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打開電腦,桌面立刻出現照片,告訴我去年今天我和朋友帶著丹丹控肉到三芝放風。我們的行程很簡單,去海邊晃晃,吃越南小棧,不熱的話再找個地方讓兩隻狗跑跑,回套房休息吹冷氣,睡午覺,三點左右打道回府,在下班塞車時間前到家。
今天的提醒也讓我確切的記起,是在這一天,我對著大海吶喊:「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死!」那時父親出院已超過半年,不但褥瘡好了,生命跡象越來越穩定,臥床一年多的他在復健後還能坐輪椅。相對於母親經常出門曬太陽,我們從不讓父親出門。他是老派人,絕不希望鄰居看到他的病容,因此他的旅程通常僅止於到老婆房間約會或到客廳換個風景。
我一直以為前半年是最辛苦的,我是說受傷後的六個月創傷期。當時我每天早上四點起床遛狗,五點回家,六點半到病房讓看護出去透氣吃早餐,七點半醫生查房。那時他說,行醫三十年從沒遇過我這種天天比他早到的家屬,我以為他的意思是正面的。一年後,我為了父親出院事宜跟他吵架,因為社工課課長指控我主導家屬會議,並非所有家屬都同意讓父親脫離呼吸器回家。為了這個指控,我從呼吸照護病房跟他吵到胸腔科病房,一開始溫文儒雅的主任,突然變成防禦性醫療主義醫生,我在所有等著他開會的醫護人員面前跟他大吵,都一年多了,他怎麼可能以為我是那種人。原以為用心良苦建立的醫病信任關係,就這麼毀於一旦。
也許那信任關係根本未曾存在。後來我才知道,所謂的「呼吸照護病房」是人間煉獄,據說只有一個病人坐著出院,因為年輕力壯得已藉由訓練恢復自主呼吸能力,但依舊全身癱瘓。其餘的病人只能老死在那裡。他們不符合「末期」的定義,但無法脫離呼吸器自主呼吸,自然無法下床,更無法由口進食。就算如此,營養師依然為這些人調配一般人所需之熱量,父親每天攝取1500大卡的營養奶,肚子越來越大,原本就有糖尿病的他血糖飆高,醫生的處理方式是打針,如此惡性循環,褥瘡永遠不會好。呼吸照護病房由胸腔內科負責,胸腔內科醫生看的就是肺臟,只要肺臟好好的,就是健康的病人,就要活下去,不論這「活」的品質如何。因為在法律上,呼吸器依賴不算末期,全身癱瘓不算末期,萬一感染一定要打抗生素,除非像我這樣,全家都簽安寧照護同意書,確保將來沒有家屬會告他,這不是安寧緩和,這是無意義的延長生命。
後來我到處打聽,請來安寧科醫生評估,但父親不符合末期條件,自然也找不到兩位醫生簽名。只好用上更極端的方式,我們和院方開家屬會議,然後辦理自動出院。除了所有的直系親屬,包括二哥從新加坡特地飛回來,出席的有醫生,護理長,社工課課長,護理師,呼吸師。醫生向所有家屬解釋出院後會發生的狀況,也分批帶著家屬到病床邊向父親解釋出院的意義:你會停止呼吸,然後死亡。那日父親異常清醒,堅定而清楚的點頭表示了解。我們終於爭取到父親的死亡權。
當時醫生和呼吸師都評估父親脫離呼吸器之後撐不過三十分鐘。不久前大哥才親眼目睹岳父由於肺炎活活喘死,如同溺死般痛苦。為此我們做好必要的準備,包括在安寧病房預留一個床位。
我清楚記得那天是十二月七日星期六,選星期六是因為大家可以不用請假,且那天安寧科醫生有門診,不用擔心有問題找不到人。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是呼吸器在幫父親呼吸,脫離呼吸器他就會停止呼吸。然而,從出院那天開始整整一年多,他的血氧,血壓和心跳完全和使用呼吸器時一樣正常。這位高齡九十的阿公明明脊髓受損,無法自主呼吸,他硬是用橫隔膜繼續呼吸了一年多。
父親回家後,母親的機能也漸漸退化,尤其是吞嚥功能。漸漸的,母親的雙人床換成了病床,床邊多了一台抽痰機。客廳堆滿醫療備品,如果我不說話,我們家彷彿身處印尼。
