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是當一天結束,你將頭擱在枕頭上,內心出現什麼感受呢?覺得歡喜、幸福?或者,你是帶著憤怒、難過、無助、挫折、失望、抱怨而入眠?
所謂美妙順遂的人生,無非就是喜悅滿盈的生命。這種喜悅,不是由外而來、然後稍縱即逝,而是不斷湧自我們內心。這種喜悅,是來自我們內在對自己的信心,以智慧掌握人生,無論任何境遇,我們都是全力以赴。
是否要活得精采?端看自己的選擇。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自我」是建構出來的,昨天的直播也談到這一點。雖然在概念上好理解,關於「投射」的歷程我們也多少有過體驗,但是回到我們的生活中,那種對我執的沾粘,依然牢固。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560088444545414/
不要說改變自我,光是說認識自我,很多人就有困難。所以我才說,先從「有我」,再進入「無我」是很常見的階段。
對我們真正重要的,到底是得到許多成就?賺大錢?還是每天吃得好、睡得著?
我們到底重視的是什麼?我們的行為有體現我們的價值嗎?我們知道我們得到了什麼的同時,正在失去什麼嗎?
我又是誰呢?我就等於我的價值觀嗎?我就是那個常常感覺不夠、不足,在滾輪裡拼命往前奔跑,但又常常原地踏步的小老鼠嗎?
小我常會把暫時的自我當真、當成穩定不變,這是小我的工作。先有我,在我之上設定各種不滿、不足,於是我們追求,用意在存活。小我很努力,很值得感恩、鼓勵。
但除此之外,當我們看著小我所形塑的世界觀,讓我們悲傷、氣憤、挫折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跟小我保持距離,活出其他的可能性?
這個世界的樣子,就是我們對自己說的故事!
「當你死亡,世界亦隨之死去,因為是你創造了自己的現實小宇宙。」
其實我們都知道上面這句話的意思,只是不知道怎麼拿無常、無我觀來過生活,那牽涉到自我對話,這個部分可以參考昨天的直播。簡單來說,可以常提醒自己,時間不會停止,我們可以怎麼應對我們所擔心的後果?如果五年、十年後,我們如何檢視目前的生活?如果我們在不同的情境,換不同的立場,我們會有什麼相異的思想?
對心理治療理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參考後現代的建構論。那種所謂主觀事實,也常是自己跟自己互動,還有自己跟他人互動的結果。各種主觀事實,即構成了我們的世界。
祝願您,能認識小我,並且跟小我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
【文/ 黛博拉.艾戴爾】
自我投射
現在來做個實驗:請用五樣東西描述你所看見的人間世界,不要思考,只要將你腦中最先浮現的五樣東西快速寫下來即可。接著仔細看看你寫下的東西。你對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評語,其實透露出的大多是你自己,而不是世界本身。你剛剛所寫下的這些東西,都在揭露你是如何建構你的信念、建構你自己,以及建構你的生命。你對這個世界、對其他人、對某件事情、對生命所做出的每一個評語,其實都是你這個人的自我投射,它們都在透露你的內在風景。世界就是你的個人自傳。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先前提過的《功夫》影集。甘貴成來到少林寺的時候還是個小男孩,師父經常用充滿憐愛的語氣叫他「小蚱蜢」。有一天,他的師父發現他正在看小池塘裡的魚。師父問小蚱蜢:「池塘裡有幾條魚呢?」小蚱蜢回答:「師父,十二條魚。」「很好,」師父回答,「那有多少池塘呢?」小蚱蜢有點不解,為什麼師父要問這麼簡單的問題,但他還是回答:「一個呀,師父。」「不對!」師父回答:「有十二個池塘;十二條魚,十二個池塘。」前面提到的那個實驗,如果你拿去問一屋子五百個人,那他們一定會給你五百種不同的答案,因為每個人所描述的世界,都是他們自己的片段投射。五百個人,五百個世界。
世界和他人只是我們眼中一切所見的反射,並非那樣東西的實相。就好比,無論我們在看什麼,那都只是鏡子,反照出我們當時的影像。我們無法愛或恨別人的某樣東西、也無法愛或恨這個世界的某件事情,除非那樣東西早就已經在我們自己裡面。世界只能給你你看得到的東西。你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這件事是否為真理,試著幫你所看到的東西改換故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也會跟著你所說的故事而改變。
佛家說,當你死亡,世界亦隨之死去,因為是你創造了自己的現實小宇宙。當你專心一意關注你正在對自己說的話,無論是關於當下、關於別人、關於你自己、關於生命,你就能找到線索,發現把你自己包裹起來、讓你在裡面創造自己小宇宙的「那些盒子」,到底是些什麼東西。這些話語的內容,全都是你內在的自我投射,包括你愛的、不愛的、無法看見的、甚至無法接受的。
