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內觀教我的事:翻譯都該得諾貝爾和平獎|
緬甸是第一個讓我在語言上感到惶恐的國家。
我之前的旅行很幸運,要不是跟團有導遊翻譯,要不就是去的地方都通英文,甚至去年旅居清邁一個月,很多當地人還會一點中文,在那個外國人萬頭鑽動的國家,完全感受不到身為外國人的困擾。
直到我單獨去了緬甸,那是一個除了觀光區以外,幾乎不通英文的國家,我入境時看著滿街像泡泡一樣的緬甸文,心裡想:這下麻煩大了。
***
語言有時候很奇妙,即使看不懂,但只要看起來像自己熟悉的符號,多少還是有點安全感,比方說一樣是ABC字母的西班牙文,或是夾帶漢字的日文。
但是緬甸文?不可能,發音完全不符合任何腦內資料庫,字母也完全沒辦法猜,我剛進內觀中心第一天,就受到了震撼教育。
有看〈馬哈希內觀中心生存指南〉的讀者,應該記得我第一天就因為指示不清,錯跑到緬甸人的禪堂,結果剛好趕上他們下午的講經時間。整整兩個小時,台上的禪師都用巨大的麥克風聲,不斷講著巴利語和緬甸語。
我生平第一次意識到,環境中有自己不熟悉的語言,而你是唯一一個聽不懂的人,內心會湧起多大的資訊焦慮。整個下午,我都呈現茫然無措的傻逼臉,旁邊的緬甸同學合十流利地唱誦著經文時,我連對嘴都對不上,只能一直尷尬地假裝動嘴巴,但實際上誰都知道你不會念。
(後來我才知道,外國人有自己的獨立禪堂、課程表也沒有講經的時程,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知道我們聽不懂。)
***
而後幾天,我也在語言這件事情上很辛苦的掙扎。
入關的時候,禪修的錄音指導很簡短,很多細節都是靠以前在台灣內觀的經驗,還有曾經看過馬哈希的〈四念處內觀禪修〉腦補上的。
每三天可以跟緬甸禪師小參一次,但因為禪師只會緬甸語,以及腔調很重的英語,簡單的修行問題還可以,更細緻的問題,彼此的溝通就沒辦法非常流暢,常常問了半天,還是有一方聽不懂。
資訊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唯一的方法就是自立自強跑到販賣部,買了幾本英文資料來看,但又碰到非常多的修行單字是我不懂的,只能每天在高強度的修行時程裡,想辦法抽個二三十分鐘,在沒有電的宿舍裡,就著陽光一字一句地看,再努力用手機查字典,一邊核對自己的修行心得。
那個時候的我才發現,平常在台灣實在被寵壞了。
日常想要看的資料、影片,基本上都有人翻成漂亮的中文,編輯排版成舒適的樣子,以實惠的成本任你翻閱。
就算沒有?.....沒關係,總是有其他中文資料可以看,至不濟也有各種版本的英文資料可以挑選,不必像現在,因為退無可退,又為了解決自己的資訊飢渴,只拿著舊到泛黃的粗糙印刷本,盡量在窗邊對著光線苦讀。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翻譯人員都應該得諾貝爾和平獎。
***
語言的障礙,讓人和許多深厚的智慧,以及彼此之間築起難以跨越的距離。
但是翻譯這麼一個神奇的存在,卻能優雅地穿梭在這巨大的鴻溝之間,告訴你他在講什麼,轉達他你的意思,在那一刻,藩籬瓦解了,明明是兩個不同語言的人,心卻變得更同步,更貼近彼此的想法,看起來是瞬間的事,卻是翻譯用畢生的功力與心血,打造自己這座橋樑,不是和平信使是什麼?
