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特別想發火的時候,要儘量克制自己不要去想讓自己發火的事,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能夠令自己心情愉悅的事情上。
比如聽音樂,可以讓人釋放不良情緒;洗洗衣服,一般家務勞動可以讓自己的情緒轉化;立刻穿上衣服走出家門去慢跑,運動也是轉移不良情緒最好的方式,壞情緒會隨著汗液的流出而得到釋放;找個朋友說話、打電話,訴說是人們平復情緒最好的手段之一,人們可以借助語言讓壓抑的情緒得到疏導,直至最終化解。
自我對話,也是很好的控制情緒的方法。發脾氣前,在腦子裡至少問自己三遍:「這件事值得發脾氣嗎?」給自己短暫的時間思考,就可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在心底對自己說:「控制住,不要把壞脾氣爆發出來。」嘗試一下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起到放鬆情緒的作用,讓自己冷靜下來。
摘錄自《#有一種崩潰叫,陪孩子寫作業》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不少父母常會提到,很不想對孩子生氣,但理智線一時間斷了線,失控飆罵,甚至動手,又內疚、又自責,但氣憤依舊難平。
我先這麼說,之前有位朋友留言提到,現在的家長要多才多藝,各種功課都要學一遍之外,還要幫孩子排戲、做道具……。就別說各種琳瑯滿目的課程,家長也可能要陪著學一遍。
會看這個版面的家長,通常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負責任的態度特別讓人敬佩,但也可能不小心陷入完美主義,以及讓自己過度焦慮。
陪孩子長大,就是在重新陪自己長大,重新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這其中的辛苦與自我懷疑,並不是很容易被提到,但這真的是超級難得的成長課。
祝願您,能知道自己正做著這世上數一數二艱難的職務,並且欣賞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
... ... ... ... ... ... ... ... ... ... ... ... ... ... ...
平和的環境,才能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文/ 王莉】
教育是一門困難的學問。和醫生看病不同,畢竟病人的疾病類型會有相同之處,有可以參考的案例。可教育一個人,卻無法在世界上找到完全相同的案例。此外,造就一個人需要很多因素,環境、家庭、父母、基因等等。可想而知,教育好一個孩子有多難。父母為孩子有所焦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父母承擔了世界上最艱鉅的任務。
面對孩子,有的人說要保持微笑,用愛的教育來使孩子改變;有的人說棍棒出孝子,該打就要打,該罵就要罵;有的人說孩子不管不成器,必須要嚴格要求;還有的人說,孩子就應該釋放天性,順其自然……哪種教育方式是對的,我不能完全給出答案,但是我知道,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同的教育對象所採用的方法必然不同。
小威是一名四年級的小朋友,他是班裡最小的孩子,個子也比別的同學小。每天都是呆萌可愛的樣子,小手肉乎乎的,握鉛筆感覺都比別人要多費些力氣。
在學校,小威從來不擾亂課堂紀律,甚至他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些個子比他高的男孩子上課一定要說話,聽老師講話難道沒有意思嗎?雖然小威向媽媽轉述老師口頭規定的事情時,常會三句丟了兩句,但小威很聰明,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喜歡追問到底,所以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
小威還有一個比他大十歲的哥哥,已經進大學了,四十八歲的媽媽則在家裡專職照顧小威。