***
追查信念的來源
通常,我們不太會去注意自己擁有哪些觀念、受到哪些制約,除非生活中出現紛爭。當我們遇到紛爭,我們就有機會從我們所說出的話語內容,去追查其背後的信念,無論我們平常有沒有意識到那些觀念的存在。從不順心、紛爭當中去探索自己,可以幫助我們把「盒子」拆開。
舉例來說,我是生長在一個不允許兄弟姊妹爭吵的家庭。我們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家,意思就是說,我們從不爭吵。潛意識中,我一直帶著這樣的觀念直到成年。只要我看到有人吵架,我的觀念就馬上判定那是錯的,然後將它解釋成,那就是沒有愛。當我清楚觀照到我對「爭吵」有著某種判定,我就能去追溯這個觀念的源頭,是在我童年所形成,然後我會開始去了解,有些人確實是透過爭吵來表現他們對彼此的愛,爭吵不一定就是「錯的」。我能夠理解,人跟人之間的愛與感情,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從這裡,我開始學習到「愛」的新面向,而不是固執地抱著自己原來的觀念,認為愛就是沒有爭吵。
再舉一個近一點的例子。我參加了一個僻靜營,在那裡,所有人都必須把鞋子脫下來放在門口。中間休息時,我要穿鞋子的時候,發現鞋子不見了。不一會兒,我看到有個女人穿了我的鞋子。我很不開心。我知道我真正在意的並不是她穿了我的鞋,於是我開始自我追索,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困擾我。後來我發現,我會生氣是因為她沒有事先問我可不可以穿我的鞋子。我從小被教導的規矩就是,當你要拿走某樣東西時,你一定要說「請」和「謝謝」;如果忘了規矩,就會被處罰。有趣的是,困擾我的並不是她穿了我的鞋,而是她沒有按照這些「規矩」,所以我生氣。這件事讓我看到,我這些未經檢驗的觀念真是威力強大。
我們所受到的制約、所形成的觀念,都源自我們的童年。最近因為放假了,我看到一大群小朋友從學校冒出來,然後聽到其中一個小孩大聲歡呼:「終於自由囉!」我一面偷笑,一面忍不住在想,這位小朋友現在的這個觀念,將來會怎麼演變和影響他往後的人生呢?最早,我們從家庭教育學到做事的方法,然後接受社會文化的規範形成行為模式,這些早期的制約持續在形成、並深入我們內在,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再加上我們從生活當中得到的經驗,慢慢地,我們變成了一個層層包裹的禮物盒。
當我們面對紛爭或不順心,通常都會先去責怪別人,然後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辯解。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從自己身上去追查這些紛爭的源頭,我們就能夠開始拆解這些盒子,打開更大的自由度,讓我們得以更加接近自己真實本心。「追查信念的來源」,能夠讓我們開始拆解「應該」、「必須」,以及「對與錯」這些信念系統。
戴邁樂神父把這些信念系統稱為「現實模型」(models of reality)。他說:「當人事物都順我們的意,我們就會開心,反之,我們就不快樂。事實上,讓我們失望不開心的並不是那些人事物,而是我們的現實模型。是現實模型在決定我們的開心或失望。」這就好像,我們用信念系統和制約的盒子把自己一層一層包起來,然後,當事情跟我們的系統盒子不相符時,我們就用盡所有氣力來與之對抗、為我們的系統作辯解,卻不是去把盒子拆掉。戴邁樂神父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努力保護我們的信念系統,就會跟我爸不想拆開他的聖誕禮物,看看有什麼東西在裡面一樣,都是空洞無意義的事情。
就像一份等待開啟的禮物,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一個發現事實的珍貴機會,它讓我們得以看見,我們究竟是用了哪些觀念的盒子,把自己層層包在裡面。特別是那些我們「無法忍受」的人,還有那些「快要把我們逼瘋」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更是珍貴。戴邁樂神父這樣說:「每次只要我覺得焦慮煩惱,就表示我自己一定有哪裡不對勁。可能是我還沒準備好要面對已經來到眼前的事;或者我跟那些事情不合拍;或者是我在抗拒某些事情。如果我能找出真正的問題,我的靈性就能有所進展。」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實驗來檢驗真理誰說的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正重要的,是當一天結束,你將頭擱在枕頭上,內心出現什麼感受呢?覺得歡喜、幸福?或者,你是帶著憤怒、難過、無助、挫折、失望、抱怨而入眠?
