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台灣選擇出走中國,或到中國決定回流台灣,決定教師們方向的原因是?】#精選書摘
被學校逼退的助理教授W24具有強烈的台灣意識,本來完全不考慮去中國任教,但是當對方開出挖角條件時,她很心動。
「我去參加一個記者會,是一個台灣的服裝設計師進的那個學校,投資他們兩百萬人民幣,在紐約辦一場時尚週。你知道我在台灣辦一場秀,要自己掏錢,學校不會給你任何一毛錢,但是績效是學校的⋯⋯」
#學術這條路 #高教崩壞 #大學教師 #高等教育 #中國
同時也有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即報名:https://bit.ly/2RY7qZs 為慶祝「我要做富翁」踏入10周年,破天荒突發舉辦全港首個公開投資比賽真人SHOW!現正式招募您來參賽,和各路Trader一起較量! 截止日期:2021年5月27日 晚上11時59分 (香港時間) 參賽資格 - 識Day Trade - 對...
「學術這條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你的人生教練 - 佐依 Zoe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Fw: 被台灣拋棄的博士 西進中國的學術移工- 看板PhD 的評價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沒有光的所在:戴伯芬《學術這條路》書評-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戴伯芬老師分享新作《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學術這條路- Jelajah 的評價
- 關於學術這條路 在 Re: [問題] 學術這條路,值不值得再走下去? - phd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學術這條路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上雨停,往台大演講的路上,在校園晃了晃。校園的改變好大,鹿鳴堂後面的新建築是第ㄧ次看到。
和地質所研究生們分享的題目是「自我實現前,先照顧自己。」邀請的老師希望能夠協助研究生們在走學術這條路上也能調適好自己的情緒。我們談了壓力的定義、調適與自己。
也謝謝博班同學們很真誠的分享。
有回我的督導和我說起這ㄧ代的年輕人,我們都有感覺:時代的要求會讓這一代會讓上ㄧ代更早成熟。然而成熟的代價就是會經歷ㄧ場自己內在的混亂,從混亂中求生的過程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記住了那個過程。包含職涯選擇、人生方向等等。
「祝福在成為自己的路上,所受的傷都可以被療癒。」
#台一的湯圓是記憶中不變的療癒
學術這條路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大學教授把發表論文當作使命,這樣的大學還值得念嗎?】#91記者節_天下全網站免費暢讀
當多數大學都在追求績效和數字管理,我們怎能要求學生對於學問本身不感興趣,只求好學歷、安穩畢業?
當教授迷信只要乖乖遵守這個遊戲規則,多多發表論文就可以確保在學術這條路上一路平安、升等,甚至拿到大型計劃。
那請問大學的使命感在哪裡?
-
🔥真相,就是力量 記者節限時3天,首月1元體驗好新聞
>>https://bit.ly/2YM1D9K
學術這條路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即報名:https://bit.ly/2RY7qZs
為慶祝「我要做富翁」踏入10周年,破天荒突發舉辦全港首個公開投資比賽真人SHOW!現正式招募您來參賽,和各路Trader一起較量!
截止日期:2021年5月27日 晚上11時59分 (香港時間)
參賽資格
- 識Day Trade
- 對投資有熱誠
- 近1年內有盈利
- 具槓桿交易相關經驗
獎金及獎品
冠軍:港幣10萬元,「施傅研究部 核心系列」整套課程乙次 (線上) 及 「施傅同學會」1年會籍
亞軍:港幣1萬元 及 「3pm 施傅升級版」+「9pm 美市升級版」1年會籍
季軍:港幣5千元 及 「3pm 施傅升級版」+「9pm 美市升級版」1年會籍
基本賽程一覽
6月9日晚上 - 親身面試
6月15日晚上 - 小組對決 淘汰賽
6月23日晚上 - 決賽
*有關日期有機會更改,敬請留意
《全民做Trade》賽制:
1. 填妥以下資料,及在下頁完成「投資知識測試」後等待初選
