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新民高中·應日科演講】
時序進入十月後工作非常忙碌鮮少發文,對我而言的「十月驚奇」就是不知是否我瘦身成功後好運連連,連帶人氣也跟著水漲船高,這學期居然來了十幾二十個演講邀約,所以我就按照全國北中南將邀請的大專院校分成三區,國慶連假後就開始了各地的巡迴演講的行程。第一週在台中彰化地區,第二週在台南高雄地區,第三週在桃園台北地區。
⋯⋯⋯⋯⋯⋯⋯⋯⋯⋯⋯⋯⋯
第三場感謝應日科主任、也就是我中商時期同窗同學維瑄的邀請來到位於台中市的新民高中。自從中商(中科大)畢業之後至今將近25年未見,想到以前在班上只有我們倆人住彰化,以前一起趕火車坐6:27電聯車再趕102公車至三民路,氣喘吁吁躲教官衝進去升旗的往事歷歷在目,憶起過去的青春往事,內心對於重逢的期待與歡喜真是無以名狀,雖然從台北至台中路途遠迢迢,但為了同學我一定要情義相挺!
這場演講不是對學生,而是對應日科的日文老師所作的師訓課程。講題是「繪本與閱讀課程」,從何謂繪本、繪本的定義、世界第一本繪本的誕生,並且淺談自歐美繪本至日文繪本的發展源流、乃至日文繪本對台灣繪本發展的影響。
重頭戲就是如何運用我過往教育部協同專案講師的經驗,將繪本導入108課綱裡,並且幫助高中生上傳把繪本變成學習歷程的一部分。不管是日文科、英文科、幼保科,甚至是普通高中的學生若是沒有什麼特殊才藝或學習過程,任何人都可以把閱讀繪本變成一份圖文並茂的學習歷程檔案喔!😊
學習歷程檔案台南二中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習歷程 學生擠破頭參加營隊…
林澤/教育工作者(台南市)
大學招聯會11月29日公告111學年各大學校系參採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定案,並舉行記者會說明。報系資料照。記者潘乃欣/攝影
一一一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管道,各校系將以「學習歷程」取代過去的備審資料,作為第二階段的重要參考資料。
報載有高中校長說,大學端在參採高中學習歷程時,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從高一開始就要趕快探索,找到人生的目標,培養看待事情的態度與價值觀。也有高中校長說,高中三年就是學生探索人生的關鍵階段,就算高一、高二到高三,志向有所改變也沒關係。
筆者不禁想問,這些校長們真懂高中學習歷程嗎?有看見自身學校學生每年寒暑假擠破頭地參加特定校系推出的熱門營隊嗎?
以工科為例,學生如果在高一、高二這兩年的寒暑假營隊沒有參加工科相關的營隊,他有可能會被大學端審查認定他不夠熱愛工科。同樣地,未來想選填獸醫系的高中生,在平時不但要選修相關的課程,假日最好還要常常參加流浪狗等保護動物協會的活動,寒暑假的營隊也要參加各大學獸醫系開設的營隊,才能凸顯出自己在獸醫系這方面的強烈特質與高度興趣。
上述現象都是現今大學推甄的現況,同樣的思維也反映在高中學習歷程上。校長們要學生多探索,志向改變也沒關係,恐怕將讓該校學生在大學推甄時陷入極大的險境。
此外,筆者想問這些高調倡議多元探索的教改專家們,您們何時決定自己的工作志向?職涯探索有著個人能力條件、志向興趣、社會環境與職業未來性等諸多因素干擾,強迫高中生在懵懂的年紀做出選擇,合理嗎?反觀許多大學紛紛在大一、大二開設不分系的學士班,期盼學生能以時間換取空間,找到一個兼顧自己志趣與能力的領域學習,減少學生未來產生「學用落差」的現象。
給學生多元探索的機會與空間,卻用「考招制度嵌入學習歷程檔案」的分數思維來加深學生、家長乃至於第一線老師對於新課綱的恐懼,不正是教改者屢屢推動教改的最大盲點?
學習歷程檔案台南二中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習歷程 家長恐懼非空穴來風
苗知睿/國小老師(台南市)
配合111學年上路的大學申請入學管道各校系參採高中學習歷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拜讀二日民意論壇「學習歷程 學生擠破頭參加營隊」一文,心有戚戚焉!以自身今年參加國三孩子的學校班親會為例,真實說出我們聽到高中端老師如何描述學生學習歷程檔案。
學校班親會的活動先是在大禮堂舉辦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演講,爾後才回到班級與導師對談、聊孩子的近況。擔任演講的台南市某明星高中老師在學校負責「學習歷程檔案」相關業務,開口談「學習歷程檔案」的第一句話,就是提醒我們要趕快幫孩子找到未來的志向,最好從升高一的八月暑假開始就有節奏地安排一系列營隊課程或是參觀行程,俾有系統地讓大學端清楚看見孩子的志向脈絡。
真的可以如有些高中校長所言,高中三年的志向都可以不一樣嗎?依這位老師所言,想當醫生就要努力參加醫學營,展現孩子在生物研究的能力,並懷抱一顆懸壺濟世的心;同樣地,想當一位建築師就要規畫相關企畫設計的課程或是參觀有名的建築景點,以多樣化的角度呈現獨特觀點,展現興趣才能。如果高一沒有修習相關課程或是沒有參加相關科系的營隊活動,大學端在資料審查時可能優先剔除,無論孩子的學測成績多優秀。
美其名多元探索,實際上就是要幫孩子規畫方向目標,豐富「學習歷程檔案」的可看性,讓大學審查端看見孩子「始終如一」的志向興趣。真如一些校長所言,孩子恐怕就要輸在起跑點而不自覺。
教育現場最真實的聲音,許多家長、學生的恐懼並非空穴來風。我們該掩耳盜鈴地讚嘆政策的美好,還是該為孩子盡點心力,很多家長的疲於奔命其實都是創新教改政策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