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成為你想要的改變》搞定拖延與分心,找回掌控感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9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09k1c-8GUg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g4mjq ...
學習 主體性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土校」的音樂、粗口、自由和他們的春天】
在「土校」裡,老師就像孩子們的同學,一起聽Beatles聽Pink Floyd,學習正確的性知識,民主地投票決定校規,甚至學生通過議事規則廢除了「禁止說髒話」。
除了自由地學習愛情、美學、社會、哲學等知識,很多被公立學校放棄的孩子,又或者不斷「情緒勒索」孩子的家長,他們都在這場創新教育中找到了「最珍貴的東西」
談起脫離應試教育的創新學校,對於不少人來說還是有些陌生,在中國大陸,創新學校數量少、規模小,多在法律灰色地帶生存,無法獲得官方認可的學歷證明,甚至有些時候授課到一半還可能被教育局衝進教室叫停……https://bit.ly/3t16SjX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是否真的能緩解內卷、降低育兒成本,又觸及到中國應試教育系統的哪些痼疾?這個9月,端傳媒推出「中國教育專題」,試圖從教培行業、職校教育、創新教育等領域回答上述問題。今天是專題的第一篇,講述一群人逃離應試教育系統的故事。
#相關閱讀
【華德福教育可以「療癒」中國嗎?】https://bit.ly/3t7xtvx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新開端 #深度 #應試教育 #中國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
學習 主體性 在 國發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花蓮萬榮交換密碼計畫 來啦‼
協助青年人才培育與在地網絡連結,提出共創移居/返鄉支持系統,發揮大手拉小手的團隊合作力量,加速推動國內地方創生發展!
#地方創生大家一起來
【交換密碼團隊】|花蓮萬榮地方創生啟動
「交換密碼」是由「我們在這裡文化藝術工作室」執行。交換密碼團隊藉由導入藝術元素,激發地方的主體性和創意,透過傳統織布文化串起對地方的認同和記憶,建構「地方感」。
#編織出屬於萬榮的認同與驕傲,這麼做
🟠 人才培育知識分享—培力工作坊、織者網絡建構
🟡 在地諮詢網絡連結—網路平台及實體工作站
🟠 打造返鄉支持系統—盤點地方資源、知識、學習資訊,讓青年獲得生活及就業支持。
---------------------------------------------------------
\\ 近期場次 //
〈共編織路-青年對話工作坊〉
■ 時間|2021/9/4(六) 9:00 ~ 17:00
■ 地點|花蓮縣萬榮鄉見晴社區活動中心
■ 講師|張桂芬(朝邦文教基金會)
■ 報名|https://reurl.cc/lRmVv6
———————
🔉#交換密碼 聯繫方式
📪gutentag862@gmail.com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47-4號
#地創工作站 #花蓮萬榮地方生活
#在地服務 #創生培育 #編織萬榮
學習 主體性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成為你想要的改變》搞定拖延與分心,找回掌控感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9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09k1c-8GUg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g4mjq
【線上課程】《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駕馭壓力的五大策略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7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_YT1fDZYmTc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wugyq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3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專業有價》~幫你兌現個人價值,讓客戶自動上門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8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gzZ4gloxB9M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3ch4rm
【10/16開課!】《關係探索工作坊》用隱喻鬆動卡住的關係,讓愛流動~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topic/18
[ 12/5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10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topic/9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4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2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6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online/tk01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新平台露出】受夠YouTube廣告?!