每天到家,小威都會自己乖乖地到房間寫作業,只要是老師出的作業,小威一項都不會忘記,即使像朗讀這種老師無法檢查的作業,小威也會嚴格執行,每次朗讀的聲音大到可以讓隔壁鄰居聽到。因為老師說必須大聲地唸出來,才是真正的朗讀。老師也建議孩子們,每天洗腳的時候看幾頁書,小威每次都是一邊洗著小腳丫,一邊拿筆在書上畫線做標記。
但是,小威有時候很執拗,比如做數學時遇到不懂的題,媽媽給他講了一遍又一遍,他還是會歪著小腦袋,說:「聽不懂。」
媽媽就會連比帶畫地給他再講一遍,小威皺著眉頭認真聽著,媽媽講完後,小威還在等媽媽繼續講,他還是不懂。媽媽有點著急,不由得提高了音量,一邊畫圖一邊說一邊列算式,最後講完,算式已經寫滿了整張紙,但小威還是歪著小腦袋,左看右看地說:「聽不懂!」
「聽不懂,就直接寫上答案吧,明天再問老師。」媽媽已經澈底沒了辦法,只好應付了事,可是小威卻不肯放過媽媽,他著急地說:「老師說,父母講的題不懂不能寫,寫了老師也看得出來。」媽媽無語,只好把題再說一遍,小威還是表示不理解。媽媽實在被小威折磨得失去了耐性,說:「你要嘛自己想;要嘛聽明白;不然就先寫答案,明天再問老師。」媽媽下了最後通牒,嚇到了小威,他委屈極了,明明他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作業,媽媽為什麼要生氣呢?想到這裡,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媽媽看到他哭了,心底湧出一股無名火:「有什麼好哭的,不會就別寫!」媽媽如今一點耐心都沒有了。小威聽到媽媽不讓他寫作業了,放聲大哭起來。
媽媽對小威的哭感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我都陪他寫作業了,他還會哭?這有什麼好哭的?想到這裡,媽媽越發生氣,怒喝道:「你哭什麼呀?聽不懂說明你上課沒有好好學,你自己不好好學,還要哭,不許哭了!」小威仰著頭望著媽媽,小嘴使勁地撇著,眼淚還是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媽媽看著小威,不知道為什麼更氣了,對小威說:「去廁所罰站,什麼時候不哭了,什麼時候出來。」廁所的空間很小,小威仰著頭,看著天花板,他自己也糊塗了,為什麼自己問媽媽,卻會被罰?
是啊,小威為什麼被罰,他那麼乖巧、可愛,他只是和媽媽說了自己真實的想法。難道就是因為媽媽講了,他不懂,就要受罰嗎?很多時候,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和孩子生氣,孩子更不懂父母為什麼和自己生氣。如果發怒能解決問題就算了,可是往往怒火發了,事情卻沒有任何進展。
……
Point
第一,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情緒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懵懂的孩子,沒有什麼事情值得讓自己發怒。無論孩子是調皮搗蛋,還是不想學習,你都要記得你面對的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我朋友曾分享一件趣事,她給六年級的同學上「賣火柴的小女孩」時,當她提到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個火爐烤火取暖時,就有位同學舉手提問:「小女孩為什麼不去開暖氣呢?我每次一回到家就開暖氣,一下就暖了。」讓朋友當場啞口無言。
還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剛上一年級,有天的語文作業是在「弟弟、哥哥、老師、叔叔」中,圈出不是同一類的詞。孩子圈了「叔叔」,並解釋說:「我覺得哥哥、弟弟可能在上學,所以他們會和老師在一起,而叔叔是去上班,不在一起。」童言童語令大人哭笑不得,孩子的思維受認知所限,想法和成人不同是很正常的事,這時候,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
第二,發怒只會讓理性的人失去理智
很多時候孩子能夠在父母面前承認錯誤,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知道自己錯了,而是被父母的強勢所壓倒,道歉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只要能夠讓自己不受到更深的傷害,就暫時認錯了。長輩總愛說:「我一輩子是你媽,你必須聽我的。」是啊,母親永遠是母親,對於母親的話理應聽從,但是聽從等同於認可嗎?
