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稍放緩,發展商近月積極推售新盤,同時,樓價亦持續向上,新近樓價指數較2019年5月的歷史高位,僅相差不足2%。不過,市場利淡因素未完全消散,通關無期、失業率高企、美國醞釀加息等不利因依然存在。樓市向好,是否言之過早?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指,現時大市靠「新香港人」帶動。他形容,「呢批人嘅購買力大得難以想像。」從新盤開售的現場可見,個別會一口氣斥巨額買入數個單位,且不少是「一筆過」付清樓價。
他表示,這批人多為透過「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工作或讀書的專才,在港工作約8至10 年,已陸續取得香港身分證,遂入市買樓定居。「新香港人唔只托住香港樓市,直頭推緊佢(樓市)上去。」參考數字,2013年至2018年透過此計劃入境人數,每年均有逾一萬人。
參考美聯早前公布的數據,今年首季一手私樓個人買家登記中,內地買家(以買家姓名拼音辨別)佔個人買家於本港一手私樓註冊量比率,連升三季,至今年首季錄約11%。而若以物業金額劃分,新香港人在銀碼5,000萬至1億元的大額物業中,佔比達48.3%。其次,逾1億元物業的佔比也有達33.3%,反映財力雄厚,主攻中上價物業。
林一鳴指,新香港人揀樓的取向,很明顯跟傳統港人不一樣,新香港人認為「新樓一定好過舊樓,屋苑好過單幢」,同時要有會所、泳池等,因為內地的房地產項目大多都是採屋苑形式興建,故此,本港的大型屋苑式新盤,不乏這批新購買力的支持。他認為,如要針對新購買力,除非單幢盤有超過10%至20%折讓,否則難以跟屋苑式新盤競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852郵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落馬洲河套區早於2008年開始規劃,香港與深圳政府更在今年1月簽署共同發展備忘錄,並主打以「創新科技園」自居。不過,《明報》今日報道揭發,其實在規劃早期,兩地政府一直以發展高等教育為主,科研及文化創意產業為副,並曾經以此作公眾諮詢。直至深圳當局認為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港府亦自2014年後的報告...
專才入境計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媒體報道近日成交的新盤中,很多買家是「新香港人」,即是從內地移居香港並住夠七年以上,拿着三粒星身份證,不需要繳交辣稅。例如半山21 Borrett Road平均售價接近三億,很多買家都是新香港人;黃竹坑晉環呎價高達三萬元,約三分之一買家也是新香港人。
根據我從多方面整理的資料,內地居民在九七回歸後移居香港約有160萬人,當中110萬人取得三粒星身份證,有能力買樓的人約30-40萬;增長速度每年約6-7萬人取得三粒星,當中2-3萬人有能力買樓。這些新香港人主要來自三種途徑:
(1)單程證:不是主要的購買力
通過這途徑的人數最多,每天配額150個,九七回歸到現在約有108萬人,其中85萬人已經住夠七年。不過這班人購買能力較弱,很多以家庭團聚為主,有三至四成居住或申請公屋,估計只有一成或以下有能力買樓,並不是新盤主要的購買力。
(2)雙非孩:買樓是十八歲的生日禮物
當年《莊豐源案》的案例,所有內地居民闖入香港生孩子,嬰兒就自動獲得香港居留權,可以拿到香港身份證,直到2013年特區政府推動「零雙非」政策,要求所有醫院停止接受雙非孕婦分娩,問題才得以解決。由於這些雙非孩的國內父母,在十多二十年前已經有能力在香港產子,肯定不屬於最窮困的一群人,加上十八年的財富累積,當孩子取得香港三粒星身份證的時候,不少父母都有能力Lump-Sum給一筆錢孩子買樓,當是十八歲的生日禮物!
