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駝生死兩難 🇬🇧🦙
「拯救一隻羊駝,該付出多少代價?」英國在今年8月因為一頭羊駝是否該安樂死,引發社會極大分歧的生命道德之爭。現年8歲的黑色公羊駝——傑羅尼莫——在2017年從紐西蘭被飼主引進英國後,被檢測出患有牛結核病(bTB),為防止傳染而下令執行安樂死。然而經營羊駝牧場多年的飼主海倫質疑,傑羅尼莫先前在紐西蘭都有健康證明,為何到了英國卻被測出患病?懷疑檢測結果有誤差,進而發起「救救羊駝運動」,也讓傑羅尼莫得以暫緩執行人道毀滅。但隨著今年9月的期限將至,命在旦夕的「確診」羊駝到底該不該殺?正反立場的爭執為何?
「傑羅尼莫」(Geronimo)是一隻8歲的黑色公羊駝,由其飼主海倫(Helen Macdonald)於2017年8月從紐西蘭帶回到英國。海倫經營一家羊駝牧場,同時也是一名獸醫護士。她喜愛羊駝也靠著羊駝維生,除了為想要飼養羊駝的人開設相關課程,也會將羊駝的毛送往加工,來填充羽絨被和枕頭,擁有至少15年與羊駝們相處的經驗。
海倫當初原本以為帶回來的傑羅尼莫就和一般健康羊駝一樣,卻沒想到牠被英國政府測出患上牛結核病,必須執行安樂死。質疑檢測結果的海倫也因此走上長達四年的羊駝維權之路,牧場的業務也被迫停擺。
一開始,傑羅尼莫在紐西蘭進行了四次的皮膚檢測,皆對牛結核病呈陰性反應。然而在被帶到英國後,其在2017年9月和11月的兩次檢測都被驗出陽性反應——一次為海倫的自願檢測,另一次為英國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Defra)的血液檢測——也因此傑羅尼莫至今一直在海倫的牧場裡被隔離生活著。然而讓海倫不解的也是,如果傑羅尼莫真的患上牛結核病,那為何牠能從2017年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衛報》報導,認為檢測結果有疑慮的海倫接連上訴,希望政府重啟檢驗,但都遭到駁回;甚至,她也發起連署行動,獲得約13萬人的支持,要求政府停止對傑羅尼莫安樂死,連首相強生的老爸都出面坦護羊駝。不過倫敦高等法院最終依然在18日駁回暫停安樂死的的緊急命令申請,宣稱「無望」重啟原先的裁決,並要求傑羅尼莫在9月4日以前必須被執行安樂死。
「這是精神折磨,我覺得我被懲罰了...現在只要聽到汽車駛近的聲音,我就害怕他們要來殺死傑羅尼莫了。」海倫告訴《衛報》,她對法院的裁決結果深感失望與憤怒,傑羅尼莫的支持者們也聚集到海倫的牧場示威,準備架起人盾保護,試圖在最後一刻做出絕望的抗議。
「如果Defra部門的人來到牧場要殺死傑羅尼莫,身為一名守法公民,我不會為了保護牠而違法,但是羊駝圈附近會架起監視器。」海倫的意思是準備好「消極抵抗」,如果真的要執行安樂死,傑羅尼莫生前最後的影像畫面將被錄下,成為這場生命倫理的見證。
海倫至今仍未放棄,隨著9月4日的大限將至,她仍然對外強調「傑羅尼莫已經有全球各地的支持者」,希望藉由世界的關注來作為守護傑羅尼莫的最後一道防線。不過官方的態度之所以無所動搖,也在於牛結核病bTB伴隨的巨大傳染風險,英國過去早已嚐過苦頭。
人畜共通的bTB,一但傳染擴散的話不單單是牛隻必須大量撲殺,更可能危及其他牲畜和人類健康。英國長年以來為了遏止bTB的疫情,在2020年就撲殺將近3萬頭牛,也曾在2013年啟動「滅獾行動」,將可能帶原的獾大量捕獲毀滅。
