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曼谷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跟著小編吃美食 #200多年歷史的檳榔市場 🌴 你一定沒來過 Talat Phlu ตลาดพลู 檳榔市場! |這區至今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吞武里王朝,由華人移民所組成的社區,曾盛產檳榔,故取名為檳榔市場 |因拉瑪一世遷都至昭披耶河右岸,大多數華人跟著搬到新都,但仍有些人留在...
「客家人起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不小王子的翔武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曼谷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Amy & Coco魯蛋妹日常生活記錄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觀點] 客家人的來源- 看板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客家人的祖先是誰?從哪里來的?屬於哪個民族?終於搞清楚了! 的評價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客家人是誰?誰是客家人?【大歷史講堂】第26集 的評價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八旗文化gūsa - 【客家人是漢族嗎?】 . 據政府統計 的評價
- 關於客家人起源 在 客家文化起源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評價
客家人起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6日
地點:韶關府城(今韶關市)
人物:林則徐、隨行者
事件:
林則徐一行人淩晨四五時左右已出發繼續航行,由湞江過韶關府城(今韶關市)後轉入北江水道;北江水道狀況優於湞江,遂換大船,船速加快。這天航行了二百里(註1)。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1 / 4573。
#知史討論:
韶關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是連接海陸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嶺南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和創新發展,在歷史長河中,以石峽文化為開端,包含了珠璣姓氏遷徙文化、禪宗文化、工礦文化、客家文化、瑤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點的「韶文化」。
韶關不僅是客家人聚集區之一,其千年歷史的南雄珠璣古巷更是廣府人的起源地,古代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也是海外千百萬華僑的祖居。
韶關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盆地分佈其中,平原、臺地面積約占20%。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為廣東第一高峰,無怪乎水利狀況大好。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客家人起源 在 不小王子的翔武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旅行到台灣的文藝復興時代-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毋甘願的電影史
.
毋甘願的電影史,就像《海賊王》那空白的歷史一樣。
.
原來台灣電影史上,出現過台語片;原來台灣電影最輝煌的時代,是台語片撐起那片天;原來這段燦爛精彩的台語電影發展故事,都已經被我們遺忘。明明是1950到1970年代,爺爺奶奶生活時代裡轟轟烈烈發生的事情,我這個95後的年輕人,卻陌生的像是在讀上個朝代的歷史。
.
在現在的背景下真的無法想像,在1950至1960的台語片黃金年代,每個禮拜平均有三部台語片搶著上映,演員不只是母語是台語的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外省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的身影。台灣那時候還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全球第三大劇情片生產國,僅次於日本和印度。
.
不知道是時代變化太快,還是我們的記憶太短暫。
.
說起台灣電影,認知裡第一個想起的總是楊德昌、侯孝賢這些台灣新電影的經典代表人物,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更是台灣人心目中歷久不衰的經典,讓台灣電影第一次站上國際影展,台灣文化也被世界看見。
.
但早在侯導《悲情城市》上映的二十五年前,1964年,早就有一部林福地導演拍攝的台語片《悲情城市》,說著當時還是敏感話題的二二八事件反思,當時上映叫好叫座,連續上映了27天。1964年版的主題曲〈悲情城市〉,由當紅歌星洪一峰所演唱,1989年版本的悲情城市主題曲,則是由洪一峰的兒子洪榮宏翻唱。
.
而這兩部同樣應該身為經典電影,今天的地位差異,一個在天上,而一個早已被遺忘。
.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是一本時代劇的神作,透過作者大量史料和精彩的故事,補足了我們錯過精采時代的空白記憶。故事發生的"那個時代",現在看來熟悉又陌生,有在大稻埕靠辯士演繹的默劇片、滿街台語音樂的跳舞時代;有戲院擠滿人潮只為了可以用眼睛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真實的新聞電影時代;有二二八之後試圖找回台灣這片土地價值的有志青年時代;有充滿激情與熱烈的台灣文藝復興時代;也有豪情女間諜使用隱身槍和死光炮等科技武器時代。
.
