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今年初發佈的一份研究顯示,封鎖措施造成的壓力,使父母的壓力、沮喪、焦慮暴增,許多人感到難以放鬆、焦躁易怒、絕望、對事物失去興趣、恐懼與擔憂、沒耐性[1]。
家長在面臨生活工作兩頭燒與疫情焦慮,同時還承受長時間和孩子關在家的教養壓力,心力交瘁的情況下,於社群媒體上貼出體罰照片既是取暖也是抒發怨氣,似乎也不用特別嚴肅的看待,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6月25日媒體報導屏東縣社會處統計,今年與去年5月15日至6月20日升級3級警戒期間,兒少保護通報量從275件下降至142件,減少近5成,這是代表兒虐事件減少嗎?
社會處表示,由於過去通報來源學校約占43%、警察占23%、醫療院所占7%,而親友鄰居只占不到1%,當孩子沒有到校,學校無法察覺即無法通報,社區居民間又因為互動與接觸減少,社會處憂慮是否有不少兒少虐待案件黑數藏在家裡沒有被發掘。
【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家暴陳情案件變多】
— 防疫期間親子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
■體罰與兒虐的距離:用管教合理化暴力
在社會處提出憂心警告,呼籲鄰里間多關心鄰家小朋友,一起擔任社會安全網守護者的時候,對比之前的網路「¬罰站照片」蓋貼文大樓,我們不禁要嚴肅提出一項關聯:根據2019年出版的《異常的正常家庭》書中內容(作者為韓國作家金熹暻,曾參與國際兒童救護組織,現為韓國女性家族部副部長):「當大家和整個社會皆認為,父母或養育者體罰孩子在所難免時,對於虐待的敏感度也會降低…在有大約一半社會成員接受可以對特定年齡層、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暴力的社會裡,被視為無關痛癢的體罰會如同毒菇般,茁壯為更趨嚴重的暴力,沒有任何遏止的方法。」作者語重心長表示,體罰跟兒虐的距離並不遠。
日前台中一名遭重摔27次的7歲柔道男童於6月30日傳出不治,各界悲痛,這些都是以管教或訓練為名,由輕而重變得不可挽回,那條碰觸孩子身體的線必須畫下,這是對權勢下的弱勢者必要的保護,他們身體弱勢,表達弱勢,心理上更是恐懼威權。
➤「世界上大部分的虐童事件均是一般人偶發性的體罰失控造成的結果,而非極度不正常的人蓄意行使的暴力。」[2]
■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家暴陳情案件變多
全國疫情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停課,學生通通在家遠距教學,沒想到親子多了時間相處,關係卻變得緊張,讓平常實施愛的教育的家長,都開始體罰了。
縣議員張雪如表示,疫情警戒間一般陳情減少,不過家暴陳情案件卻變多,而且還是兒童家暴,近一個月就有4起,陳情對象為國小3年級到5年級男女生都有,一位小五男童表示,玩電動太久被爸爸用衣架打了3下,覺得被家暴,所以打來服務處陳情,一位小四女童說,因為遲了10分鐘開電腦上課,就被媽媽打耳光,她覺得媽媽平時都不體罰,怎麼突然打巴掌,覺得被家暴了。
張雪如說,原來男童父母因疫情失業在家,父母多次因為他玩遊戲太久不寫功課斥責,最後爸爸受不了,拿起衣架對他體罰,他訝異平常都不會這樣,想到曾經上過反家暴演講,出現拿衣架打人畫面,所以看到爸爸拿衣架打人,就認為是家暴。
而小女童家父母工作正常,但常三催四請要女兒起床上課,最後疑似情緒失控才打耳光,而女童想到家暴畫面最常出現的就是打巴掌,覺得委屈才跟她陳情,不過也說,媽媽最後有跟她道歉。
張雪如表示,不過了解後,這4起案件體罰程度尚輕,也非常態施暴等,學童們也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才被懲罰,都能體諒父母,也承諾會好好在家上課。她指出,疫情警戒期間,本應是親子相處最多最好的時機,可是教育、經濟等問題,易讓家長情緒起伏不定。
➤建議家長可跟子女一起做家事、烤蛋糕或是玩桌遊等互動遊戲,來增進親子關係。[3]
■新冠肺炎下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
一場突如其來的傳染病不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步調,更悄悄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樣貌。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升溫,愈來愈多公司採取遠端上班制度、社交聚會、公開活動陸續取消,出國工作、讀書的年輕人紛紛回台。一家人齊聚的時間變長,摩擦和衝突卻也增加了。