2. 如獲通知,盡快預備「自我介紹影片」寄回相關部門
3. 親身面試: 如獲知通知晉升,請於6月9日晚上到場進行面試
4. 小組對決淘汰賽: 於6月15日晚上舉行。8位參賽者將分成兩隊進行對決
5. 決賽: 各位參賽者將以個人分身份作對決,勝出冠亞季軍將獲得獎金及獎品
報名須知
- 年滿18歲
- 面試及比賽日須身處香港境內
- 如被成功取錄者,將會有專人聯絡;未被備取錄者均不會另行通知,敬請留意
注意:活動的任何內容及資料只供交流及學術之用,並不構成任何邀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投資涉及風險,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隱私聲明
Money Tab Limited承諾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所有活動或課程收集的個人資料,例如名字、Facebook名稱、地址、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資訊只會由Money Tab Limited及/或合辦課程之組織用作處理報名及學生事務等事宜,及以便提供相關服務及產品。Money Tab Limited的正式授權工作人員及/或合辦課程之組織才會允許接觸用戶的個人資料;除Money Tab Limited正式授權工作人員及/或合辦課程之組織外,Money Tab Limited不得對外公佈這些個人資料給上述以外的任何第三方作保存。
學術這條路 在 你的人生教練 - 佐依 Zoe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如何打造出能邊工作邊旅行的線上事業?索取免費四天課程 ▸▸▸ https://zoeyk.co/bylmini
▾▾▾ 更多資訊請展開 ▾▾▾
#佐編茶水間 #自我成長 #業師職人系列 #森林系 #非營利組織
你是否好奇過森林系是一個什麼樣的科系?生態保育相關的 NPO(全稱為 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營利組織)每一天都在做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再次延續上一集的業師職人單元,來和你揭秘環境保育人員是一個怎麼樣的職業,他們的日常面對的議題有哪些?會碰到什麼樣的挑戰?以及身為不在這領域,但同樣為地球公民的我們,能夠為環境作出什麼樣的貢獻?
? 全文觀看? https://zoeyk.co/森林系在學什麼/
? 這個影片為 Podcast 完整版 (純音檔)
這邊看視訊訪談的精彩剪輯 ▸ https://youtu.be/KnkEx4nmk58
-------
*訪談綱要*
00:00 節目開場與單集摘要
03:58 請用三個關鍵詞分享你為什麼成為今天的凱眉?
05:39 從工業設計、森林系、生態保育NGO到攀岩教練,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
10:14 森林系在學什麼呢?以及從學術進入生態保育第一線,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15:09 感覺得出先前你對工作有極大的熱情,有發現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到迷惘嗎?
17:26 現在的你除了在攀岩之外,也有一個經營超過十年的部落格,你在攀岩與寫作上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發?
23:21 我非常喜歡你在部落格裡寫到的一句話:「可以想到的事,就是可能實現的事」和我們分享這句話背後的故事與啟發
26:44 生態保育和非營利在台灣的薪水很低,你覺得是因為國人不夠重視這個議題才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嗎?想與你聊聊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所看到的一些觀察
30:16 身為不在組織內的人,我們可以如何協助改善這個生態環境?
36:10 要從一個做了十年的產業離開很不容易,想與你聊聊你設計自己人生的過程。受到了怎麼樣的啟發?如何突破心理的恐懼?
44:47 你認為的理想生活是什麼
---------------------------------------
【佐編茶水間】廣播節目
IOS收聽 https://apple.co/2tlrLIS
