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咒人和解咒人】
當我收到這客人的見證時,我想到三年前的聖誕節前夕。
那天,我本為一位中年男士批八字。
但他抵達時,他的眼神和表情很明顯是鄙視我的。
奇怪了。
他的夫人之前上過我的風水講座。經我指點他們的千金臥房風水後,孩子的行為和態度有很明顯的改善,連考試成績都進步了。
這夫人很感謝我,想舉家都來批命,及看整間家的風水。
既然我幫了一直讓他們頭痛的女兒,為何男客人對我的態度卻如此的惡劣?
他坐下來不到五分鐘,我開門見山問了他。
他答:「我不喜歡你,因為你嚴格、大膽及坦白。」
他從太太那裡得知,我反對墮胎,反對看色情刊物。他覺得我極端,說所有的男人都看色情片,墮胎是別人的自由,有時是逼不得已,質問我怎麼可以說這些人不用改命呢?
我問他:「你為何只聽一面之詞,就判我死刑?你太太又可有告訴你,我都有給這樣的人方法去彌補他們過去的過失,以免業來攻嗎?」
他搖頭說沒有,但在他那不屑的眼神裡,沒有想要了解我的意思。
色情片引發的罪愆,你可要分一杯羹?
(影片複習:https://youtu.be/txuUYemUsrg )
你嚷嚷著墮胎自由主義時,你又可曾處理過這些女性的棘手因果問題?
(影片複習:https://youtu.be/bE8uNdxEj1I )
我開始明白為何他夫人說,先生的事業有許多問題。
•
見證裡的這位女士,是我在台灣的客人,我在八月間通過Zoom視訊為她批命。
她有一定的年紀,自然不是第一次看命。找我是因為之前的看命,並沒給她一個實質的方法去改善她的人生。她認為這一點我一定做得到。
攝像頭一打開時,她的業氣「奪眶而出」。
師父常叮嚀我,做我們這行的,結界請護法守護很重要,因為來找我們的客人什麼背景都有,勘察的陽宅有時更「精彩」。一不謹慎,被客人的業力影響,被陽宅的陰磁場干擾,看風水批八字會失準。
我們不只要有能力讓陽間人聽懂我們說的話,很多時候更要有方法幫陰靈伸冤,
客人曾墮胎,有水子靈,再加上遺傳關係,她的婦女健康波折連連,又是卵巢萎縮,又是子宮有囊腫等等。
談了十一年戀愛的男朋友,分分合合三次,不知是否該斷捨離。
在公司業績表現欠佳,及許多其他大大小小的問題。
我一一給予方法,再加以引導。
約兩個星期前,收到這位女客人寄來的見證向我報喜。我問她可否分享她的見證,鼓勵我的讀者時,她爽快的答應,還寫了一封更細膩的電郵供我分享。
•
我們命運的好與壞,都是我們自己下的咒。
你種了許多善因,結了很多善緣,為自己下的是福咒,自然一生福報多,貴人常護佑。
你犯了殺盜淫妄酒戒,結了很多惡緣,為自己下的是詛咒,一生也就波折重重,小人圍著你轉。
(影片複習:https://youtu.be/xmyLBzKlROw)
貴人是你前世幫過的人,小人是你前世傷害過的人。
你想下福咒,我可以教你。
你要解開自己下的詛咒,我也可以教你,但需你這繫鈴人才能成辦。
聖經裡面有幾句話,我印象很深。
耶穌基督對祂的門徒說:「世人若恨你們,你們該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
世人恨耶穌,「因為我指證他們所做的事是惡的」。
而「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
因此,他們過著「他們無光,在黑暗中摸索,又使他們東倒西歪,像醉酒的人一樣」般的生活。
我師尊,聖尊蓮生活佛,曾說,耶穌證得無生法忍果位,是大菩薩也。
我很欽佩當耶穌被世人血淋淋的釘在十字架上,在身心那麼痛苦的時候,祂依然為這些人的愚癡向上帝求寬恕。這般捨己為人的大慈悲,是我一直在學習的。
在來臨的聖誕節裡,我們都該好好反省自己在過去這一年裡,為自己下的是福咒多還是詛咒多。
好好懺悔,好好修福修德,學習耶穌基督的大愛精神,並棄暗投明,走上光明之路。
我們常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又可曾積極多下些福咒,避忌下詛咒來保佑自己呢?