第三,提供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科學家們做過一個實驗,同樣健康的小白鼠,一隻生活在平和的環境裡,另一隻生活在充滿噪音的高壓環境裡,前者身體很健康,後者早早患上了心臟病。
孩子也許不會輕易得心臟病,但是如果他們常年被父母強壓控制,很可能會內心扭曲,影響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當父母特別想發火的時候,要儘量克制自己不要去想讓自己發火的事,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能夠令自己心情愉悅的事情上。比如聽音樂,可以讓人釋放不良情緒;洗洗衣服,一般家務勞動可以讓自己的情緒轉化;立刻穿上衣服走出家門去慢跑,運動也是轉移不良情緒最好的方式,壞情緒會隨著汗液的流出而得到釋放;找個朋友說話、打電話,訴說是人們平復情緒最好的手段之一,人們可以借助語言讓壓抑的情緒得到疏導,直至最終化解。
自我對話,也是很好的控制情緒的方法。發脾氣前,在腦子裡至少問自己三遍:「這件事值得發脾氣嗎?」給自己短暫的時間思考,就可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在心底對自己說:「控制住,不要把壞脾氣爆發出來。」嘗試一下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起到放鬆情緒的作用,讓自己冷靜下來。
也可以採用適當發洩的方法,讓自己的情緒好起來。怒氣在身體裡積蓄會導致人的身心不健康,所以適度地讓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能夠更好地調整心情,保證身體的健康。你可以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宣洩脾氣,或者提前和家人約定給自己幾分鐘的發洩時間,但是發洩完後,要向家人表示感謝和道歉。
最重要的還是要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做為父母─孩子的榜樣和老師,應該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壓力、困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更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有一種崩潰叫,陪孩子寫作業》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101
采實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cmebook01/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對話式數學難度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對話式數學難度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鄭宜農《孤獨培養皿》
▔▔▔▔▔▔▔▔▔▔▔▔
#小編好看分享趴兔
邀請大家一起享受從序開始觀看閱讀歷程,真的很神奇
【推薦序】
A submarine, Ms. Cheng. Like a submarine.
◎蕭詒徽(編輯/寫作者)
唔,一個人一生究竟要變成別人幾次呢,宜農小姐。就連「小姐」這樣的稱呼,都像是一隻貓把前掌伸到離自己最遠的地方、碰觸一件牠還不明白的東西,一副儘管那是一片葉子也會燙傷牠的神情。宜農小姐會懂的吧,這和那片葉子究竟是如何無關,反而,是因為貓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啊。請容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的我這樣稱呼妳,宜農小姐。
很難解釋,為什麼讀妳的書會需要複習國中自然科考卷,但我確實這麼做了。應該是在介紹「聲音的速率」那一章,有這樣的題目:看見遠處的閃電之後,相隔數秒才聽見雷聲,藉此算出閃電與我們的距離。確切被記載的歷史是這樣的:一七○九年,William Derham(威廉・德罕姆)站在英國聖羅倫斯教堂的頂端,用望遠鏡觀測位在北奧肯登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的一把槍發射時的閃焰,接著等待槍聲到來,藉此第一次測量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率。在Google Books上竟然可以讀到全本德罕姆在一七一三年出版的”Physico-theology”(自然神學),長到幾乎有點腥味的副標是「or a Demonstration of the Being and Attributes of God」。當時的科學常常說是為了應證神。總覺得妳會對這本書有興趣呢,宜農小姐。
許多文獻裡算是仔細描述了這個實驗,卻遺漏了我之所以讀《孤獨培養皿》而想起威廉先生的原因:描述威廉・德罕姆使用的望遠鏡有十六英呎、也就是快五公尺那麼長;描述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的位置如何以三角測量法定位。但我因為宜農小姐的書而想要尋找的,是那一把槍——做為人類歷史上認識聲速的重要角色,那是一把什麼樣式的槍?是在英國內戰裡不用支架就能使用的改良型火繩槍嗎?是十八世紀初剛要取代火繩槍並統治往後兩個世紀的燧發槍嗎?真不好意思,我這就好像在問,打中牛頓的頭的那顆蘋果,到底是哪個品種的蘋果一樣。即便關於牛頓的這個故事是捏造的。
那一把槍,那時是瞄準著什麼而發射的呢?身為一把槍,卻不是為了擊碎什麼,而在科學史上留下很可能無人在乎,甚至與它最初被製造的目的徹底無關的孤獨的槍響。我是這樣理解宜農小姐這本書的。
是妳在書裡也提到的拉岡曾經這樣解釋:「說話」這個行為,雖然是以「語言」這樣工具性的形式做為媒介,但在哲學上,它的意義卻彰顯在一個說話主體從他者獲得承認的這一點上。說話,並不只是傳達訊息,而是「獲得了對話者」,這是習得語言後的人類發出聲音時更內裡的意義所在。不過,為了得到他人的理解或回應而開口的這種事,也成為了一種不自由。讀妳的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始終無法感到真正靜止的原因嗎?在絕對的自由,所意味著的絕對的孤獨之中,每分每秒像鞦韆一樣擺盪。一個人一生究竟要變成別人幾次呢,宜農小姐。
於是,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始終對此感到疑惑的妳,決定現在寫這本書。是什麼讓宜農小姐決定描述鞦韆停滯於某個角度的瞬間,而那個角度,0度也好、-27度也罷,代表什麼意義呢?
