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舞動、顛覆想像
來屏東落山風藝術季 走訪海口小鎮逆風之旅
經過兩年的籌備,第二屆落山風藝術季18日在「落山風之吹風看海地」(車城鄉海口港)揭開序幕,這次活動共有34組風動藝術裝置、當代聲響藝術音樂會、社區劇場以及在地文創工作坊等。屏東縣長潘孟安、縣議員盧玟欣、林采穎、車城福安宮主委曾寶文、恆春半島觀光產業聯盟理事長林榮欽、屏東縣民宿協會理事長林淑敏、車城鄉民代表會主席陳政雄等地方仕紳均到場參與。縣長潘孟安表示,活動將持續展覽至明(110)年3月1日,邀請全國遊客趕快安排假期,來屏東「羨海風、迺藝術季!」
「經過落山風的洗鍊,讓恆春半島子民更顯強韌!」,縣長潘孟安表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東北季風翻過中央山脈於恆春半島陡降,形成強勁的落山風,是舉世罕有的地理現象。自小在恆春半島長大的他,最了解它的威力,過去落山風吹來了甜美洋蔥,但也吹走了許多遊客來遊玩的心,所以他們對落山風是又愛又恨。透過縣府團隊努力打造藝術季活動,讓藝術家和在地居民共同構想及創作,把「風」融入「藝術」,讓「風」被看見,也希望遊客們一起親身體驗這塊成長的土地。
「化一切阻力為助力,展現屏東驕傲!」縣長潘孟安特別強調,在近三個月的落山風藝術季活動展期間,屏東縣內同時還有「四重溪溫泉季」、「屏東聖誕節」以及1月底即將開幕的「屏東綵燈節」活動,屏東縣政府歡迎大家可以規劃個三天兩夜的屏東小旅行,但也呼籲大家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秋冬防疫專案,在出入公共場所時須配戴口罩,開心出門遊玩也要平安回家。
「原來我的家鄉這麼美」、「在海口村生活這麼久,第一次看到有這麼多人來」,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傳播處表示,2018年首辦第一屆藝術季活動時,收到許多的迴響與回饋,構思能夠凝聚社區情感的活動非常不容易,不只是吸引外地旅客的到來,還需要時間沉澱以及在地民眾的認同與參與,而這些都是對主辦方最大的鼓勵。
今年的活動中,以《逆風旅行Headwind Odyssey》為本屆主題,規劃「氣象電影」、「科幻經典」和「時間旅行」三大主軸,以「喜愛迎風挑戰的旅人」為創作精神,製作裝置藝術、建築、雕塑、音樂、多媒體、攝影、平面設計等不同領域的共計34座藝術品。例如李維睦的「飛魚來了」和「走那飛魚」兩座因風轉動的魚形裝置、李蕢至以沙丘為靈感的大型竹編藝術裝置「風之夢土」,佇立在沙灘上隨風互動、極具詩意!
明年1月2日則安排「海口風市集—藝術小農市集」及音樂會,邀請美秀集團、淺堤、問題總部、U.TA屋塔等樂團演出,以各自的方式詮釋本次藝術季「逆風旅行-科幻旅人」的主題。活動閉幕前最後一個週末(2月27日),則有市集及由劇團─「斜槓青年創作體」以海口社區為戲劇創作主題的社區劇場,帶領觀賞者進入海口港的故事裡;當日也有國際聲響藝術家為落山風藝術季創作的當代實驗聽覺饗宴,為「落山風藝術季」帶來有別傳統的閉幕。
此外,今年藝術季除了藝術裝置及系列動靜態活動外,在活動的基地─車城鄉海口港也同時做了硬體設施的大整修;原先的海口港候船室成了「看海美術館」,這是全台唯一面海的美術館,除保留既有的玻璃帷幕造型外,內部也針對後續的藝術展覽空間作了規劃,屋頂增設的觀景步道更可以一覽中央山脈尾段的山海大景,預期未來將是網美朝聖的拍照打卡地。原本的魚市場則成為待(呆)風樓,讓來往的旅人可以在此休憩、看海、發呆,未來也將配合活動辦理市集活動。
原沙灘旁的公用廁所則化身成「沙灘歇腳站」,在基本公廁外,更增設淋浴功能讓來遊玩的遊客可以簡單梳洗,整體建築外型也配合景觀進行改裝,走上2樓的景觀台就能一覽海景第一排,堪稱是全台最美的公共廁所!
