗,證實了錯覺組合現象的確存在。他首先在螢幕上快速閃現兩個數字以及四個圖形,然後要求受試者先回答數字,再回答看到哪些顏色和形狀的圖形。結果發現,有18%的試驗中,受試者會出現錯覺組合。
比方說,原本的視覺刺激中有一個紅色的三角形和一個黃色的圓形,但是受試者可能會說成黃色的三角形。
所以,從這個實驗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確實有「錯覺組合」的現象。而 Treisman 對於「錯覺組合」的解釋就是,這是因為受試者把注意力都在數字上,所以才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去整合四個圖形的視覺特徵,也才導致了「錯覺組合」現象。
好,聽到這邊,聰明的聽眾們又可以提出質疑了。什麼質疑呢?這個質疑就是,沒錯,你 Treisman 的確有發現「錯覺組合」現象,但是誰知道這是不是因為注意力不足的關係導致的呢?說不定是因為記憶力不好、動機不足等等的其他原因才出現的結果。你 Treisman 有證據可以顯示這真的是因為注意力不足所導致的嗎?
關於這個質疑,Treisman 也做了一些實驗來回應。比方說,Tresiman 決定直接操弄注意力,看看會不會影響結果。例如他要求受試者不要去注意數字,而改成直接去注意四個圖形,結果發現錯覺組合的現象減少了,因此這個現象確實應該和注意力有關。
--
布林氏症候群
--
還有另一項可以用來特徵整合理論的證據,就是布林氏症候群(Blint’s syndrome)。所謂的布林氏症候群,就是當與注意力有關的頂葉受傷時,病人會出現注意力異常的現象,就有點像是我們在大腦好好玩第一季第六集介紹大腦頂葉時的特殊病例那樣。
關於這些注意力異常的布林氏症候群病人,有實驗發現,這些病人的錯覺組合現象也確實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因此注意力應該和錯覺組合有關。
最後幫大家總結一下。我們在今天的內容中學到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不注意視盲」,也就是沒有被注意到的事物,我們常常就無法回報他們的存在。那至於我們無法回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完全沒看見,還是有看見但卻快速遺忘了,目前仍沒有定論。
還有,關於視覺注意力,我們也學到了崔斯曼的特徵整合理論,崔斯曼認為,在視覺注意力介入之前,所有的視覺刺激特徵都尚未被整合,而是處於一種自由浮動的狀態。直到注意力介入後,這些視覺刺激特徵才會和物體整合在一起。而一但注意力不足時,就會出現整合錯誤,也就會出現錯覺組合的現象。
以上就是《大腦好好玩》第二季第四集的內容,有機會的話歡迎大家試聽!我們下週再見!
鏡好聽語音版: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single/20200520cul001
學界籃球女子 在 FanPiece Basketbal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星期日於伊館開打的學界籃球精英賽,經過一輪比賽,最終冠、亞、季軍亦已塵埃落定。
現在,我們來回顧當天的四強與冠軍賽事吧!同場還有球員與教練的賽後訪問!(由於技術問題緣故,片段中沒有女子組的決賽片段。如果想重溫比賽內容,可以前往我們的專欄:
https://s.fanpiece.com/nIdEkxE
或者到Nike Basketball Facebook進行女子組賽事重溫:https://www.facebook.com/NikeBasketballHK/videos/2419720154724597/)
學界籃球女子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其實『高妹』好難發掘唔到。」浸信會永隆中學女子籃球隊教練林碧怡口中的「高妹」,是身高達1.8米的球隊隊長黃惠婷,「佢係個行出嚟就可以入港隊嘅人,我自己打波又好,睇咁多人打波又好,佢有咁嘅身高得嚟,又有呢個彈跳力、靈活性,係香港未見過。」
米八高妹成球隊瑰寶 十射十足助校破宿命
身兼港隊女籃隊員的Miss Lam對高妹讚不絕口,憑的不只是主觀的感覺,高妹在剛過去的「NIKE全港學界精英籃球賽」八強一役,全場射十球、中十球,協助學校勝出球賽,首次晉身四強,更打破過去三年兩度於八強止步的宿命。
缺自信賽前壓力「爆煲」 教練鼓勵終取勝
1.8米的身型在學界完全佔優,但又怎料到她也曾對自己無信心,「嗰陣打屯門區學界冠軍賽,我有另一個隊友比賽前一日受傷,我驚到喊咗出嚟,因為我覺得自己唔可以帶領隊友贏比賽。」高妹憶述說。
面對心理壓力「爆煲」,幸而高妹當時有Miss Lam的鼓勵,「Miss喺比賽前同我講『黃惠婷,你要相信自己』、『唔好諗到自己係咁差、咁弱』,嗰陣都相信Miss,Miss咁相信自己,覺得自己都應該可以。」最後高妹與隊友順利贏得比賽,高妹也上了一堂重要的課。
射失罰球球隊出局 一世難忘
但人生要上的課豈只一堂,高妹要面對的挑戰也接踵而來:在去年的精英賽八強,她與隊友發揮出色,原本勝利在望,可惜高妹在最後關頭射失了四球罰球,間接令球隊以一分之微落敗,這場比賽也成了她心中難以拔走的刺。
「嗰種唔開心嘅感受仍然喺度,係有種刻骨銘心嘅感覺。」高妹冷冷地說,「嗰場完咗後好似兩日無離開過屋企張床,就係喺度喊,因為覺得自己點解無能力去帶領球隊贏波,反而係因為自己而輸,仲只係輸一分,無試過因為輸波喊咁耐。」