這些時代是台語片的時代,透過台語片的傳播與興盛,轉化了現代、外來的陌生電影與思潮,為本地觀眾建構出在地的文化意象,創造在地認同。
.
台語片最風光的兩個時間點,1957年《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以及1965年《台灣日報》主辦的「國產台語片展覽」,這兩個史上僅有的台語片影展,在當年受到注目的程度完全不亞於後來新聞局主辦的金馬影展。
.
但台語片的燦爛像煙火,華麗的綻放又突如其然的消失,為什麼台語片會突然迷失在這條文化傳承的軸線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限制,是如何影響了台語片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台語片的從業人員,又是如何在現有資源下,與政府斡旋,盡力延長台語電影的生命?
.
這是第一次,對於一本書有這麼多的疑問,也對於一個時代有這麼多的不可置信。這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故事嗎?
.
🎏🎏更多內容請看個人頁面的方格子網站
https://vocus.cc/s-reader/603a3a8bfd89780001e53218
📢像煙火般綻放的台語電影起源
📢台語片興起的文化風暴
📢台語片為什麼從歷史上消失了?
📢曾經,台灣有個好萊塢
.
#翔武紀 #閱讀 #新書分享 #reading #文化 #讀書 #文創 #網美 #網美集散地 #網美景點 #攝影 #活動 #情侶 #輕旅行 #travel #likeforlike #likeforfollow #like4follow #like4likes #旅行 #writing #文字 #方格子 #台灣 #台語電影 #文創 #春田出版 #春田 #文藝復興
客家人起源 在 【曼谷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跟著小編吃美食
#200多年歷史的檳榔市場
🌴 你一定沒來過 Talat Phlu ตลาดพลู 檳榔市場!
|這區至今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吞武里王朝,由華人移民所組成的社區,曾盛產檳榔,故取名為檳榔市場
|因拉瑪一世遷都至昭披耶河右岸,大多數華人跟著搬到新都,但仍有些人留在此處,直到今天,可說是最早的中國城
🚂 市場位於曼谷市西方、昭披耶河的左岸
|當地居民以 Talat Phlu 火車站為中心,聚集成為在地化的市集
|此地鮮少觀光客造訪,從早到晚有超多隱藏版美食!
🚈 隨著曼谷最新捷運路線的開發,現在市集距離捷運站只要10分鐘,#根本還沒觀光客知道,很可以來~
⭐ 這次交給泰國同事小星星,帶大家來個市場美食懶人包之旅~
1. Kan Coke銀盆魚鰾湯 🍲
好特別,他們用的不是魚鰾!而是豬皮~
湯頭濃郁不死鹹,可搭配米粉一起吃
湯內含有剁成塊的雞脖子肉和豆芽菜
整體滑嫩好入口,真的很有記憶點呢~
2. 手工豬肉丸粿條店 🍡
老闆秉持客家人家傳的烹煮方式, 他們家的豬肉丸湯不放味精
湯內的甜味來自每日採購的新鮮豬肉
看似簡單的豬肉丸清湯米粉,有著老闆對品質的堅持
3. Suneekaomoodaeng 蘇尼叉燒飯 🐷
招牌叉燒肉不肥香嫩 ,米飯熟度適中
甜鹹的醬汁飯與肉一起大口吃 , 真是人間美味!
4. Talad Phlu甜點店 🍭
店家的甜點都是每天現做, 用香蕉葉古早味包裝
早上大約11點就會有人來店家排隊拿號碼牌, 味道真棒
5. Padthai Bangsakae 班沙節 (兒子主廚)泰式炒麵 🥢
兒子主廚從美國LA回到泰國開了這家店,他的頂級泰式炒麵用料豐富
特別用炭火來炒麵,味道就是不一樣 ,香噴噴
6. Sarinthip沙林緹泰式可麗餅 🌮
第四代老闆傳承經營,招牌必點:泰式可麗餅加蛋,甜鹹口味都有
7. T.Chanpen詹片牛肉麵 🐮
牛肉湯才喝一口就驚艷!
