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時至今日,國家與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意涵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在法律上的劃設定義仍存在爭議。
讓我們透過 大學plus 的這篇演講側寫筆記,跟著林益仁老師,從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歷史,爬梳政府、環境組織與原住民族之間協商傳統領域的衝突與對話過程,看見建構與形塑「傳統領域」概念的不同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原住民族文化生活乃至維繫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國家政策法律對話的可能性。
------
當冰箱被封起來:當代治理下被忽略的傳統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土地治理政策,破壞了泰雅族的土地利用,林地歸林務局管、農地歸農委會、河川歸水土保持局管……。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主管機關,使得族人們在利用土地時,面對各種規範與限制。
...
如果說山林是泰雅族的冰箱,現代的土地劃分與治理,就像是把泰雅族人的冰箱封了起來。這樣的比喻現在聽來或許生動傳神,但卻是講師經驗的累積,「很多東西都是在衝突和行動中得到理解和啟發」他這麼說。而雪山山脈為主要範圍的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就是關於冰箱到底要封還是不封的案例。
1998-1999年,環保團體因生態調查,發現有原始檜木林分佈在新竹、宜蘭交界一帶,便提起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泰雅族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空間重疊,保育團體、原住民的立場因此產生衝突。
過程中因原住民不斷抗爭,環保團體也逐漸了解族人的立場,改而提出共管的可能,陳水扁也承諾讓原住民參與共管。但其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國家公園最終並沒有成立。但共管的機制被廣泛討論,也進一步帶動2004年森林法的修法,更出現了傳統領域的概念。
另外一個更加諷刺的案例,則是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05年的颱風,對新竹尖石造成衝擊,許多櫸木隨著土石滾下山,族人想帶回漂流的櫸木,卻被起訴。森林法看似賦予族人取得森林資源的權利,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難以帶給族人保障。傳統領域的範圍、慣俗依據如何認定?最後經歷五年的訴訟,族人才取得無罪判決。
傳統領域的認定,需要多個部落取得共識,還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與佐證,才取得法院的肯認。但族人有使用權利的土地資源在當代法律中,其實只涵蓋原保地,而非整個傳統領域。族人雖然對空間資源瞭若指掌,卻難以取得合法使用的權利。
由以上兩個事件,可以看到國家法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且科學知識往往不包含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學術界中雖然有生態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但族人對環境所具備的知識可能比學術研究為主的專家還深入。而「族人的知識,有沒有可能進入科學內涵的邊界中被討論?」講師認為,傳統知識不一定和國家政策衝突,而是可以互相補充搭配。
...
然而疫情對部落還是帶來了影響,族人不得不去思考新的產銷策略。疫情之下物流業不堪負荷,即便消費者願意負擔運輸成本,也無法提供運輸服務,這才讓族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自主。「沒有黑貓,我們只好出動山貓!」然而族人之間要如何共享彼此的運輸資源,共識仍有待形成。雖然目前希望發展部落內部的『自主性物流系統』,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重新建立取部落的人際網絡,但部落的桃子,仍風塵僕僕地送到了每位顧客手中。
在部落中,講師的身分似乎扮演著科學和傳統知識間轉譯者的角色,讓主流社會去理解部落的想法和知識。除了小米方舟,講師其實也在部落推廣「走讀」。因為他認為很多原住民的知識,無法用文字精準表達,而是要透過感官和身體來感受體會,因此透過走讀來串連部落族人,除了讓身體的知識能更精準的被呈現,也能讓族人的主體性有所展現。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17)
宜蘭大學森林系 課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應之物 ◎曾貴麟
終日我們在各式各樣的巷口中找尋
自己的原貌與來歷
此時給予一個恰當的話題
才有足夠的時間支撐時間
當時街上正熱切的討論傾斜
關於失調、違和
種種道德的難題,這個時代
百廢待舉,所有的言語逐漸生產
供應一個前提為了
犯錯的可能
親密接觸無損傷痕的時代
眾人梳理著色彩與室溫
像在荒廢的原野裡
辦理巡迴座談會
准許誤讀
但負責任的解釋諧音
這座城市仍在佯睡
被醒來的人分寫
下一個擔憂的議題抵達前
我們的時代
便還未離開
--