Android收聽 http://bit.ly/2K1Jkbg
Youtube收聽 http://bit.ly/2tyGcsr
Spotify收聽 https://lihi.cc/1GyC2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zoeyk.co/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zoeyk.co/
遠距工作課程:http://psce.pw/SMYHG
個人品牌課程:http://psce.pw/3aegpt
學術這條路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呼吸防護計畫
依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277條之1規定,雇主應採取呼吸防護措施,並規範勞工人數達200人以上者,應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相關指引訂定呼吸防護計畫。在有害環境下各單位要做的事情包括:(一) 危害辨識及暴露評估。 (二) 防護具之選擇。 (三) 防護具之使用。 (四) 防護具之維護及管理。 (五) 呼吸防護教育訓練。 (六) 成效評估及改善。
在上一屆立法院持續推動下,我們樂見勞動部職安署對於呼吸防護計畫的努力,近幾年積極制定相關指引、技術參考手冊等,也有許多宣傳資料在協助需要呼吸防護的相關職種中,也在網站架設專區。
這些計畫主要針對職場的危害,比如粉塵、有機溶劑等等,希望保護工作者在職場上的安全。不少專家學者反應,表示有幾個層面可以再加強:第一就是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具體包括製作教材、呼吸防護計畫訓練、訓練影片製作等。而牙醫師公會在實務面碰到的狀況,覺得牙科從業人員的部分,著力比較不夠,他們自己很希望能夠加入這個計畫,因此我建議行政單位,可以參考一下這樣的需求,是否能針對工會或行業來協助,像是市場管理面、學術研究面、宣傳的方式等等,能透過勞動部、衛生福利部等相關主管單位,繼續推動呼吸防護計劃。
相關單位回覆我,目前訂的呼吸防護具是以工業用口罩為優先,醫療防護具在CAS有另外的規定,然衛福部也有分級管理跟查驗的規定,那上面提到的狀況,會再跟衛福部進一步來做研商,另外再深一層針對醫療用的部分、或牙科部分的防護具,會再做一些精進。
我提醒相關單位,計畫宣布出去,當然大家理所當然覺得就認為,不管是工業用還是醫療用,就應該是齊備了,但目前他們實務的感覺就是還沒被照顧到,希望相關單位能留意這樣的狀況。
促進職場身心健康
第二個部分,我想關心勞工朋友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我在外交國防委員會也很重視心理輔導這部分。我留意到勞動部,目前有幾個方案,比如「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補助計畫」、「事業單位改善工作環境及促進職場勞工身心健康補助作業要點」及「推動中小企業臨場健康服務補助計畫」。
實務碰到的問題
我想提供給相關單位兩個方向,第一是員工的協助方案,因為對企業來說,若要在內部事業體設置心理輔導單位,常會面臨層級問題,比如說這單位若比較低階,那經理要來找他,可能會有我要跟薪水比較低的人來講我的心事,我不太敢講。那倘若層級太高,企業主可能會覺得是不是有這個開銷的必要?如果是外包,外包可能又不見得了解事業體本身的狀況,這是企業實務層面遇到的問題。
我們可以多做些什麼?
那以個人層面來看,就像上面的例子,比我高階或比我低階?我講這個不知道會不會被人考核?我可能沒辦法信任我面前這個幫我做心理輔導的人。所以這些問題,我們應進一步積極以勞動部的高度,來研究怎麼輔導企業,要求企業設立這些單位,以真正達成全民心理衛生健康的計畫。
另外,與其要讓一個單位看起來像老師,一天到晚像醫生在看病,不如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守門人,每個人都可以發現徵兆,可以願意主動傾聽、回應,並將資源介入,比如轉介去外面或在企業內輔導。希望能看到勞動部針對事業團體具體的計畫,3Q!
2020-11-25,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勞動部 許銘春部長,職安署 鄒子廉署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學術這條路 在 沒有光的所在:戴伯芬《學術這條路》書評- 書籍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輔仁大學社會系戴伯芬教授的新著《學術這條路》(新北:大家/ ... 要走到博士畢業這條路,艱辛而漫長,既已登上了學問金字塔之巔,必然曾想過自己要 ... ... <看更多>