但就連用數學角度做為譬喻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本書本身的隱喻了。所謂「刻度」,無論是時間或距離單位,都是藉著人類集體的默契來運作的絕對規則。誕生於世,不依循這樣的規則是無法存活的,但這樣的規則在某種層面上也禁錮了個體。《孤獨培養皿》裡「孤獨」的意思,我想並非找不到同類,而是無法或拒絕被納入集體規則的狀態,這包含許許多多的個人。同時,個人又無法刪去被歸納於群體的渴望。多數人在發現自己無法被世間某種尺度所測量的時候,都沒辦法立刻瀟灑地說「那也無所謂」吧。說出這樣的話,需要歷經某種過程。對我而言,這本書假如只是表達這樣的過程,或許還不值得寫出來。但宜農小姐,書中有一件事情讓我想要寫信給妳:
在第一章裡描繪了發出聲音與被聽見之間個體與群體的辯證、在〈南機場故事〉、〈蚯蚓〉等等探討完群體所連帶的殺傷力與苦痛,在〈房間〉等等確認了發聲不只有為了自己而有為了他人的成分——在這一切之後——雖然妳沒有明確地寫出來,但不知為什麼,讀第二遍書稿時,我的耳邊出現了「啊,現在寫,是因為她現在能坦然地感到幸福」這樣的幻聽。
現在寫這本書,是因為宜農小姐現在是幸福的吧。
當然,就像妳寫到為了練習像別人一樣戀愛而演出的吻,這裡的「幸福」並不是做為勝利旗幟的詞彙,也不純然是吃飽睡足這樣體感上的愉悅。宜農小姐會明白的,所謂的幸福是一種奢侈的自信啊,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強壯的傲慢也不為過。對此心知肚明,坦率地攤開來,自由與幸福所相連的惡意和恐懼;就連用不同詞彙把它們切分開來都已經太過果斷、「幸福」本來就原原本本地包含惡意和痛苦,像構成美味蛋糕的討人厭的奶油那樣。宜農小姐,這是我特別想和別人提起妳的書的原因。
書中有許多重複提及的事物,但我對鏡子那件事最感到好奇。妳說,總覺得鏡子裡會跑出異世界的未知的東西。讀到〈尾巴〉那篇的時候我忽然懂了,宜農小姐害怕鏡子,是因為鏡子裡映照的自己、竟然會有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東西在上面吧?明明自己應該是最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卻在鏡子裡發現,自己並不完全掌握自己的模樣。因此,當讀到妳已經能夠在經過路邊車窗時,不再忍不住對著它們確認自己的面孔,這大概是我更加篤定「宜農小姐現在是幸福的」的瞬間。
妳說那是妳高中時的事了,而今三十三歲。不知道對宜農小姐而言,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嗎?無論如何,我總是像在找藉口般地覺得,多花一點時間也無所謂的。向宜農小姐說個祕密:諾蘭的《黑暗騎士》裡有一段,福克斯先生向布魯斯・韋恩解釋超聲波脈衝手機的功能,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對話中福克斯先生要打斷布魯斯,說了一句解釋聲納是「Like a submarine, Mr. Wayne, like a submarine」。一直到去年,在無數次重看這部電影的某一天,我才明白:「啊,福克斯打斷他,是因為布魯斯本來想說『就像一隻蝙蝠』。」發出聲音,以回聲描繪周遭定位自己,福克斯知道蝙蝠俠要說關於蝙蝠的事,但刻意不提到蝙蝠的幽默,我在這部電影上映了十年之後才領悟。
總覺得妳會懂的,宜農小姐。
詒徽
2020 霜降
p.s. 威廉・德罕姆的實驗,後來被伽利略借來測量光速,卻因為光速太快而失敗了。伽利略大概想不到,他這樣一次失敗竟要流傳千古到幾百年後一座島上的國中自然科考卷上。而我一直很喜歡宜農小姐也參與的樂團「小福氣」的〈伽利略的線〉這首歌,這次本來還沾沾自喜地想要在此牽強附會一番,直到編輯標明:那首歌是叫做〈伽利諾的線〉。
伽利略和伽利諾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宜農小姐。我一直想知道這首歌的完整歌詞,卻聽了無數次也聽不清楚、無論如何也找不到。
-
《孤獨培養皿》所有通路
11/29 正式發行
-
◑少量簽名書將在 讀字書店 火氣商舖 販售◑
-
◑博客來:https://bit.ly/2Hvivw1