「享開心身心診所黃惠琪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壓力,是全面性、不分世代的。一來,疫情天天都有變化,大家要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也得時時留意健康狀況,任何身體不適都可能造成自己或家人的恐慌。另一方面,疫情衝擊下,也讓許多人擔心工作受影響,收入可能減少、求職更加困難等。
每個人壓力都不小,卻又不得不關在家裡長時間共處。即使是一點小事,都可能變成衝突的導火線。針對特殊時期的家人相處模式,她提出幾點建議:
1. 劃分空間用途,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時間」
隨著孩子長大成人,年輕世代本就更重視隱私。加上在疫情期間,很多上班族開始在家辦公,需要不被打擾的獨立空間。醫師建議,如果家中的空間有限、無法做到「每人一間房」,不如制訂時間表,分配空間在不同時段的用途。例如,客廳早上是長輩看電視專用、下午孩子可在此安靜工作,晚上才是全家人共餐的時間。
美國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也建議,如果家中不只一個人需要遠端工作,大家每天早上可先確認彼此的行程,確保你們不會相互干擾。
2. 約法三章,家事不只是父母的責任
疫情期間,不少父母會為了兒女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例如幫忙顧孫子、為全家人採買、煮飯、洗好幾人份的衣服、多倒幾次垃圾等,「孩子本來已經獨立了,現在又回來跟爸媽討救兵,確實讓他們比較辛苦。」
黃惠琪醫師也指出,過往的家務分工往往是家庭成員權力角力下「不成文的默契」。像是爸爸要聽媽媽的、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就由吵輸的人去做。趁著所有人都在家,這段時間正好能讓大家約法三章,討論合理的家務分工方式。
3. 健康是個好話題,創造自然的親子互動
有趣的是,在這波疫情當中,很多50後世代的爸媽累歸累,卻也因為能被孩子依賴而感到欣慰。不少人到了50、60歲,工作屆臨退休、子女都獨立搬出家中。卸下職場和家庭的重擔,反而讓人感覺無所適從,好像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樣的擔憂也促使他們頻頻詢問孩子:「我還可以為你做什麼?」
她認為,藉著這次機會,父母可以學會肯定自己,放下「不被需要」的恐懼。孩子雖然大了,但父母的協助和生活智慧仍幫得上忙。平常怕被嫌嘮叨、不知該怎麼和孩子聊天,這波疫情也剛好創造許多話題,討論買口罩的方法、關心彼此的身體狀況、一起檢查家中的酒精存量,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比起詢問孩子心情如何,現在關心他們的身體更容易創造對話。」黃惠琪指出,人有時候很難向他人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心情。但以健康為引子,家人之間可以自然地關心彼此。像是防疫期間該採買哪些物資、怎麼吃才能增強免疫力、彼此喜歡吃什麼等,對話輕鬆又不尷尬。
4. 做全家人都喜歡的事,紓壓又能增進感情
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正好適合家人一起發展共同興趣。喜歡靜態活動的人,可以嘗試學習烹飪、在陽台種香草、多肉植物、用精油幫彼此按摩等。不只紓壓療癒,還可以造福家人[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天下雜誌)「在家防疫你吼過小孩了嗎 爸媽如何不崩潰?」: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948
[2](蘋果新聞網「從罰站照到柔道男童離世 疫情下顯露的兒虐隱憂」: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701/JVL4OZPSRZCCLDBZCEGRBYECFA/
[3](自由時報)「家長防疫火氣大,兒童陳情家暴變多」: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591814
[4](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在家時間變長,易互看不順眼?新冠肺炎下親子共處的4個技巧」: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17840
