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八分」,這是多年前,我偶然在日本古裝劇中看到的名詞,意思是鄰里鄉民會把你家視為空氣,不給予任何交流和協助。這幾年的經典恐怖片《女巫》,居住於新英格蘭的主角一家人,因為被教會遺棄,不得不想辦法自力更生。但對活在當代社會的我來說,實在充滿困惑,就算真被社會給排擠,農業時代只要把自家的田種好,不就能順利生活了嗎? 何以兩方都好似被判了死刑一樣?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這幾年的親人喪禮,回了老家與爸爸共同送親戚最後一程。我印象非常深刻,父親說陳家人的棺材要由陳家人來抬,當天抬棺的也確實是幾個同姓長輩。當天結束後,我與父親聊了許多習俗,除了婚喪喜慶之外,耕作、搬家、疾病、生產等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過去都不見得有辦法用貨幣衡量,更多的是用「人情」交換。 「半桶師」即是那時代的特色,不管是建築、治病、祭祀等領域,都有這類半桶師存在,只不過平時他們依舊以務農為主,這些不過是偶而的外快。或許就在人生的這一刻,我才意識到農業時代原來並未遠去,而且價值觀與當代落差何止巨大。
堡壘文化 此次所出版的《人類憑什麼》,其主旨便是討論人類在不同的三個時代,覓食者、農民與化石燃料時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及其演進方式。作者伊安摩里士的前作《西方憑什麼》,論述何以是西方而非東方統治了世界,在台灣名氣很響亮。此次新書論述不同時代價值觀,所需的涵養更深更廣。
伊安摩里士將人類文明演進,分作「覓食者」、「農民」以及「化石燃料」三個時代,決定三個時代最大差異的,便是人類所生產的熱量多寡。
覓食者時代,人類生產及攝取熱量的方式非常不穩定,不管是捕獵動物或採食野果,都有傷亡及生病的風險。這種覓食方式,也不可能養起龐大聚落,因此多半是小型團隊活動。在無法確保明天仍能存活,且食物也無法妥善保存的情況下,「財產」觀念尚未形成,就連子女血統的確保也並非首要之事。
農民時代,馴化了農作物後,熱量的生產得以確保,隨著耕作土地面積的增加,能養活的人口數也越來越多。人類開始有了「財產」觀念,因此開始注重後代的血統問題,貞操觀念及性別文化開始興起。隨著人口數變多,適用於較大群體的政治制度開始萌芽,就連宗教也逐漸轉變為大型社群適用。政治、宗教及社會的增大,導致了財富分配的不均,階級差異,這在長久以來的農業時代,甚至形成一種既成的風俗。
化石燃料時代,燃料得以取代人力生產,生產總值大量提高。人類擺脫了生存問題,並將重心放到了創造更多價值的工業製品上。更多的技術人才、更普及的教育、更多的中產階級,以及隨之而來的民主化浪潮。民主化浪潮後的貧富差距降低,以及之後帶來更多的平等觀念等等。
書中三個時代價值觀的演進,其實說明了許多隱含其中的課題,其中包含了「私有財產制的起源」、「人類不平等之起源」、「道德的形成」、「父權文化的興起」、「大型宗教的興起」、「封建制度的起源」、「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共產主義的背景」、「國民教育的普及」、「貧富差距的以及「民主社會的平等價值」等課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這些時代演變而帶來的價值觀變遷,會逐一被提及並解釋。
《人類憑什麼》的歷史格局極大,因此若讀者曾讀過上述任一課題的專書,便能從本書中以更寬闊的視角重新審視。若讀者本身就針對這類課題有相關背景和知識,則從中能感受到的價值觀演變則更是深刻。本書主旨便言明,人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因應熱量生產的方式及數量,獲得適宜於時代的新價值觀。重點在於熱量生產的多寡與方式。