學術這條路 在 戴伯芬老師分享新作《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2021.8.27@高雄市澄清湖水漾會館全國私校工會2021暑訓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戴伯芬教授. ... <看更多>
學術這條路 在 Fw: 被台灣拋棄的博士 西進中國的學術移工- 看板PhD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AfterPhD 看板 #1NLgnfZA ]
原文出處: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ese-phd-teach-in-china
(原文內有含照片)
文/李雪莉 攝影/余志偉
他們可能是台灣史上受過最完善教育的一代,卻因制度缺失,成了學術的吉普賽人。
他們西進中國,但「中國高薪磁吸人才」的真相,卻是沒有誘人高薪、只有高壓競爭的環
境現實。
沿著安靜陳舊的長廊,跟著黃宗昊走進上海交通大學的宿舍,4坪侷促的空間,單人床、
書桌、小衛浴,塞滿上千本書的書架。在這裡,他生活了3年。做為全中國排名前10名高
校的講師(相當台灣的助理教授,註1),黃宗昊沒有自己的研究室;做為一位碩博士讀
了10年的研究者,41歲的他沒有享受到媒體所說的西進中國高校的甘甜。6,000元人民幣
的月薪(相當新台幣3萬元,以下以人民幣計),在物價比台北高的上海,顯得吃緊。
2008年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畢業後,黃宗昊曾連續4年,在台投遞近百封求職信,只拿到
兩個面試機會。他正巧遭遇台灣學術界的轉捩點。2006年教育部推出頂尖大學計劃後,擠
進世界排名成為各校重點,國際化的要求,讓大學只挑選洋博士。土洋大戰讓本土博士灰
頭土臉,加上教育市場嚴重供需失衡,更讓本土博士節節敗退,儘管他們的研究實力並不
輸別人。
台灣沒路,於是西進找路。黃宗昊說,「腦海裡以為我們會像學長姐或老師那樣,畢業就
有教職,以為迎接我們的是美好世代,但沒想到我們是上戰場被掃射的第一批,在台灣起
不了家,中國給了機會,我總得為第一口飯努力。」
高階學術人才加速西進
上海交通大學講師黃宗昊課後與學生走在校園。(攝影╱余志偉)
西進中國學界的故事在過去幾年是這麼被傳誦著:「中國磁吸高階人才」、「台灣人才被
中國挖角」,知名台籍學者加入長江學者、千人計劃或各省各類的人才計劃,年薪上百萬
。這不過是幾年前的事。
但兩岸情勢、學術市場、人才水位,明顯在這兩、三年起變化。學術人才西進不如外界印
象中高薪美好。
185公分高的黃宗昊在狹小空間裡活動,起身就碰到書架,這裡撐著他不想被壓扁的學術
理想。但他也描述這一輩博士們的處境:「很多人以為我們去大陸吃香的喝辣的,No。台
灣一批表現傑出的正教授,如巫和懋、霍德明等,那些人是winners(贏家),大陸用很
高的薪水邀請,不會餓著。他們那種檔次是稀有動物,和我們這群六年級的博士,處境大
不同。」
黃宗昊不是特殊個案。在《報導者》的追蹤下,我們目睹一群西進中國大學的「黃宗昊們
」,他們多半是六、七年級生,過去3年,進入中國各省份的大學任教。台灣教育部、科
技部、各大學校院,沒有人能掌握這群人的數目和流向。但確實速度和量體上爆發式增加
。
38歲,廈門大學傳播學院的副教授陳經超是少數很早就進入中國的台灣人,在北大讀博士
,是個中國通,在WeChat上,他開了台籍教師群討論板,開板不久,已有超過130多位台
籍老師加入。陳經超說,群組裡多半是年齡30至40歲在中國的全職教師。各地各省台籍教
師群組不少,他們一個拉一個,加入時還意外發現自己的小學、大學同學也到中國教書。
他們之中,男性多於女性,有在中國拿博士的,也有留洋的,但更多是台灣本土博士。
單從省份來看,至少18個省都有台籍教師,包括青海、貴州、內蒙古、黑龍江;其中以對
台前沿的福建省人數最多,去年就招募了132位台灣學者,預計今年再招聘200位台籍老師
。成百上千的台灣學術人才正快速西進。
過去幾年間,他們以兩種基本形式進入中國高教體系:一種是「編制內」,相對低薪地進
入中國最好的985和211體系的高校(註2);另一種是「編制外」,高於台灣的大學薪資
進入省級或市級、一些很少人聽聞的學校,如:福建武夷學院、湖南吉首大學、溫州大學
城市學院、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等。
