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熱情認真的李學長,
今天要來介紹「建中科學班」!
————————————————————
科學班考試三月多就考了,獨立招生。
📍考進科學班有什麼優點?
主科老師會是比較有經驗的,幾乎沒有地雷老師。老師還會同時兼任你的專題研究老師
🔆三年不分班,會有電神互相切磋討論。
教學資源多,可以借用科學館做實驗、借競賽資料、想考數理科免修可以直接報名(普通班要7%或是老師推薦)。
數理科目進度高二就上完,要在高三去台大修課(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四選一)。高二下須通過資格考試方能第三年取得台大修課資格,沒考過者你會拿不到科學班認證證明文件,但是不會強制將你轉班。
📍 科學班的內容會不會比較難,成績會不會不好看?
🔆 數理科的內容會比較難,老師比較少管必選修,以主題式教學為主。
某些科目段考較難,老師會調到比較高分,只要你有努力老師一定看得出來分數給的算高。文科被當在科學班會更常發生,因為我們甄選就是數理跟一階不太難的語文考試。
📍 我是一個沒有超修的國三生(注意,那是會考前),要怎麼準備考試?
🔆 初試:
語文:不用太擔心,英文國文都在會考範圍,然後T分數差距也不大。
考古題以及其相似題型有公開,建議練完,才有考過初試的機會。
同樣地,初試會有沒準備的人來考,分數的標準差較大,最後T分數大概會落在60上下,在總體人數上大約是60/350。
科學班數學考試絕大多數題都可以國中解法,但多半想不太到。不會寫不要太沮喪,其他人大部分也不會寫。如果有餘力可以學習一些高中好用的單元如三角函數,能在你想不出那些超難解法時提供一個只要花時間就可以做出來的方法。
自然科會參雜一些高中觀念,但是不太會影響到解題,計算方面則多半是國中公式在高中的延伸。可以針對考古題去對對應的高中章節進行延伸閱讀在考試時比較不會那麼慌。
🔆 複試(實驗&證明):
數學佔複試4成,數學會是好幾大題每題帶六七小題的形式,其中每題的前段基本上通過初試的人都做得出來,建議每題都先做完前幾小題,卡在一大題很久會造成大量的分數損失。建中沒有公布複試題目,但外縣市學校好像有,可以去找找,但難度低於建中。
物理和化學各佔複試的2成,都有筆試和實驗。
物理筆試會考一些較難的高二高三題型最難到達物理奧林匹亞初複試水平,運動學和力學佔大宗,物奧初選該部份可以在高中範圍念完後練習一下。光學和熱學出現了國中為提供的公式請先自行預習,高中的電磁學與國中難度差較多,考的比較少。
化學筆試範圍有點多且量也很多(四十幾頁),有英文文章的閱測,比起其他題這類題目只要英文能力強一點就能做了。其他題目需要高中大量觀念,而且有些觀念是常常連高中生都忽視的(像溶解)。
🔆 實驗的部分:
兩科都是以高中實驗改編而來,會有線索提供你研究步驟以及計算,在討論的部分最好能去閱讀一些高中的實驗手冊,了解格式以及重點句的寫法,不要玩器材,會被扣分,打破也會(手殘者在此)。數據做出來差強人意也要放然後再想辦法解釋,你如果捏造數據老師一定會發現,你的成績就不會太高。有些討論不會需要作完實驗,實驗做不出來趕緊寫那裡搶分!!
