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2月9日(當地時間)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 《寄生蟲》入圍了最佳影片獎、導演獎、劇本獎、美術獎、剪輯獎、國際電影獎(原最佳外語片獎)等六個部門的提名名單。
最終橫掃奧斯卡,獲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小七 #寄生蟲 #界線 #貧富差異
http://ocfuyin.org/oc2019081903
*你對這座城市沒有感情,我卻愛它——電影《寄生蟲》
文/小七
5月30日在韓國上映的影片《寄生蟲》,榮獲第72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剛開播時即在豆瓣獲9.3分,IMDB8.6分的驚人高分。對於導演奉俊昊,他首先被大眾熟知的是2003年執導的電影《殺人回憶》,影評人木二衛曾如此評價:“個體命運的悲劇和動盪不安的時局完整結合在一起……當最後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人時,希望又瞬間破滅,沮喪之至。” 當然,奉俊昊在社會階級問題的這一母題的延續性上,最直接的應該是他的前作《雪國列車》 。
而《寄生蟲》所要表達的,是在個人與社會整體間做出更深層面的寓言式的探討。
符號下的互為鏡像
《寄生蟲》講述了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家庭的故事:宋康昊飾演的無業遊民父親基澤,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前往IT公司老總樸社長家應聘課外教師。陰差陽錯之間,低到塵埃的貧窮的一家4口,與高出天際的有錢的一家4口,發生了交集……
這部電影最初不叫《寄生蟲》,而叫《謄印》。什麼是謄印?按著字面意思,是指一種複制的圖印。奉俊昊曾在採訪中提到這來源於一個叫“謄印法”(decalmamia,超現實主義技法之一)的藝術概念,為的是追求意外的趣味,進行意象的暗示性,是一種象徵與暗示,是符號。所以,理解這部電影,並不只是從人物本身理解,而是一種群體的鏡像,是個體的寓言。
很多人詬病電影劇情發展不合邏輯,例如富人的智商集體不在線,等等,其實並沒有註意到導演背後的意圖。在某種意義上講,越是扁平的人物,越具有代表性,才更大地凸顯了矛盾、差距以及諷刺。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不可逾越的界限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出於愛而設置的界限是一種保護,如馬路上的斑馬線、紅綠燈;人和上帝之間有絕對不可僭越的界限;父母告訴孩子不能靠近火是出於愛而設的界限。而不恰當的越界,可以理解為寄生。例如啃老的年輕人寄生於父母;婚內的出軌行為是把本屬於夫妻間的盟約之愛,寄生於第三者。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了“階梯”這個符號,強調頂端與底層的對比和界限。電影中,在富人和窮人之間,隔著一條陡峭階梯。階梯上面是寬闊的豪宅,下面是暗無天日的地下室,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獄……
導演甚至在電影的某些構圖上,借用玻璃的對角線分割強調階層的界限。例如,前保姆越過對角線拍醒富人妻子,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區域。
富人爸爸也屢次提到越界。他開除年輕司機時,最恨的不是司機亂搞,而是沒有在自己的座位搞,偏偏越界到後排自己的座位上。新司機問他,應該還愛著自己的太太?富人爸爸表現的是一種面對越界的憤怒:我可以和你表面客氣、禮貌,但我們不是朋友,你是被剝削的階級。
導演在可看到的越界的基礎上,選擇了畫面上看不到的,卻深入骨髓的“氣味”來表達越界。電影中氣味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承載了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它帶有天然的貶低色彩,讓你想到貧窮、困窘、底層和不干淨。
它就像局限在某種界限下的烙印,如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等。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卻洗不掉已經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氣味。電影中底層的一家人,雖然改造並包裝了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但一場暴雨就能將他們打回原型。階級差異才是如影隨形的屈辱印記。
誰是寄生蟲?
隨處可尋的界限下,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富人?窮人?
導演的用意並非只是簡單的仇富,因為所選富人的角色並不是韓國財閥家族,而是辛苦打拼的IT人,導演在此拋出一個新命題——究竟是誰病了?