廈門大學傳播學院的副教授陳經超下課後與學生討論專題。(攝影╱余志偉)
本土海歸皆夢碎台灣
余炘倫屬於「編制內」這一類,他是英國艾塞克斯大學(Essex)社會學博士,2013年回
台,也同樣遭遇教職市場緊縮的困境,與許多本土博士一樣西進,他最後到呼和浩特的內
蒙古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第一次見到余炘倫是在他嘉義老家。在余家祖先牌位前,余母拿起余炘倫出生時由算命師
排的命盤,上頭寫著「往北運」三個大字。他的父母一輩子惦記這三個字,既然孩子往北
走運勢才旺,多年前他們為炘倫在新北市買了房。只是,余炘倫注定流浪更遠,「壓根沒
想到,到更北的內蒙古去,」余母帶些感嘆。
內蒙古大學助理教授余炘倫(左)全家在故鄉嘉義客廳逗小孩。(攝影╱余志偉)
內蒙古大學隸屬中國的211體系,他所在的民族學與社會學院,還是中國十二五計劃中,
要建設為一流學科的重點。
中國重視也禮遇洋博士,但攤開余炘倫的薪資單,叫人吃驚。中國的大學薪資主要由「崗
位工資」和「崗位津貼」組成,這兩項再加交通等津貼,扣稅後,余炘倫的薪資才過4千
人民幣。(註3)
「剛聽到工資時,我和我家人都覺得很低。這工資在台灣可能沒法想像怎麼生活,」但他
同時也拿到學校給的一筆30萬人民幣安家費,5年合約一攤提,每月薪水大約8千人民幣。
另一種西進趨勢,則是走「編制外」,多採豐厚年薪制,但學校評價兩極,一種是頂尖的
研究型大學,研究為主,教學為輔,但主要鎖定已有表現的正教授,年輕人機會不高;另
一種則是這兩年台籍博士大量進入的學院,以教學為主,研究為輔。但無論哪一種,工作
保障不高,續約與否充滿不確定。
從廣州白雲機場往北到廣州市溫泉區從化鎮,一小時的車程,風景由熱鬧轉入荒涼,「中
山大學南方學院」的牌坊出現,學校被群山圍繞。(攝影╱余志偉)
計程車司機幫台籍老師收發票
去年,廣州市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透過台大、逢甲、世新等公私立大學教授協助宣傳,並
在台灣媒體刊登廣告招聘台灣博士,條件誘人,「年薪20萬起跳,外加10萬安家費,10萬
科研啟動金」。
就這樣,南方學院,兩年間招聘了44名台籍老師,不乏來自台大、台師大、中山大學、政
大等年輕博士,2016年計劃再收20位台灣人。短短3年間,台籍教師佔總師資的十分之一
。
南方學院校領導帶著工作人員大陣仗來台,在台北市的首都大飯店15樓舉行面試,博士們
穿著西服和套裝,現場氣氛有些凝重,一個個輪番面談。那時入選的老師,多半以為中山
大學南方學院應該與位在廣州市的中山大學,在地理位置和學校排名上沒什麼差距。
剛赴南方學院會計系任教的37歲的簡元瑜,穿著深藍立領polo裝、短褲、白色休閒鞋,燦
燦的笑容,不折不扣的都市男孩。簡元瑜回憶他到校報到時,發現學校偏僻,他笑說:「
這裡『真的』是廣州市,但距離市中心頗遠,感覺好山好水好無聊。」
親自走一遭,飛機降落廣州白雲機場,搭上計程車往北到廣州市溫泉區從化鎮,一小時的
車程,風景由熱鬧轉入荒涼,「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的牌坊出現,學校被群山圍繞。
「(學校老闆)是『廣東珠江投資集團』,是個地產商,領導稱『珠投』,」政大博班畢
業的呂佩安去年為工作,舉家搬至南方學院。
呂佩安(左一)去年為工作舉家搬至南方學院,另外兩名台灣教師蕭裕中(右二)、簡元
瑜(中)就住在同一宿舍區。(攝影╱余志偉)
儘管中國少子化趨勢也在發生,每一年仍有700多萬學生搶著進大學。2000年前後,中國
高校擴招,在一般大學外,全中國已有超過330所以上的獨立學院,佔全中國高校的十分
之一。
靠掛公辦大學名號的獨立學院不勝枚舉:武昌首義學院、華南師範增城學院、湖北經濟學
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北京理工珠海學院等。不少學院要上繳可觀的「管理費」,兩者
間的關係,有些像直營,有的像加盟,緊密程度不同。有不少人批評,高額學費是販賣文
憑的學店,但也有人認為能讓更多青少年有書可讀,提高人力資源。而目前不少台籍老師
都流往獨立學院。
以南方學院為例,掛靠中山大學之下,學校收的不是像中山大學所收的頂尖學生,學生畢
業證書上拿的是「南方學院」。
辦大學是筆好生意,南方學院有1萬8千名學生,學生每一年學費近2萬人民幣,每年近4億
學費收入;但生意要有賣點,在老師多數是碩士的情況下,台籍博士已成為學校國際化的
招牌;台灣博士等於進入極企業化運作的學校。
這些學校名目上開出高達20至30萬人民幣年薪,但有不少附帶條件:6個月試用期間採8成
薪、科研經費實報實銷,老師們得想方設法靠著蒐集尿布、衛生紙、車資等發票核報。連