店家備有3種醬料,最特別的就是豆腐乳醬,沾牛肉吃,好嫩~
8. Gim Eng 金恩甜漿香蕉 🍌
每日現做地瓜和香蕉甜點
地瓜條外裹了一層糖漿,讓不太甜的泰國地瓜有了甜味,加了椰奶成了可口的甜湯
糖漿香蕉和椰奶的結合,除了可以吃到香蕉綿密的口感,椰奶香在口中圍繞,是很道地的南洋小吃
你們看完影片後,一定流口水了 🤤🤤
🇹🇭🇹🇭 好想回泰國吃美食~~
📍 有GO台嚴選台灣旅宿 👉https://bit.ly/跟著我們一起逃跑去
🍫 回味泰國的好夥伴 👉https://bit.ly/泰國零食和嚴選商品熱賣中
🌈 線上玩味泰國 👉https://bkk.com.tw/
———————————————————————
客家人起源 在 Amy & Coco魯蛋妹日常生活記錄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About 阿忠冰店〉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4XgJfmUbBBY
😋 還記得小時候到阿忠冰店吃冰總是不忘了點上一碗加有招牌『鳳梨糖水』的冰品嗎?
阿忠冰店的起源其實是因為有年🍍鳳梨盛產滯銷,
水果攤老闆怕天熱鳳梨放久壞掉,
於是就讓好友阿忠嫂和阿忠伯發揮手藝和客家人醃製的技巧,將成堆鳳梨去皮、切丁、加糖熬煮成可以保存的 『🍍鳳梨糖水🍍』,也是阿忠冰店走過幾十個年頭的秘密武器,
更是許多觀光客造訪新竹必吃的冰品。
現在懷念阿忠冰店招牌『鳳梨糖水』的人也不用煩惱啦!
可以把常溫保存的鳳梨果醬當伴手禮買回家送禮自用兩相宜,記得開瓶後要冷藏保存喔!
#台灣在地新鮮水果熬製
#不加一滴水完美呈現
#常溫可保存10個月
送上簡單品嚐鳳梨果醬的食譜和大家分享,
歡迎大家也試做看看喔!🥰
✅鳳梨苦瓜雞湯(電鍋版
✅水果生菜沙拉佐鳳梨醬
✅鳳梨熱茶佐果醬三明治🍞
✅消暑鳳梨汽泡飲🍹
阿忠冰店城隍總店
🏠新竹市北區東門街187號(城隍廟旁)
☎️03-5259990
客家人起源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客家人起源 在 客家人的祖先是誰?從哪里來的?屬於哪個民族?終於搞清楚了!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 客家人 ,但是 客家人 ,真正發源地是黄河兩岸,河南,陕西,山西,因戰亂流浪到廣東做客,定居才變成廣東 客家人 ,因為我家有族譜,知道自己的原生地 ... ... <看更多>
客家人起源 在 客家人是誰?誰是客家人?【大歷史講堂】第26集 的推薦與評價
公元311年西晉爆發永嘉之亂,洛陽被匈奴毀滅,洛陽至開封一帶的漢族逃亡南遷,有部分聚居在江西南部贛州,產生以客家話形成的族群,是歷史上的第一批 ... ... <看更多>
客家人起源 在 [觀點] 客家人的來源-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1. 台灣客家人的來源
台灣的客家人,大體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稱為四縣客,講的語言是客語四縣腔,來自廣東梅州(即嘉應州)
一種稱為海陸客,講的語言是客語海陸腔,來自廣東的海陸豐地區
(海陸豐古屬惠州府,今屬汕尾市)
除此之外,台灣還有少量的客家人來自福建漳州汀州與廣東潮州,與廣東其他地區。
現代廣東省地圖:
2. 粵東客家人的來源
(粵東=廣東的東部)
粵東客語的來源,最早應來自江西贛州與福建汀洲對粵東北的移民
(汀洲位於閩西北,大致對應今天的龍岩)
客語的發源地,應該在江西贛州
贛州在江西的位置:
從語言學上來看,客家話與贛語同源
(表示這兩種語言有較多相近之處,故推測具有同源關係)