電影中的富人以為,他們的寬容和大度,是對窮人的恩賜。在其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對窮人的鄙夷,而窮人早就看透了這種偽善;電影中窮人可憐巴巴的背後,是市儈、奸滑和算計。他們找到各種藉口,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開脫,比如,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錢就是熨斗,能把一些褶皺都燙平了……
但是,電影最後仇殺衝突的開始,並非是窮人和富人,而是發生在兩個窮人家庭之間。除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互害,還有窮人與窮人之間的互害。他們成為彼此眼中的寄生蟲,彼此厭棄,最終化為血雨腥風。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髮指的細節。富人全家一直認為掛在牆上的是小孩子畫的自畫像,但畫中卻是孩子所畫住在“底層世界”的鬼、寄生蟲。它與全家福放在一起。導演藉此傳達一個核心思想:兩個世界“互為寄生蟲”。底層與上層世界,在本質上毫無差別。
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其實,真正的寄生蟲,是人的惡。這惡正如電影中的地下迷宮,自帶轉角,永無盡頭。這種惡共同存在於富人和窮人身上,但有不同的表達。富人強調守住特權和界限,窮人想越過界限,拼命往上攀爬,就連電影最後,兒子幻想買房子釋放父親,象徵階層的擁抱,象徵希望和答案。
但是,這只能是幻想,沒有答案。人之惡,正如電影中的“石頭”,電影說它是“甩不開的石頭粘著我”,這隱喻的是人不可抑制的慾望。所有人身上或許都會產生世界末日一般的瘋狂和焦慮,但所有人都強迫自己填平自己的深淵。
奉俊昊說:“我覺得導演的工作,就是盡力去反映TA所處的時代。”電影只是一種藝術手段,它只是把個體命運和社會真相以寓言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它沒有能力去解決如此尖銳的社會問題。
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讓人絕望,人生的無奈是無出路的嘆息。因為有時,固有的被惡禁錮,就再無法打開。
約拿的界限
聖經裡記載了一個“升級版”的越界的故事,就是約拿的故事。亞述帝國殺戮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先知約拿向他們傳福音,對於一個如此愛國的先知,這絕對是不可跨越的界限。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參《約拿書》1:3)約拿於是選擇逃跑。
可上帝定意要成就他自己的事。他使約拿經歷了風浪,被人扔進海中,被迫在魚腹裡生活了3日。上岸的約拿,仍不太情願地走向了尼尼微城。當尼尼微人聽到福音而悔改時,聖經中描寫約拿的反應: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書》4:1-4)
約拿不但暴怒,還指控上帝是邪惡的,還當場求死!提摩太·凱勒在《諸神的面具》中寫道:“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為義,所以很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與階層特色比別人的優越,但是這種自然的傾向,卻為福音所抑制。”
越界的憐恤
約拿的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上帝在挑戰帶著階層優越性的約拿,同時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上帝的回應是:你對這個城市沒有感情,但是我卻愛他們。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4:10-13)
凱勒牧師在《生活中的偶像》中說:
“幾個世紀之後,有一個人說他就是那最終極的約拿(《馬太福音》12:39-41)。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他離開了那至高也是最舒適的環境,為了要來服事那些不僅可能會傷害,而且必定會傷害他的人;然而為了要拯救他們,他不只向他們傳道,更為他們犧牲了性命……
約拿只是看起來好像會死在魚腹中,但耶穌卻是真正地死了,而且也復活了。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約拿的神蹟'(參《馬太福音》12:39)……約拿是被丟到風暴中的海裡,而耶穌則是上了十字架最終極的風暴…… ”
上帝暗示約拿,他會用一種約拿不願意的方式,去愛這個世上強大卻失落的城市。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藉著這位真正越界的“約拿”,來成就愛的委身。
世界的規則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上帝卻“道成肉身”,“越界”成為卑微的人。影片名為《寄生蟲》,或許或多或少有階級歧視的意味,但聖經中有一處記載著:“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詩篇》 22:6),很明顯,這指向了受難的基督。他因著愛,賦予我們生命相同的盼望和慰藉。