複試的實驗技巧很多難以以國中的能力去填補,如果有這個規劃,可以在初試後詢問你的國中理化老師是否有機會讓你在課餘時間自主訓練高中實驗。(我的國中老師蠻支持的)
生物和地科各佔複試一成,生物高機率動植物器官、滲透壓、細胞觀察。做好這三類的實驗考過機率較大。地科由於內容不多,推薦讀完高中內容,才能節省做題組前要看大量資料才能解決的窘境。
✅ 再來是學習歷程的部分,學習歷程會用到競賽、專題等東西,考上者你們跟數資班對比的優勢就在四月到七月了,趕緊選一科專心拼競賽。在開學後你們可以跟數資班拉開一段距離(但在一、兩年後就沒了QQ)
✅專題研究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科、資訊六科可以選,與你的競賽能力無關,建議去台大或中研院找個指導教授,他能帶給你大量的收穫。
專題研究高一下開始分組,高二上10月有國際科展初審,進度快者可以直接拼這個
高二下三月會有校內科展然後特優可至台北市科展然後特優可至全國科展,最後還是會回到台灣國際科展,台灣國際科展的目的就是篩選出一批國手前往美國比ISEF選上國手至少可以推薦本科系,得幾等獎會影響保送推薦範圍,請查教育部法規。
✅ 開學初會有能力競賽,以及各科奧林匹亞,能力競賽物理、化學、生物、地科限四選二初試,到了校隊培訓時資訊以外科目限選一科成為校隊。
然後有時候比競賽還是會吃天賦的,吃天賦的大小由左至右遞減大概是
數學>資訊>物理>化學>生物
但同樣也有人全部都行然後被迫上述能競四選二
最終能力競賽與奧林匹亞都會匯流到選訓營,然後決選營,而選訓營前半會推薦個本科系,成為國手後得金銀銅會影響保送推薦範圍,請查教育部法規。
✅ 科學班保送推薦人數僅佔三分之一,其餘的人最終還是會回流到學測指考。如果當初文科很爛考進來,沒拼到保送或推薦及特殊選才者很吃虧。可能會因此落入一些較差的志願。申請時如果有一個某科選訓營,加分會很賺。
✅ 再來就是要關注人才培育計畫,大概在8, 9月可以去考,有台大、清大、中研院等等各科的培育。這可以推廣到專題研究的部分,如果你對計畫裡的指導教授的研究主題感興趣的話,你可以毛遂自薦,指導教授get!
✅科學班的同儕實力很強大,有數物化生地免修的人、各科的奧林匹亞決選者與國手,跟他們一同考試時不要壓力太大。也因為這樣你永遠有奮鬥的目標,以及能幫你在課業跟競賽都走得更遠的人。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他們認真拚數理科學
#但也沒偏廢英文的學習喔
#台大明明高手輩出
定率遞減法公式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慣性收視開始失效?
以往,只要大台黃金時間的港劇收視低過20點,都會成為新聞,因為在慣性收視的力量下,這種情況較為少見,不過,今年的情況有所改變,只是半年時間,930已經有三套劇集收視不到20點,《大步走》計埋跨平台收視,平均收視只有19.3,《一笑渡凡間》直播平均收視18.9,《欺詐劇團》直播平均收視15.4,而今年重頭劇《刑偵日記》首周直播收視更只有17.5。表面來看930時段收視跌了不少,慣性收視真係開始崩堤?
要留意的是,大台由六月一日起改了宣佈收視的方法,之前只公佈自己的收視,為了整靚條數,仲計埋一個星期的網上點擊入去,所以收視都是滯後一個星期才公佈,其他兩台一向都沒有提供直播收視數字。六月一日起大台改為每週公佈三個電視台的收視數字,用意當然是話俾公眾,尤其是廣告客戶知道,她們在直播收視上,仍然擁有壓倒性優勢,ViuTV最高平均5-6點,香港開電視最高約4點,這兩台有不少時段,只得一、兩點,甚至一點不到的收視,這種公佈相信主要針對ViuTV今年廣告收入大増,希望藉著收視數字壓低對方聲勢的商業行為。
雖然得幾百部電視做收視調查,不過八點半同九點半劇集線,收視率平均相差4-5點,有成25至30萬人選擇熄機或轉台,慣性收視的情況已經開始有變,如果計埋近年大台的整體收視年年遞減的情況,她的觀眾其實續年流失中,這並不奇怪,因為目前選擇太多,而她的節目質素,未有明顯進步,加上形象問題,這個情況也是合情合理的。
