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習作《枯葉芙蓉》.My oil painting study 】
紅塵無有事事好。芙蓉花雖美,奈何葉已枯。你的吉日剛至,我的良辰已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花雖美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女人/媽媽喜歡說,我叨嘮你,是因為我關心你,如果你不是我關心的人,我幹嘛要叨嘮你。
其實,說這句話的女人/媽媽,對關心和叨嘮的那個界線是很模糊的。
她們的大腦沒有足夠的理據和資訊協助她分辨什麼是叨嘮,什麼是關心。
我趁新年期間整理如下:
1)事情發生當下的叨嘮,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爛碗碟時,做女人/媽媽的,一定是說了又說。
其演繹架構離不開:「都跟你說過很多次⋯⋯」
然後帶出其理論是「早就知道會這樣⋯⋯」
「你這樣做,結果是這樣」
這個就是叨嘮。
如果事情發生當下,孩子打爛碗碟,媽媽很關切問孩子有沒有受傷,然後不再說話,跟孩子一起收拾,這個就是關心。
記得收拾過程是不會發出任何聲音,是用行動告訴孩子,我跟你在一起收拾殘局。
前者說穿了不是關心,而是「看不順」、「不合你意」的情緒發洩。
看清晰一點,譬如孩子已經每天用金雞獨立這個姿勢洗碗洗了一個月,正巧今天不小心打爛碗碟,你就會罵:「跟你說過很多次,洗碗不要練金雞獨立,你看終於打爛碗碟⋯⋯」
這段話全無關心訊息。
你孩子在這一個月,因為上了瑜伽班,想練金雞獨立,洗碗時都是這個姿勢。(雖然媽媽罵了很多次。)
一個月來相安無事,但今天不小心打爛,其實今天即使這位小朋友沒練金雞獨立這個姿勢洗碗,也有相同幾率打爛碗碟。
做媽媽的,也忘記了自己洗碗曾經試過打爛碗碟。
但媽媽卻終於等到這一刻發洩自己的不滿,美其名是關心,但揭開內心的陰暗,全部都是抱怨!
關心的言行是第一時間,先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然後一起「收拾」,反正這已經是定局的事件,做媽媽不是終於等到這個機會發洩,更不會在這一次的意外,用來標籤和妖魔化對方對方的洗碗姿勢。
2)事情發生後,不停在你耳邊說,都跟你說了。
演繹架構都是攻擊性的話,或者批判式的話,對人不對事的人身攻擊。
如,你怎麼這麼魯莽,你總是那麼「大安主義」⋯⋯
譬如你家孩子嘔吐,發燒,傷風⋯⋯
你媽媽知道後,第一時間變成福爾摩斯神探,不斷追蹤「兇手」說:「你們煮菜的時候,總是開大火煮,雖然菜有鍋氣火候,不過吃了就會發熱氣(上火),然後你們總喜歡八點後幫孩子洗澡,早上十點又洗澡,小孩子早上洗一次,晚上再洗一次,這麼做,當然會又嘔吐,又傷風咳嗽啦!」
好了,給你找到兇手了,孩子的病會好起來嗎?
況且,孩子這種生活模式已經持續5年之久了。
怎樣才是關心?
事情發生了,你知道結果是怎麼說都於事無補的,怎麼說都無法改變結果的。
譬如,你的內孫食物中毒,因為藥物敏感而住院,你應該做的是什麼「兇手」都不需要找,,不是找出為甚麼孫子會進院,孫子的病就會馬上好起來,孫子更不會再你破案之後,就馬上出院的。
其實做爸媽的,已經擔心死了,你還幫忙找兇手,這個就是煩惱再加煩惱的叨嘮,我絕對肯定說,這不是關心!
如果你是長輩,只需要一心一意照顧好孫子,因為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會佈局,不會用陰謀詭計,陷害自己的孩子。
孩子即使食物中毒,吃錯藥物,導致敏感發作,這時就暫時不說任何話,你應當做好你應該做的事,然後思考如何做預防和補救,或者如何將傷害減到最低,等到「時過境遷」(這個「時過」真的是要靠當事人的拿捏),或者等到對方先問你意見,你才提出你個人的想法來討論。
3)事情未發生,就一直不停地「勸告」,有點像孔明對扶不起的阿斗那麼叨嘮(倚老賣老?),只差不夠文采,寫不出驚天動地,感人肺腑的《出師表》表罷了(題外話:你看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相同文采功力,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那種豪氣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啊!)。
打個比方,你的丈夫去外國出差,但,你媽媽就偷偷拉你進房間,「苦口婆心」地要你怎樣恐嚇和威脅你老公不要在外沾花惹草,然後還插手幫忙你。
這個是干預家務的常態,媽媽干預你送孩子上學的模式,媽媽干預你教孩子讀書的方法(其實,你媽媽根本不是什麼老師級人馬,只不過是普通的大嬸),媽媽干預你所有的生活模式,目的是想模仿康有為大師一樣,想建造一個「大同」世界?
我每次去見博學和尚,博學和尚多次提醒我,在你孩子長大後,你未必比你孩子厲害,你可以給意見,給了之後就要「忘掉」你的意見,不預設任何你想要的發展,而是完全「放下」你的預期,忘掉你給過的意見。
你可以關心你孩子,但,你不是干預你孩子,這是放下的拿捏和忘掉的智慧。
關心一個人是要具備有「智慧的愛心」,以及「等待時機」的耐心。
博學和尚說對孩子要有「眠乾睡濕」的耐心,還有「觀機逗教」的智慧,重啟發和引導,萬勿用上帝之手安排或部署。
你可以「好為人師」,切勿「好為人媽」。
你可以關心你孩子/丈夫,萬勿干預你孩子/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