不要再棄明投暗了。
哦還有,我那麼嚴格、大膽及坦白,真的很感謝你們還喜歡我。🥰
寬恕聖經金句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養是一連串的告別。
如果我們是夠好的父母,那麼孩子將能做好準備,以從未愛過我們的方式去愛別人(孩子自己的配偶和孩子)。孩子會比較想要和別人在一起,不太想和我們在一起。
孩子需要父母不因為過去而譴責自己,今天才能享受當下與我們在一起的時光。當我們批判自己、蔑視自己時,是無法與孩子建立關係的。
取自《用心做父母》
****************************
這一篇摘文,是這系列最後一篇了。
各位如果有注意到,書名「用心做父母」裡面的「心」這個字,在涵義上有些深度。您可能會發現,這個「心」所指涉的範圍與狀態,我們似乎不太熟悉。
「悔改其實不是遠離某些事物,而是再度轉身面對某些事物。教養一次又一次召喚我們面對真實自我和上帝,因而可以接受我們與生俱來所要接受的安慰、承諾、勇氣和平安。」
我自己習慣談歸零,然後從「空」、「無」,慢慢到「有」的圓滿。以孩子為鏡,讓我們記得往內看,慢慢看到我們的抓取與執著,然後慢慢放手,回到愛、回到心,回到什麼都沒有的盈滿。
那是究極的輕鬆,又是滿滿的充實。
「如果我們是成長的,會成為懂得與孩子保持對話的父母,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可以教我們很多。」
各位會發現,這幾篇摘文也會出現幾次「夠好」這個詞,因為我們知道完美是種假象。當我們內在不自滿,即便在年幼的孩子面前,我們便有學習的空間,這是跟過去傳統父母相當不同的部分。
因為我們願意認識真實的自己,我們會知道,父母也會犯錯,而不是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一句話來逃避恐懼。我們願意謙卑,於是釋放,不用死端著一個架子,因此跟孩子可以有更自在的連結。
本來我剛開始摘文的時候,想說可以只用地球話講講就好了,因為在一般的層次也能得益許多。結果還是寫了一堆外星話,一樣,不用懂,看過就可以。
祝福各位,能歡慶自己的存在,即便打擾不斷,即便孩子跟我們告別!
****************************
教養改變了你
【文/ 史蒂芬.詹姆士, 奇普.杜德】
教養是一種改變心靈的努力。為了長期與孩子連結,我們必須讓教養更像是靈性的實踐,而不是其他任何事物。當我們的心靈充分投入時,會發現教養是關於我們與自己、他人與上天的關係(甚至更緊密),而不僅是我們與孩子的關係。當我們作為父母,會開始看到教養其實在於身為人類的心靈成長(甚至關係更緊密),而不僅僅是拉拔孩子長大。教養是一種懺悔、悔改、轉變和歡慶的持續進程。
■ 懺悔。要成就自己,懺悔就是第一步。懺悔是對自己和別人承認我們的真實本性(而不是必須要做的)。重要的是要瞭解,confess 這個英文字在《新約.聖經》翻譯成「懺悔」,是一個常見的希臘文字,原意是「同意」,因此confession 真正的意義是同意上天創造我們的模樣。懺悔是一種開始,當我們生活在懺悔中時,會不禁轉去認識與面對自己與造物主。
■ 悔改。轉變成為真實的自我,就是悔改。悔改其實不是遠離某些事物,而是再度轉身面對某些事物。教養一次又一次召喚我們面對真實自我和上帝,因而可以接受我們與生俱來所要接受的安慰、承諾、勇氣和平安。
■ 轉變。當我們重新與自己結盟,並轉而面對自己與神時,就會發生轉變。我們發現自己不再處於黑白思維的陷阱中,變得有耐心,對生命的看法有較長遠的觀點,不再只關注眼前。我們的願景變得更加清晰,行動也能夠一致。
■ 歡慶。歡慶是由愉快和感恩兩個部分所組成。愉快是一個人願意給予和接受愛的喜悅表達。不再試圖掌控一切,感恩就是我們所得到的禮物。
這種懺悔、悔改、轉變和歡慶的節奏和過程,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回歸的歷程。我們持續回到問題的核心,並不斷追尋在重重問題中生活的勇氣。當我們漸漸在精神和情感上顯現出來,對可預測性的渴望和狀態都會消失。我們將更受益,並接受生活實際上是持續改變和成長,變得更能夠去愛。