這裡讓你專心學習:https://odysee.com/@%E5%95%9F%E9%BB%9E%E6%96%87%E5%8C%96:c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MyMusic收聽:https://reurl.cc/Grb5XZ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參考資料:
一、作者 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商周出版。
學習 主體性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希望,來自於自己有承擔的力量!》
~高金素梅/在巴楠花小學上課的一天
六月下旬的一個清晨,我來到了高雄杉林區的巴楠花學校。阿浪校長在校門口歡迎我之後告訴我:他們這裡沒有官式的教育考察接待行程,如果我想知道巴楠花中小學的教學情況,我就必須上一天課。校長的提議正合我意,我很高興地謝謝校長為我所做的一整天安排。
在巴楠花和學生一起學習一天之後,我對原住民族的教育方向有了更進一步的體認:在當前這個功利取向和競爭掛帥的社會中,我覺得教育必須面對的是社會價值異化的危險,並且肩負起抵抗的責任。這種抵抗並不是要製造衝突,而是練習,藉由思考和實踐,練習去面對和改造這個價值異化的社會,這不只是學生、也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要練習的課題。原住民教育不應該只是用族語翻譯教科書,或是設備齊全的教室而已,它應該是從原住民族建構的歷史與傳說、文化和哲學的知識體系中,去深思反省,去彼此學習,讓各種美麗得以生長,而不是只有主導美麗的權力而已。
這樣的責任,對原住民族的孩子來講,是不是很沉重呢?也許誠如阿浪校長說的那樣,讓我們的心,小到和螞蟻一樣,然後用布農族獵人恆久敏銳的耐性,去思考反省,不斷的練習和實踐,來造就我們承擔希望的力量!
阿浪校長的理念,看在主流教育界的眼裡,也許是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不符合他們當代制式教育的需求,但我在和這群巴楠花的孩子們相約攀登玉山之後,卻覺得:與其跟著現在的主流教育隨波逐流,原住民族教育寧可走上一條崎嶇,但卻能鍛鍊民族主體性的道路。因為我們族人都非常了解,只有走過曲折艱難道路後,抵達的巔峰,無限壯麗的美景,才能盡收眼底。
學習 主體性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奠定教育基石 邁向民族自治
關於《原住民族學校法》的提案說明
~高金素梅2020.05.21 教育文化委員會
首先,我先說明:《原住民族學校法》必須要通過、「原住民族學校」一定要成立的原因。
從台灣原住民族血淚抗爭的歷史學習當中,我認識到:要讓台灣原住民族不被滅亡,必須要重建我們民族的思想,而這個重建工程的核心,就是原住民族語言、知識、哲學與情感的教育。這樣的民族思想教育運動,是無法寄生在現有的主流教育體制中去完全實現的。
聯合國大會2007年所通過的《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提出:「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和掌管它們的教育體系和機構,用自己的語言和適應其文化的教學方法,提供教育」。
所以,原住民族的下一代必須要用自己的語言、創立自己的學校、培訓自己的老師、編寫自己的教材,制定自己的課綱及課程,透過自主自決的、覺悟的學習,讓原住民的莘莘學子們,建立原住民族的集體思維,讓我們在得到知識的同時,也能促進教育體制的改變。
這是原住民族邁向「自治」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多年來,努力建構、推動原住民族自主教育及《原住民族學校法》的中心思想。
星期一,我們召開了《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公聽會,聆聽了各方意見,我想分享陳張培倫教授的看法,他從立法、行政、理想、實務四個層面做了周全的考量,他在制定《原住民族學校法》時所強調的四項原則,很有參考價值:
第一、學校就讀、主導和營運的原住民族主體性原則。
第二、原住民不同族群教育的差異需求原則。
第三、原住民族人才培育以文化傳承與集體創新的「返本開新」原則。
第四、關於原住民族學校校務推展的理想與實務並重原則。
原住民族的教育刻不容緩,我們有責任要整合出既能秉持理想、匯集資源又能切實執行的辦法出來,盡快讓我們的孩子在歷史和文化自主自決的認識、學習和體會之中,鍛鍊民族自信,深化民族情感,維護民族利益,讓我們在學有所成之後,貢獻智慧和熱情,豐富全人類多樣化的知識體系。 吉娃斯期望政府部門及社會大眾能夠尊重、理解,並且支持原住民族學校法。
所有有志於原住民族教育的校長、老師,還有就學的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努力,以熱誠、耐心和智慧,用《原住民族學校法》打造我們民族自己的教育基石,邁向民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