贛語是江西北部使用的漢語方言
而江西南部(贛州)使用的語言,一般被歸類為客家話
贛語與多數中國漢語一樣,主要發源於唐朝通語
推測 贛南語/客語 最早發源於江西北部的贛語
(贛亦可作為江西省的簡稱)
從南宋人祝穆的著作 <方輿勝覽> 一書中,可見記載:
梅州
略
風俗: 土曠民惰,(圖經云云,而業農者鮮,悉藉汀贛僑寓者耕焉),俗信巫鬼,
形勝在廣之極東,介汀贛之間
來源(方輿勝覽_(四庫全書本)/卷36):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96%B9%E8%BC%BF%E5%8B%9D%E8%A6%BD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36
可見贛州人與汀州人移民粵東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宋
可能是因為粵東當地土人不擅耕種,無法自行繁衍出大量人口,使當地人口密度偏低
所以贛州汀州人源源不絕的湧入梅州後,才反客為主,讓梅州變成客家人的大本營
梅州與汀洲 贛州地理位置接壤,方便贛州汀州人移入,而廣東其他地方的客家人
有很多又是從梅州一帶擴散出去的
(例如潮州 海陸豐一帶的客家人,應主要是從梅州一帶又擴散過去的)
2.1 Y染色體中的客家支系
從基因上來看,粵東客家人與贛州汀洲人確實存在不少聯繫
例如有人從中國23魔方基因公司的 Y染色體基因庫中
替秦漢以後的Y染色體支系,按照繁衍出的人口數量,進行排名
分成北方組與南方組,上面是北方組,下面是南方組
比例那一欄,則是依照樣本中的比例,推算該支系在中國人中的占比
南方組的二十個支系中,
排名第一 第二 第十四 第十七 第十八的都是 福建支
而排名 第十三與第十九的是客家特色支系
O-F20227 / 1730年前共祖 / 魏晉客家支
可見此支系在 贛州 龍岩(汀洲) 梅州等地都大量分布,可視為客家特色支系
由於客家人在元明以後,勤於向外擴散,所以在廣東廣西各地都有客家人的蹤跡
(只是有一些早年的移民可能早已被本地人同化)
因為湖廣填四川,所以在四川也有分布
此支系雖然在梅州占比較高,但也未必是梅州起源,
也有可能是贛州汀州起源在梅州發揚光大,暫時看不出具體的發源地
這支距今兩千~四千年的上游在中國北方
來源:
https://www.23mofang.com/ancestry/ytree/O-F20227
O-Y106084 / 2010年共祖 / 秦漢贛南支
另一支客家特色支系,可明顯看出起源地在贛州
這支春秋時期的上游在吳越地區 ( O-F619的下游 )
來源:
https://www.23mofang.com/ancestry/ytree/O-Y106084
2.2 常染色體
這是23魔方的常染色體測試,統計中國各地人測試的平均結果
圖中的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不代表特定的人群
可以視為判斷常染色體 南度北度的標竿, 北漢的比重越高,常染色體越北
此外,由於廣府人的常染,比南方漢族這個標竿還南,
所以用 "壯傣族群" 這個比南漢 更南的基因類別來替補
(也因為廣東的土著跟廣西壯族屬於同一類型)
此外,由於普遍存在的通婚情形,再加上23魔方演算法設定的緣故
這個常染色體測試,無法準確的區別中國的少數民族
例如 中國的苗族,平均只會測到 20% 的苗族成分
(剩下80%的成分主要是南方漢族 與 北方漢族 )
而廣西的壯族,平均只會測到 33% 的 壯傣族群
(剩下約70的成分主要是南方漢族)
(但廣西的壯族,近代以來,也普遍存在與當地漢人通婚的情形,
在廣西南部,一些純度比較高的壯族,應該是能測出40%~50%的壯傣族群)
可見廣東梅州的客家人,常染雖略南於 贛州汀州人 ,但與廣府人的區隔仍十分明顯