上帝越界的憐恤,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答案,也成為《寄生蟲》最終的出路和亮光。不只是寓言,而是真實的恩典。(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情報] 開發商解釋對馬戰鬼導演版付費升級原因- 看板PlayStation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問題] 到底怎麼買對馬戰鬼導演版+200升級- Play Station - PS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問題] 到底怎麼買對馬戰鬼導演版+200升級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Re: [情報] 開發商解釋對馬戰鬼導演版付費升級原因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對馬戰鬼Director's Cut》體驗|效能、劇情全面完善的真作品!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Re: [情報] 開發商解釋對馬戰鬼導演版付費升級原因- PlayStation ...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电影公虾米- Death Stranding: Director's Cut 是2019 年遊戲的 ...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破曉傳奇ps5的價格,蝦皮、巴哈姆特、PTT和娛樂計程車的攻略 的評價
- 關於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鬼差ptt Re 的評價
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對這座城市沒有感情,我卻愛它——電影《寄生蟲》
文/小七
5月30日在韓國上映的影片《寄生蟲》,榮獲第72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剛開播時即在豆瓣獲9.3分,IMDB8.6分的驚人高分。對於導演奉俊昊,他首先被大眾熟知的是2003年執導的電影《殺人回憶》,影評人木二衛曾如此評價:“個體命運的悲劇和動盪不安的時局完整結合在一起……當最後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人時,希望又瞬間破滅,沮喪之至。” 當然,奉俊昊在社會階級問題的這一母題的延續性上,最直接的應該是他的前作《雪國列車》 。
而《寄生蟲》所要表達的,是在個人與社會整體間做出更深層面的寓言式的探討。
符號下的互為鏡像
《寄生蟲》講述了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家庭的故事:宋康昊飾演的無業遊民父親基澤,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前往IT公司老總樸社長家應聘課外教師。陰差陽錯之間,低到塵埃的貧窮的一家4口,與高出天際的有錢的一家4口,發生了交集……
這部電影最初不叫《寄生蟲》,而叫《謄印》。什麼是謄印?按著字面意思,是指一種複制的圖印。奉俊昊曾在採訪中提到這來源於一個叫“謄印法”(decalmamia,超現實主義技法之一)的藝術概念,為的是追求意外的趣味,進行意象的暗示性,是一種象徵與暗示,是符號。所以,理解這部電影,並不只是從人物本身理解,而是一種群體的鏡像,是個體的寓言。
很多人詬病電影劇情發展不合邏輯,例如富人的智商集體不在線,等等,其實並沒有註意到導演背後的意圖。在某種意義上講,越是扁平的人物,越具有代表性,才更大地凸顯了矛盾、差距以及諷刺。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不可逾越的界限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出於愛而設置的界限是一種保護,如馬路上的斑馬線、紅綠燈;人和上帝之間有絕對不可僭越的界限;父母告訴孩子不能靠近火是出於愛而設的界限。而不恰當的越界,可以理解為寄生。例如啃老的年輕人寄生於父母;婚內的出軌行為是把本屬於夫妻間的盟約之愛,寄生於第三者。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了“階梯”這個符號,強調頂端與底層的對比和界限。電影中,在富人和窮人之間,隔著一條陡峭階梯。階梯上面是寬闊的豪宅,下面是暗無天日的地下室,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獄……
導演甚至在電影的某些構圖上,借用玻璃的對角線分割強調階層的界限。例如,前保姆越過對角線拍醒富人妻子,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區域。
富人爸爸也屢次提到越界。他開除年輕司機時,最恨的不是司機亂搞,而是沒有在自己的座位搞,偏偏越界到後排自己的座位上。新司機問他,應該還愛著自己的太太?富人爸爸表現的是一種面對越界的憤怒:我可以和你表面客氣、禮貌,但我們不是朋友,你是被剝削的階級。
導演在可看到的越界的基礎上,選擇了畫面上看不到的,卻深入骨髓的“氣味”來表達越界。電影中氣味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承載了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它帶有天然的貶低色彩,讓你想到貧窮、困窘、底層和不干淨。
它就像局限在某種界限下的烙印,如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等。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卻洗不掉已經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氣味。電影中底層的一家人,雖然改造並包裝了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但一場暴雨就能將他們打回原型。階級差異才是如影隨形的屈辱印記。
誰是寄生蟲?
隨處可尋的界限下,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富人?窮人?
導演的用意並非只是簡單的仇富,因為所選富人的角色並不是韓國財閥家族,而是辛苦打拼的IT人,導演在此拋出一個新命題——究竟是誰病了?