如果我們是成長的,會成為懂得與孩子保持對話的父母,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可以教我們很多。當親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生對話,父母和孩子將具有彼此分享心靈的能力。心中聰慧的父母願意從孩子身上學習生活,因為教養不完美。這不只是做父母,而是身為一個可以擔當父母之責的人。我們必須成為願意打開心胸接受改變的人,這樣我們的心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透過這種方式,成為夠好的父母,並允許自己將我們所得到的恩惠,擴及孩子和配偶。用心教養不是在進行短程賽,如果不讓自己休息,避免混亂,就會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我們需要讓自己每天早上重新開始。孩子是很有韌性的,他們不過度期望,更重要的是,實際上也不需要完美,而是需要持續陪伴,就算父母屢屢犯錯也沒有關係。
孩子需要能夠寬恕孩子和自己的父母。當我們做錯時,或是孩子做錯時,他們都需要我們的道歉。孩子需要父母不因為過去而譴責自己,今天才能享受當下與我們在一起的時光。當我們批判自己、蔑視自己時,是無法與孩子建立關係的。
我們畢竟是人,無可避免會犯錯,但孩子還是需要一些活得好的範例。我們是非常容易犯錯的物種。但奇怪的是,我們有限的能量、狹隘的觀點、硬心腸、使人受傷的言語,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告訴孩子,父母對孩子是不夠的—我們無法醫治孩子的痛苦,填補他們的空虛,改變他們的心靈。此外,放棄不切實際想要成為孩子「完美父母」的需求,我們其實是在釋放自己,能夠自由自在愛孩子—為孩子的原本模樣而愉快,並感恩能夠與孩子在一起。
教養是一連串的告別。作為有心的父母,這是令人心碎的主張:「我會給你我所有的一切,這樣你就可以拿給別人。」我們用心做父母,是在預備孩子的長大成人。如果我們是夠好的父母,那麼孩子將能做好準備,以從未愛過我們的方式去愛別人(孩子自己的配偶和孩子)。孩子會比較想要和別人在一起,不太想和我們在一起。如果不是這樣,表示事情有誤,孩子無法自由自在,將自己的心交給別人。
.
以上文字取自
用心做父母:如何培養出有韌性、愛心、聰明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4053
.
8/17(六)免費台南公益講座_幸福由我決定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780020917466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寬恕聖經金句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作者: SM Chen(陳師孟)
《最後的猶大》
喜愛小說的朋友看到這個標題,可能就會記起 1986年金恆煒與張文翊夫婦創辦《當代》雜誌之初,刊登了李黎的極短篇,就是用〈最後的猶大〉這個篇名。
〈最後的猶大〉是一篇寓言小說,但也可能真實發生過。大意是德國納粹統治時期,「蓋世太保」為了維護德國人的「血統純正」,任何人有八分之一以上的猶太血統,都在消滅之列,這個額外的工作,對「蓋世太保」過於繁重。於是他們想到僱用猶太籍「線民」代勞的卑鄙手段,線民可以「抓交替」,「蓋世太保」則得以有效執行猶太人的「最後解決方案」。小說主角就是這樣一個線民,每星期要舉報十人,一開始很容易達成,幾個月後越來越難,連誣指別人充數的奥步都被發現、受到警告,眼看自己老命即將不保,在他最後一次的密報單上,一狠心填上老父、老母、三個兄弟、妻子兒女的名字,數來數去還差一個,忽然眼睛一亮,有了,「以撒.懷曼」,這是他自己名字,也是他所剩唯一知道的猶太人。故事就此結束。