更多活動相關資訊,可上「落山風藝術季」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客 委 會 藝 文 傳播處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26/活動見聞
台南脈動~古城生命力-亮點新風貌
這次行政院新聞傳播處台南產經建設參訪活動,參觀了微晶木環保木材新科技、農漁村社區老人服務據點、青年創業圓夢計畫,還有國定古蹟「祀典武廟」的震後修復。
文/編輯部 圖/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參訪活動首站來到仁德區的微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以技術為導向的材料供應商,擁有獨步全球的TPE發泡加工技術多項專利,所研發的TPE新材料,產品從瑜珈墊到最硬的微晶木;「微晶木(CELLwood)」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環保木材,可以取代森林砍伐,更是零污染;木棧道、家具、浴室踏板、戶外看板、砧板,甚至樂器、單車都能製造,讓人眼界大開。而讓我們感動的是由史董事長發起的「Love&Share CELLwood疼惜獨居老人」公益行動,不僅免費捐贈微晶木給華山獨居老人,更帶著家人及員工一同到弱勢長輩家裝設,並擬定計畫持續擴大,還有10年關懷暨日後產品回收等長期規劃,充分展現了企業回饋社會的正面力量。這些正在持續進行的事務,讓文化古城的生命力展現了更多元的新層次與新風貌。
火紅食品
午後一行人驅車至安平港遊艇碼頭,安平港位於國家歷史風景區內,有著名之開臺天后宮、老街、古堡等知名古蹟,搭船乘風由不同角度欣賞林默娘公園、德陽鑑、水景橋、造橋廠、蚵棚膠筏、紅樹林等景點,配合在地導覽風趣的解說,更深入了解府城的歷史文化典故,再次感動於古都的美好風情。這個搭船遊內海的府城新遊程讓熱度不減的台南又興起另一波新玩法。
遊艇行程之後,緊接著是參觀勞動部「微型創業鳳凰貸款」的成功亮點,振禾食品行--DoGa香酥脆椒,因為新奇美味的火辣辣零嘴創新研發的故事,吸引媒體爭相報導,因而打開知名度,也是行政院青年圓夢網的成功案例。創辦人積極參與各式競賽、更不錯過國內外任何參展機會,很快成為網路排行榜常勝軍,曾榮獲臺南百家好店,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創業講座分享。另外,隔日由勞動部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委外職訓的「果醬男孩」,透過網路行銷拓展知名度,從滯銷到熱賣,甚至大學及國中小都邀約演講及果醬教學,由於時間有限,教學課程變成品嚐水果與果醬的點心時間。
祀典武廟小轉彎
隔天參訪的祀典武廟災後修復計畫,由成大建築系退休的張嘉祥教授擔任解說。南部因0206地震災損嚴重,行政院啟動修復工作。目前維修中的武廟,除了緊急支撐、加固,加強防水設施,鋼纜圍束時也使用彈性防護,維修也依循古法、原建材再利用,讓修繕更完善周延,期使恢復古蹟風貌。
祀典武廟的前身是永曆十九年(1665)鄭經所建之關帝廟。清康熙廿九年改建後格局大致抵定。雍正三年(1725)清廷敕封關帝祖祭三代公爵,並奉旨每年春秋二祭,成為全省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廟內文物豐美,還有多幅名匾,其中以乾隆五十九年楊廷理所題之「大丈夫」之匾最著名。武廟位於台南市中心,是重要的宗教古蹟,其閩南建築結構之美、藝術格局與信仰文物,都值得遊客仔細探索。
祀典武廟曾於大正14年(1925)市區改正計畫中,面臨開路遭拆除的危機。居民發動抗爭後,由「東洋古代美術權威」的總督府技師栗山俊一裁決,做出結論:「赤崁樓是無價之寶、武廟是剛壯的代表、天后宮是溫柔婉約的代表,當然要永久保存…」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祀典武廟,前方道路有個小轉彎的由來。
樹林社區實踐農村再生願景
臺南市七股區樹林社區舊名樹子腳,是個典型農漁村,透過農委會農村再生資源的協助,積極推展農村生活改善、關懷服務、志工培育等社區工作,發揮質樸互助的精神彼此照應,成效相當顯著。值得一提的是全台最早成立且全台唯一的白鶴陣,寶安宮的白鶴陣創於1928年,是配合每三年一科的西港香科而組成,擔任護衛神轎的任務,早年都是庄中的成年男子,近年來人口外移且老化嚴重,目前由多位耆老演出,也期待有年輕一代能繼續傳承。而配合社造又重現江湖的逸樂社,是昔時晚上農閒的音樂聚會,更是康府千歲出巡時的最佳配角。實地參訪,感受長者及志工充滿活力與人情味,對社區的認同感也很高。
七股鹽山深度旅遊
從阡陌縱橫的傳統鹽灘到試管林立的無塵實驗室,臺鹽已經跨越傳統藩籬,發展出新的生技企業方向。七股區具備珍貴的潟湖、鹽田及濕地,也是生態保育的重點區域。致力推動在地觀光的臺鹽,邀請到呼籲保護大地的迷失小熊進駐,加上動態裝置藝術品的展出,以及園區各處的生態裝置藝術,讓遊客邊玩邊找紀念物合影。點一杯臺鹽咖啡、搭乘小火車暢遊鹽田風光,再到生技店內採購美顏保養品,讓旅人身心都豐收。
編按:105年4月12-13日參訪台南地區產經建設活動紀錄
詳見《台灣山岳》126期
客 委 會 藝 文 傳播處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