我真心感激所有願意成為翻譯的人,尤其在我面對緬甸這個傳承著古老智慧的國度,卻只能隔著巨大的山頭寂寞地聊望,抓著幾根樹枝,努力拼湊原本的意思,我才發現,平常自己能穿梭在不同文化之間,貪婪地吸收不同國家的思想,都是有一個一個翻譯,在背後奉上一生的心血。
***
同場加映一個小故事:
我在緬甸的內觀中心,認識一位中國大媽,還有一位南韓尼師。
我們三個很常一起行動,南韓尼師通英文,中國大媽不通,他們原本會用手機翻譯軟體溝通。但是我出現之後,只要我在場,中國大媽會直接跟南韓尼師講中文,南韓尼師就一臉茫然地看著我,等我翻譯;反過來,南韓尼師跟中國大媽有事要溝通的時候,也會跟我講英文比較快,我在跟大媽說中文。
等等,可是我也想要參與對話啊,我不是來當翻譯的啊啊啊。
又或者,有一次講佛經故事的時候,平常略通中文的老師父不在場,中國大媽有問題急著問緬甸禪師,在場還有很多人,她就衝口用中文大喊了出來。
緬甸禪師笑笑,用英文說「我聽不懂啊。」然後馬上轉頭問我「她剛剛說什麼?」
我很尊敬那位緬甸禪師,當然是樂意幫他翻譯的,但是那一瞬間又突然覺得,翻譯這個角色真的好偉大。
明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只要存在了,卻又好像沒有自我的存在感,任何事都會需要透過你,但是你又好像不是你自己──我明明沒有要問這個問題,也覺得當眾衝口而出有點失禮,更何況事前也沒請我幫忙,我卻要馬上開口收拾這個殘局。
我終於明白,我們都需要好好尊重身邊每個通外語的朋友,雖然翻譯對他們來說是舉手之勞,但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句話:不好意思,我想問對方這個問題,請問你願意幫我翻譯嗎?
──這個重要又沒有存在感的角色,真的該得諾貝爾和平獎。
***
#照片攝於緬甸馬哈希內觀中心
#其實中國大媽平常對我很好
#只是這件事讓我引以為戒XD
#尊重翻譯都是後天的練習題
尊重翻譯都是後天的練習題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緬甸內觀教我的事:翻譯都該得諾貝爾和平獎|
緬甸是第一個讓我在語言上感到惶恐的國家。
我之前的旅行很幸運,要不是跟團有導遊翻譯,要不就是去的地方都通英文,甚至去年旅居清邁一個月,很多當地人還會一點中文,在那個外國人萬頭鑽動的國家,完全感受不到身為外國人的困擾。
直到我單獨去了緬甸,那是一個除了觀光區以外,幾乎不通英文的國家,我入境時看著滿街像泡泡一樣的緬甸文,心裡想:這下麻煩大了。
***
語言有時候很奇妙,即使看不懂,但只要看起來像自己熟悉的符號,多少還是有點安全感,比方說一樣是ABC字母的西班牙文,或是夾帶漢字的日文。
但是緬甸文?不可能,發音完全不符合任何腦內資料庫,字母也完全沒辦法猜,我剛進內觀中心第一天,就受到了震撼教育。
有看〈馬哈希內觀中心生存指南〉的讀者,應該記得我第一天就因為指示不清,錯跑到緬甸人的禪堂,結果剛好趕上他們下午的講經時間。整整兩個小時,台上的禪師都用巨大的麥克風聲,不斷講著巴利語和緬甸語。
我生平第一次意識到,環境中有自己不熟悉的語言,而你是唯一一個聽不懂的人,內心會湧起多大的資訊焦慮。整個下午,我都呈現茫然無措的傻逼臉,旁邊的緬甸同學合十流利地唱誦著經文時,我連對嘴都對不上,只能一直尷尬地假裝動嘴巴,但實際上誰都知道你不會念。
(後來我才知道,外國人有自己的獨立禪堂、課程表也沒有講經的時程,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知道我們聽不懂。)
***
而後幾天,我也在語言這件事情上很辛苦的掙扎。
入關的時候,禪修的錄音指導很簡短,很多細節都是靠以前在台灣內觀的經驗,還有曾經看過馬哈希的〈四念處內觀禪修〉腦補上的。
每三天可以跟緬甸禪師小參一次,但因為禪師只會緬甸語,以及腔調很重的英語,簡單的修行問題還可以,更細緻的問題,彼此的溝通就沒辦法非常流暢,常常問了半天,還是有一方聽不懂。
資訊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唯一的方法就是自立自強跑到販賣部,買了幾本英文資料來看,但又碰到非常多的修行單字是我不懂的,只能每天在高強度的修行時程裡,想辦法抽個二三十分鐘,在沒有電的宿舍裡,就著陽光一字一句地看,再努力用手機查字典,一邊核對自己的修行心得。
那個時候的我才發現,平常在台灣實在被寵壞了。
日常想要看的資料、影片,基本上都有人翻成漂亮的中文,編輯排版成舒適的樣子,以實惠的成本任你翻閱。
就算沒有?.....沒關係,總是有其他中文資料可以看,至不濟也有各種版本的英文資料可以挑選,不必像現在,因為退無可退,又為了解決自己的資訊飢渴,只拿著舊到泛黃的粗糙印刷本,盡量在窗邊對著光線苦讀。
那一刻我真的覺得,翻譯人員都應該得諾貝爾和平獎。
***
語言的障礙,讓人和許多深厚的智慧,以及彼此之間築起難以跨越的距離。
但是翻譯這麼一個神奇的存在,卻能優雅地穿梭在這巨大的鴻溝之間,告訴你他在講什麼,轉達他你的意思,在那一刻,藩籬瓦解了,明明是兩個不同語言的人,心卻變得更同步,更貼近彼此的想法,看起來是瞬間的事,卻是翻譯用畢生的功力與心血,打造自己這座橋樑,不是和平信使是什麼?