◎作者簡介
曾貴麟,1991年生,宜蘭人,淡江大學中文系,東華華文創作所畢業,曾任微光詩社社長,創辦淡水藝文誌《拾幾頁》,現任《花蓮青年》主編,作品有《夢遊》、《城市中的森林》,策劃文字x攝影展《25時區》,聯合文學《Narwhal的房間》線上語音文學課程講師,曾獲臺北詩歌節影像詩獎、後山文學獎、金車現代詩獎,作品入選2018年度詩選,曾獲2019年優秀青年詩人獎。
詩集《人間動物園》之管理員,溫柔地失職,只能一再釋放。
--
◎小編小楠賞析
我們的世界漸以言語與數據組構而成。我與你,與某人從未接觸,而以冰冷卻溫暖的話語,在仿若大海的網路上,編織秘密。但那些秘密,不僅屬於你我,而屬於眾人。我們不明白自己來自何方,所以感到徬徨與恐懼,詩人在首段寫道「此時給予一個恰當的話題 / 才有足夠的時間支撐時間」,我們以為這些及那些事情重要,有關我們的原則,但也許那只是因為無所適從的徒勞,為了讓時間能夠馱負時間,為了讓我們相信還有什麼能夠改變,所以我們談論話題,讓我們還保存有一點活著的餘裕。
每一句話,每一段話都精密雕琢,然而藏匿在其中,未被察覺到的傾斜,仍然傷害到了遠方的人,我們被迫與所有議題和道德糾纏,儘管我們明白,也許根本不存在什麼真正的對錯,「種種道德的難題,這個時代 / 百廢待舉,所有的言語逐漸生產 / 供應一個前提為了 / 犯錯的可能」如同詩人寫道,在這個赤裸的時代,所有討論的隻字片語,彷彿都僅只是為了迴避犯錯而發生的意外。
看似親密接觸,卻又無關緊要,「梳理著色彩與室溫」,辨別你我的背景與來歷,在空曠無人的荒野,恐懼他人的質疑,一遍遍「辦理巡迴座談會」,給予他人解釋的可能,但又需要自己解釋些什麼。
末段,詩人說「這座城市仍在佯睡 / 被醒來的人分寫」,如同此時此刻,我們仍為了這樣的感受開始敘述,而最終,詩人對這龐雜的時代寫下了註解:我們的時代是談論擔憂的時代。
--
美術編輯:林宇軒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對應之物 #曾貴麟 #社會的疾病 #談論擔憂的時代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63.html
宜蘭大學森林系 課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貓性動物 ◎曾貴麟
我的愛人自我體內分裂
如貓萬花筒般的眼
共用一具肉身,不同名字
縮起聲音,不斷互道:「晚安,晚安」
黑夜是巨大的圓
我繞著弧形
裡面的你
時間是
我們獵捕的雌鳥
唯一會飛的詞
--
◎作者簡介:
曾貴麟,1991年,宜蘭人,淡江大學中文系,東華華文創作所畢業,曾任微光詩社社長,創辦淡水藝文誌《拾幾頁》,有詩文集《夢遊》、《城市中的森林》,文字x攝影展《25時區》,臺北詩歌節影像詩獎,聯合文學《Narwhal的房間》線上語音課程講師。
詩集《人間動物園》之管理員,溫柔地失職,只能一再釋放。
--
◎小編賞析:
本詩收錄在詩人第一本詩集《人間動物園》。
《人間動物園》的分輯名稱分別為:百葉窗、象族、貓族、蟻族、水族。除了第一輯「百葉窗」象徵著管理員(作者本身)孤獨地觀覽云云眾身,並且無奈地接受世界訂下的命運與分類之外,其他分輯皆是藉由某類生物來比喻人們各自不同的習性、情感與存在意義。而〈貓性動物〉作為「貓族」的首篇,便提醒讀者,貓作為察覺敗壞生活的敏銳生物,不但接受其變形醜陋的一面,似乎也能馴服人本身。也就是說,貓族一篇並不是單單隱喻著「有些人像貓」,而是「有些人的存在像是被貓盯著瞧」,彷彿癱瘓了般接受這個美好的定格。
若單以詩的內文解讀,第一段便能發現作者在詩中所出現的對象皆是從自己體內分裂而出;你充滿了「貓性」,奴役著身為主人的我。儘管在作者客觀定義下為「共用一具肉身」,但實際上卻相反,道晚安這件事似乎如同一個人突然墜入谷底,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緊縮。
結束第一段的閱讀後,讀者們可以試著用戀愛情境來解釋:與喜歡的人互通訊息,道晚安之後,卻又在恢復理智時發現,這個我所愛的人,他所吸引自己的,可能只是自己腦中的幻想。這種幻想像是身體的一部份被分裂了出去,也像貓,不管我多麼愛牠,依舊愛理不理。有趣的是,若我們將「縮起聲音,不斷互道:『晚安,晚安』」視為墜戶深淵後的聲音,那麼「互道」反而變成一種錯覺──道一聲晚安,通通都是自己的一相情願,每一聲「晚安」彼此碰撞,彷彿對方也對著你說晚安似的。
若以上述為前提,第二段「黑夜是巨大的圓/我繞著弧形/裡面的你」便能與與之映證:你藏匿於黑夜之中,我繞著它的外圍,不斷尋找你真實的蹤跡。而作者巧思的是,本段的動詞僅用了「繞著」,並不解釋如何處理「裡面的你」,若我們真的在安排一個動詞來處理本段末句,例如「尋找」、「追求」、「解救」、等等,便會失去原來所想安排的「貓性」──你不可曉得繞著圓圈外圍的貓想要做什麼呢,對吧?
而第三段卻又補足了上一段「不能說盡」的貓性特質,作者將時間比喻:「雌鳥」與「唯一會飛的詞」,不用過多敘述去解釋貓性人們彼此間的關係。生存在水泥叢林的人們彼此不會被任何一首詩或一句話打動,而語言的最小單位:詞,也許才是生活的巨大證明,若我們不捕捉想說的話之前的動機,便突然地告訴對方「晚安」或是「我想你」,那絕對是行不通的。而這個動機,作者又比喻成雌鳥,貓性人們何嘗不在捕捉這個最鮮美的東西呢?只是在爭奪之下,也許大家都忘記了,時間不是一個能夠供人佔據的所有物──它只能流淌,如同飛遠的鳥兒一樣,如同稍縱即逝的詞一樣:我們的愛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我們都是充滿貓性的動物。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曾貴麟 #貓性動物 #人間動物園 #微光現代詩社 #夢遊 #城市中的森林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1/2019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