電影中的富人以為,他們的寬容和大度,是對窮人的恩賜。在其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對窮人的鄙夷,而窮人早就看透了這種偽善;電影中窮人可憐巴巴的背後,是市儈、奸滑和算計。他們找到各種藉口,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開脫,比如,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錢就是熨斗,能把一些褶皺都燙平了……
但是,電影最後仇殺衝突的開始,並非是窮人和富人,而是發生在兩個窮人家庭之間。除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互害,還有窮人與窮人之間的互害。他們成為彼此眼中的寄生蟲,彼此厭棄,最終化為血雨腥風。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髮指的細節。富人全家一直認為掛在牆上的是小孩子畫的自畫像,但畫中卻是孩子所畫住在“底層世界”的鬼、寄生蟲。它與全家福放在一起。導演藉此傳達一個核心思想:兩個世界“互為寄生蟲”。底層與上層世界,在本質上毫無差別。
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其實,真正的寄生蟲,是人的惡。這惡正如電影中的地下迷宮,自帶轉角,永無盡頭。這種惡共同存在於富人和窮人身上,但有不同的表達。富人強調守住特權和界限,窮人想越過界限,拼命往上攀爬,就連電影最後,兒子幻想買房子釋放父親,象徵階層的擁抱,象徵希望和答案。
但是,這只能是幻想,沒有答案。人之惡,正如電影中的“石頭”,電影說它是“甩不開的石頭粘著我”,這隱喻的是人不可抑制的慾望。所有人身上或許都會產生世界末日一般的瘋狂和焦慮,但所有人都強迫自己填平自己的深淵。
奉俊昊說:“我覺得導演的工作,就是盡力去反映TA所處的時代。”電影只是一種藝術手段,它只是把個體命運和社會真相以寓言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它沒有能力去解決如此尖銳的社會問題。
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讓人絕望,人生的無奈是無出路的嘆息。因為有時,固有的被惡禁錮,就再無法打開。
約拿的界限
聖經裡記載了一個“升級版”的越界的故事,就是約拿的故事。亞述帝國殺戮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先知約拿向他們傳福音,對於一個如此愛國的先知,這絕對是不可跨越的界限。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參《約拿書》1:3)約拿於是選擇逃跑。
可上帝定意要成就他自己的事。他使約拿經歷了風浪,被人扔進海中,被迫在魚腹裡生活了3日。上岸的約拿,仍不太情願地走向了尼尼微城。當尼尼微人聽到福音而悔改時,聖經中描寫約拿的反應: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書》4:1-4)
約拿不但暴怒,還指控上帝是邪惡的,還當場求死!提摩太·凱勒在《諸神的面具》中寫道:“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為義,所以很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與階層特色比別人的優越,但是這種自然的傾向,卻為福音所抑制。”
越界的憐恤
約拿的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上帝在挑戰帶著階層優越性的約拿,同時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上帝的回應是:你對這個城市沒有感情,但是我卻愛他們。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4:10-13)
凱勒牧師在《生活中的偶像》中說:
“幾個世紀之後,有一個人說他就是那最終極的約拿(《馬太福音》12:39-41)。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他離開了那至高也是最舒適的環境,為了要來服事那些不僅可能會傷害,而且必定會傷害他的人;然而為了要拯救他們,他不只向他們傳道,更為他們犧牲了性命……
約拿只是看起來好像會死在魚腹中,但耶穌卻是真正地死了,而且也復活了。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約拿的神蹟'(參《馬太福音》12:39)……約拿是被丟到風暴中的海裡,而耶穌則是上了十字架最終極的風暴…… ”
上帝暗示約拿,他會用一種約拿不願意的方式,去愛這個世上強大卻失落的城市。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藉著這位真正越界的“約拿”,來成就愛的委身。
世界的規則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上帝卻“道成肉身”,“越界”成為卑微的人。影片名為《寄生蟲》,或許或多或少有階級歧視的意味,但聖經中有一處記載著:“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詩篇》 22:6),很明顯,這指向了受難的基督。他因著愛,賦予我們生命相同的盼望和慰藉。
上帝越界的憐恤,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答案,也成為《寄生蟲》最終的出路和亮光。不只是寓言,而是真實的恩典。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天是《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的20歲生日。20年後這部仰賴DVD成為邪典的電影還直挺挺地站在經典的殿堂,但DVD這個一度統治地球的媒介卻已經是迎向夕陽的牛仔,來日不多了......