我真心感激所有願意成為翻譯的人,尤其在我面對緬甸這個傳承著古老智慧的國度,卻只能隔著巨大的山頭寂寞地聊望,抓著幾根樹枝,努力拼湊原本的意思,我才發現,平常自己能穿梭在不同文化之間,貪婪地吸收不同國家的思想,都是有一個一個翻譯,在背後奉上一生的心血。
***
同場加映一個小故事:
我在緬甸的內觀中心,認識一位中國大媽,還有一位南韓尼師。
我們三個很常一起行動,南韓尼師通英文,中國大媽不通,他們原本會用手機翻譯軟體溝通。但是我出現之後,只要我在場,中國大媽會直接跟南韓尼師講中文,南韓尼師就一臉茫然地看著我,等我翻譯;反過來,南韓尼師跟中國大媽有事要溝通的時候,也會跟我講英文比較快,我在跟大媽說中文。
等等,可是我也想要參與對話啊,我不是來當翻譯的啊啊啊。
又或者,有一次講佛經故事的時候,平常略通中文的老師父不在場,中國大媽有問題急著問緬甸禪師,在場還有很多人,她就衝口用中文大喊了出來。
緬甸禪師笑笑,用英文說「我聽不懂啊。」然後馬上轉頭問我「她剛剛說什麼?」
我很尊敬那位緬甸禪師,當然是樂意幫他翻譯的,但是那一瞬間又突然覺得,翻譯這個角色真的好偉大。
明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只要存在了,卻又好像沒有自我的存在感,任何事都會需要透過你,但是你又好像不是你自己──我明明沒有要問這個問題,也覺得當眾衝口而出有點失禮,更何況事前也沒請我幫忙,我卻要馬上開口收拾這個殘局。
我終於明白,我們都需要好好尊重身邊每個通外語的朋友,雖然翻譯對他們來說是舉手之勞,但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句話:不好意思,我想問對方這個問題,請問你願意幫我翻譯嗎?
──這個重要又沒有存在感的角色,真的該得諾貝爾和平獎。
***
#照片攝於緬甸馬哈希內觀中心
#其實中國大媽平常對我很好
#只是這件事讓我引以為戒XD
#尊重翻譯都是後天的練習題
尊重翻譯都是後天的練習題 在 公會最新公告訊息-活動報導 - 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 的相關結果
賴慈芸教授表示,去年英翻中及格率5%,中翻英及格率2%,與師大翻譯研究所錄取率 ... 口筆譯者是後天培養的,好的譯者需每天不斷的練習,等有了基礎問題再給他翻譯 ... ... <看更多>
尊重翻譯都是後天的練習題 在 將尊重變成一種習慣 的相關結果
差異可能來自先天的外在條件,也可能是後天的立場觀點,只有以「尊重」為前提,才能開啟對話的可能。 ... 應用練習. 1. 請思考以下問題,並檢索資料後完成表格。 ... <看更多>
尊重翻譯都是後天的練習題 在 中英翻譯:從理論到實踐 的相關結果
本書分兩部分:先從理論方面談翻譯,後從理論的實踐方面談中、英翻譯。 在兩部分裡,均以中、英翻譯的例子來說明論點,也以中、英翻譯的題目來充當. 各章的作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