當然這套說法並非人人都能認同,這類恢弘歷史格局的書籍,都嘗試以「一種觀點」自圓其說整條人類文明發展線,中間必然會有許多疏漏及例外。我認為本書最為精華且驚喜之處,即是收錄了其他學者對於本書的看法及反應,其中有針對「熱量生產」、「道德是否為人類本能」、「農業時代的平等觀念」等課題,作者針對此些質疑逐一回覆並討論。這些來自兩方學者的討論及思想衝突,不只讓人重新思考本書內容,也盡可能的避免以單一思想灌輸讀者,本書後段的爭辯與讓讀者能有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式,實為可貴。
台灣屬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國家,工業化發展得晚。戰後嬰兒潮這代長輩們,兒時都還有過農耕的經驗和記憶,時至今日也還有不少晚輩遵循農業時代不吃牛的習俗。本書作者曾打趣的說,當代人對「覓食者時代」的種種文化感到興趣,但卻對「農民時代」的文化無比厭惡。說得其實挺有意思,對齋主這代人來說,出生時的社會即為工商業社會,對社會快速變遷未能有太過深切的感受。但對於如今長輩來說,他們自童年至暮年,社會快速由農業時代變遷為今日之社會,其中價值觀的演變與衝突可想而知。這也算是閱讀《人類憑什麼》意外的收穫。
本書已於各大通路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千萬別放過這本好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109
當然,這次 堡壘文化 也準備了兩本贈書,要給酸齋的讀者們。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7/18(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P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貴族義務(法語:noblesse oblige)是歐洲一種起源於中世紀封建制度的傳統社會觀念,認為貴族階層有義務為社會承擔責任,大致即「地位越高,責任越大」的意思,引申義也可指一個人的舉止風範必須與其地位相符。在現代政治中,「貴族義務」的概念通常指社會上層階級有照料底層人民、增強社會凝聚力的義務。 ...
封建制度起源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代日本的DNA,竟然跟中國西南的滇國最為接近?】#精選書摘
近代的日本學者為了尋找最接近於日本人種和古代重要家畜品種的DNA證據,考察了整個亞洲大陸。他們本以為,吳越顯然是最多的。結果卻意外地發現,居然是滇國境內最為接近 。
等到日本封建制度基本成型以後,這些來自滇國、吳越的渡來人集團,自動就變成日本貴族的一支,變成日本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就像是英國被諾曼人征服的撒克遜人一樣……
#逆轉的東亞史 #滇國 #日本 #歷史
封建制度起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起來寫】日本的陰暗面:部落民『穢多、非人』歧視現象與文學描寫 //鄭雋立
.
前些時候,『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提到日本對「鬼」的定義(兇惡的活物)是先民對野蠻人的想像,有讀者詢問是否與部落民「#穢多」階級(えた,eta)有關?雖無明確關聯但頗有討論價值。本文將淺談古代賤民階級的形成脈絡、現代仍存在的不平等、文學作品描寫的實例。日本雖貴為文化與自然資產寶地,但也暗藏諸多不光彩的面相,適度理解可避免過度浪漫的想像。
.
■ #古代封建階級的最底層
.
文獻可考的「穢多」最初始於平安時代《和名類聚鈔》記述的「屠兒」(えとり,etori),即『屠宰牛馬之肉作為鷹雞之餌』的卑微職業,鎌倉時代《名語記》則加上了通常「居住在河邊」的特性。江戶時代為止,社會階級已定型為「教化階層、武士、百姓、町人、賤民」(王歡歡,2016),此時文獻明確地將賤民定義為「穢多、非人」(eta、hinin),由此可見,穢多顯然不是溫羅或酒吞童子那樣驍勇善戰、神出鬼沒的野蠻人,而是在特定地區從事著屠宰、皮革、殯葬…等職業的 #古代賤民聚落;「非人」則有乞丐、流浪賣藝人、奴隸或痲瘋病患的說法。賤民卑下的程度,據說遭武士階級「試刀」殺害也完全不會被追究。
.