➤➤照片
[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社會及家庭署 #兒虐 #體罰 #虐童 #家暴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天下雜誌
蘋果新聞網
自由時報
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家務分工統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早上,我跟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TPEA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AETU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以及我的好同事林淑芬、洪申翰 Sun-Han、 立法委員 莊競程,一起參加由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舉辦的「給我彈性育嬰假:讓『請育嬰假』成為『做爸爸』的標配」線上記者會。
事實上,婦女團體十多年前,就開始推動父親參與育兒,不只是為了對抗少子化的危機、也是為了在職場雇用、家庭照顧工作上。無論照顧小孩是負擔,還是美好的禮物,不分性別的家長都應該共同參與。
現在,男性參與育兒,已經成為化解少子女化的解方。
2019年聯合國報告指出,台灣長期處在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就是「育兒與家務強烈性別分工不均」。男性參與育兒,正是少子化的重要解方之一。
從勞動部統計資料看台灣現況,自2011年至今,請領育嬰留停津貼的人數雖然大幅提升,從20萬提高到41萬,但是男女請領的比例持續保持懸殊。過去十年,請領育嬰留停津貼的人數,平均有八成以上都是女性。男性請領比例持續低於兩成。
更仔細的看,男性請領育嬰留停津貼的比例,2011年是17.39%,2020年則是18.69%,十年來,只有百分之一點三的成長。
反觀國際,在育嬰假以及育嬰津貼的設計上,瑞典的制度常被認為是最理想的狀態。2017年,瑞典父親請育嬰假的比例是28%、接近三成,但是瑞典政府仍不滿意,持續以請育嬰假男女比1:1為目標在努力。
台灣的現況若是沒有改變,依照十年成長百分之一的速度,我們需要花一百年,才能跟上瑞典現在的水平;若是要達到男女請育嬰假1:1的比例,則需要花三百年。
【若沒有政策誘因 現況不會改變】
男性要請假育兒,無論在職場、在社會上都會面臨許多壓力,像是薪水可能比較高、請假會影響家中經濟,或是對男性不善育兒、照顧的性別刻板印象、甚至親友的眼光、同儕的壓力等。
即便有各種政策鼓勵生育,但若是現今的職場、社會,缺乏相對應的支持,男性即便願意,仍然難以運用現有制度,承擔家庭照顧責任,甚至享有親密育兒的權利。
【跟上國際趨勢 建立有薪且彈性的育嬰假制度】
我們在制度上,應該建立更強力的誘因、更彈性好用的育嬰假及育嬰津貼制度。由政府帶頭,從制度面解決父親請育嬰假帶來的壓力。漸漸的,在社會與文化上才能帶來影響;讓爸爸們也享有親密育兒的權利,能親手抱小孩,跟孩子一起長大!
從國際經驗出發,可發現有薪且彈性的育兒假、親職假制度,早已成為趨勢。例如:
🇩🇰丹麥:每位孩子家長享有 8 - 13 週有薪育兒假,小孩9歲前家長皆可請假。
🇦🇺澳洲:每位孩子一歲前,家長享有 12 週連續的有薪親
職假,兩歲前有 4 週彈性親職假可運用。
🇸🇪瑞典:每位孩子家長共有480天有薪親職假,從2014年出生的孩子起,親職假在小孩12歲前都能使用,並且請假單位可以小時計算。
【提出法案 建構平等育兒的環境】
我前幾個會期已經提出 #性別工作平等法 及 #就業保險法 的修法草案,都已通過一讀。內容包含:將育嬰假改為 #育兒假,延長至小孩 #五歲前 皆可請;育嬰留停津貼提高到 #九成薪,收養家長也可請領; #更完整的請假制度(陪產檢假、陪產暨親職假、有薪家庭照顧假)等。
友善育兒職場不只為了女性,單親家庭、同志家長一樣有需求。照顧不只是單方的責任,我們必須建立更完整的制度,創造伴侶也能安心育兒的環境。下個會期,我會持續努力推動修法,突破現有制度,建立更彈性、更好用的育兒假及照顧假。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家務分工統計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媽不是超人!過一個有勞動意識的母親節』
今天是母親節,有人搶訂高檔餐廳、有的人早早買好了禮物、也有人選擇到戶外兜風,好多朋友為了這一天精心準備一切,想要讓家裡無論是老媽還是老婆,過一個開心、#不用勞動 的母親節。作為三個小孩的媽媽以及政治工作者,我當然期待身邊家人與朋友體貼辛勞,多多幫忙,完成我生活與工作上的諸多任務。