由於bTB傳染的風險和代價太大,官方不認為應該為了一隻羊駝,就要冒險賠上數以萬計的牲口,Defra就直言:「....我們同情海倫的處境,一如我們同情那些受到傳染病威脅的生命一樣。」
同時官方也主張,針對bTB的篩檢試驗準確率高達99%、出錯率只有極低的0.34%,就客觀條件情況來看,沒有充分的理由為傑羅尼莫開特例。要是此例一開,未來其他畜牧業者是不是也要比照辦理?屆時恐怕沒完沒了,也可能讓好不容易收緊的防疫網出現破口。
然而海倫為代表的抗爭意見認為,官方的篩檢試驗不無可疑之處。海倫指出,官方兩次採用的「Enferplex 血液測試」,過去沒有太多針對偶蹄目駱駝科的相關試驗數據,因此用在羊駝身上是否能保持高準確率令人存疑。同時照顧傑羅尼莫的獸醫認為,檢測時採用結核菌素試驗法,在篩檢前先注射結核菌素來測試免疫反應,卻也可能因此導致結果變成偽陽性。
「其他和傑羅尼莫接觸的羊駝,不也是都好好的很健康?」除了對檢測的質疑外,海倫實際的羊駝觀察經驗,也是官方難以說服她傑羅尼莫非死不可的原因之一。特別是一向對於動物檢驗極為嚴格的紐西蘭,都沒有檢測出問題,更加深了海倫對英國官方的懷疑。
直到期限之前,海倫仍堅持會抗爭到底。4年來她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不僅農場收入中斷,還另外付出4萬多英磅(約新台幣164萬)打官司,而海倫堅信要守護生命與真相,多大代價都值得。
另一方面,堅持「所有檢驗細節毫無問題」的英國官方,目前尚未有進一步執行安樂死的動作,不過Defra也強調,英國每年防治bTB要耗費的稅金達1億英鎊,「沒有人願意隨便宰殺動物,但我們應該努力防止疾病造成的更大傷害。」
photo credit:AP
#英國 #草泥馬 #羊駝 #安樂死 #動物 #動保 #UK #Geronimo #alpaca #bTB #轉角國際 #udbglobal #國際新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
對偶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別老是想當好人
三十八歲的羅善海小姐已經踏入職場十五年,她和母親兩人一起生活。姊姊、哥哥都已經結婚、買房子,還生了孩子,生活過得很好。但因為兄姊都要還貸款,老是以「總有一天」會給孝親費為由,於是母親的住院費、零用錢、生活費,都是以善海小姐的信用卡支付。她在因緣際會之下成為一家之主,這些事情如今看來也都理所當然。對母親來說,「還管得動的孩子」就只剩下這個一起生活的女兒。
這位善良的母親面對偶爾露面的長男和長女,都不敢多說什麼。兩人就算只拿一些錢回家,這位母親也會把整個冰箱裡的食材,全部做成小菜送出去,同時還會說:「謝謝,下次人回來就好,我不需要這些錢,孩子們應該更需要用錢……」兄姊雖然對母親感到抱歉,但仍若無其事地使用善海小姐的信用卡支付所有費用。只因為老么單身、因為住在一起、因為很乖、因為聽話……。
善海小姐一直以來都對此沒有什麼不滿,畢竟個性善良就是好人,懂得犧牲就是善良的孩子,不用明說也能理解家人。善海小姐之所以會爆發,是因為母親傷到腰,她必須要獨自負責照顧,兄姊說相信「善良的善海」會好好照顧母親,所以只透過電話詢問狀況。