不過梅州的地理位置在廣東的東北部,與贛州汀州接壤
惠州,海陸豐一帶的客家人,常染可能會略南於梅州客家人
綜合來說,粵東客家人的來源,應該以贛州 汀州移民,混合部分粵東土人為主
除此之外,汀州早年的住民,應該有數量不低的閩人
由圖可見,閩人支系的占比在龍岩的比例不低,約 14%, 幾乎接近在泉州的比例
而龍岩境內,大部分地區對應古 汀州府,現代主流的龍岩人也是客家人
可見汀州早年,可能曾是使用閩語的,但因為不明原因,受到贛州影響而贛南語化
但汀州的閩人濃度仍不低,
粵東客家人的閩人支系來源,有部分可能源於汀州
另有部分,也可能來自早年閩人擴散至潮汕時,一些閩人也同時擴散到粵東其他地區
或者明清時期,客家人與潮汕人互相滲透所致
3. 客家認同的來源
由於在中國古代的官方文件與正式文件中,很少使用客家人這一稱呼
大部分都是使用人群的籍貫地來稱呼
所以有點難以判斷,客家認同起源於何時
各種關於客家認同來源的說法,我認為可信度最高的有兩種:
第一種:
客家認同的發源地,在粵東而非贛南
因為古人跨省分遷移,有稱外省人為客人,本省人為土人的習俗
這種情形,也發生在中國的其他地區
所以當贛州人與汀州人,從江西與福建,遷入廣東後,即被稱為客籍,
而廣東本省人,則被稱為土人
只是因為種種原因,這種客籍認同,長期保留了下來,還發揚光大
變成一種強勢的族群認同
第二種:
由於粵東客家人在明清時期,於廣東境內,強勢擴張,大幅推入廣東腹地
與廣東土人廣府人產生越來越多的競爭
所以進入廣府人領地的客家人,被稱為客人
最後客家人也接受這種稱呼,客籍認同回流梅州等地
當然這兩種說法,也可能同時發生,
前者可能是客家認同出現的原因
後者可能是客家認同得到大幅強化的原因
而贛州與汀州的客家認同,可能源於明清時期至近代,
客家認同從粵東回流贛南 閩西北
4. 各地的客家人
除了贛州人與汀州人以外
客家人在進入粵東北後,又以梅州一帶做為根據地,
繼續向廣東內陸擴散,至明清時期,已成功從惠州獲得出海口
傳統上,廣東的梅州 河源 被視為純客家地區(絕大多數當地人都是客家人)
惠州 韶關的主流人群,也是客家人,但兩地仍有不少人,屬於當地的土人
(指缺乏客家認同,甚至使用當地土話的人群)
(土話是指既不屬於客語也不屬於粵語的漢語方言,但通常都受到大量粵語或客語的影響)
此外,潮州 珠三角 粵西等地也有客家人分布,唯這些地區客家人不是主流人群
海陸豐(汕尾市)屬於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混居區,人數上閩南人數量較多
(海陸豐的閩南人,主要屬於明清時期的漳州移民,所以性質上與狹義潮汕人有所不同
狹義的潮汕,不含汕尾的閩南人,因為潮汕人主要來自南宋時的移民,已產生獨立認同
語言上也與汕尾的閩南人稍具差異 )
(狹義的潮汕: 古潮州府包含的地區 ; 潮州 汕頭 揭陽)
(廣義的潮汕: 潮州 汕頭 揭陽 汕尾 ;古潮州府+汕尾(海陸豐))
此外,廣西四川等地,也有客家人分布,主要源於明清時期的移民
這些地方仍有少量的客家方言村,唯多數人 語言 常染色體上都已當地化
客家人在晚清時期,曾與廣府人發生過一場慘烈的土客械鬥
發生於1856-1867,歷時十三年
起因於越來越多的客家人到粵西(廣東西部),與當地廣府人搶地耕種
而粵西的廣府人自己也耕地不足,所引爆的激烈衝突
這場械鬥的死傷人數,可能達到數十萬~百萬人
可能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械鬥
以客家人戰敗,大量客家人撤回原籍梅州等地結束
宋代以後,隨著中國南方各地人口數攀升,
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問題,越發嚴重,
由於沒有土地種植糧食,就會餓死