所謂美妙順遂的人生,無非就是喜悅滿盈的生命。這種喜悅,不是由外而來、然後稍縱即逝,而是不斷湧自我們內心。這種喜悅,是來自我們內在對自己的信心,以智慧掌握人生,無論任何境遇,我們都是全力以赴。
是否要活得精采?端看自己的選擇。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自我」是建構出來的,昨天的直播也談到這一點。雖然在概念上好理解,關於「投射」的歷程我們也多少有過體驗,但是回到我們的生活中,那種對我執的沾粘,依然牢固。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560088444545414/
不要說改變自我,光是說認識自我,很多人就有困難。所以我才說,先從「有我」,再進入「無我」是很常見的階段。
對我們真正重要的,到底是得到許多成就?賺大錢?還是每天吃得好、睡得著?
我們到底重視的是什麼?我們的行為有體現我們的價值嗎?我們知道我們得到了什麼的同時,正在失去什麼嗎?
我又是誰呢?我就等於我的價值觀嗎?我就是那個常常感覺不夠、不足,在滾輪裡拼命往前奔跑,但又常常原地踏步的小老鼠嗎?
小我常會把暫時的自我當真、當成穩定不變,這是小我的工作。先有我,在我之上設定各種不滿、不足,於是我們追求,用意在存活。小我很努力,很值得感恩、鼓勵。
但除此之外,當我們看著小我所形塑的世界觀,讓我們悲傷、氣憤、挫折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跟小我保持距離,活出其他的可能性?
這個世界的樣子,就是我們對自己說的故事!
「當你死亡,世界亦隨之死去,因為是你創造了自己的現實小宇宙。」
其實我們都知道上面這句話的意思,只是不知道怎麼拿無常、無我觀來過生活,那牽涉到自我對話,這個部分可以參考昨天的直播。簡單來說,可以常提醒自己,時間不會停止,我們可以怎麼應對我們所擔心的後果?如果五年、十年後,我們如何檢視目前的生活?如果我們在不同的情境,換不同的立場,我們會有什麼相異的思想?
對心理治療理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參考後現代的建構論。那種所謂主觀事實,也常是自己跟自己互動,還有自己跟他人互動的結果。各種主觀事實,即構成了我們的世界。
祝願您,能認識小我,並且跟小我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
【文/ 黛博拉.艾戴爾】
自我投射
現在來做個實驗:請用五樣東西描述你所看見的人間世界,不要思考,只要將你腦中最先浮現的五樣東西快速寫下來即可。接著仔細看看你寫下的東西。你對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評語,其實透露出的大多是你自己,而不是世界本身。你剛剛所寫下的這些東西,都在揭露你是如何建構你的信念、建構你自己,以及建構你的生命。你對這個世界、對其他人、對某件事情、對生命所做出的每一個評語,其實都是你這個人的自我投射,它們都在透露你的內在風景。世界就是你的個人自傳。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先前提過的《功夫》影集。甘貴成來到少林寺的時候還是個小男孩,師父經常用充滿憐愛的語氣叫他「小蚱蜢」。有一天,他的師父發現他正在看小池塘裡的魚。師父問小蚱蜢:「池塘裡有幾條魚呢?」小蚱蜢回答:「師父,十二條魚。」「很好,」師父回答,「那有多少池塘呢?」小蚱蜢有點不解,為什麼師父要問這麼簡單的問題,但他還是回答:「一個呀,師父。」「不對!」師父回答:「有十二個池塘;十二條魚,十二個池塘。」前面提到的那個實驗,如果你拿去問一屋子五百個人,那他們一定會給你五百種不同的答案,因為每個人所描述的世界,都是他們自己的片段投射。五百個人,五百個世界。
世界和他人只是我們眼中一切所見的反射,並非那樣東西的實相。就好比,無論我們在看什麼,那都只是鏡子,反照出我們當時的影像。我們無法愛或恨別人的某樣東西、也無法愛或恨這個世界的某件事情,除非那樣東西早就已經在我們自己裡面。世界只能給你你看得到的東西。你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這件事是否為真理,試著幫你所看到的東西改換故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也會跟著你所說的故事而改變。
佛家說,當你死亡,世界亦隨之死去,因為是你創造了自己的現實小宇宙。當你專心一意關注你正在對自己說的話,無論是關於當下、關於別人、關於你自己、關於生命,你就能找到線索,發現把你自己包裹起來、讓你在裡面創造自己小宇宙的「那些盒子」,到底是些什麼東西。這些話語的內容,全都是你內在的自我投射,包括你愛的、不愛的、無法看見的、甚至無法接受的。
***
追查信念的來源