■ #階級意識仍持續侵害後裔隱私
.
由於佛教與神道教觀念,民眾通常將從事屠宰、皮革業的人家聯想為與血肉共處的「#不潔」職業,加上環境貧困,導致歧視根深蒂固,並被迫與其他階級隔離,不能與平民直接接觸,甚至不得到學校受教育(林燕婷,2014)。明治4年(西元1871),政府廢止封建制並正名「穢多、非人」為「#部落民」,但因為穢多為世襲制、聚落雖有都市重劃但有地緣可考(幾乎是常識,如 #大阪西成區 ),後代縱使融入社會仍在檯面下承受各種排擠,1970年代,人權團體「#部落解放同盟」揭發黑市流傳著徵信社蒐集的『部落地名總鑑』(黑名單)供企業與大學剔除部落民,人權團體雖成功倡議促使政府立法禁止,社會上仍不時傳出婚姻、就學、求職遭「暗中清查家譜的案例」。
.
■ #現代社會概況
.
網路常有證據不足的文章,猜測與祖先職業有關的奇特姓氏(例:犬飼、豬股)就是部落民,實則不然, 1963年琦玉縣女學生遭侵犯棄屍的凶案「#狹山事件」,遭冤罪的養豬業者石川一雄(部落民後裔)便是一例,法律界普遍認為歧視心態使警方便宜行事。據筆者在日友人(30代,留學後任服務業)轉述當地同事看法,融入職場的部落民後裔會設法隱藏血緣,改名、搬家,也有搭電車故意迴避家鄉(聚落原址)後繞行返家的狀況。
.
據「部落解放同盟」1993年報告指出,真實存在的部落民全日本約有300萬人。BBC記者Mike Sunda(2015)報導也提到部落民的血統、外貌與一般人並無差異,在屠宰業有許多工人便是其後裔,算是相當體面的職業。他們在 #東京芝浦市肉品市場,以匠人級的嫻熟技術與巨大的勞動量處理高級和牛、享譽國際,但也諷刺地不斷收到動保團體與素食者的抗議信。
.
■ #部落民歧視在現代的變異
.
Mike Sunda也在報導指出,2009年Google Earth在衛星地圖標出了東京、大阪的部落民聚落原址,遭日本民眾劇烈抗議,有部落民支持者認為不該在國際上公開、也有人表示不希望住家地緣扯上關係。證明了血緣仍然是個「櫃子」(人權運動家住田一郎用「come out」形容這種處境),縱使人權組織能涉入政治、立法反歧視並提供救濟金(住田一郎,2014)、開明的青年世代與學術界也樂於接納,但作為後裔的當事人仍 #無從得知哪裡暗藏著保守主義者的異樣眼光(例如企業主、結婚對象的家族),這種封建遺毒構築了台灣人難以想像的 #潛在焦慮。
.
■ #明治時代的文學描寫
.
作家島崎藤村1906年長篇小說《#破戒》描寫成為小學教師的部落民「瀨川丑松」獲新平民身分後的境況。彼時許多地區因不願改革而爆發抗議(反解放起義、公寓驅趕、反對通婚、強迫徵稅與兵役),故事開頭就寫出大財主因為穢多身分曝光被驅逐的慘狀。丑松離家前被父親告誡應「隱藏身分」,提防學校白色恐怖般的監視及派系鬥爭。鼓勵了主人公的思想家「豬子蓮太郎」便是穢多身分曝光遭免職的學者,丑松與蓮太郎之間的友誼也不斷在父親囑咐的「守戒與破戒」中掙扎,形成了 #本我與自我的拉扯 而貫穿整部作品(楊姣、羅明輝,2016)。
.
前述Google Earth引起的巨大反彈,恰好證實明治改革並未消弭保守主義的反動,「新平民」充其量只是假友善的蔑稱、一種「我把你當人看」的偽善修辭。即便在思想進步的現代,日本這方面的敏感與禁忌仍然存在,也難怪筆者好友會從同事的態度得出「心照不宣、不惹事就好」的結論(據說詢問時氣氛尷尬)。
.