一個原本應該死去的人該如何活下去?這個問題跟我無關。我要面對的是如何照顧一個原本該死去但死不了的病人,還有一個沒什麼意志力活下去的妻子。其實也沒什麼,就把醫院那套搬回家,其他的慢慢學,剛好遇到疫情,所有的物資都要囤貨。我終於回台南搬了家,不用再付房租,也找人重新整理三芝的房子,考慮出租或當成喘息的空間。領了三人份的三倍券跟朋友去吃高級牛排,一個月一次和朋友相約帶狗到海邊放風,然後呢?然後就是抬頭無語問蒼天,只好對著大海吶喊「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死?」
第一家出版社找我寫書的時候,我們連書名都想好了,就叫「不孝女」。我並不覺得受到冒犯(是我自己提的)或幽默風趣,只覺得深沉的悲哀。他們都出生於不幸的的家庭,自食其力成家立業,同時背負原生家庭的重擔,熬到退休,抱著人生短暫的心情看了幾眼外面的世界,歡欣的迎接五個孫子的到來。他們經歷了人生,有喜有悲的活過了,也坦然準備面對也許老也許病或既老且病的晚年,從未料到老病與死亡的距離是這麼的遙遠,看似很近,其實很遠的難熬。究竟是苟且偷生好,還是灑脫的揮揮衣袖好?
一年後的今天,腦部萎縮的母親發作時總是焦慮躁動需要藥物緩和。原本以為已經可以回答一年前的問題,如今忍不住再問一次殘忍的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死?」
喔對了,龍山寺很準,不過據說對年前不能進廟宇,所以依舊沒有答案。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安寧 護理師 訓練」的推薦目錄:
安寧 護理師 訓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DEATHFESTWorldTour2021
#一起談生道死
#免費參與 #無需報名 #臉書直播
陳明慧 / 護理師 / 美國(加州)
2021年4月4日 | 08:00AM – 10:00AM (GMT+8)
// 請依據所在地變更時區https://www.timeanddate.com/worldclock/converter.html \\
#安心:#讓華人自在談生死 (華)
因為生死教育的缺乏,常看到人們在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時, 生者及逝者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遺憾和悔恨。
講者將介紹美華慈心關懷聯盟 (CACCC)一所志工團體,如何從2005年在美國推動華人生死教育及病人陪伴。從醫院親善大使病人陪伴、志工、照顧者及醫療專業人員訓練,到社區教育和宣導,一一講解,並提供生命末期相關的資訊。
此外,也將帶領大家認識「安心茶話屋」以及工作坊,以讓大家輕鬆自在的談生論死。
#陳明慧簡介
· 美華慈心關懷聯盟創辦人兼董事
· 二十年來致力于推動全美華人生命末期、老人、公共衛生及精神科療護的志工服務及護理師工作,提供生命末期教學及服務
· 《安心卡》創造者兼「安心茶話屋」活動創辦人;發表諸多安寧緩和、生死教育相關書籍、影片等文章
fb.com/deathfestworldtour2021
deathfestworldtour@gmail.com
安寧 護理師 訓練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1/19 星期二 絕對音樂】
「很多時候我們忘了,用自以為是的觀點強壓在別人身上,
但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夠多一份溫柔,
你/妳會發現,原來真正的力量,是溫暖的包容。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一位癌症孩子教我們的人生課》