這些雙非嬰的數量共有20.8萬人,目前年齡為9至23歲,雖然現在滿十八歲的只有五千多人,但在2023年至2029年就會急升,在2023年有16,044人滿十八歲,在2024年有18,816人、2025年25,269人、然後是29,766、32,653、35,736及26,715人……可能到時全香港的新盤,畀晒佢哋做生日禮物都唔夠分。
(3)內地居民移入計劃:購買中高檔物業
目前有多個內地居民移入計劃,回歸到現在約28萬人,當中最多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共15萬,他們都是國內較頂尖或身處高級職位的人。例如在2021年第一季的名單中,73.0%具有大學學歷,當中學士佔35.4%、碩士佔29.6%,博士佔8.0%;至於工資方面,40.5%每月薪酬超過四萬元,12.8%超過八萬元,較香港居民高出很多!另一個更厲害的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三分之一持有博士學位,以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主要都是高科技的專才,這些人絕對有能力在香港買樓,主要目標為豪宅及中高檔物業。
至於由2008年開始的「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計劃」,已經有9萬人讀完書後留港就業,通常這些人的父母都比較富有,當孩子留港七年取得身份證之後,有可能Lump-Sum給一大筆錢孩子買樓,順便申請阿爸阿媽來港居住。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104098
專才入境計劃 在 巴打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4月09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zOoX2avNAcg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政府在毗鄰深圳的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深圳民間有反對聲音,港府則強調,數年前已因應相關意見調整計劃,務求將設施對周邊居民影響減至最低。從香港的角度,沙嶺是邊境偏遠之地,惟對深圳而言,則是繁華鬧市之旁,兩地視角不同,願景自然不一樣,港人對殯葬設施需求殷切,當局既要考慮睦鄰關係,亦要考慮社會自身需要。超級殯葬城構思早在10年前提出,當時並不存在大灣區概念,這些年深圳發展之快,同樣超乎想像。港英時代以來,政府官員都是以「區隔思維」看待深圳河邊界;時移世易,港府有必要認真研究,對於新界北邊境地區,是否要有不同的思維和願景。
蘋果頭條
日本外務省最近推出指定技術工人居住資格(SSW),歡迎海外專才到日本從事指定的14個行業,包括護理、建築、飲食等,申請者只需通過考試和語言測試,便可申請簽證在當地工作,最多可居住5年。詳情可參考日本外務省官方網站。
東方正論
抗疫逾年,中港通關陷於停頓,百業蕭條經濟插水,一橋之隔,儼然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揚言有與中央商討恢復與內地通關的條件,並首次承認正研究擴大「回港易」措施,讓廣東省以外人士經此機制來港。問題是,回港容易通關難,香港一日無法將疫情清零,中港全面互通依然遙遙無期。
星島社論
封關一年多,港人及內地人都不能如往常地來往兩地,不過回港及來港的「限制」將會有所降低。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出席行政長官答問會,透露正在籌備將「回港易」擴展至廣東以外,屆時只要有陰性病毒檢測結果,就可豁免回港的十四日檢疫。她更首次公布以類似方法推出「來港易」,讓內地人來港。據悉,政府正研究讓內地及澳門的非港人,持陰性檢測者,以每日有配額申請的做法,豁免檢疫入境香港,不過最終落實日期都要視乎疫情發展而定。
經濟社評
港府首度披露將開放邊境,讓內地人可輕易來港,有望引入一點活水提振經濟。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內地港人回港免檢疫的「回港易」計劃,不僅將擴展至廣東省和澳門以外,連內地人亦可能分到名額。若這「來港易」大計僅屬單邊通關,未必非常吸引回程北上後仍需隔離的商務客、旅客,但從澳紐經驗可見,只要社區疫情受控,一方解禁終能發展至自由通關。港府可向中央爭取,讓已接種疫苗的內地人士縮短檢疫,為兩地逐漸恢復正常往來奠基鋪路。
#AI #人工智能 #報紙 #社論 #明報 #蘋果 #東方 #星島 #經濟日報 #新聞 #每日新聞 #香港 #香港新聞 #epoch #times #hk #epochtimes #ntd #習近平 #爆料 #一國兩制 #林鄭 #直播 #香港直播 #香港人 #hk #hongkongnews #hklive #hongkong #隔離區 #新聞記者 #警員 #無可疑 #網友 #領事館 #中美關係 #中美冷戰
專才入境計劃 在 852郵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落馬洲河套區早於2008年開始規劃,香港與深圳政府更在今年1月簽署共同發展備忘錄,並主打以「創新科技園」自居。不過,《明報》今日報道揭發,其實在規劃早期,兩地政府一直以發展高等教育為主,科研及文化創意產業為副,並曾經以此作公眾諮詢。直至深圳當局認為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港府亦自2014年後的報告或文件中,再未有大篇幅報道如何在河套區發展高等教育,而今年城規會文件中更確認7成面積將用作科研及文創用途。只要再翻查年初簽署的合作備忘錄,不難發現今次的河套區,只是兩地政府再一次美其名以「創科發展」為由,加強中港融合,並因為配合深圳南山區發展而讓步。
報道指出,港府在2011年的技術報告中曾花整個第二章交代河套區的發展方向,當中提及「高等教育佔最多總樓面面積共60%」,又鼓勵私立院校可落戶區內。然而,翌年在港府進行第二輪公眾諮詢時,深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轄下的「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曾表示,在區內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同時「建議探討並最大限度增加該區域內科技研發等產業的發展空間」。
對於深圳政府單方面表達希望改變河套區的發展模式時,港府在2013年的公眾參與摘要意見報告中回應,指「如要容許3個主要土地用途(教育機構、科研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隨意互換或有違規劃意向及公眾普遍支援對河套地區整體發展方向的意見」。但當港府看似不能接受深圳一方的提議之際,2014年的技術報告不但未有再以大篇幅闡述高教發展,反而直言「教育機構、科研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均為落馬洲河套區發展的主要持份者」。
時至今年5月的城規會報告中,政府表示3種用途可「靈活分配」,根據政策指示及文經濟發展需要,確認了70%的總樓面積用作科研及文創,其餘30%則用作高等教育。
9年的河套區規劃,由當初的高等教育,直至現時的「創新科技園」,只因深圳當局一句「發展大學園的意義不大」,就改變了全盤計劃的大方向,香港一方更乖乖順從此「政策指示」。另外,特首林鄭月娥亦曾表示,日後會為認可的「深方人員」,提供進入河套區的便利出入境安排。因此,今日的報道不但反映落馬洲河套區僅為配合深圳南山區的產物,港府毫無決策能力外,亦預視了中央當局將以此計劃,進一步加強中港融合,交替兩地專才。
立即贊助《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support-us/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o2XPFF1zE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