「我真的累了,哥和姊也應該也要出住院費,並幫忙照顧媽媽,我受不了了!我要搬出去!」善海大吼著。
■ 一直當好人,反而容易得憂鬱症
每個人都會得憂鬱症嗎?如果實際跟憂鬱症患者見面,就會發現他們大多都不是很暴躁的人,而是無法把心裡的話告訴親友,讓自己感到十分煎熬的人。不安、憂鬱、委屈、憤怒等負面情緒無法釋放,全部累積在心裡,最後成了膿包,讓身體也跟著生病。
我們偶爾能看見獨自做出太多犧牲的乖孩子,某天突然情緒爆發並跟家人切斷關係。這是因為善良的人當太久了,心裡就會生病,進而想切斷關係。即使是家人,也應該要保持適當距離。長期讓一個人獨自犧牲,久了也會演變成憤怒。
無論是心靈還是物質,持續奉獻只會使人開始埋怨家庭,事實上,應該要先照顧自己,才能產生照顧家庭的力量,這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智慧。
職場也是一樣。別再想成為好人了,請先檢視自己是否只有親切,但卻沒有自我吧!若不懂得拒絕、什麼都幫忙,很容易被當成好欺負的人,無論在什麼環
境下,都會有把事情推給別人、不好好做事,只會造成他人困擾的人存在。
有些人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前輩的請求,便幫忙加班完成工作,沒想到對方竟然厚著臉皮,不斷把工作推出去。一旦有人用「很願意幫忙別人」形容你時,那麼其他人也會開始把工作推給你。忍兩次、三次,其他人也會理所當然地叫你幫忙。你贏得了好人、善良、親切的名聲,但心裡卻很煎熬,感覺自己就像消耗品一樣非常不愉快,但卻無法拒絕對方,於是今天也堆滿了同事要你幫忙的工作。
在職場上沒有可抱怨的對象,害怕一不小心吐露自己的不滿,會被別人形容成表裡不一。內心憤怒不已,甚至不想上班,也因為不懂得拒絕,導致遍體鱗傷,只好來到諮商中心吐露心聲。
「我好像得了憂鬱症。」如果一直忍耐,對方就會認為「那個人原本就很聽話」,等到哪天下定決心要果斷拒絕時,有些人反而會不滿地認為「為什麼拒絕我的請求?」因此,若想保護自己,那就必須練習拒絕的技巧,偶爾也要坦率地表達個人情緒。
既然事情的起因是,對方把自己該做的工作推給別人,那麼就算拒絕幫忙也不會被罵。只要不是自己該負責的事,那就應該鼓起勇氣,有智慧地拒絕。
請拋開「我想在公司當好人」的想法吧!
.
本文摘自《#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因為聽話、善良,所以原生家庭會優先選擇犧牲那個乖順的孩子—這種情節我真是看了想哭,因為我也聽了幾次這種叫不出聲的吶喊。然後,等到有遺產、有好處的時候,平常不見的人,又都出現了……
標題是「別老是想當好人」,但像摘文中的主角,倒不完全是自己情願,而且好像陷在一種共犯結構裡的感覺。當然,因為自己的不忍、不捨,也把自己綁在這種艱難的處境裡。
以長照來說,目前台灣平均照顧一位老人家的時間是十年,這足以大大影響照顧者的人生。很有可能,要放棄很多重大的決定,包括結婚、生子、就業……,等到老人家走了,照顧者反而被其他手足視為一種負擔,這依然是正在進行式。
唉……,有時反思傳統道德,裡面藏著許多沒有訴盡的眼淚。獨立思考很重要,也藉著閱讀,理一理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去愛?又如何設立界線?