「最後的猶大」是一個可卑又可憐角色,所有的「抓粑仔」何嘗不是?在中國國民黨的專制統治時期,有另外一種「猶大」,就是所謂的「職業學生」。由於那時候台灣實施戒嚴與軍法審判,許多年輕學子大學一畢業或兵役一服完,就選擇出國留學,在外國的校園裡,無拘無束地吸吮被國民黨政府視為禁忌的思想,並且發展學生會或同鄉會組織,培養行動能力。這當然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惱羞成怒,於是就挑選一批批「忠黨愛國」的公費留學生或軍校學生也進入國外校園,名為留學、實則負責監控「海外台獨份子」,編製「黑名單」供情治單位與行政機關使用,禁止他們回台傳播「毒素」,甚至對他們在台的家人羅織莫須有的罪名。據當年接觸過「職業學生」的朋友表示,他們每送回一則「小報告」,就能收到若干美金的生活津貼,所以比一般窮留學生「日子好過多了」。這次我到溫哥華參加美加兩處同鄉會的夏令會時,有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輕同鄉告訴我,他曾在西雅圖訪問過另一位同鄉,見到一批當年「職業學生」所舉報的「黑名單」書面資料。可惜我停留時間短暫,無法深入瞭解,或許這也是「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努力調查「五大案」之餘,應該推動的工作之一。
但是引起今天這個話題的,當然是本週傳出馬英九前總統打算再出馬參加2020年的大選。一個為了效忠於獨裁政權而出賣同窗的人、一個躲躲藏藏拿著照相機偷拍遊行抗議隊伍的人、一個生活在自由民主社會卻毫無反省能力的人、一個不以曾經擔任「職業學生」為恥的人、反而因為擁有這種「資歷」而沾沾自喜、企圖獲得獨裁者青睞的人,我只能說:「敗給你了」。
我在溫哥華那場演講中,談到「轉型正義」,指出 1990年代東歐十多個國家推翻蘇俄扶植的共產政權之後,絕大多數都制定「除垢法」來清掃共黨餘孽。例如捷克於 1991年規定,在共黨統治時期,凡與情治單位合作者,不得擔任高階行政官員、不得擔任法官、軍官、國安官員、中央銀行官員,甚至任職國營事業、新聞媒體、研究機構、鐵道部門都有限制。馬英九一定暗中連呼「好佳在!」如果 2000年民進黨首度執政時也制訂一套「除垢法」,把過去曾充當情報部門或政黨黑機關的「馬前卒」,把「威權時期選擇服從」的人,一律排除在政府高官之外,今天還有馬前總統嗎?或許最多不過是一個頻上政論節目打知名度的「文傳會副主委」罷了?
有人說我「逢馬必反」,但我是這樣想:猶大出賣了他的老師和同志,拿到了銀子,最終卻選擇以死謝罪,總算「知恥近乎勇」;馬英九不但不曾為他「職業學生」的無恥行徑道歉,而且平步青雲之後,接二連三鬥爭黨內對手、迫害在野領袖,現在居然又要二度爭取大位來阻止迫在眉睫的司法究責,這不只顯示他本人的無品,更是對台灣人民的最大侮辱。假如我們認為猶太人的「抓粑仔」猶大該下地獄,馬英九值得寬恕嗎?
〈新約聖經〉有一處「愛的真諦」,傳誦甚廣,愛是:「凡事包容、⋯⋯、凡事忍耐」等等,有時讓我懷疑自己先天缺少愛心,要我包容馬英九或大部份中國國民黨徒,不如殺了我。但後來發覺在四個「凡是」之前的一句是說:「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讓我安心了。原來「不喜歡」不只可以和「愛」相容、而且還是「愛」的一部份,原來「不義」才和「愛」直接抵觸、完全對立。我們不喜歡馬英九,不代表我們沒有愛心,而是代表我們「不喜歡不義」(白話英語是“unhappy with evil”,不歡喜和邪惡作伙),因為我們愛的是台灣和善良的台灣人民。我但願他是台灣「最後的猶大」,不要「教壞囝仔大序」;有朝一日設若馬英九痛悔他過去種種的「不義」時,或許我們再來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