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高漲的納粹勢力促使德國包浩斯學院(Bauhaus)關上大門,畫下十四年傳奇樂章的休止符。同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山區有另一間學院誕生—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延續包浩斯對藝術、設計與建築相互運用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獲取創作靈感,跨領域式的前衛教學對美國戰後藝術發展功不可沒。黑山學院的靈魂人物為亞伯斯夫婦: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與安妮.亞伯斯(Anni Albers),兩人皆為包浩斯學院校友和教授。一路從包浩斯到黑山學院,無論放眼現代藝術史,抑或藝術教育史,亞伯斯夫婦終其一生對藝術的莫大貢獻,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與教育家。然而,安妮·亞伯斯的個人創作和其對現代藝術的思想卻鮮少被提及,直到近十年才獲得遲來的肯定。
安妮·亞伯斯被視為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材質藝術家,其編織創作啟發60年代的纖維藝術家、美國普普藝術先驅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綜合繪畫」(Combine Painting)、露絲·阿薩瓦(Ruth Asawa)的鐵絲雕塑,以至布里奇特·萊利(Bridget Riley)等一批抽象畫家。綜觀今日的當代藝術,纖維或編織創作並非罕見,但在那人人嚮往前衛主義的時代,織布專業卻被視為不夠現代,即使是亞伯斯,也並非為攻讀織布而進入包浩斯學院。同其他女性同儕一般,亞伯斯被鼓勵學習「適合女性」的專業,如編織或製陶工藝,而無法選修其他主要課程。編織雖非亞伯斯的最初興趣,她卻在其中找到熱情,進而發展出自己的一條路。
亞伯斯發現這項傳統技術所需的創造力是無限的,編織的過程觸發她對媒材理論的好奇,開啟她對編織世界的想像視野。織布機如人的頭腦,編織等同於組織思路的過程,而編織者在操作時思考的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結構。一條放入一條,一層加上一層,那緩慢耗時的創作時程,賦予編織者與機器、媒材對話,內容談的永遠是「如何建構」。編織在亞伯斯眼中是藝術與設計的橋樑,她視之為終生的現代計畫,致力於發掘編織的潛在美學,使之「變得現代」。(全文見內)
本文刊載於《週刊編集》第19期,2019年1月號。
#安妮亞伯斯 #AnniAlbers
安妮亞伯斯 在 女警Cos安妮亞搶銀行暴紅!百萬名日本網友狂肉搜本尊回應了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民視快新聞】影音中心/陳韋如報導日本高人氣動畫《SPY×FAMILY間諜家家酒》深受大朋友、小朋友喜愛,這股風潮竟燒進警界,近日台北市南港分局舉行防搶 ... ... <看更多>
安妮亞伯斯 在 蘭萱播音室- 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 ... 的推薦與評價
亞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是二十世紀最重要之藝術家與教育家之一,高雄市立美術館與約瑟夫與安妮.亞伯斯基金會(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合作,於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