出租車師傅都知道台籍老師情況。出租車姜師傅搭載採訪團隊時就提醒,「台灣老師需要
收據,妳給他們,他們要報帳的。」看似各式名目疊高的工資,還要扣除20%至25%高額個
人所得稅率與保險,台籍老師能領的年薪並沒廣告上說的多,這還不包括上漲的中國物價
、房租、往返台灣的機票費。
水土不服,摸黑前行
中國學術已進入買方市場,合約規定也日益嚴苛。不論走的哪一軌,進入研究型或教學型
學校,這一波西進的年輕教師,都像跨過深不可測的黑水溝一樣,只能忐忑前行。(攝影
╱余志偉)
事實上,不論走的哪一軌,進入研究型或教學型學校,這一波西進的年輕教師,都像跨過
深不可測的黑水溝一樣,只能忐忑前行。
中國學術已進入買方市場,合約規定也日益嚴苛。
近年中國大量的海歸與每年超過6萬名的博士畢業生也競逐教職。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系
主任劉擎最近才晉用一名台灣助理教授,他說,現在的工作是20、30取1,一半以上是洋
博士。
38歲的張維元,是福建省龍岩學院廣電系的助理教授。目前在龍岩有十幾位台灣籍教授,
多半是像他這樣的「高級學術移工」。龍岩給留洋的他20萬年薪,稅後約14萬人民幣,學
校還配了一個兩層樓宿舍給他,但張維元的心情始終無法輕盈。
「當我看到三個房間、一衛浴、一客廳、一廚房,對,是不錯,但我心裡很忐忑。為什麼
要給我這麼好的住宿,是接下來要看你能不能在3年內有表現。怕別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所以拿到這房子我是緊張的。合約訂得複雜嚴苛,其實每年都可以找理由把我fire掉,」
張維元說。
台灣助理教授有6年的升等條款,中國的大學則採「合同」制,採兩次的3年合約(「3+3
」)聘任,要求具體高標的學術發表。張維元的合同上就要求3年內要有3篇的CSSCI或
TSSCI(分別是中國、台灣人文社科索引)。數量上比台灣許多大學還嚴格。而有些985和
211的研究型大學,甚至要求3年10篇文章、專書和國家型計劃。
複製台灣十年前開始上演的高教亂象,中國學術的大躍進,拼命生產學術論文,中國學者
吃不消,台灣學者更倍感壓力。
去年剛從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回到台大財金系任教的張晏誠,對中國制度的變動感受最深
。2009年,上海高金以稅前40萬高薪禮聘他,薪水6年後漲到100萬人民幣。
敢給也敢要求。「一開始offer letter說8年一到兩篇頂尖期刊,到後來變成8年3篇,合
約一簽簽8年,」張晏誠在過去6年有一篇美國頂級期刊發表,仍無法達到校方要求。他說
:「很困難,大家都會在真的發生前就離開,目前沒有人升等過,競爭很激烈。」
其實在中國第一年,張晏誠就有些水土不服,他個人不是很喜歡那裡各方面的壓迫感,每
一年都想回台灣,所以即便回到台大,薪水減半,對他卻是離開巨大的壓力艙,回歸較正
常的工作節奏。
瘋狂量化,思想審查
在毛澤東時代,學術為國家服務,習近平上台後,又強調意識型態,代表人文社科開始要
為整個中國的事業服務。政府有需求,學術就提供中國崛起的應用和論述。(攝影╱余志
偉)
除了強大嚴苛的量化指標,中國學術服務政治的「政學合一」體制,更是新一波西進學者
遭逢的特殊環境。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加強對大學裡的意識型態管理;大學教室裡充斥著攝影機、穿
著便衣的巡視員在課堂對老師教學錄音、中國社科院甚至要開始對學位論文進行意識型態
審查;有些學校給台灣老師的合約上明文寫著「保持中立政治立場」、「不在公開場合散
播反對有關大陸政體的言論」,而口頭上更頻繁告誡不能批評政府和黨。
一位台籍助理教授就曾發生「教學事故」。在上課鐘聲響起後2分鐘,正準備踏進教室時
,手機鈴聲響起,竟是學院辦公室打來的電話說:「怎麼還沒到教室?」這位老師嚇了一
跳,才知道學校能隨時「監控」課堂情況。
雖然中國教育體制是在快速現代化,與歐美的法規、制度、指標對接,吸引國際人才。但
根深柢固的人治色彩,隨時引用各種規則給人「恩給」或將人「排除」,在那制度下的所
有人都活在高彈性與不確定裡。而台灣人還容易遭遇玻璃天花板。(見報導《台灣人如何
在中國學術叢林生存?》)
這一波跨越黑水溝的學術移工如履薄冰地找生存的縫隙。他們之中,有人待了一兩年便賠
款離開;多數騎驢找馬,邊教書,邊找尋機會跳槽;只有少數安身立命想長久發展,而這
類型的老師,多半到此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與始終在自由市場抉擇的台商或台幹不同,學術這條路,一直是與政府政策緊密扣連的;
那究竟,誰該為這群掙扎西進的學術移工負責?