祝願您,能先當好自己,再談要不要當好人!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對偶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變心靈思考的方式,仍努力面對挑戰並省思過往,期待風雨過後,能回歸熟悉的日常。
「偶然人間」展覽以人生旅行的角度,以陶偶創作帶領觀者感受在變動的時代之下,體會人與環境的密不可分,相信我們所經歷的人生風景,都會帶領我們,往微笑以對的日常邁進。
(一)與土共生
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山林與海是島民賴以維生的寶庫,人們在島嶼上熱切地交談、生活、工作、書寫,感受土地與人帶來的溫暖,在臺灣豐饒的自然環境中,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環境與社會。
隨著人類發展,環境被破壞,產生各種廢棄物及汙染,生物種類的減少及滅絕,人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偶爾也不免挫敗於調整及適應環境之間。藝術家利用源於自然的陶土,創作傳遞環境關懷的陶偶作品,營造藝術、人性與自然的完美對話。
(二)偶發人生
面對生命中的偶發事件,以及對社會事件的反應,產生各種驚訝、恐懼及焦慮的情緒,也同時在歷程中獲得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對人生現況有更多選擇、彈性。
本區藝術家之陶偶創作,表現出探索自身對生命面臨巨大挑戰的解讀與思索,同時充滿對人性的思辨。
同時回應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們的消費習慣與工作模式改變。面對全球動盪的狀態,以及未知的將來,人類努力戰勝恐懼、焦慮的社會氛圍。
(三)回應當下
為了應對偶發事件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調整計畫、適應環境,同時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偶發事件同時是人生的轉機,意識到生命其實有無限可能,嘗試不同的道路也可能遇見美好風景。
藝術家透過形塑陶偶找尋自我及嘗試安放自身的位置,透過創作與自我對話,同時將情緒挹注於作品中。
(四)重返日常
在經歷人生變動及創傷後,我們期盼的環境與生活,是什麼樣貌呢?回顧生命,偶發事件像是一個觸發點,把過往的點滴串起,推動後面的旅程。本區藝術家作品充滿療傷的巨大力量,在赤裸的自我樣貌中,與生命中歷歷在目的創傷和解。直到能夠欣賞生命的各種樣貌,了解生命中所經歷的,都將成為養份,帶領我們往美好的日常邁進。
粉絲頁: 吳宗彥Link-yen
粉絲頁: 心藝十三生活創藝/手作陶製 木頭雕刻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對偶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變心靈思考的方式,仍努力面對挑戰並省思過往,期待風雨過後,能回歸熟悉的日常。
「偶然人間」展覽以人生旅行的角度,以陶偶創作帶領觀者感受在變動的時代之下,體會人與環境的密不可分,相信我們所經歷的人生風景,都會帶領我們,往微笑以對的日常邁進。
(一)與土共生
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山林與海是島民賴以維生的寶庫,人們在島嶼上熱切地交談、生活、工作、書寫,感受土地與人帶來的溫暖,在臺灣豐饒的自然環境中,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環境與社會。
隨著人類發展,環境被破壞,產生各種廢棄物及汙染,生物種類的減少及滅絕,人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偶爾也不免挫敗於調整及適應環境之間。藝術家利用源於自然的陶土,創作傳遞環境關懷的陶偶作品,營造藝術、人性與自然的完美對話。
(二)偶發人生
面對生命中的偶發事件,以及對社會事件的反應,產生各種驚訝、恐懼及焦慮的情緒,也同時在歷程中獲得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對人生現況有更多選擇、彈性。
本區藝術家之陶偶創作,表現出探索自身對生命面臨巨大挑戰的解讀與思索,同時充滿對人性的思辨。
同時回應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們的消費習慣與工作模式改變。面對全球動盪的狀態,以及未知的將來,人類努力戰勝恐懼、焦慮的社會氛圍。
(三)回應當下
為了應對偶發事件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調整計畫、適應環境,同時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偶發事件同時是人生的轉機,意識到生命其實有無限可能,嘗試不同的道路也可能遇見美好風景。
藝術家透過形塑陶偶找尋自我及嘗試安放自身的位置,透過創作與自我對話,同時將情緒挹注於作品中。
(四)重返日常
在經歷人生變動及創傷後,我們期盼的環境與生活,是什麼樣貌呢?回顧生命,偶發事件像是一個觸發點,把過往的點滴串起,推動後面的旅程。本區藝術家作品充滿療傷的巨大力量,在赤裸的自我樣貌中,與生命中歷歷在目的創傷和解。直到能夠欣賞生命的各種樣貌,了解生命中所經歷的,都將成為養份,帶領我們往美好的日常邁進。
粉絲頁: 吳宗彥Link-yen
粉絲頁: 心藝十三生活創藝/手作陶製 木頭雕刻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對偶意思 在 對偶修辭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判讀 對偶 句型。 ... <看更多>
對偶意思 在 搶救教甄國文特訓粉絲團- 對偶和對仗的問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一般的修辭學書籍中,列有「對偶」一格,而不稱為「對仗」。 ... 對偶:將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近、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的兩個句組,排列在一起。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