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選書小組每週精選
#精彩扼要的短書評
👉雪(大田出版)#暗中更換流年的筆法 #簡單日常中蘊含作者的愛情觀
👉魯賓之壺破掉了(皇冠文化集團)#情節設計令人著迷 #忍不住一直往下看
👉狂女的逆襲(臺灣商務印書館)#掐準喉頭精準批判 #把男歡女愛劃得皮開肉綻
👉性、謊言、柏金包:女性欲望的新科學(時報出版)#當性別議題碰到階級 #一個紐約上東區的媽媽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左岸文化第二編輯部/遠足文化第二編輯部)#鮮活地記錄了戰時臺灣鄉村生活 #超越一般史料書籍的編輯水準
👉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蔚藍文化出版社)#以臺灣人的角度切入與意圖解釋日本動漫的歷史發展
👉阿拉伯人500年史(貓頭鷹書房)#以茉莉花革命討論阿拉伯世界的歷史 #對當代重要事件的反思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麥田出版)#翻譯其實牽涉對文化間的位階與權力關係 #譯者扮演著引介與詮釋的角色
#我們覺得這本書很棒喔
#有興趣的話請你也可以讀一讀
更多選書評語請參考👇👇👇
────
👉按下「#搶先看」,不要錯過精彩文章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跟Openbook成為Line好友:http://pse.ee/5SYGV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
對當代重要事件的反思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1Usyu9y-UU/hqdefault.jpg)
對當代重要事件的反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情定終身個展 吳建興專訪
自述:
「情定終身」概念主軸來自吳建興創作中長期對以「家」的概念為中心出發,所形成的人、事、物網絡以及價值體系之關注與反思。計劃以吳(建興)、商(雅琇)之婚姻與婚禮儀式作為啓動點,透過藝術家自身結婚成家的生命經驗轉變,發散至美術館公共場域與公眾關係之間的交會關係,藉以擴張討論當代社會中情感構成與生命治理性的聯結體系,其間個體與個體、與社會、機制、傳統價值的聯繫點與張力關係,藉以反映個體處於巨大社會傳統所形成的文化中的對應狀態。
展覽一方面延續創作者反映傳統與當代價值衝突與彌合,以「家」為中心的生活型態如何在當代人際與生產網絡中,找尋其重新循環的能量與可能性;另一方面,將「婚禮」視為一種關係擴張的界面,試圖透過「婚禮」作為一種事件展演在美術館的嵌入,再度從日常生活到公共場域之間儀式化的過程中,探尋某種情感活化的互動因子,透過在美術館公共機制裡促成對更多生命經驗的邀約,試圖在會面中勾動日常人際下所隱藏的各種細微互動的情感紐帶。除了透過伴侶關係來探討當代個體性、私人性的心理狀態於社會關係、身份認同等精神狀態上的處境,展現的本身即是藝術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透過一個運用自身生命重要儀式的轉化,去探測身體、生命實踐與展演機制之間的鴻溝。
作為藝術家吳建興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首次個展計劃,面對「個展」作為一種自我呈現與被觀看的媒介的意義下,如何將展示自身生命課題作為一種觀看對象的迴轉。將婚禮儀式鑲嵌於美術館的觀看機制裡,意圖去創造兩種儀式化過程中的「聯姻」關係,除了去呈現「聯結」(engaging)作為一種形式,亦在討論聯結作為一種機制與其他機制間所構成的網絡與互相牽動關係。(文/吳建興)
吳建興簡歷:
1987年出生於台灣
學 歷: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07-2011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個 展:
2016 情定終生 ,台北美術館 ,台灣,台北
2015 生活雙面刃-微觀面,智邦藝術基金會,台灣,新竹
2014 小時代實業社 ,FreeS 福利社 ,台灣, 台北
2013 Illusion 泰國,曼谷
2012 平行穿越 (Parallel Crossing) 台灣, 台北
得獎經歷:
2015 這不是毒蘋果(卓越獎展演 ),關渡美術館,台灣,台北
2014 Made in Taiwan 文化部新人推薦特區 ,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灣,台北
2013 形而上(第十一屆桃源創作獎 ),桃園縣政府,台灣,桃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Dn7qgcj9Nk/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jnv1eIx2GqEo5dU4Op894ERZ1Pw)
對當代重要事件的反思 在 那我懂你意思了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這首歌是主唱陳修澤經歷過文林苑強拆那一夜,徹夜守護士林王家,早晨被警察拖走後的反思創品。歌曲並不直接控訴單一事件的正義與否,而是透過對文林苑事件的參與與反省,並沒有做出對特定事件的評價,而是反求於每個個體對自己回憶、生活軌跡的珍惜與重視,進而質疑,在發展主義的城市規畫下,人們有沒有說不的權利?這首歌的錄音拉至位於台東都蘭廢棄糖廠的愛人錄音室,鼓手陸大爆用的是現場隨手取得的水桶、鉆板、刀子去做出打擊部份的音響效果,讓整首歌透露出生活真實的氛圍,卻意外得到比真鼓錄音更有震撼力的結果。