先養後殺,用完即丟
他們的出走起因於台灣市場供需失調:從1994年的410教改,廣設大學,1996年後大量專
科升格為大學,碩博士班大增,台灣人對學位的盲目追逐,以為讀博士像鍍金,是博士生
產過剩的大背景。
調出教育部資料,90學年度在學博士不到1萬6千人,99學年度達到3萬4千名高峰,每年約
有4,000名博士畢業生。以去年103學年度為例,4048位畢業博士,僅約13%的人能進入學
術界。
(製圖/黃禹禛,資料來源/教育部、科技部)
坐在廈門大學咖啡店裡,一位曾做過兩個博士後,近40歲不願具名的台灣博士訴說他的挫
折:「我滿失望的,我失望這個教育體系,尤其是老師都從美國回來,教我們美國那套,
所上設了很多條件,要托福分數、要幾篇paper,最後又不給我機會面試,不想用我,這
個制度擔誤了很多人,我感覺被拋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直率說:「我要回頭問問(學生),當初為什麼要去唸博士呢」
、「我覺得(學生)自己也要思考,到了唸博士的年紀應該都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了。」
科技部科教發展與國際合作司司長周世傑也觀察,「有8成大學教授為了大量勞動力,鼓
勵學生讀書;看來博士的表面成本很低,學費低,但其實投入的時間成本很高,是高風險
的投資,」周世傑認為博士過剩是是教育政策、教授、學生的共業。
博士擴招的10年間,他們被「教授」的頭銜吸引、被指導教授們連哄帶騙、被教育部擘畫
的大學產業幻象炫惑;同時遭遇博士就業市場全球惡化、單一崇洋指標壓倒一切、教授們
延緩退休。這樣的多重夾殺讓這群六、七年級博士,私下稱台大政大等名校聯合「學術詐
欺」,學生們拼死拼活做研究,卻被制度與環境集體坑殺,有種「先養後殺」、「用完即
丟」的感嘆。
若拿出93學年度和103學年度這10年間大學校師年齡分配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到,30至44歲
的教師比例,從56%下降到29%。當教育部呼籲流浪博士別急,嬰兒潮的教授會在未來5到
10年退休時,這群學術移工的心聲是:「我們是等不到了,再過幾年,我們最黃金的研究
歲月已流失,那些機會只會給更年輕的一輩。」
這似乎是一群生錯時代的人,註定要被教育體制犠牲。
政府現在的做法是透過大量的「博士後研究」暫時安置還在尋覓教職的博士。金融風暴後
,為了救失業率,科技部擴大博後名額,2008年的博後約1,500人次上下,但之後平均每
年聘用2,200人次以上,6年花費金額超過100億新台幣。但博士後名額仍是杯水車薪,還
有許多人搭不上這列車。
不願一直「博後」或兼職下去的博士,當起學術移工,有能力的到美國香港新加坡,而如
今大批西進中國,從人文到資管、從電子到音樂,為了延續學術生命,一個拉一個,一群
帶一群,也開始投履歷,準備西進。
中國清楚台灣博士過剩,也在此時撿便宜。負責招聘的學校對口曾在酒後誇口:「我們有
錢把全台灣的博士全部買過來!」
不少學術移工還想回來,但回得來嗎?