所以導致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人群會擴散到人口密度低的地區
唯明清時代,不比往年,廣東各地的人口密度,都已到了頗高的程度
越來越缺少人口密度低的地方,提供多餘的人口擴散
所以使得中國南方,械鬥之風盛行,流行透過械鬥來搶地
5. 贛南/贛州人的來源
由於客語與贛語同源,在加上地理位置緣故
推測贛州的早期移民,大概率也是來自江西北部
江西北中部在古代屬於吳楚之地,有些地方也被視為江南的一部分,
南宋<方輿勝覽>一書中,提到對贛州風俗的紀錄 (贛州舊名虔州)
贛州
風俗: 山長谷荒,地廣人稠(董德元奏: 虔之風俗,固有儒良美秀,
然大抵嗜勇而好鬥,輕生而忘死),嗜勇好鬥,抗健難治
來源(方輿勝覽 (四庫全書本)/卷20):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96%B9%E8%BC%BF%E5%8B%9D%E8%A6%BD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20
可見客家人擅長械鬥,習俗淵遠流長
此外也可見,因為南宋時,贛州已人口稠密,所以才會擴散到粵東地區
從新唐書中,也可見:
卷041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96%B0%E5%94%90%E6%9B%B8/%E5%8D%B7041
虔州南康郡,上。土貢:絲布、紵布、竹綀、石蜜、梅、桂子、斑竹。戶三萬七千六百四
十七,口二十七萬五千四百一十。縣七。
又
潮州潮陽郡,下。本義安郡。土貢:蕉、鮫革、甲香、蚺蛇膽、龜、石井、銀石、水馬。
戶四千四百二十,口二萬六千七百四十五。縣三。海陽,〈中下。有鹽。〉潮陽,〈中下
。永徽初省,先天初復置。〉程鄉。
可見贛州(虔州)在盛唐時,人口數已不算太低,不比江西中北部的地區差多少
(但贛州面積較大,所以若算人口密度,仍會低於江西中北部)
人口數也遠高於粵東 (唐代的潮州,大致包含現在的潮汕+梅州。)
總體來說,贛南(贛州) 與 江西北部 的關係
應該類似於浙南與浙北的關係
贛南在語言上與贛北同源,早期的移民可能也有不少來自贛北
但在基因上,贛南與贛北,仍有不少差異
贛南在常染色體上,仍明顯南於贛北
(在常染色體上, 江西北部到中部 中部到南部,漸進式變南,如前圖)
可見贛南人應該也受到不少來自本地土著的影響
或者因為贛北接受的北方移民數量更多所致
6. 畬族的來源
首先從基因層面,來看畬族的來源
目前的學術論文常染色體分析中,具有畬族樣本的來源不少
大多數的分析,得到的結論都是比較一致的,畬族整體的常染結構,接近南方漢人
此外有些分析,也能顯現出,畬族比起南方漢人,具有更多苗瑤成分
在Y染色體的結構上,畬族與南方漢人也有不少的相似程度
儘管如此,畬族仍有自己的特色y染色體
畬族的特色Y染色體為 O-N5 (O-M7的下游)
O-N5的演化路徑:
O -> O2 -> O2a -> O-M188 -> O-M7 (13700年共祖) -> O-N5 (3800年共祖)
在23魔方的Y染色體樣本中,畬族的樣本共有131份,其中就有12個樣本屬於O-N5
這與一些學術論文研究出的結果,也是比較吻合的
某篇研究畬族基因的論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8754317300332
23魔方樣本中的畬族樣本:
https://www.23mofang.com/ancestry/ytree/root?filterParams=%7B%22surnames%22%3A%5B%5D,%22birthplace%22%3A%5B%5D,%22nations%22%3A%5B%22%E7%95%B2%E6%97%8F%22%5D%7D