#冷飯熱炒
#葉郎電影徵信社
【Fight Club: 立足原爆點回顧DVD生與死】
事隔近二十年,記性不好的影迷或許已經很難相信被X世代視作經典的David Fincher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其實在1999年上映時是票房、評論兩失意的滑鐵盧之作。奇妙的是這部強力攻擊消費主義的「失敗」之作稍後藉以谷底翻身甚至直接躍昇邪典(Cult)的神奇道具,居然還是消費史上普及最快的電子娛樂消費產品——DVD。
二十年來DVD產業劇烈撼動電影這個產業,也強佔你我家中書櫃空間許多年,即使現時已經日薄西山也算是轟轟烈烈活過一場。是時候打破Rule No. 1,談談DVD大爆發的原爆點:《鬥陣俱樂部》。
▇ 都是廣告惹的禍
導演David Fincher本身也是另外一個日薄西山的消費產品——MTV音樂頻道——的「遺產」。憑藉快速、直接、精確控制的鏡頭語言,同輩音樂錄影帶導演中他是極少數進入殿堂得到廣泛、持續認同的作者。
當他看中作家Chuck Palahniuk這本同名小說《鬥陣俱樂部》來改編電影時,這本賣得普普通通的書大約只賣出了5000本左右。「誰不想看信用卡公司被炸掉!」David Fincher如此形容他對這個故事的狂熱。
但包含Rupert Murdoch在內的Fox高層對於David Fincher熱衷的社會議題不太有感,最後斷然決定在電影宣傳期把這些資訊都先隱藏起來,集中火力宣傳電影的暴力畫面和動作橋段。
歷史證明這個錯誤的宣傳策略最後讓他們徹底灰頭土臉。夏天還沒到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錯愕的Fox即便把電影從暑假熱門檔期延後到十月上映,仍然抵擋不了美國輿論對於《鬥陣俱樂部》中暴力內容的強烈質疑。氣憤的電視名嘴Rosie O’Donell甚至不惜在節目中直接爆雷公佈結局,企圖摧毀觀眾樂趣以求徹底毀滅這部電影。
耗資6,300萬美元的《鬥陣俱樂部》在爭議聲中只賣得3,700萬的北美票房,在全球也只有差強人意的1億美元。雖不致血本無歸,但這個慘烈成績間接促使Rupert Murdoch幾個月後毅然開除帶領Fox創造好幾年空前榮景的執行長 Bill Mechanic。
▇ 所有權的消費革命
這時候我們故事的主角——DVD還不滿三歲。
少為人知的是,跟早年的VHS vs Betamax以及後來的Blu-ray vs HD-DVD一樣,DVD原來也有Sony和Warner為首的兩大陣營規格戰。不同的是這一回的規格戰在正式上市前就達成和解,預先替1996年上市後的成長之路掃除障礙。
但真正促使這片薄薄的光碟片化身成為好萊塢自動印鈔機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所有權」消費革命:
電影產業跟音樂產業有一個根本差異,音樂產業過去百年以來都以賣斷實體消費端產品給消費者做為最主要商業模式(直到近年),鼓勵消費者擁有音樂的「所有權」。
發明人愛迪生一開始對留聲機和電影放映機的設想都是成為仰賴消費者投幣使用的個人娛樂機器,不過留聲機跟唱片(其實是一種臘筒)很快就出現個人買家,進入競相購買「所有權」的消費時代。
電影產業在錄影帶時代雖然已有高單價、小規模的發行,但一直到DVD出現才真正有賣斷權利給消費者的規模化市場。一開始各家片商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太相信自己說服(誘騙)得了影迷花大錢把很可能早就看過的電影收藏在自家的櫃子上。連原本在兩大DVD技術陣營中領軍也擁有最大片庫的Warner,頭幾年都只是把少量片庫拿出來發行DVD試試水溫。
1996年12月20日Warner在日本發行的歷史上第一批電影DVD:分別是《Point of No Return 雙面女蠍星》、《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Eraser 魔鬼毀滅者》和《The Fugitive 絕命追殺令》。DVD大爆發自是日引爆。
▇ 英雄出場神救援
兩年多後,《鬥陣俱樂部》在1999年11月11日發行了那張改變命運的DVD,幾個月後還發行了收藏版的DVD。根據2014年David Fincher自己在Comic-Con大會上的說法:「《鬥陣俱樂部》已經賣掉1,300萬張DVD。老早就回本了!」
因為DVD的實體店面銷售數據不如戲院票房這麼透明,各種銷售量統計的出入頗大。但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鬥陣俱樂部》透過DVD真正贏回了觀眾的喜愛,不只成為這個載具上第一個Blockbuster賣座影片,更是史上第一個與戲院大銀幕無關、專屬DVD這個載具自己的文化現象。
《鬥陣俱樂部》這張DVD最終得以和電影裡那些消費文化要素(如星巴克、Ikea、DKNY)並列大眾文化的神明廳裡,因為你、我、他分別都乖乖地用Visa卡刷了一張DVD,虔誠供在發音困難的Ikea書櫃上、星巴克馬克杯旁。