劇集一向是大台的王牌,點解九點半連續三套劇都收視唔理想呢?近年不少詬病大台劇集情節千篇一律無新意,來來去去都是幾條公式加三角戀,警匪查案仲多到煩厭,但偏偏這些公式查案劇,仍然保持到20點以上的收視,闊別螢幕三年陳展鵬的《逆天奇案》,更以平均收視約26點,暫時成為收視冠軍,看來大台的觀眾並不介意劇情倒模無新意,睇開習慣左,反而介意去睇創新同另類。日日食開A、B、C套餐,俾fusion菜他們吃反而唔喜歡。
被某傳媒捧為「TVB十大最cult劇」,本年度「神作」的《一笑渡凡間》,其實仍然是大台傳統的三角戀、寃家變情人、兄弟反目、查案加搞笑的公式,再加抄Marvel《奇異博士》的異能和一些電腦特技,雖然有不少劣評,但因為都是「套餐式劇集」,還是有接近19點收視,如果用舊計法隨時過20點,唔夠吸引原因可能同卡士有關。
《欺詐劇團》個人幾喜歡,只有8集,似日劇模式,有長澤正美《信用詐騙師》影子,一team電影人被迫變成欺詐師,唔搞感情線同倫理,劇情直接爽快,不過結局困住班編劇條橋,明顯參考自2020年電影《叛譯同謀》,劇集應該針對網上觀眾,放棄了套餐公式,但偏偏睇開套餐班觀眾唔喜歡,可能亦同卡士唔夠吸引有關,所以只有15點收視。
《刑偵日記》的驚憟沉重、多專業名詞、較為深奧及燈光暗黑的設定,真係唔啱班愛吃套餐的觀眾睇,就算卡士強大都唔俾面,甚至有人轉左去睇「大叔的愛」,不過感覺上這套合拍劇,有意遷就國內觀眾口味,多於香港觀眾,內地豆瓣的高評分,可能已經令老闆高興。個人欣賞這劇製作上的認真,同刻意唔遷就「套餐派」觀眾口味,不過,玩左八集都未見姜皓文又令人有點失望。
大台幕後的尷尬位是,繼續寫套餐劇情遷就班唔多願轉口味的觀眾,就會被批評無新意,唔遷就他們收視又跌,廣告商同老細又唔高興,點解決好,梗係要靠副總經理同首席創意官啦,我這些塘邊鶴只能夠亂嗡幾句,未來世界是網上的,依賴直播收視,只會見慢慢跌這個趨勢,慣性收視也會續步失去作用。
#慣性收視 #一笑渡凡間 #欺詐劇劇 #刑偵日記 #套餐
定率遞減法公式 在 Ab的異想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相信你已經看到了不少網路上的文章與廣告或是各種書籍,無論投資,創業,網路創業,斜槓的等等類型,有一個你聽到爛的名詞,叫做「財富自由」。這似乎是個許多人想要到達的一個狀態,一個人生圓滿的狀態,脫離朝九晚五煩悶工作的狀態。
然而什麼是財富自由的定義?網路上當然有各種說法,但大致上不脫離以下的意思:
"不必為了基本的生活開銷而努力工作,換句話說就是你有足夠的資產能負擔你有生之年的花費,或是擁有足夠的被動收入來平衡你的開支。當你達到財務自由後,你就可以好好享受人生,選擇自己真正喜愛的興趣。"
於是開始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告訴你如何達到這樣的狀態,比如要你現在開始減少花費支出,減少透支,多買資產,提早投資...等等。期待到達了一個財富自由的資產數字,接下來人生就圓滿了。
別誤解了,我沒有反對你減少開銷,也沒有反對你要提早去做投資,我針對的是倡導這種「財富自由」所帶來的生活型態,並沒有讓我覺得很誘人,甚至許多人為了讓自己可以所謂的「提早退休」,他寧可花個十幾甚至二十年去做著自己不擅長與討厭的事情,只為了之後可以得到所謂的「財富自由」。
這種財富自由的論調,在於你的金錢來源來自於某個有價證券,或是房地產,某個可以產生利息的「商品」,期待你累積夠多這樣的資產過後就等著這個發薪水機器來維持你的生活開銷。諸如你分到的股息,你買房收到的房租,你買賣有價證券得到的資本利得,都是你的金錢來源。
然而對於你「這個人」本身是否可以產生出價值,卻不是最重視的部分,因為如果還要透過你「本人」來產生出價值或是金錢,那就代表著你還要工作,而這又回到了大家都不想要回去過著需要工作的生活,最想要達到的就是不工作又有東西會噴錢出來讓你過生活做你想做的事情。
這種生活型態的思維還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你達到財富自由的「前後」的生活型態是很不一樣的。在達到之前,你人生最重要的目的是得到財富自由,而得到了財富自由之後,你才是真正開始過你想過的人生。