這是則真實故事。她叫林依嫻,自幼罹患骨肉癌的她,上幼兒園和四年級時,曾在右腳踝發現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雖僅擔任依嫻五年級導師的我,看著她六年級癌細胞第三次轉移到高危險的頭蓋骨,歷經數小時開刀切除;到了八年級,頑固的癌細胞再次侵蝕右小腿,三百六十度咬啃神經與骨頭;最後,家人與依嫻選擇民俗療法仍舊回天乏術。但在這個過程,依嫻卻教了我們寶貴的人生一課。以下是依嫻從五年級到人生最後階段的故事。
二○一六年八月底,依嫻剛做完最後一次化療,醫生說白血球指數太低、抵抗力較弱,為避免感染,還不適合集體上課,於是開啟了我與依嫻的一對一課程。認真求學的她總是能跟上原班級進度,有時上完課我們會閒聊,聽著她去年在台北榮總93兒童癌症病房的生活。「老師你知道嗎?那裡是不能說『再見』的地方喔,因為沒有人想再去那邊,大家都希望是在其他地方相見,所以如果有人要出院,都要偷偷摸摸的說『我要出去了』,然後拿著東西、頭也不能回的離開那。」
把生命經歷當作老天的禮物
一個月後,依嫻終於可以回到教室和大家一同上課,我為她舉辦了小而溫馨的歡迎會,那天剛好是她的生日,對她而言是雙重意義的日子。當依嫻和媽媽走進教室的那一刻,同學開心的準備拉炮、歡唱生日快樂歌,慶祝依嫻重返校園,貼心的依嫻轉身拿出卡片送給媽媽,卡片上寫著「媽媽,您辛苦了。謝謝您的照顧,我才能回到學校上課。」
之前因為身體不適,依嫻體育課多是坐在旁邊看同學上課,她也想和其他同學一起玩,所以非常期待我為她「量身訂做」體育課內容。「同學跑步你就走路,同學打球你就拍球,他們做體能你就數拍子,標準和同學都一樣,上完體育課一定要流汗,」我對她說。
依嫻雖然腳踝曾開刀不宜過度施重,但靜態的核心肌群訓練,她從不輕易放棄。連我都沒想到,回歸學校半年後,依嫻竟在全班同學的鼓勵與陪伴下,完成了體適能八百公尺跑走。想起她剛轉來時,連樓梯都得一格一格分開走才能爬上樓,但因為她的努力不懈,使得這些生命經歷都成為老天爺給的「禮物」。對我來說,依嫻的改變就是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她會表現得比你想像中更好。
不僅如此,她還和同是罹癌的「學姊」共創了「嫻在家裡的甜鹹筆記」臉書平台,裡面記錄著罹癌的過程與心得,希望藉此鼓勵正和她一起努力對抗癌細胞的癌友們。創立此平台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希望能將在兒童病房時學會製作的手作藝品義賣,將所得善款拿去幫助更多需要被幫助的人。
病榻中想對弟弟說對不起
即使復發多次,依嫻面對生活考驗依舊保持樂觀,問她堅持下去的原因,依嫻深吸一口氣堅定的回應:「我不會放棄的,否則就太辜負爸媽、還有其他人對我的付出,所以我會努力。如果哪天真的走到盡頭了,希望下輩子爸爸媽媽不要再遇到像我這麼難搞的小孩了!爸媽真的辛苦了。有時我半夜吐了還要拿袋子給我,有時也還要幫我倒尿桶,晚上都不能好好休息。」
依嫻說:「有天,我在醫院看到一位跟我一樣生病的小小孩,需要長時間有家人在旁邊照顧,結果他的爸媽因為不想照顧他,竟然就跑掉不見了,護理師都找不到人,一個小小孩就躺在病床上哭。」
看到這一幕,依嫻表示很難過:「因為我想到在山上自己生活的弟弟。當大家都說在醫院的我好幸福,因為爸媽都會在我身邊陪我、照顧我,但我卻想到弟弟一個人在山上跟其他親人生活,爸媽都沒有時間陪他,如果我去醫院,弟弟就得去阿公家自己住。雖然弟弟不曾抱怨過,但我知道,弟弟,對不起,我把爸媽搶過來照顧我了。我要更努力義賣東西捐錢給其他人,我想要幫弟弟積功德,希望弟弟能平安,等我長大身體健康了,換我來照顧弟弟,就像爸爸媽媽照顧我一樣,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這段話依嫻從未對家人說出口,談到自己唯一的親弟弟,依嫻不捨的哽咽說出。