另外一個被DVD即刻救援的,是已經在唱片市場崩解中被震得七暈八素的唱片行。尤其對Tower Records、HMV等大型連鎖通路來說,DVD這劑強心針至少讓他們多活了好幾年,因為DVD很快就取代百年歷史的唱片,成為家庭娛樂消費產品的龍頭。
三年後,才問世六年的DVD已經超越戲院放映,變成好萊塢片商最大宗的收入來源。後來的巔峰時期,DVD的收益甚至是戲院收益的兩倍多,也就是說當時許多電影的製作費用根本都是DVD買單的。
同樣也有百年歷史的戲院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讓本來最隆重的「戲院上映」儀式淪為一種代價高昂、不求回本的「事件行銷」,以換得日後可以在DVD上貼上「全美賣座冠軍」的促銷貼紙。片商愛DVD多於戲院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可以從一張DVD收到六到七成的收益,卻只能從一張電影票收到五成多一點的收益,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在戲院上映的週數增加而快速遞減。更別提DVD的產品生命週期長過戲院上映百倍以上。
在DVD的輝煌時期,一度戲院放映前播的不是電影預告,而是DVD發售的廣告。戲院跟電視對抗了數十年也都沒出現過在戲院播放電視節目廣告的局面,誰預料得到DVD才問世不到十年戲院就已經淪為替一張8.5GB容量的光碟片打工的淒涼情景。
不只有自己的廣告,這時候DVD有自己的行銷策略、自己的海報(以適應空間有限的大賣場貨架)。DVD甚至回頭影響電影企劃的開端和選角,並且左右續集的開拍與否。業界盛傳Warner就是看到《The Matrix駭客任務》的DVD銷售報表,才罕見地同意一口氣開拍兩部續集。
▇ DVD自己的小宇宙
DVD產業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給了像《鬥陣俱樂部》這樣的小眾電影或是票房失敗的電影第二次機會。類似的命運也發生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Donnie Darko觸目驚魂28天》等電影上。
David Fincher當年堅持要替《鬥陣俱樂部》加上Edward Norton快速而且量大的碎碎念旁白,甚至開除掉企圖拿掉旁白的製片。電影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他就知道戲院的票房會完蛋了,因為成堆的義大利文字幕佔據了畫面的將近一半,沒有戲院觀眾會願意看這麼多字幕、消化這麼多資訊。
小眾、多元、更具包容性的DVD觀眾願意。事實上DVD的觀眾還享有特權可以看到那些戲院觀眾看不到的線索:比如慢速放映或是定格才找得到David Fincher在Brad Pitt角色正式登場前就不斷插入、在戲院根本就不可能看到的Brad Pitt畫格。
DVD也成為導演的第二次創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補正錯誤或是延伸創作。比方《鬥陣俱樂部》DVD播放前仿效FBI反盜版警語的畫面,其實是出自精心設計的一段Brad Pitt角色Tyler給觀眾的警語。
關於二次創作更極致的案例或許是2005年Ridley Scott的《Kingdom of Heaven 王者天下》。電影上映的版本是不忍卒睹的災難,但Ridley Scott爭取到了重新剪輯一個DVD專屬的Director’s Cut導演版的機會,透過DVD的發行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好評。
Ridley Scott本人也貢獻了DVD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用英文來說叫做Milking擠奶,用中文來說就是一條牛扒好幾層皮。
二十年來他的邪典名作《銀翼殺手》(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張DVD)發行過各種版本的DVD,其中2007年發行的五碟終極收藏版甚至包含了五個剪輯版本的電影正片:包含1982年美國戲院版、1982年國際戲院版、1989年出土的Workprint原始初剪版、1991年導演未認可(!)的導演版以及2007年導演認可的Final Cut終極版。收藏版、特別版、限量版、加長版、修復版、導演版、終極版、重生版…..等等眼花撩亂名詞背後,是殺到眼紅的片商想盡辦法在末日來臨(影迷的DVD櫃再也放不下)前搾乾你荷包的緊繃情緒。
各大片商甚至競相在市場上搶購原本剩餘價值不多的舊片版權,以便在神奇DVD市場上變現。2004年Sony領軍的金主耗資50億美元的豪賭,買下虧損連連的老片廠MGM,打的如意算盤就是把整家MGM的片庫放進DVD自動印鈔機裡提款。
