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怎麼學」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 -- 談國教資訊教育走向】
這幾天 蘇文鈺 兄跟 洪士灝 學長對於 107 資訊教育課綱還有運算思維,寫了文章探討,當中有很精闢的討論。也有朋友提到不知道我對這件事的看法為何。我昨天似乎只在發廢文談寶可夢,其實我一直在構思這文章。
我對資訊教育的看法,一直是如同我幾個月前這篇文章「學程式者,能成麒麟之才?」所說的,我們教孩子程式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學會寫程式,而是希望透過「學程式」這件事情,去訓練台灣孩子在傳統學科比較難訓練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找資源自學的能力等等。
觀諸各國對於孩子的程式教育規劃,各國都很重視所謂的運算思維。運算思維就如文鈺兄所說的,是系統化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但重點是,運算思維是一種思維,而思維的建立不該是用教的!應該是要透過不斷的體驗、不斷的實作,才能在過程中慢慢引導孩子建立這種思維模式。
我個人沒有參與資訊教育課綱的制定,我相信參與制定課綱專家們在擬定課綱過程,有其專業。可是目前讓人憂心的是,我們看到政府在制定資訊教育課綱時,雖然強調運算思維和程式教育的重要,但到底打算怎麼教、用什麼方式教,我們並沒看到一個清楚的輪廓。我們只看到資訊教育課綱被訂好了,孩子們被規定要學這、要學那;我們看到大家似乎只在乎訂定孩子該「教什麼、學什麼」,卻忽略了「怎麼教、怎麼學」的重要!
台灣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有不少人似乎都覺得只要課綱訂好了,出版社就會開始出課本、教師手冊,老師們拿著教師手冊就可以開始教課綱內所規定要學的內容了。
這種思考實在太天真了。
文鈺兄之所以對課綱內容感到焦慮,我想是跟我有類似的原因:我們各自都在偏鄉、實驗教育團體,實際在帶孩子做程式教育。我們有很多第一手的觀察,而這些觀察是現在許多人所沒看到的。因此,我們感到很焦慮。
舉例來說,在我所參與規劃的實驗教育團體中,我們發現在學程式的過程中,孩子們在程式能力差異化的程度,不下於英文的情況。有的很厲害,有的很排斥。我們的教師團隊要透過種種不同的教學設計、分班引導等策略,才能讓孩子們都被帶起來。這當中甚至我們還觀察到性別意識的影響,有孩子認為程式這種東西是「男生的課程」,所以有的女孩不喜歡上。
當我們在第一線教孩子們,看到這麼多實際的困難與挑戰時,我們對於課綱制定完「教什麼、學什麼」,卻沒看到很明確的「怎麼教、怎麼學」的規劃,我們的內心難免充滿焦慮。對於資訊教育實際上路後,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非常擔憂。
以運算思維來說,這是一種思維。如果我們把它當作一般的知識來教,孩子只是會解考卷上的運算思維題目,但並沒有真正的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實踐。這種考卷上的滿分思維,對人生一點用處也沒有。反而只是徒然又增加孩子另一科升學考試的壓力源而已。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怎麼教、怎麼學」比談「教什麼、學什麼」更重要。如果沒有有效教學的方式,就算課綱訂得很完美、很進步也沒有用。但目前最令人憂心的是,資訊教育的師資嚴重短缺。在這兩年是否能夠訓練出足以了解整個資訊教育內涵跟素養的老師?政府跟相關的大學,雖然有在做種子教師培育的規劃,但這當中有許多層面的問題,攸關種子教師的培育是否能夠成功:
- 政府單位在培育資訊教育種子教師,是否真有實際教過孩子程式教育的經驗做後盾?
- 對於運算思維的教學,是否有引進活動、遊戲、專題等讓孩子實際體驗的教學設計?
- 對於我們在實際教孩子所看到的資訊能力的巨大差異化,是否已準備好有效的策略?
這些問題,都不是容易的問題。事實上,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必須邊教孩子,邊做試驗,邊想策略試出來的。我們在實驗教育團體針對五到九年級的孩子的程式教育做了一年。經過一整年的辛苦嘗試,團隊才得以累積出一些心得跟策略。可見得這裡面的挑戰何其大!