當然,你會說實際執行起來不會這麼地極端,但重點不在於你很不極端地讓自己在財富自由前時,仍然會安排自己的旅遊休假的調劑,重點在於你對於你當下生活的一種思維與策略選擇,那就是:「我必須在達到財富自由之前很擅長地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講到這邊,估計務實主義的你會心存疑問,認為這不是講幹話嗎?如果大家隨時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誰還要苦哈哈地去加班呢?就是因為現實生活很殘酷,大家才得做著自己不愛的事情忍受這一些阿。
是的,這是完全合理的質疑,基本上我也非常認同人生應該要在務實的基礎下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心靈需求,但是這邊必須要了解的是,所謂做「想做的事情」不單單只是發懶休息玩樂做點興趣而已。再者當你體認到金錢超過一定數量之後,它帶給你的快樂滿足感會開始遞減很快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所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實是更加深刻的一件事情,雖然最後每個人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實際作為會不盡相同。
也因為這樣的思維,所謂「財務自由」的思維就不是絕對至高無上的目標了,我更推薦的一種思維則是:「無論我現在是有錢還是沒錢,基本上我都是在做思維與價值觀相同的事情,我都是在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當你的思維有這樣的轉變,你會發現你對於人生思維的決策會開始改變,投資的策略也會改變,也將開始過起和其他人不同的生活。
[所謂投資自己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提升]
我很喜歡投資自己的這個概念,原因不只在於自我成長上面的心靈富足,而是這種投資方式是我認為很有財務爆發的潛力。
每個人投資都有自己的偏好,無論你是透過買賣股票,做期貨選擇權交易,外匯交易,自動交易,交易加密虛擬貨幣等等,每種方式都有機會讓你帶來財富。當然這中間的資產商品價值的轉換與避險等等的概念可以說得很複雜,中間牽扯到各種量化交易的技術,可能還得回去複習微積分以及機率論等等知識,一般人是不會有這種美國時間再去研究的。
但是你可以用一個過度簡化版的公式來理解到底我們投資想幹嘛。基本上就是我們把現金先轉換成「某個不是現金形式的東西」,最後這個「某個不是現金形式的東西」再轉換回來成現金時,現金會變多。
比如說你花了一百元買了一張「暫時不是現金形式」的股票,之後你賣掉之後他變成兩百,你就賺錢,這就是許多人在打的如意算盤。而當你開始進入這個遊戲的時候,就會有更多深入的理論出現,諸如價值投資,高頻交易,量化交易...等等,都是某種價值轉換的過程。
是的,就是價值,說到底你在幹的就是先把金錢轉換成某種價值,最後這個價值再轉換成金錢的時候現金會變多,那就是個好的交易,而「自我提升」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
無論你是健身,學樂器,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提升各種硬價值屬性,當你花金錢花時間投資自己去轉換這些價值在你的身體裡面時,你就已經開始啟動這起交易了。而這種價值這個有趣的點是,你很難去量化它未來可以變現的潛力。
這也是一種你對自己到底有多少信心的態度,你深信著當你把金錢轉換成這種內化在自己身體裡面的知識與價值,最後再提供這個內化的價值給這個世界之後,它可以轉換成更多的金錢,而且是更爆量的金錢,同時間還讓你過著「你真正想過的生活」。
簡單來說,當沒錢的時候,我的投資偏好就會拼命想把金錢轉換成某種熱情,技能與生活經驗的價值形式,這種價值未來在變現的未知與爆發力就會很高,而這就是我在沒有龐大資本以前時的一種投資偏好。
[創造價值以及了解金錢運作原理]
當然,上述的自我提升的投資自己,只完成了整個公式的一半...
--
更多內容請加入AB的異想世界黃金訂閱
https://abovelight.com/members-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