◑誠品:https://bit.ly/3lBhPnI
◑金石堂:https://bit.ly/3lBCXdH
◑MOMO:https://bit.ly/2IyrjBl
◑讀冊生活:https://bit.ly/3nrLpfY
◑三民: https://bit.ly/33eWwRH
◑PChome:https://bit.ly/2UVrrxP
◑台灣各地獨立書店:
fribooker.wordpress.com/bookstore/
-
【海外請支持 #正版通路】
◑水靈書店:https://bit.ly/2J3JeRc
◑微店:https://bit.ly/3m1svfE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唔,一個人一生究竟要變成別人幾次呢,宜農小姐。就連「小姐」這樣的稱呼,都像是一隻貓把前掌伸到離自己最遠的地方、碰觸一件牠還不明白的東西,一副儘管那是一片葉子也會燙傷牠的神情。宜農小姐會懂的吧,這和那片葉子究竟是如何無關,反而,是因為貓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啊。請容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的我這樣稱呼妳,宜農小姐。
⠀
⠀
很難解釋,為什麼讀妳的書會需要複習國中自然科考卷,但我確實這麼做了。應該是在介紹「聲音的速率」那一章,有這樣的題目:看見遠處的閃電之後,相隔數秒才聽見雷聲,藉此算出閃電與我們的距離。確切被記載的歷史是這樣的:一七〇九年,William Derham 站在英國聖羅倫斯教堂的頂端,用望遠鏡觀測位在北奧肯登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的一把槍發射時的閃焰,接著等待槍聲到來,藉此第一次測量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率。在 Google Books 上竟然可以讀到全本德罕姆在一七一三年出版的《Physico-theology》(自然神學),長到幾乎有點腥味的副標是「or a Demonstration of the Being and Attributes of God」。當時的科學常常說是為了應證神。總覺得妳會對這本書有興趣呢,宜農小姐。
⠀
⠀
許多文獻裡算是仔細描述了這個實驗,卻遺漏了我之所以讀《孤獨培養皿》而想起威廉先生的原因:描述威廉・德罕姆使用的望遠鏡有十六英呎、也就是快五公尺那麼長;描述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的位置如何以三角測量法定位。但我因為宜農小姐的書而想要尋找的,是那一把槍 —— 做為人類歷史上認識聲速的重要角色,那是一把什麼樣式的槍?是在英國內戰裡不用支架就能使用的改良型火繩槍嗎?是十八世紀初剛要取代火繩槍並統治往後兩個世紀的燧發槍嗎?真不好意思,我這就好像在問,打中牛頓的頭的那顆蘋果,到底是哪個品種的蘋果一樣。即便關於牛頓的這個故事是捏造的。
⠀
⠀
那一把槍,那時是瞄準著什麼而發射的呢?身為一把槍,卻不是為了擊碎什麼、而在科學史上留下很可能無人在乎,甚至與它最初被製造的目的徹底無關的孤獨的槍響。我是這樣理解宜農小姐這本書的。
⠀
⠀
是妳在書裡也提到的拉岡曾經這樣解釋:「說話」這個行為,雖然是以「語言」這樣工具性的形式做為媒介,但在哲學上,它的意義卻彰顯在一個說話主體從他者獲得承認的這一點上。說話,並不只是傳達訊息,而是「獲得了對話者」,這是習得語言後的人類發出聲音時更內裡的意義所在。不過,為了得到他人的理解或回應而開口的這種事,也成為了一種不自由。讀妳的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始終無法感到真正靜止的原因嗎?在絕對的自由,所意味著的絕對的孤獨之中,每分每秒像鞦韆一樣擺盪。一個人一生究竟要變成別人幾次呢,宜農小姐。
⠀
⠀
於是,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始終對此感到疑惑的妳,決定現在寫這本書。是什麼讓宜農小姐決定描述鞦韆停滯於某個角度的瞬間,而那個角度,0 度也好、-27 度也罷,代表什麼意義呢?