通常,我們不太會去注意自己擁有哪些觀念、受到哪些制約,除非生活中出現紛爭。當我們遇到紛爭,我們就有機會從我們所說出的話語內容,去追查其背後的信念,無論我們平常有沒有意識到那些觀念的存在。從不順心、紛爭當中去探索自己,可以幫助我們把「盒子」拆開。
舉例來說,我是生長在一個不允許兄弟姊妹爭吵的家庭。我們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家,意思就是說,我們從不爭吵。潛意識中,我一直帶著這樣的觀念直到成年。只要我看到有人吵架,我的觀念就馬上判定那是錯的,然後將它解釋成,那就是沒有愛。當我清楚觀照到我對「爭吵」有著某種判定,我就能去追溯這個觀念的源頭,是在我童年所形成,然後我會開始去了解,有些人確實是透過爭吵來表現他們對彼此的愛,爭吵不一定就是「錯的」。我能夠理解,人跟人之間的愛與感情,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從這裡,我開始學習到「愛」的新面向,而不是固執地抱著自己原來的觀念,認為愛就是沒有爭吵。
再舉一個近一點的例子。我參加了一個僻靜營,在那裡,所有人都必須把鞋子脫下來放在門口。中間休息時,我要穿鞋子的時候,發現鞋子不見了。不一會兒,我看到有個女人穿了我的鞋子。我很不開心。我知道我真正在意的並不是她穿了我的鞋,於是我開始自我追索,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困擾我。後來我發現,我會生氣是因為她沒有事先問我可不可以穿我的鞋子。我從小被教導的規矩就是,當你要拿走某樣東西時,你一定要說「請」和「謝謝」;如果忘了規矩,就會被處罰。有趣的是,困擾我的並不是她穿了我的鞋,而是她沒有按照這些「規矩」,所以我生氣。這件事讓我看到,我這些未經檢驗的觀念真是威力強大。
我們所受到的制約、所形成的觀念,都源自我們的童年。最近因為放假了,我看到一大群小朋友從學校冒出來,然後聽到其中一個小孩大聲歡呼:「終於自由囉!」我一面偷笑,一面忍不住在想,這位小朋友現在的這個觀念,將來會怎麼演變和影響他往後的人生呢?最早,我們從家庭教育學到做事的方法,然後接受社會文化的規範形成行為模式,這些早期的制約持續在形成、並深入我們內在,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再加上我們從生活當中得到的經驗,慢慢地,我們變成了一個層層包裹的禮物盒。
當我們面對紛爭或不順心,通常都會先去責怪別人,然後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辯解。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從自己身上去追查這些紛爭的源頭,我們就能夠開始拆解這些盒子,打開更大的自由度,讓我們得以更加接近自己真實本心。「追查信念的來源」,能夠讓我們開始拆解「應該」、「必須」,以及「對與錯」這些信念系統。
戴邁樂神父把這些信念系統稱為「現實模型」(models of reality)。他說:「當人事物都順我們的意,我們就會開心,反之,我們就不快樂。事實上,讓我們失望不開心的並不是那些人事物,而是我們的現實模型。是現實模型在決定我們的開心或失望。」這就好像,我們用信念系統和制約的盒子把自己一層一層包起來,然後,當事情跟我們的系統盒子不相符時,我們就用盡所有氣力來與之對抗、為我們的系統作辯解,卻不是去把盒子拆掉。戴邁樂神父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努力保護我們的信念系統,就會跟我爸不想拆開他的聖誕禮物,看看有什麼東西在裡面一樣,都是空洞無意義的事情。
就像一份等待開啟的禮物,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一個發現事實的珍貴機會,它讓我們得以看見,我們究竟是用了哪些觀念的盒子,把自己層層包在裡面。特別是那些我們「無法忍受」的人,還有那些「快要把我們逼瘋」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更是珍貴。戴邁樂神父這樣說:「每次只要我覺得焦慮煩惱,就表示我自己一定有哪裡不對勁。可能是我還沒準備好要面對已經來到眼前的事;或者我跟那些事情不合拍;或者是我在抗拒某些事情。如果我能找出真正的問題,我的靈性就能有所進展。」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實驗來檢驗真理誰說的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堂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2017-01-10 03:37聯合報 薛承泰
婚姻古為「昏姻」,未來則有可能為「昏因」!英文Marriage將來也可考慮改為Merriage,筆者創此新字乃根源於Merry,耶誕節剛過,大家都知道是甚麼意思,我姑且以中文「昏因」對之。人類是否會從婚姻走向昏因,是一個大考驗!