▇ 迎向夕陽的牛仔
Sony的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影迷的櫃子真的滿了。
兩年後那種市場倍數成長的神奇魔法終於消退,2006年DVD市場最後一次正成長之後,就是漫長死亡的軟著陸。Sony領軍的MGM Holdings也不得不在2010年申請破產。
原先大家預期DVD會像錄影帶一樣死於下一世代的載具手上,比如Blu-ray藍光。
結果DVD大爆發的奇蹟沒有發生在藍光身上。對比賣出1,300萬張的《鬥陣俱樂部》,目前只有四部藍光電影跨過500萬張的門檻。它們分別是《Frozen 冰雪奇緣》、《Avatar 阿凡達》、《Despicable Me 2 神偷奶爸2》和《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原力覺醒》。David Fincher導演備受好評的近作《Gone Girl 控制》藍光銷售量甚至連百萬都跨不過。
DVD的成敗都來自影迷難以滿足的求知慾。一開始影迷著迷於那些正片以外的花絮、訪談、刪減片段、導演講評,但2005年成立的YouTube網站取代了DVD供給了更多、更生猛、更即時而且免費的花絮影片,讓DVD看起來既過時又不划算,即便容量加大數倍的藍光都無力可回天。
壓垮DVD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從錄影帶出租轉向線上串流的Netflix。2017年底為止該公司已經有1.18億用戶,創造117億美元年營收,市值也突破1300億美元。就像音樂串流服務Spotify一樣,Netflix預告的是DVD這個所有權革命的終點站。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已經陸續到站下車,把他們對「擁有」的愛轉移到了「隨選隨看」的自由。
電視、戲院、DVD多年的糾纏爭戰,最後讓他們投降的大魔王全是「網路」。網路不只清空了大家的CD櫃,連DVD櫃也一併騰空。根據Digital Entertainment Group發佈的2017年美國市場統計數據:線上串流訂閱制產值95.5億,DVD和藍光加總起來已經只剩下4.5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萎縮中。
不用等到《鬥陣俱樂部》中無政府主義者的炸彈攻擊,二十年後這場光碟片消費狂熱已經就地自爆,人去樓空。而DVD就像任務完結的老牛仔一樣,正搖搖晃晃地騎著馬邁向銀幕遠方的夕陽。The End.
#電影冷知識by葉郎
本文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17-culture-dvdstories/
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問題] 到底怎麼買對馬戰鬼導演版+200升級- Play Station - PS 的推薦與評價
買了對馬戰鬼導演版PS4版放到PS5機器內點了200元升級圖案怎樣都跳刷890 找了590升級也 ... 沒有人遇到一樣的問題嗎補充影片保證沒剪輯沒買過裝過舊版 ... ... <看更多>
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問題] 到底怎麼買對馬戰鬼導演版+200升級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人遇到一樣的問題嗎補充影片保證沒剪輯沒買過裝過舊版光碟. ... 買了對馬戰鬼導演版PS4版放到PS5機器內點了200元升級圖案怎樣都跳刷890 找了590 ... ... <看更多>
對馬戰鬼導演剪輯版差異 在 [情報] 開發商解釋對馬戰鬼導演版付費升級原因- 看板PlayStation 的推薦與評價
PSN商城說得很清楚:
如你已在PS4™主機上持有Ghost of Tsushima導演剪輯版,可由2021年8月20日起升級至
PS5™版的Ghost of Tsushima導演剪輯版,售價為 200元 。
---
我仔細看了下國外抱怨的人跟PTT巴哈上的抱怨,主要集中都在兩點上:
1.跨世代數位/實體遊戲的相容性
2.200元到底有沒有必要花
關於1的部分,首先PS5很缺貨,很多人買不到都先買PS4版先過度,結果真的買到後
又要再重買一次PS5版遊戲,有這樣經歷的人才會知道像XBOX那種智慧分發有多好
對馬戰鬼導演遊戲片剛好就是差200元,我這片絕不會買PS5版遊戲片,
因為我家裡還多一台PS4 PRO要給家人玩,
不想要買PS5遊戲片卻不能分他們玩的那種感覺,所以我會選擇PS4遊戲片+200元的方案
另一個例子是緋紅結繫,這片故意買PS4版,因為PS5版光碟就不能給PS4玩,
但PS4版卻可以免費升級PS5版,所以買PS5版光碟的是白癡嗎?
