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擷取自 鳴人堂 〈上命下不從:打破警界潛規則的勇氣,與遲來的正義〉:http://bit.ly/2XZwYDk
本粉專與我的個人社群軟體收到一些警職人員來訊與留言討論,告知我們〈上命下不從〉這篇文章,在這一週於警界獲得意料之外的關注,也有為數不少的高層主管表示認同文中幾位主角員警的作為,有主管在會議場合提及,也有通傳在整個單位轉發。
我從來都不需要「點閱率」,因為這並不會讓我增加額外收入,鳴人堂有其嚴格的審稿與專業的編輯校對機制,每篇文章的稿費也是固定的,稿費對我而言也不是重點,(只要有留學經驗的同學都知道,寫稿其實必須付出很多精力,也無法支撐我的國外留學生活)。
寫作對我而言,只是期許自己在法律領域的論文與報告之外,嘗試以普及文學的寫作手法,來進行理想的持續呼籲而已。
我想要從以下幾個面向來談一下這篇文章引發的一些後續現象以及個人想法:
1. 執法者的價值:
有警職人員跟我說,這篇文章讓幾位抗命員警的行為在警界「爆紅」,「比什麼績效戰神、績優員警拍帥哥美女照還要更加勵志」。
這篇文章在警界的意外關注,我認為意義不是點閱率、也不是我的寫作文筆,而是內文中的幾個主角--多數人內心那方良善之地都認為,公務員不應該服從違法的命令--因此將「拒絕違法命令」當成值得轉傳稱頌的「美德」。
這更證明了 #每個人內心都有理想的火花存在,只是在醬缸中,習慣了臭氣,就忘記了初心。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來,拜某個大警官和他的子弟兵之賜,綜藝化與廣告化的「愛與鐵血」大戲、績效與獎金、帥哥美女牌的看板彷彿成為警界追求的「榮譽」,很多默默付出、不敢違法也不敢譁眾取寵的隊長、小隊長、偵查佐、派出所所長與警員等感到忿忿不平——難道只有拿命來爭功獎和作秀才是執法者的價值嗎?
在這篇文章後,我希望大家想想:為什麼有不少警官和員警告訴我,這個平鋪直敘、沒有聳動標題的文章,比帥哥美女照片、獎金、績效還要「勵志」?為什麼有(副)分局長發訊息給我,說要分享?
這是不是正呼應我之前講的,人活著總有比權力慾望與金錢富貴更重要的目的,警察不是像追求胡蘿蔔(績效獎金)的兔子?
2. 依法,才是大家內心良善之地認為的「美德」:
打從前年7月底執行那件斬手騙票案、到去年我將新北6位「騙票」員警起訴後,警界有一些對我不滿的聲浪,甚至還有警官跑去跟我的指導教授罵我(殊不知,他們這點反而會讓學術界的學者、研究生感到無言),
但就我所知,警界內部意見是分歧的,有不少警職人員告訴我:「多數人都知道對錯啦,也知道檢察官的職責,只是在那個體系內,我們的教育就是『警察就要挺警察』。」
在新北地院 #斬手騙票有罪判決 、 #中和FIFA踹頭案、 #三重拳擊毆打嫌疑人、 #萬華拳擊足球綜藝逮捕術案 後,這幾個月,我和幾位朋友在這個粉專、個人臉書都有進行一系列的討論,鳴人堂除了一系列的文稿外,「鳴人放送」有一期也邀我遠距連線討論這個話題:〈中和警「踹頭」爭議:私刑或正義?讚聲下的法治國危機 ft. 吳忻穎〉:https://bit.ly/3ajvLvW
而這個網路廣播節目並沒有酬勞,臉書發文除了得罪人外,也沒有任何好處,但我樂於探討這樣的議題,為什麼?
因為我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也願意相信在權力與現實中迷失的人們,內心存在一方保留初衷之地。
為什麼我敢罵?也想罵?因為 #還有期待。如果有一天,我懶得罵我國的政治現狀、批判檢察體系、警察體系、扭曲的「檢警關係」文化時,那就代表我對於這些公務體系的腐敗澈底失望,不再抱持任何可以走向與理論合致之路的期待。
但為什麼我還是想罵、還是有期待?
如今,大家應該重新思考一下:當自己在喊「體系中的無奈」時,為什麼有人做得到抗命不服從、在司法程序中當證人說實話?為什麼有人做得到把官位與前途視若無物?
當然,我不是說丟出辭呈(我知道自己是「任性」的,不過我向來隨心所欲慣了,何況檢察官這工作對我而言也從來都不是我所在乎的),而是說公務員擁有的保障比其他私人企業多得多了,到底在怕什麼?
一個人一生需要的金錢與物質是有限的,到底是在貪圖什麼?