煒宸是依嫻的弟弟,在依嫻接受治療期間曾代表學校參加縣內的演說比賽,在前往比賽會場時煒宸問了我:「老師,我們現在在溪口(鄉),離虎尾很近嗎?」「很近啊!怎麼了?要去找他們嗎? 」懂事的煒宸馬上對我說:「不行不行,姊姊現在需要休養,我們不可以去吵她。我知道我們離很近就好,」煒宸說完後自己又安靜了下來。
輪到煒宸上台,很巧的,他抽中了一個與他生活貼近的題目,他大聲又有自信的說著:「各位評審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講的題目是『如何照顧自己?』」接著煒宸說:「我從小就是由阿公阿嬤帶大的,因為我有一個得癌症的姊姊,她一直生病一直生病、一直化療一直化療。我的爸爸媽媽都在照顧姊姊,所以,從小我就學習如何照顧自己。我知道我要把自己照顧好,才不會讓爸媽擔心。」
煒宸憑著真誠的演講內容,最終獲得第七名,正在照顧依嫻的爸媽看了比賽影片非常欣慰,也謝謝煒宸的貼心與懂事。
然而,依嫻的癌細胞持續不穩定,在進出醫院與傳統民俗療法間徘徊。最終在二○一九年十二月六日這天,在媽媽幫她更衣的瞬間,一個翻身就斷了呼吸,連搶救的時間都來不及。
把握時光做想做的事,用「隨時可能離世」的心態認真生活,人生才不會遺憾。
因為一切來得太突然,前一刻依嫻還在跟媽媽聊著未來,下一秒就天人永別。日夜在身旁照顧依嫻的媽媽毫無心理準備,始終相信孩子一定會康復。然而,一個翻身後就再也聽不到孩子叫爸媽的嬌嫩聲音。
依嫻媽媽表示,花了許多時間調整心情,直到現在依舊思念依嫻,但因著心中信仰,所以要更努力的為依嫻過日子,相信有一天一定會在理天(一貫道指的天堂)相見。
即使失去,也不要有遺憾
「已到安寧階段,若病人還能自我表達,就要把握最後還能說話的機會,甚至是交代遺言。而不是突然就消失在眼前,一顆遺憾的心永遠懸在那裡。我很想知道依嫻最後是否有想對我們說些什麼?是否還有她想完成但未完成的事?也因為這樣,不希望心中再有遺憾,所以現在我都告訴身邊的人,想做什麼就趕緊去做,什麼時候會離世都沒人知道,這不僅是生病的人需要即時,而是所有人都應隨時做最好準備,才不會遺憾終生,」依嫻媽語重心長說著。
的確如此,擁有的不一定存在,一直都在的不一定就是擁有,依嫻生命雖短暫,卻停留在最堅強孝順、最貼心溫暖、最懂事漂亮的那一刻,她已化為最亮的那道靈光,相信某天,我們會在某地再相見。
作者:王寶莉
(文章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273?utm_source=Parent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1-media-%E9%9B%9C%E8%AA%8C5088273-210118)
***************************
安寧 護理師 訓練 在 安寧緩和護理師需具備的專業能力-梁惠茹護理師主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尊重 護理師 是打造良好醫療環境的第一步| 3 steps to a healthier medical environment | 吳淋禎Lin Chen Wu | TEDxTaipeiSalon. TEDx Talks. ... <看更多>
安寧 護理師 訓練 在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Pos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Tanshui, T'Ai-Wan, Taiwan. ... 會有專科護理師的學分嗎? 台灣安寧 ... 110年度安寧繼續教育訓練【居家個案研討】為本會最後一堂繼續教育課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