回台之路 充滿荊棘
西進的博士們知道回來的路迢迢,但他們奮力一搏。
不少學術移工還想回來,但回得來嗎?西進的博士們知道回來的路迢迢,但他們奮力一搏
。(攝影╱余志偉)
龍岩學院的張維元說,在台灣找工作的3年期間,他每星期上6天班,白天在科大兼職,晚
上到補習班,他的人格從易怒到害怕到退縮,「從有學術願景,到害怕將來什麼都沒有,
為了趕場一本書都沒唸完,那3年我的學術生命被掐死了,」一海之隔,電話裡仍感受他
過往受苦的張力,那個苦對他歷歷在目。西進半年,有一份全職學術工作,是否重拾學術
研究的能力?張維元說,「一個棒球選手3年沒打球了,現在有合約,可以延續生命,但
已不知道能不能打得好了。」張維元語調無奈,但仍有不服輸的傲氣。
周世傑表示,西進也是移動的能力,「最好能在頂尖的大學, 985是一個plus(加分),
985也夠國際化;至於其他鳥不生蛋的地方,回台灣求職可能有困難。」
中研院士,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也經常到中國高校交流,他說,西進人才多了,而台灣近
幾年聘人困難,海歸和本土博士都往中國去,「如果我們再把有意願的台灣年輕人擋掉,
甚至不承認他們在大陸的經歷的話,等於是把他回來的路都砍斷了啊!」
目前教育部承認155所中國大學的學歷,等於承認155所大學的任教資歷,高教司司長李彥
儀說,而在這之外,從中國的獨立學院回流的老師資格,由聘任學校自行認定其專業經驗
。(註4)
對於中國高教的變化、西進年輕博士處境與動向的掌握,教育部等相關單位幾乎空白。
台大財金系副教授張晏誠去年自上海高等金融學院回來,在三級三審的校教評前,遭遇教
育部回覆不能以副教授資格聘用。上海高金並不在教育部認列的155所高校,但在全亞洲
財金系裡相當優異。張晏誠說:「我原本有自信回台大會很順利,系上主任都很歡迎,但
我沒看到的是,香港回來的新加坡回來的,沒人質疑你的資歷和品質,大陸的年資拿回來
升等時卻有風險。」教育部最後讓台大自行認定資格而順利升等,張晏誠仍經歷一段漫長
的等待。而這種等待,人文科系比理工更容易遭遇,因為身處環境不同,難有一致標準。
台灣已陸續有西進學術移工回台的個案。他們有些乘機在二線學校賺錢回來,有些人不服
水土悻悻然回鄉、極少數順利接軌台灣教職,更多是看到眼下,對未來掛著懸念。
這可能是台灣史上受過最完善教育的一代。但決策者洞見的不足、制度的缺失、家鄉機會
有限,使他們成為學術的吉普賽人。而政府官員和整套制度對於他們的處境、可能的「回
家」,都還沒有對策和準備。
西進的學術移工不會天真地認為這一切是國家的責任,也不會以懷才不遇自欺,但他們期
待重新檢視頂尖大學計劃對本土博士的歧視、高教資源對年輕人的不友善,他們也希望國
家正視對這個世代的剝奪,給他們公平的競爭機會,同時也要有魄力地解決長期扭曲的高
教市場。
這一代的學術移工們,憤怒過,失落過,但不想就範。他們只能拼命向前。
【系列文章】
★影片/台灣博士在中國教書的日子
★台灣人如何在中國學術叢林生存?
★圖輯/跟著台灣博士西進9+1天
註釋
1.國大學裡是講師、副教授、教授三級,但近年來向美規靠攏,部份將講師改稱助理教授
。
2.211是1995年,中國面向21世紀建立100所重點高校和學科。985則指1998年5月,中國為
建設一批國際知名而實施的建設工程,有39所,稱985工程。
3.除了「崗位工資」和「崗位津貼」,學院之間的薪資差異大。中國學界對老師有分紅制
,有些學院如商學院、法學院有大量的業外收入和企業合作,每年的分紅就會多;另外也
會有各式名目增加收入,如監考費、夏日冰水費、偏遠地區還有艱難補助費等。
4.專門職務4年等同於教師年資3年,相差一年。換句話說,博後擁有4年專門職務的經歷
,回台後應可由學校自行認定聘為副教授。另外,中國學界工作的年資無法敍薪,這是回
台後可能的損失。
| 李雪莉 |
等待轉折,摸索顛倒,努力避免心靈與思想的退化。待過蒙特婁、北京、香港,半輩子在
學習用文字和影像把故事說好。期許自己成為一位更好的人、有人類學的細膩、社會學的
宏觀、能回到本質思索。([email protected])
| 余志偉 |
學習攝影、新聞、藝術與新媒體,喜歡天馬行空、嘗試與創新。自由、參與、共享,努力
讓台灣攝影環境及發展更多元。([email protected])
--
多謝意見, 已改. 但還是建議直接連到原文閱讀(有照):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ese-phd-teach-in-china
※ 編輯: s824732 (1.171.178.158), 06/08/2016 08:49:20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s824732 (1.171.178.158), 06/08/2016 09:00: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