有些學術論文,測出O-M7在畬族中的占比,會與23魔方不同
例如上面那篇論文,測出O-M7在畬族的占比高達 20%~30%
而在23魔方中的樣本占比約 10%
可能學術論文傾向在特定地點取樣,而23魔方的樣本來自中國各地,
故而比例稍有不同所致
但不論是哪個來源,都指明了 畬族的特色Y染色體是 O-M7
這與畬族的原始語言,屬於苗瑤語系的語言,是比較吻合的
因為 O-M7 就是一支苗瑤特色Y染色體
更準確來說,是O-M7 (13700年共祖) 的下游 O-N5(3800年共祖) 是苗瑤特色Y染色體
(但有些學術論文不會測到那麼細,僅測到 O-M7)
此外,仔細研究23魔方中畬族的樣本,會發現畬族的O-M7,
不僅全數聚集在O-N5這支下游底下
更全數聚集在 O-F15848 (2730年共祖) 這支下游底下
而 O-F15848 這支下游,在貴州湖南的苗瑤人群,同樣大量分布
這就說明了,畬族的來源,就是來自大本營在貴州湖南的苗瑤語族
苗瑤語族現代主要的分布地 主要在貴州與湖南西部
起源地大概率也類似,在中國內陸或西南一帶
此外還不只如此
可以看出,苗瑤語特色基因,除了聚集在 O-N5 這支底下以外,
更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後代,來自共祖時間僅 2350年的下游 O-F22246
而這支秦漢時期發源,在貴州苗瑤人群大量分布的下游,
竟然在東南沿海的畬族也大量分布,占了畬族Y染色體的 5%
這證明了畬族遷到東南沿海的年代,其實非常晚近,根本不是東南沿海的土著
遷入的時間,可能還晚於漢人進入東南沿海的時間
事實上畬族的遷徙路徑,也有源可考,基本上也是先遷入廣東,
然後在近千年內北上,先北上進入福建,在近幾百年內在進入浙江
O-N5在中國各地的分布圖:
https://www.23mofang.com/ancestry/ytree/O-N5/
可見O-N5,雖然在福建廣東也有分布,在主要分布地仍在貴州,其次為湖南
與客語區也沒有特定的對應關係
可見畬族本身,對東南沿海一帶雖非全無影響,但總體影響不大,
更不能代表閩粵贛土著的類型
此外,觀察23魔方畬族的樣本,
會發現畬族的Y染色體中,有不少與南方漢人重疊的部分,
包含西周以來起源於華北吳楚的支系
(而且這些樣本大都姓典型的畬族姓氏,能排除晚近的通婚)
懷疑是因為歷史時期,畬族受到大量來自南方漢人的滲透有關
以致畬族在Y染色體與常色體上,出現與南方漢人趨同的現象
有可能是因為畬族有招贅習俗或早期漢人蠻化所致
--
仰彼朔風。用懷魏都。願騁代馬。倏忽北徂。凱風永至。思彼蠻方。願隨越鳥。翻飛南翔
四氣代謝。懸景運週。別如俯仰。脫若三秋。昔我初遷。朱華未晞。今我旋止。素雪雲飛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風飄蓬飛。載離寒暑。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別
子好芳草。豈忘爾貽。繁華將茂。秋霜悴之。君不垂眷。豈云其誠。秋蘭可喻。桂樹冬榮
弦歌盪思。誰與銷憂。臨川慕思。何為泛舟。豈無和樂。遊非我鄰。誰忘泛舟。愧無榜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15.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77497645.A.2A6.html
中國的少數民族,除了回族,都有一種非漢語系的傳統語言
客家人也沒有認為自己不是漢人
※ 編輯: a46911a149 (61.230.117.172 臺灣), 02/28/2023 19:13: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