再一次面對挫折,但教練又再一次令「高妹」重新站起來,靠的是不斷用Whatsapp訊息鼓勵。而球隊不只高妹一人,Miss Lam亦會以短訊關心及了解其他隊員情況,成功令球隊凝聚得如家人般親密,「我哋學校有四個字,『修己善群』,就係想佢哋先喺籃球場搵到自己嘅品德,品格好,然後再服侍呢個社會,感染其他人都會有咁好嘅品格。」
以熱情激勵他人 津貼中學亦有出頭天
Miss Lam教過不少球隊,在她眼中永隆最特別的地方是「夠簡單」,「佢哋打波好簡單,真係為打波去進步,唔係想爭咩返嚟。」全憑對籃球的熱情,即使作為津貼中學的永隆不如直資中學般有充裕的資源,也能在今年成功擠身四強,Miss Lam對此也十分感觸。
「永隆係我最覺得對教學失去衝勁,佢哋一路畀鼓勵我、一路唔放棄,係令我對教學重新充滿熱誠,係話畀我知原來我仲係可以,教到學生有份熱情、有感染力。」Miss Lam不禁流着淚說,「我哋永隆打籃球呢份熱情,係令其他寂寂無名嘅學校都可以掘起,可以令更多新面孔被呢個籃球圈認識。」
戰幔再起 東網「睇體」現場直播
今年精英賽即將戰幔再起,東網「睇體」屆時會現場直播「2018-2019年度NIKE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四強(26/1)及決賽賽事(27/1),永隆中學將在四強硬碰協恩中學,今集《港。故》會用5分半鐘,帶大家感受永隆女籃對籃球的喜愛及熱情。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學界籃球女子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集港故的主角任明敏(Dora)說出了很多「金句」:
「練球是一隊人齊人的事,一個也不能少,每個人除非入醫院,都要來練習。」
「她們可能下不了場,行動上跟不上進度,但精神上都要跟上進度。」
「做人的態度比任何事情更重要,一個冠軍可能是過眼雲煙,但做人態度會跟著她們一生。」
Dora就是協恩中學籃球隊的教練,她形容每次訓練一班十幾歲的隊員們都是「行入嚟,瞓住出去。」協恩中學籃球隊素有學界女籃「神之隊」的美譽,上星期剛奪得Nike學界籃球精英賽的女子組冠軍,連續第六年稱霸學界比賽。
然而所謂的「神」並非渾然天成,而是全賴日常刻苦的訓練。
Dora中學時期在協恩就讀,當時已是校內的運動健將。初中時,她是乒乓球校隊成員,亦有參加田徑隊,但後來發現最愛的是在籃球隊中與師姐們合作帶來的化學作用。從師姐身上,她學習到每次比賽都要全力以赴,以及為母校爭勝的使命感,令她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希望將這份「協恩精神」傳承給師妹。
今年已是Dora回到協恩執教的第十八年,帶領籃球校隊是她的主要工作之一,她笑言平日九成時間都與籃球隊隊員相處。
訓練過程,Dora極重視籃球隊隊員的紀律性:「佢哋練波時一散,我就要佢哋罰跑;聽我講嘢嘅時候,佢哋一過嚟,我畀3至5個指示佢哋,佢哋一落場就要做齊嗰3至5個,佢哋淨係做一個都要處罰,因為代表佢哋聽指令時冇集中去聽。」
此外,她也著重球員的團隊精神。
球員在上學日的午膳和放學時間,都要訓練球技和體能,星期六也要回校練習,連長期都不例外:「我唔畀佢哋放假,我話『聖誕節唔可以走、新年假唔可以走、復活節假唔可以走』。」在這些假期裡,球員每天需要在校訓練球技和體能最少七小時,晚上則在學校過夜。
而平日訓練中,即使球員受傷,她都要求她們坐在旁邊觀看,了解球隊的狀況:「練波係成team人嘅事,一個都不能少。佢哋可能落唔到場,行動上跟唔上進度,但精神上都要跟上進度。」
但即使贏波,Dora亦都會大鬧球員。好像去年年尾的學界籃球精英賽八強賽事中,「神之隊」在比賽中段險被對手追平,最後仍反敗為勝,卻被Dora責罵太在意個人表現:「每個球員都會好在意自己喺場上打幾分鐘,或者喺場上拎到幾多分數,但對於我嚟講,球隊勝出先至係應該放喺第一位。一隊波總會有人打多啲,有人打少啲。」
除了籃球技術要精,Dora亦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因她深明讀好書是進入社會的入場劵。任教數學科的她,有時會在校逗留到深夜,幫成績較弱的學生補習。她要求學生在學業上要跟打籃球一樣,每次皆有進步:「我成日同佢哋講,讀書要擺第一,籃球擺第二。每個人讀書能力都唔同,有啲人讀成日都未必考到第一名,但進步係重要嘅,要畀老師睇到佢哋想進步嘅心。」
不過,Dora做這一切,最渴望的始終是想讓學生學懂待人處事的態度:「做人嘅態度比任何嘢更加重要,一個冠軍可能係過眼雲煙,但做人態度會跟佢哋一世。」她希望學生在籃球訓練中,培養與人合作和凡事盡力拼搏的精神。
近年學界籃球的競爭愈趨激烈,Dora坦言擔心協恩球隊成績下滑,但她認為這正正能教曉學生重要的人生一課:「我覺得有時球隊需要一啲衝擊,輸咗都係衝擊,令佢哋再進步,學識點樣面對逆境,訓練到佢哋面對困難時要經歷,經歷之後再跨過,會對佢哋人生有好大幫助。」
《港。故》帶大家窺探「神之隊」背後的辛酸,並了解她們這位「愛之深、責之切」的教練。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goo.gl/YJXt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