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
敬那個即便百孔千瘡歷經滄桑
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強顏遊走著
有一種孤獨是內心深處的沈默
所謂疤痕是怎麼也抹不去的傷
無聲煙硝時間的良藥不再管用
歲月的長河並沒有將悲催帶走
時間的年輪加深了故事的濃烈
有故事的人他不是失足
有疤痕的人他不是囚犯
只是一個曾經不顧一切
願冒著遍體鱗傷的可能
轟轟烈烈忠於自我
是啊.........
放膽的人才算真正活過
不完美中尋找獨特自我魅力
綻放只屬於自我靈魂的香氣
枷鎖不只是枷鎖
是有故事的靈魂
不因一次的失足
遺忘走路的美好
帶著經典走下去
精彩明亮且清晰
總在經歷過撕心裂肺的傷
才會更明白喪心後的芬芳
一輩子有幾個懂你的欲言又止
一輩子有幾個懂你的言外之意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最後分享一段網路文章
無論你遇見誰
她(他)都是你(妳)生命該出現的人
所以我也相信:「無論我走到哪裡,那都是我該去的地方,經歷一些我該經歷的事,遇見我該遇見的人。」
不論你願不願意承認
一生愛過的大部分人
都會從陌生變得熟悉、又再從熟悉變得陌生
漸漸的....
打動我們的不再是那句「我愛你」
而是一句「我陪你」
愛情不是終點,陪伴才是歸宿
#在記事本放很久沒發
#我好像沒有什麼故事
#但是我是很有事的
#你不知道敏感的人很辛苦
#被偷拍
————————————-
IG👉🏻 inyourheart_www
文章👉🏻 https://medium.com/@ellalin_1017
寂滅為樂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經解說》
世間萬象,沒有什麼可以永恆不變。
一切都有因,和後來的環境,條件配合變化,產生了果。
這種因緣條件構成的無常變遷,才是我們的人生實相。
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作考慮,希望對我有利的好事長存,壞事最好唔關我事。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期望,永遠不會如願,所以,便生出了人間多苦了。
佛教是追求離苦得樂的宗教,自兩晉時期,傳入中土,和儒家道家學說,自然融合,我們講的中華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揉合而成。
佛,是「覺者」的稱謂。眾生迷,他獨醒,所以,他便是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中國最受歡迎的佛學經典。
全經只有二百六十字,但文字優雅,涵蓋萬千,是佛陀教導我們調御自己的心,達到離苦得樂境界的方法。
歷代無數文學家,書法家,帝王名相,都有抄誦《心經》的習慣。華人世界,很多人將《心經》融入日常生活中,作為調伏心情的方法。
今日香港,彷如煉獄。日日被打,血濺街頭,被捕後遭百般凌辱的年輕人苦,為人父母的何嘗不苦?
有夢的,求仁得仁尚且苦;無夢的,行屍走肉,吃喝玩樂,本來醉生夢死的,今日逼他面對人生實相,也覺得香港很苦。
被打的苦,作惡的何嘗不苦?警察從此經過太子站,都會覺得有在他背後吹氣,涼涼的……鬼,已經在遊魂,在警察心中,埋下太子831的魂魄。
佛學名相眾多,不是佛教行人,初接觸經論,會目花迷惑。今日試試不著名相,只用普通語言,解說《心經》,希望幫到大家,在火宅之中,有一刻清涼。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中土無人不識。《心經》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以,很多人誤會,《心經》是觀音菩薩,對舍利佛說法。其實,我們目前讀到的佛經,大都是佛陀對弟子說法的記錄。
一開始,佛說:
當初,有一位善於思考存在意義的修行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他對於人,到底應如何自處,作最深最深層次的思考。
照見五蘊皆空。
他發現,人根據外在環境,和內在自我的意識交流,透過自己的感官,去察覺外在世界,造成身心的苦樂悲歡,其實是錯的。
因為外在情境會因不同原因在萬變,自己的內在主觀也因人的想法又隨時在變。
在變化的情境裡,無具體不變的實體,也沒有不變的現象存在。
度一切苦厄。
只要我們不再執著有一個不變的內在自我,和外面不斷變化的外境互動。當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時,痛苦、煩惱,就自然消失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原為婆羅門智者。有日,他聽到佛陀言教: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大受感動,帶領二百弟子,和目犍連,一起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座下。
佛陀對舍利弗說:
我們遇到一切具體現象,其實只是一時因緣聚合,只是短暫情境,是無實現象。而無實現象,又是一時短暫情境,是互為因果的相同東西。
進一步說,有形現象,來自無形變化;無形變化又會轉變成有形現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思想上也是如此,我們所看到的情境好壞,來自我們當時的主觀想法;而我們的主觀想法,決定自己所認為的情境好壞。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弗啊,萬物萬象的根本,只是因緣和合而生,隨時變化,並無常性,是緣起緣滅的空相。
一切眼前情境,稱為諸法。
只是瞬時變化的無實現象,稱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任何際遇,只是一生人整體的瞬間切片,這些切片連起來便是你的一生。如果抱住這種觀念,生命中任何際遇,便無所謂的好、壞;淨、垢;增、減的差別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看,短暫一生,與整體宇宙的關係。在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沒有不變的現實存在。
構成我們心、識、意志、觀念、想法的,也隨時在變。我們感受當下,不能以過去的經驗來評價。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身體,用六個器官,接收外界六塵信息。既然所謂的現象,只是一時的因緣和合,變化短暫,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要沒有那個「我」參與變化,無法,無分別,無內根感官,無外塵情境,我與萬象融而為一,便無有差別。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
貪著萬境,能成惡業。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眼前情境沒有順遂,內心便沒有愛憎分別。
只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苦便無從產生,自然就無「苦」需要消除。
沒有無明,就沒有消除無明的需要,也就不會產生後續的十二因緣次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沒有聚成苦的緣起,苦便無從產生,無從消失。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人生多苦,先要找出苦的原因,再想辦法消除痛苦,再追求一個無我無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
當瞭解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融入生死交替的過程,就不見生老病死為苦,也就無所謂的苦集滅道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雖無所得,一個修行者而言,只是回復原有:本來如此。
修習解說之道,朝向彼岸的修行者,他們根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修行方法……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內心便不會有任何牽掛,因而產生的任何障礙;當內心全無障礙,便沒有任何怖畏恐懼了。遠離以無常為有常,以苦為樂的追煩惱追求。到達清靜自在的境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覺者,佛,他們都是依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解脫方法”,來了解生命究竟實相的,因而得以大徹大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這部用智慧到彼岸,照見實相的智慧,幫眾生由痛苦此岸,過渡到清靜彼岸的方法,是大神力的呪,是大放光明的呪,是至高無上的呪,是無與倫比的呪,能解除一切痛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 揭諦,
波羅 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然而,什麼才是“智慧渡彼岸”的呪語呢?
般若波羅蜜多的呪語是這樣的,
去吧! 去吧!
到彼岸去吧!
大家都到彼岸去吧!
覺悟吧!
https://youtu.be/vrIj-pElq_k
寂滅為樂 在 水晶姐命理工作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尊敬的師父聖嚴法師,我已於2007年時皈依聖嚴法師,對於聖嚴師父的教誨不時在我心裡想起。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信女常請合十》
【聖嚴師父遺囑】
一、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法鼓山 創辦人 聖嚴 (1930-2009)
中華民國九十八(二○○九)年
感恩大家,可留言-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