⠀
⠀
但就連用數學角度做為譬喻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本書本身的隱喻了。所謂「刻度」,無論是時間或距離單位,都是藉著人類集體的默契來運作的絕對規則。誕生於世,不依循這樣的規則是無法存活的,但這樣的規則在某種層面上也禁錮了個體。《孤獨培養皿》裡「孤獨」的意思,我想並非找不到同類,而是無法或拒絕被納入集體規則的狀態,這包含許許多多的個人。同時,個人又無法刪去被歸納於群體的渴望。多數人在發現自己無法被世間某種尺度所測量的時候,都沒辦法立刻瀟灑地說「那也無所謂」吧。說出這樣的話,需要歷經某種過程。對我而言,這本書假如只是表達這樣的過程,或許還不值得寫出來。但宜農小姐,書中有一件事情讓我想要寫信給妳:
⠀
⠀
在第一章裡描繪了發出聲音與被聽見之間個體與群體的辯證、在〈南機場故事〉、〈蚯蚓〉等等探討完群體所連帶的殺傷力與苦痛,在〈房間〉等等確認了發聲不只有為了自己而有為了他人的成分 —— 在這一切之後 —— 雖然妳沒有明確地寫出來,但不知為什麼,讀第二遍書稿時,我的耳邊出現了「啊,現在寫,是因為她現在能坦然地感到幸福」這樣的幻聽。
⠀
⠀
現在寫這本書,是因為宜農小姐現在是幸福的吧。
⠀
⠀
當然,就像妳寫到為了練習像別人一樣戀愛而演出的吻,這裡的「幸福」並不是做為勝利旗幟的詞彙,也不純然是吃飽睡足這樣體感上的愉悅。宜農小姐會明白的,所謂的幸福是一種奢侈的自信啊,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強壯的傲慢也不為過。對此心知肚明,坦率地攤開來,自由與幸福所相連的惡意和恐懼;就連用不同詞彙把它們切分開來都已經太過果斷、「幸福」本來就原原本本地包含惡意和痛苦,像構成美味蛋糕的討人厭的奶油那樣。宜農小姐,這是我特別想和別人提起妳的書的原因。
⠀
⠀
書中有許多重複提及的事物,但我對鏡子那件事最感到好奇。妳說,總覺得鏡子裡會跑出異世界的未知的東西。讀到〈尾巴〉那篇的時候我忽然懂了,宜農小姐害怕鏡子,是因為鏡子裡映照的自己、竟然會有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東西在上面吧?明明自己應該是最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卻在鏡子裡發現,自己並不完全掌握自己的模樣。因此,當讀到妳已經能夠在經過路邊車窗時,不再忍不住對著它們確認自己的面孔,這大概是我更加篤定「宜農小姐現在是幸福的」的瞬間。
⠀
⠀
妳說那是妳高中時的事了,而今三十三歲。不知道對宜農小姐而言,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嗎?無論如何,我總是像在找藉口般地覺得,多花一點時間也無所謂的。向宜農小姐說個祕密:諾蘭的《黑暗騎士》裡有一段,福克斯先生向布魯斯・韋恩解釋超聲波脈衝手機的功能,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對話中福克斯先生要打斷布魯斯,說了一句解釋聲納是「Like a submarine, Mr. Wayne, like a submarine」。一直到去年,在無數次重看這部電影的某一天,我才明白:「啊,福克斯打斷他,是因為布魯斯本來想說『就像一隻蝙蝠』。」發出聲音,以回聲描繪周遭定位自己,福克斯知道蝙蝠俠要說關於蝙蝠的事,但刻意不提到蝙蝠的幽默,我在這部電影上映了十年之後才領悟。
⠀
⠀
總覺得妳會懂的,宜農小姐。
⠀
⠀
詒徽
二〇二〇 霜降
⠀
⠀
⠀
p.s. 威廉・德罕姆的實驗,後來被伽利略借來測量光速,卻因為光速太快而失敗了。伽利略大概想不到,他這樣一次失敗竟要流傳千古到幾百年後一座島上的國中自然科考卷上。而我一直很喜歡宜農小姐也參與的樂團「小福氣」的〈伽利略的線〉這首歌,這次本來還沾沾自喜地想要在此牽強附會一番,直到編輯標明:那首歌是叫做〈伽利諾的線〉。
⠀
伽利略和伽利諾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宜農小姐。我一直想知道這首歌的完整歌詞,卻聽了無數次也聽不清楚、無論如何也找不到。
⠀
⠀
⠀
⠀
⠀
⠀
A submarine, Ms. Cheng. Like a submarine.