■ #黑道與人權組織
.
此外,部落民也常往黑道發展。在日從事犯罪報導20餘年的美國記者Jake Adelstein指出黑道組織成員有高達三分之一比例是部落民,這是因為黑道不計出身低、對忠誠者予以庇護。大家不妨對照1960-1970年代美國性別運動的背景,同志族群往黑道在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經營的 #石牆酒吧 聚集、尋求慰藉的現象。
.
但黑道也常反過來濫用 #部落民補助制度 ,表面上與人權團體一起抗議歧視,檯面下則榨取暴利讓成員坐享優渥生活(陳毅龍,2019)。部落民除融入一般職場、投入屠宰業「操舊業成達人」與皈依黑道外,也有無法融入社會而靠補助金度日、甚至露宿街頭的極端案例。政府基於愧疚與補償心理,通常會默許黑道的牟利行為。
.
■ #結語
.
身在台灣,不時也有不同類型但脈絡類似的狀況,我們不妨借鏡這些「他山之石」,看看能為自己土地上的弱勢議題做些什麼。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聖與俗] 熱鬧的四条河原町,與卑賤的河原者
(早年賤民階級的其中一種形象)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796939963826964
◆鄭雋立: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一):鬼的起源、鬼退治物語的敘事原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3622909825328
.
|
■ #參考文獻
.
01.Mike Sunda.(2015).”Japan's hidden caste of untouchables”.BBC News. 23 October 2015
02.住田一郎(2014)〈部落問題解決に向けた被差別部落民の当事者責任: 全国水平社創立90 周年を迎えて〉《関西大学人権問題研究室紀要》 2014
03.王歡歡(2016)〈關於日本近世“被差別部落民”的若干問題考察〉
04.楊姣、羅明輝(2016)〈解讀《破戒》——以瀨川丑松的焦慮心理為中心〉
05.林燕婷(2014)〈破戒:破除賤民歧視〉《喀報》第203期
06.陳毅龍(2019)〈你賤民,你全家都賤民!歧視代代相傳、隔離在「非人」社區…揭日本社會禁忌「部落民」傳統〉《風傳媒》2019.07.17
07.部落解放同盟官方網站:www.bll.gr.jp(2020.12.05瀏覽)
封建制度起源 在 PH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貴族義務(法語:noblesse oblige)是歐洲一種起源於中世紀封建制度的傳統社會觀念,認為貴族階層有義務為社會承擔責任,大致即「地位越高,責任越大」的意思,引申義也可指一個人的舉止風範必須與其地位相符。在現代政治中,「貴族義務」的概念通常指社會上層階級有照料底層人民、增強社會凝聚力的義務。 - 維基
.
.
.
...... .. .........
湯麵 - 5
鵝腳 - 6.9
鵝肉便當 - 6.7
呈信傳統鵝肉店 - 7.5
...... .. .........
.
.
.
...... .. .........
Music -
27Corazones Beats - Sport
...... .. .........
.
.
.
...... .. .........
★FAQ - http://tiny.cc/phFAQ
...... ..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HC2GhHTqcU/hqdefault.jpg)
封建制度起源 在 皇族後裔劉備為何需靠織蓆販履維生?其實跟封建制度有很大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奈何淪為貧苦人家,什麼樣的 制度 造就了亂世 起源 ? 三國演義的主人公—劉備劉玄德早年在家鄉靠著織蓆販履維生已經不是新聞了, ... ... <看更多>
封建制度起源 在 知史- 封建制度未必由周朝首創?丨歷史驚奇... 的推薦與評價
封建制度 中的「封建」二字,意指「封土建邦」,亦稱為分封制,是中國古代 ... 起源 #穀 #小麥. 曲幽嵐和其他16 人 · 17 · · 3. 相關的粉絲專頁. 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