但是!!!拜託~媽媽議員怎麼可能有假期?光煩惱三個好動的男孩子,還有接不完的選服電話,縱使我 #勤練深蹲、三餐營養健康,我終究 #不是超人,仍然經常氣喘吁吁。
在母親節的這天,我要呼籲各位正視媽媽角色的各種困境,為改善婦女勞動環境的長遠目標努力。
・職場女性的同工不同酬
根據最新統計(2019),相同工作條件的職場女性僅有男性薪資的86%;若把差異換算成天數,女性要多工作52天,才可以達到男性的平均年薪。
而這樣的狀況,在新竹地區也相當明顯。由於跨國公司眾多,新竹市的勞工有很高比例會有出差、外派等需求,然而根據多份報告指出,主管派用女性出差外派的偏好較低,因為在家庭包袱考量下,最終得到外派以及相應獎金機會的多以男性居多。
・職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仍在
除面臨家庭包袱的局限之外,性別氣質的刻板印象,也使得上司在派用外務、管理職以及升遷時,女性勞工的發展受到限制。
2019年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曾統計,以銀行業為例,男女比約為4比6,但擔任主管職的性別比,卻落得男比女8比2的狀況,性別在升遷機會的緊箍咒仍然顯著,這些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現象,以工資和職位的形式,壓縮了女性的社會流動機會。
・家務勞動中的隱形工時
四十年前,台灣女性參與勞動的比率約為30%,二十年前這個數據達到了40%,而今天,女性總體勞動參與率已經超過50%。分齡而言,2019年參與勞動比例最高的族群,是25-44歲女性,高達83.1%,緊接著是45-49歲的74.8%與50-54歲的61.5%。
根據前述統計,#生育年齡的女性剛好與就業黃金期完全重疊,許多媽媽白天上班,下班還要花很多時間育兒。事實上,上週勞動節時,我提出過女性 #被忽略的隱形工時 問題,根據2016年的統計,女性下班平均投入家務勞動長達3個半小時,比男性平均1小時整整高出兩倍多,加上職場中「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普遍,女性勞動力的產值被嚴重低估。
・道德綑綁的女性責任仍縈繞家庭生活
更糟糕的是,無論全職家庭主婦還是職場女性,家務勞動包含育兒、打掃到服侍公婆的分工與支出,經常引起夫妻爭端甚至演變成為婆媳問題。很多傳統家庭仍把女性在家中的勞力貢獻劃入配偶的義務中,往往期待女性負擔下班後家庭內的一切。
女性並不是超人,過量的勞務與心理負擔,也造成了女性的精神問題。根據統計,台灣目前150萬憂鬱症人口中,有將近百萬為女性,雖然導致憂鬱症的因素很多,但確實,社會壓力困擾著女性,職業婦女絕對沒有缺席。
・是媽媽、是勞工,不是超人
長久以來,「我的媽媽很偉大」、「我的媽媽很厲害」、「我媽媽都不會累」甚至是「我媽媽是超人」的修辭,縈繞在好多強調女力與母職的場域中。作為職業婦女,我只能嘆一口氣,因為平平是肉做的身體,女性彷彿一出生就被賦予了 #當超人 的期待,一有閃失,不僅可能會有來自於伴侶的責怪,甚至還會有來自傳統社會「未盡母責」的抨擊。
在2021年、性別工作平等法(2002)上路將近二十年的今天,也許,職場中的性別差異略有好轉,但身為女性,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家庭的壓力仍然顯著,希望透過今天的短文,邀請各位重視媽媽們的勞動權利,讓家庭內也被平權的光照亮。
我是李妍慧,我是媽媽也是職業婦女,我跟螢幕前的每一個你/妳一樣,期待更好的勞動條件,更平等的女性處境。願全天下的母親天天開心、勞動平權日日推進,母親節快樂!❤
家務分工統計 在 宜蘭縣婦女暨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 的推薦與評價
跟大家分享一很讚的活動喔 倡議家務分工網路宣導活動來囉❤ -------------內文 ... 院主計總處「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顯示,15至64歲已婚女性料理家務 ... ... <看更多>
家務分工統計 在 結婚後,男人為女人增加每週7小時的家事量!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家務分工,家事分工,男女分工,家事量,家庭勞動 ... 在研究分析中指出,在1976 年後的家事分工中,男性做的家事量有顯著上升,從1976 年統計的平均每週6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