鄭宜農 Enno Cheng《孤獨培養皿》序
2020 年 11 月 29 日發行
⠀
出版_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書籍設計_ 吳佳璘
本貼文攝影_ 蕭詒徽
⠀
⠀
讀字書店_ 限量簽名實體販售
facebook.com/duzubooks
⠀
火氣商鋪_ 限量簽名加開
https://bit.ly/2Jg1dUd
⠀
台灣各獨立書店
fribooker.wordpress.com/bookstore
⠀
三民_ https://bit.ly/33eWwRH
金石堂_ https://bit.ly/3lBCXdH
誠品_ https://bit.ly/3lBhPnI
讀冊生活_ https://bit.ly/3nrLpfY
博客來_ https://bit.ly/2Hvivw1
PChome_ https://bit.ly/2UVrrxP
MOMO_ https://bit.ly/2IyrjBl
⠀
海外正版通路
水靈書店_https://bit.ly/2J3JeRc
微店_ https://bit.ly/3m1svfE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天能》中除了祖父悖論之外,還隱藏一個並未明說的「鞋帶悖論」嗎?你知道那其實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的核心思想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本系列前三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自由意志的重要**;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簡而言之,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從而將薩托的哲學導向了虛無。
這是《天能》前半段的思想辯證。但話又說回來了:因果律真的就這樣被破壞殆盡了嗎?
其實也沒有。伊格言分析,針對這「線性時間中因果律被削弱」的結果,《天能》中的未來人分為兩派,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其中之一,是我們在上一集中提及的反派薩托,以及薩托的未來盟友。我們姑且將之稱為「薩托─未來人」派。薩托受到個人心靈創傷與私慾的驅使,自甘成為此派未來人的報復工具;而「薩托─未來人」派的核心思想,約略就是「沒有核心思想」──
一種無底線的虛無。
他們的對立面,當然就是天能組織了。
但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來討論的事。而這就得從組織代表人物,亦即是未來人Neil的行事原則──「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說起。
這句一再出現的口頭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粗疏地說,那正是他一再提及的**宿命論**哲學。正因為「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Neil顯然認為逆行回到過去無法改變史實;而他的信念和最終行動則體現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論的有機結合──
對,如同他在電影終局所言,「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Neil知道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他依舊有事要做。
一邊是「結局已定」的宿命論,另一邊則是「有事要做」的自由意志,二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彼此結合在一起。
相較之下,《天能》主角的態度則曖昧許多。這也導致了主角與夥伴Neil的價值衝突──為了救治於塔林慘遭逆轉子彈所傷的凱特,一行三人決定逆行回到奧斯陸自由港,去使用該處逆轉機把凱特的傷再「逆轉」回來。
而路程中,Neil首次向主角與凱特提及「祖父悖論」──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麼你就不會存在;但你不存在,又如何可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
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在邏輯上無法解決。當然,「多重宇宙假設」可輕易擊潰此一悖論;但這是另一大題,我們照例沒時間講(?)。
對《天能》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此悖論因美國科幻名家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短篇〈By His Bootstraps〉而得名,我們在此簡述如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對話式數學難度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對話式數學解答、對話式數學難度、對話式數學評價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對話式數學博客來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 對話式數學難度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對話式數學博客來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對話式數學解答、對話式數學難度、對話式數學評價就來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對話式數學博客來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