在台灣,現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行之已久,儘管不完美,仍有許多人願意去遵守與承擔;因此,政府不論基於何種理由而欲改變現有制度,會有抗爭一點都不意外,當社會未達共識而強渡關山立法,不僅無法達到實質「平權」,還會留下難以縫合的社會分裂。
以最近「一例一休」為例,決策者以為是展現「魄力」可以讓勞工增加收入與休息時間,結果是兩者無法兼得,卻吹皺了一池春水,使得勞資默契頓時鬆脫,關係轉為緊張,於是一連串反應,包括物價上漲、所得不升反降、非典工作搶進…最終可能弱化台灣經濟與競爭力。我們只能感嘆,物質確實不滅只是崩解!
法務部邱部長曾指出,修民法一夫一妻制所涉及到的法律超過一百個,法條則超過三百條,於是他提出另立新法之說,卻被人指責為保守歧視;是修法好,還是另立新法好,誰都說不準。兒少、老人、婦女、勞工、農民等都不是立了專法嗎?難不成也是「歧視」?還是「多了一些保障」?當議題具有爭議且對未來發展有所疑慮,按部就班以最小衝擊為考量,才符合蔡總統「自自冉冉」的期許,不是嗎?
基於此,筆者建議以「實踐來檢驗真理」,以「試辦來踏出第一步」。民國五十七年延長義務教育為九年時,先在外島進行兩年實驗才全國上路;很不幸,之後的教改都沒有實驗而貿然實施,最終都成為下一個教改的改革目標。這可以說明,試辦可以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
若三位市長同意,可考慮北中南各設一個「彩虹特區」,讓同志婚或多元成家在特區中實踐,不必受到現有制度的羈絆,且這幾個地方都已實施「伴侶登記」,可估出特區可能對象與人數,妥善規劃。
這雖然像是「一國兩制」,但台灣並不乏類似經驗,例如「經濟特區」,許多地方政府都搶著要設立,可以因應特定人群或目的來建立新的規範。當然也有人會認為這是「隔離」,沒錯,是暫時的隔離,給對立的雙方驗證彼此的機會;至於是「保守」隔離「進步」,還是「進步」隔離「保守」,見仁見智。如果特區能順利試辦一段時間而發展出人類未來的「新選項」,說不定有一天諾貝爾某個獎會落在台灣。
話說回來,不論民法是否修正或特區是否試辦,筆者更在乎,政策推動的時間點與順位。看看台灣多年來持續下降的結婚率,還有趕上歐洲水準的離婚率,更不用說,自二○○三年以來生育率就一直是聯合國的「黑名單」,還明顯低於那些具有多元婚姻家庭制度的國家!
尤其是未來十年最可能為人父母者,人口數比之前少許多,且超過半數還未結婚;即便維持近年生育率,今後新生兒數量會有另一波明顯下滑!十年後,蔡總統七十一歲了,台灣有多少大學倒閉了、有多少人工作帶動經濟、有多少人陷入無依窮困、更有多少國家崛起了…,執政者應知什麼是當務之急,就算是為了婚姻平權,也總該有配套並鼓勵生育才能永續生存呀!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實驗來檢驗真理誰說的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 的推薦與評價
... 實驗來檢驗真理」,開創實驗物理學的科學家是 (A)牛頓 (B)克卜勒 (C)伽利略 (D)哥白尼 (E)愛因斯坦; 證實熱是一種能量,並定出熱能與功兩種單位之間換算比值的人是 (A) ... ... <看更多>
實驗來檢驗真理誰說的 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犯了什么谬误? 的推薦與評價
且不说认知论上如何定义“真理”与“检验”的,但科学上检验理论本来就应该是演绎和归纳,说白了就是逻辑推理证明与统计实验,而不是哪门子的实践,更不是“唯一”。 “实践是检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