-----------------------------------------------------------------------
一個崩壞的時代,一段尋找希望的旅程。
「那我懂你意思了」是四人編制的搖滾樂團,創作風格不受侷限,龐克、民謠、搖滾、實驗等不同的音樂元素經常被交叉運用在不同作品裡。他們的音樂簡單直白的描述出生活裡的失落、哀傷、憤怒,也總是在絕望中拼命尋找希望,不斷自我辯詰的歌詞透過朗朗上口的主旋律,觸及當代年輕人內在的脆弱與騷動。成名曲〈所以我停下來〉自發表以來,在Youtube上已經有超過三百七十萬次的點閱。
當代樂評人一致認定最具發展潛力的獨立樂團「那我懂你意思了」2014年上半年獲邀至北京、上海迷笛音樂節大舞台演出,年中在Legacy Taipei的專場演出創下1200張開演前兩周完售的精彩記錄,下半年除了遠征上海簡單生活節,更在臺北簡單生活節首次站上最重要的天空舞台擔任開場演出。
《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是「那我懂你意思了」第三張專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描述生活在崩壞時代的年輕人尋找希望的旅程。美術設計扣合音樂內容逐步揭露一個災難後的世界,人們居住在狹小的沒有天空的格子城市,緊密相處卻更加孤單。為了不要讓自己連自己都忘記了,只能在這個無法理解、不可理喻,情感疏離的壓迫時空裡,拼命找尋出路。
「那我懂你意思了」向來擅長描繪年輕人與社會價值觀衝撞下,寂寞的掙扎心境,同名單曲〈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表達了整個年輕世代被上一個世代輕忽的抗議;〈Yes I’m in Love〉、〈不負責任(男人)的挽留〉是該團難得的情歌,用荒謬的態度與說法來呈現極度彆扭的現代男女關係。〈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與〈失去記憶的人〉則緊扣在城市快速發展下,人們與成長的土地、自身的歷史的疏離焦慮。
專輯發行日期:2014/12/24
-------------------------------------------------------------------
詞/曲:陳修澤
編曲:那我懂你意思了
製作人:奇哥Chico Tsai
錄音室:愛人錄音室
攝影/剪輯:鄧又銘
起床的時候越來越捨不得睜開眼
需要幾秒鐘確定這是我的房間
遍尋不著原來已經扔掉的球鞋
出門才發現陽光依舊那麼刺眼
同條路上柏油鋪了一遍又一遍
巷口的商店也換了一間又一間
到處都是工地他們又拆掉了什麼
好像美麗的記憶再也沒有人想了解
他們說忘掉吧 他們說忘掉吧
說除了忘記它 又還能有什麼辦法
那就讓酒精暢快的消滅這個城市吧
而那美麗的記憶就留在醉的夢裡吧
越來越少人能夠真正陪在身邊
了解自己的誰不知不覺已經遙遠
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夢想的世界
拖著我的明天又該怎麼去改變
他們說忘掉吧 他們說忘掉吧
說除了忘記它 又還能有什麼辦法
那就讓酒精暢快的消滅這個城市吧
而那美麗的記憶就留在醉的夢裡吧
我能說不要嗎 我能說不要吧
至少我不要忘記說不要的自己啊
嘿你還在嗎 是否能站在我身旁
拍手吧大聲唱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
我能說不要嗎 我能說不要吧
至少我不要忘記說不要的自己啊
嘿你還在嗎 是否能站在我身旁
拍手吧大聲唱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
嘿你還在嗎 是否能站在我身旁
拍手吧大聲唱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
拍手吧大聲唱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
-----------------------------------------------------------------------
[ 數位單曲上架 ]
INDIEVOX : http://goo.gl/8HttDp
KKBOX : http://kkbox.fm/Xs38SN
Omusic : http://goo.gl/ZZi5Kl
myMusic : http://goo.gl/OA5CUC
MOOV(HK) : http://goo.gl/btxQOJ
Soliton(HK) : http://goo.gl/uIuP0a
-----------------------------------------------------------------------
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iguband
Streetvoice:http://tw.streetvoice.com/users/IGUband/
INDIEVOX:http://www.indievox.com/iguband
新浪微博:http://www.weibo.com/iguban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etlu_Q-cb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