我剛拿到PS5玩舊遊戲還會載到PS4版本,玩了之後才發現,要跳出去重選真的有點無言
我玩XSX從來沒遇到這種問題,到底啥時要抄一下智慧分發解決一下這個問題啊索尼?
關於2的話,就要看獨佔要素是甚麼了,老實說自FF7RE 尤菲DLC的例子後,我真覺得
SONY在跨世代有點硬要把能放進PS4版的要素,硬分一些到PS5上獨佔,
用舊世代粉絲的忠誠,保持PS5那種尊爵不凡,然後主機再優先給KOL那種不懂遊戲的玩
白話點94硬要付錢過的舊粉絲再掏一次錢,所以我覺得這樣的謾罵聲也不意外吧,
希望真的獨佔要素能結合PS5特性打我臉一下
※ 引述《KotoriCute (小鳥不可愛)》之銘言:
: Sucker Punch解釋《對馬戰鬼 導演版》PS4付費升級原因
: https://game.nownews.com/news/20210802/3300164/
: 先前索尼公佈了《對馬戰鬼 導演版》,擁有原版的玩家可付費獲得導演剪輯版的內容。
: 但如果玩家購買了PS4《導演版》想在PS5上遊玩,需額外支付9.99美元才能從PS4版升級
: 為PS5版,這也引發玩家們不滿。
: 近日Sucker Punch接受澳媒體Press Start採訪,認為PS4《對馬戰鬼 導演版》升級到PS5
: 需支付10美元是合理的。藝術總監Jason Connell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他們認為這不是常
: 規的硬體升級,PS5版獨佔要素包含在壹岐島內容中,與玩家在壹岐島上的體驗密不可分
: 。
: 開發組希望PS5的獨特功能與玩家在壹岐島上的體驗相互結合,Connell說:”它們真的彼
: 此緊密相連,這就是付費升級的原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6.147.1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layStation/M.1628051672.A.6FD.html
是玩家太窮問題,沒錢就該去工作,我只買得起3萬禮包
※ 編輯: berry383838 (61.216.147.167 臺灣), 08/04/2021 12:39:51
※ 編輯: berry383838 (61.216.147.167 臺灣), 08/04/2021 12:43:25
以前跨代還會搞啥次世代獨佔嗎 故事有差?
※ 編輯: berry383838 (61.216.147.167 臺灣), 08/04/2021 12:59:36
因為有買隔壁主機的少數拉 我整合一下外國的討論跟自己看法發個聲
※ 編輯: berry383838 (61.216.147.167 臺灣), 08/04/2021 13:03:13
做得好就讚 做不好就罵 但還是要澄清
隔壁是 Gen4 x2 規格比較短(2230)1T 賣貴一點合理吧 速度沒有慢多少 主要是架構有差
※ 編輯: berry383838 (220.130.168.39 臺灣), 08/04/2021 13:22:36
主要還是看遊戲發揮吧,其實大部分跨平台次世代(惡靈8)
我是覺得沒差多少的 XSX畫面更好 還有VRR 我會選隔壁
但如果是像拉捷克 這種有善用PS5高速度的遊戲 那我覺得用起來也很合理
這就是為啥我兩台都有買的原因 每次新遊戲出都要看DF評測再買
可能吧就真的 廠商兩邊適應有各自的對策
※ 編輯: berry383838 (220.130.168.39 臺灣), 08/04/2021 13:39:34
又是你 不就新把手機能 + 動畫口型嗎 跟資料片無關
※ 編輯: berry383838 (220.130.168.39 臺灣), 08/04/2021 13:45:51
阿不就說200我會花了是在? 機制合不合理 哪裡能改進 不能討論?
※ 編輯: berry383838 (220.130.168.39 臺灣), 08/04/2021 16:24: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