除了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外,還需要建構能幫助孩子自學的平台跟內容,才足以應付能力差異化的問題。我有幾位對資訊教育很有興趣的碩博士研究生,目前也正規劃開發這樣的教學系統平台,作為他們碩博士的研究。我們認為這至少要兩三年之後才可能有成效,到時才有機會分享給台灣的資訊教育老師們,幫助大家解決資訊教育的困難。
所以當我們看到政府預計在兩年內就解決所有的師資問題,大家心裡一直擔心這是有點過於樂觀。教孩子,真的不容易啊!大家要真的有教過孩子們學程式的經驗,才有辦法知道這當中的困難在哪,才有辦法訓練出真正可以教會孩子們的資訊教師。
我呼籲政府、主事者,大家應該「以終為始」。在課綱訂完之後,要真正來思考討論,這些東西到底是要用什麼方式來教會台灣的孩子們。如果沒有辦法找到有效的教學方式,訂好的課綱訂將徒勞無功。以運算思維為例,我們一直認為要以活動、專題、遊戲,來讓孩子實際體驗運算思維的系統性思考,而不該是把演算法直接教給孩子。這也是我一直以來 BTS 的教學理念。
這次在第八屆教育噗浪客年會,很高興看到自由軟體協會的夥伴們 Franklin Weng、 Eric Sun 很熱血的翻譯了一本國外很棒的運算思維教材「不插電的資訊科學」自由軟體協會的夥伴翻譯這本書真的是太棒了,這本書就是用活動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運算思維的概念。我非常鼓勵大家來看這本書。(自由軟體協會這些投身公益的夥伴非常熱血,他們讓大家可以免費下載電子檔。但若大家認同他們的理念,請訂購紙本 $250 給予贊助。)
如果大家想知道以後你家孩子在中學的必修課的運算思維到底要學什麼東西,我很鼓勵大家趕快來看「不插電的資訊科學」這本書。你會發現這本書很有趣,希望台灣未來的教學,也能用類似方式來引導孩子們建立運算思維。
「怎麼教、怎麼學」比談「教什麼、學什麼」更重要。教不會孩子的東西,就算放在課綱裡也失去意義。對於課綱內的種種課題,應該要開始思考怎麼讓孩子們真正學得會,那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歡迎分享)
實踐大學英文分班 在 關於英文程度 - 實踐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大學英文 是照什麼分班的,我是指考進來的,英文爛到炸居然排到中高級,深淵級的絕望... - 南實,英文. ... <看更多>
實踐大學英文分班 在 實踐大學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大三同學請注意!! 一、 為協助學生通過英文能力指標(即英文畢業門檻),特於學期中辦理非學分班之英檢加強班(語言測驗輔助教學)。本課程修習完畢且成績及格者視同通過 ... ... <看更多>
實踐大學英文分班 在 [轉錄][新聞] 大學英文課走向能力分班- 看板SFFamily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作者: tinmar (tinmar)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大學英文課 走向能力分班
時間: Sun Nov 11 20:05:50 2007
有人托福考600分 有人不識elephant…/大學英文課 走向能力分班
https://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11/today-life1.htm
〔記者李文儀/台北報導〕大學錄取率近百分之百,出現連國中程度的英文單字「
elephant(大象)」都不認識的大學生。學生英文程度的M型化趨勢,讓大專校院英文課
採能力分班成為趨勢。
聖約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主任黃馨週說,大學生英文程度差異很大,有的學生連第三人
稱的動詞要加s或es都不知道,也有人托福考五、六百分,甚至用流利的英文演戲。
大學生英文程度的雙峰現象,讓傳統「大家一起上」的大一英文課,逐漸走向能力分班。
開學時,很多新生進大學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英文,像中央大學在新生訓練時舉辦英文能力
分級測驗,考題包含聽力、文法、閱讀三部分,依考試結果將學生分為初、中、高級等三
組上課。
該校語言中心課程委員會召集人黃淑芬老師說,分級上課有助老師教學,國立大學的學生
程度還算整齊,她過去在私立大學任教時,學生程度差異更大,若不分級的話,程度好的
學生會覺得課程太簡單,程度差的同學則會認為太難,影響學習效果。
能力分班的情況在技專校院更為普遍,像明志科技大學就計畫明年實施英文能力分班。該
校英文組召集人朱秀瑜老師指出,目前規劃在新生一入學時就辦能力分級測驗,然後分為
A、B、C三級上課。
除了全面能力分班,有些學校則針對M型雙峰的學生另外開班,像銘傳大學在新生一開學
就考英文,並自大二起開設前段五%的進階班、後段五%的加強班。該校英語教學組長洪
靜嫻老師表示,英文好的同學必須經甄選才能上進階班,因此學生都視為是種榮譽;英文
差的同學則被「強烈建議」額外上加強班。
多數認同 少數鑽漏洞賺高分
大專校院英文課程走向能力分班,多數學生認同因材施教,世新大學資訊系三年級的王同
學說,她以前念高一時也曾被能力分班過,當時覺得很麻煩,上大學後反而覺得老師配合
學生程度,採用不同的教材及教法,其實很不錯;而且每個人都各有拿手項目,同學間不
會因此出現比較或歧視心態。
能力分班最大問題則是有學生故意考進初級班,希望能夠輕鬆過關拿高分。實踐大學食品
營養系四年級的吳同學說,有同學想辦法考差進初級班,果然隨便就拿九十幾分。
對於大專校院的能力分班教學,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因材施教是很好的作法,教
育部絕對支持。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15.24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82.1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