3. 司法文書其實也是史官之筆
也有學長感嘆:「沒想到向來不被媒體重視的認罪給緩刑的一審審查庭判決,竟然有這樣堪稱典範的故事。」
審查庭案量大,都是認罪且事證明確的判決,在如今排山倒海的訴訟洪潮(Verfahrensflut)下,既然被告坦承,法院就不會針對細節做推敲琢磨與描述,所以這個判決當然不會鉅細靡遺探討派出所副所長違法命令、員警抗命的詳盡過程。
但其實大家仔細看一審判決中的兩段文字:
「無視 #同仁勸阻與法律規定,#恣意下令 員警逮捕告訴人」、「違反 #公務員應依法行政之準則,致使 #公權力蒙羞」。
只要了解警界那套階層、僵化上命下從文化的人都知道,「勸阻」絕對不會是由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下對上的作為,所以很明顯,這件案件的背後,是有下屬的「勸阻」。
而事實欄中,逮捕通知書為什麼不是基層員警蓋章,而是副所長自己蓋章?這也很清楚可以琢磨出端倪。
當然,這篇文章的素材除了從判決中琢磨外,也是有各方消息來源的求證,但是整篇文章所提到的內容,都可以與判決中那幾段看似輕描淡寫的文句做呼應。
刑事判決,除了是司法對於違反刑事法事實的確認以及國家刑罰權的彰顯外,在這種案件,也是對於國家公務員「依法行使公權力」的宣示。此外,何嘗不是一種「史官之筆」?
此外,更要提醒的是,檢方體系中有一派的教育是「書類不重要」,這種說法不算錯,對偵查檢察官而言,比起字句的精雕細琢,證據與事實的鞏固最重要。
然而,檢察官也應該注意到,所有司法文書與卷宗,除了代表的是刑事訴訟的活動過程外,也是歷史紀錄。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檢察體系的那套階級制(Hierarchie)的各類指令,特別是像那種阻擋書類、不給起訴、衝去檢察官辦公室要求「聲押」的可疑「指令」,應該貫徹法律的要求,以書面行使的原因——高檢署、地檢署檢察長、(襄閱)主任檢察官掌握了權力,那就要能經得起 #史官之筆 的考驗。
你敢做、檢察署就敢將你的命令內容記錄存檔、司法文書就敢寫、司法人員就敢依法偵查與判決、媒體與法律人更敢報導與評論——這才是對於當代公務人員的最大警惕。
你得到了一世的榮華,但人的壽命與權力終有窮盡,在你下台或身死後,將遭受永恆的罵名。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寫作手法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好書分享:推理懸疑小說《惡母》】
「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惡意,一步步邁向毀滅性結局。」
從第三則短篇起,像注視影片進度條般,我不自覺忖度著左手剩餘頁數,心跳擊鼓似地快了起來。欲盡快得知結局,又不想太早迎接答案,衝突思緒於腦中翻騰,閱讀最後幾頁甚至像一錘錘刻印在石碑上那樣謹慎、仔細,衝擊真相亦一錘錘敲打著右太陽穴,自眼底深處翻攪起陣陣偏頭痛,不舒適餘味將我捲入巨大黑色漩渦。假如此時旁白跳出《櫻桃小丸子》中「友藏心の俳句」,大概是:「惡母,與書頁大戰三百回合,滿心傷痕。」(好啦!我知道這俳句很糟)(人家是松尾芭蕉,本螺是爛尾香蕉)
相較湊佳苗的《惡毒女兒.聖潔母親》,本書同樣以母親為主題,然重點不在於母女情結及親子教養,而是「媽媽友」(ママ友)間之修羅場,誠如知名書評家藤田香織所言「女人們的算計、偽善、忌妒及憎恨,全都在春口裕子的筆下赤裸現形。」較之直白的血腥暴力,書中詭譎難測、暗潮起伏之狡詐人心,更讓讀者不寒而慄。閱畢全書後,我大概看了五百遍小賈斯汀的裸照,還列印、裱框,掛在牆上,才平靜些許(以毒攻毒)(喂喂喂)。
全書以一輩子都在水逆期的女人:岸谷奈江為主要視角,敘述九年來糾結於周遭之錯綜複雜人脈關係及波瀾起伏的事件,開頭以一樁驚天動地、令人髮指的媽媽友霸凌案揭開序幕,牢牢抓住讀者視線。然而,隨故事發展,你會慢慢推翻最初成見,困惑孰為真?孰為假?何為善?何為惡?並開始懷疑人生。
初看輕淺之文字越讀越有味道,春口裕子的敘事手法別出心裁且具致命吸引力,例如每章要角皆攜有別具寓意之主要象徵物,反覆出現以加強讀者印象:花朵般輕飄飄的雪紡百褶裙暗喻坂田廣美難以看透、捉摸不定的真心;隨身攜帶的鮮紅色托特包代表新山瞳潛藏之危險性及強烈攻擊性;青山貴理子無論怎麼變換穿搭,其中必定有白色衣物,如筆挺白色襯衫、純白領子的藏青色洋裝,暗指其潔癖、神經質性格。而主角岸谷奈江的象徵物是平凡無奇的橡果子時鐘,隨指針轉移、時間流淌,隨波逐流地過活。
作者以高度寫作技巧構築六章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首尾呼應之完整長篇,時間線交互穿插,每章先呈現不可逆之慘劇畫面,其後逐步抽絲剝繭釐清謎團。前五章故事鋪敘細密線索與伏筆,至末尾,方知之前不過是一道道開胃菜,層次豐富的主菜如今才端到你眼前,細細品味吧~離去前別忘記用顫抖的手心甘情願掏出皮夾買單。
對個人而言,《惡母》中所謂的「被害者」與「加害者」皆為相對性、流動性,該立場隨時可能在一念之間調轉,故事中沒有平板的好人/壞人形象,每個人表面上都打著正義旗幟,實際則為了一己私慾達成目的。且作者細膩入微的筆觸直戳人心,我甚而無法譴責角色們的「惡」。你是否曾在群組聊天後,又私聊批評某位群組成員?你是否在小團體講過他人閒言閒語?你是否曾為了立身之地、棲身之所,假裝認同某些無法認可的言論?沉默也是一種表態。我們與「惡」的距離沒那麼遠,差別僅在於是否不小心突破了那條界限,抑或你早已越線卻(假裝)不自知。
這句問候有點晚了,歡迎來到充滿純粹惡意的成人世界。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惡母》,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最難以原諒的「惡」是什麼?
例如:『《惡母》:我無法原諒親近的人說謊,破壞彼此間的信任(拿刀)。』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9/10/26(六)晚上十一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者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19/10/27(日)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惡母 #春口裕子 #尖端 #懸疑推理 #心理驚悚 #女性內心世界 #日本文學
★博客來獨家書衣版:http://bit.ly/33SHDCo
★誠品獨家書衣版:http://bit.ly/2pJkFig
★尖端網路書店:http://bit.ly/2N6sWFj
★金石堂:http://bit.ly/35X8Q95
★讀冊:http://bit.ly/32EGDlo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寫作手法 在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品三則(自由時報副刊專欄)
王丹
一. 關於欲望:
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欲望,為了欲望我們忙忙碌碌,於是有的時候很想切斷這些欲望,希望自己可以寧靜下來。這通常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即使是聖賢之輩也很難去除欲望。有人想過為甚麼嗎?有,那就是哲學家拉康。他曾經指出:人類欲望的問題在於,這些欲望都是“大寫的他者的欲望”,包括了對他者的渴望,渴望被他者所渴望,以及,渴望他者渴望的東西。拉康到底是哲學家,具備高度的綜合認知的能力,他的三點概括的確包括了大部分的欲望。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其實欲望難以切割,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情感滿足,是建立在“他者”的基礎上的。因為“他者“是我們很難改變的,所以欲望也就很難切斷。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也就找到了減少欲望的一個可行的方法,那就是:回到自己。不以“他者”作為衡量我們的生活的標準,我們就可以減少很多的欲望。
二. 關於世界3:
英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曾經對我們生活和面對的世界做過一個很獨到的區分。他認為我們實際上是生活在三個世界中:第一個就是自然世界,這當然包括環境,關係,權力,食物等物質性的世界;第二個是精神世界,他指的是情緒,感情,愛,友誼等等;而第三個世界,也就是“世界3”,簡單說,就是知識。波普認為,人類無往而不在這三個世界的網羅之中。在這三個世界中,自然的世界人類一直致力於改變,但是過於強力的改變就是干預,有的時候會引起反彈性的自然災難,現在我們才認識到,與自然的世界,還是和諧相處的好;精神世界則屬於“靈”的部分,這個世界虛無縹緲,難以捉摸,更無法以物質性的手法加以改變,就像我們通常是被自己的情緒左右,而很少能真正左右自己的情緒一樣;因而,只有一個世界,是我們真正可以發揮能動性的地方,那就是知識的世界。只要我們堅持閱讀和思考,這個世界就可以持續擴張,而一個擴張的世界總是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豐富體驗。“世界3”,才是我們的一生中,最應當戮力經營的地方。
三. 關於想像:
《暗店街》的作者,法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滿神秘幽暗的氣息,他筆下的巴黎像一幅掛在牆角的油畫。如果你以為他的小說都是生活經驗的積累成果,那就錯了。他有曾經談到過自己是如何開始寫作的,聽起來非常離奇而有趣。他說:“是在翻閱那些巴黎的老電話薄的時候,我產生了最初的寫作欲望。我要做的就是在電話薄上幾十萬的姓名裏用鉛筆劃出一個陌生人的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然後去想像他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原來,很多的精彩的故事,就是這樣想像出來的。一個好的作家,要具備豐富的想像的能力,這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屬於天賦的範疇。我們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張貴興的《群像》,王小波的《唐人秘傳故事》都領略過這樣的想像能力。在我看來,這是文學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因為這樣的想像,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活範圍之外,開拓更大的空間,讓我們通過閱讀看得更多,更遠,更有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