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夫妻而言,教養孩子的目標就是,有朝一日,他們可以不要活在大人的陰影下,獨立自主的來敬拜神。
所以在學習上,我們一直是傾向讓孩子自主、獨立的學習;既使是中文,也不例外。
雖然母語是英文,以及與當地的同儕互動不多,特別是我也不知道怎麼教中文的情況下,對孩子來說,要自主學習好中文,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甚至是辛苦的差事。
辛苦歸辛苦,我們還是一路這麼挺進著;好在之前的Joseph,可以說他的中文已經上軌道了。
今天我們來談談Anna,她是個自主學習的好榜樣,從小一開始,就跟哥哥一樣,自己上Khan Academy 網站自學數學迄今,做台灣的數學習作讓我改,做錯的我再教她,鮮少讓我費心。
談到中文,她的表達能力一直很好,小四時還曾經代表學校去參加國語的演講比賽,也因此讓我疏忽了她的中文書寫能力;記憶裡很清楚,因此在大約小五時,我陪Anna學習中文有好一陣子。
之後上軌道、小六以後,我就很少管她的中文了。因為疫情期間,最近我待在家,陪Lydia的時間比較多。
日前我很好奇地問Anna:「中文學得怎麼樣?」沒想到她回說:「很好!」我進一步的再追問:「唸書給爸爸聽好嗎?」
「不用了!」沒想到她這麼有自信。
為了想確定她的自信,我約她隔天唸課文給我聽,就這樣,她一次唸了4課,而且唸錯的很少。
近年來,她就自己翻字典、查課文單字,或問哥哥,自主學習起中文,能有這樣的成績,著實讓我很佩服。
應該她也知道,自己學可能會有閃失,所以今天開始新的一課,她特別主動唸給我聽。
我很喜歡她這樣的學習態度,將學習當成她自己事,一步一步的去完成,很有責任感的。
她是自主學習的好榜樣,這樣的孩子我們只要在一旁陪伴、拍拍手就可以,落得輕鬆。
小五國語怎麼教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小五國語怎麼教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V媽碎碎唸 】是變聲?還是太用力?
這半年來很有趣,在私訊裡將近10位小孩的爸媽問及他們家的小孩是否已經變聲?這比例在我們接到的教養提問私訊裡,算是非常高,我自己也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湊巧!或許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家有個青少年吧,大家不約而同的婉轉提出問題之前都說說一句:『正男國中了,請問Vicky老師,他幾歲變聲呢?』然後,我們會有對話,例如提問家庭的孩子是幾歲男孩?大致上都是因為爸媽覺得怎麼小孩小三或小五而已就提早變聲了?或是家有女孩也會變聲嗎?等等,因此,提出變聲疑慮的阿爸阿母並沒有限定家裡的小孩是男是女,而大部分這些被誤會是變聲的小孩都是小三到小五的年紀。這種提問,我通常會邀請大人幫我偷錄一段孩子自由說話的影片和一段專門說話(例如講故事)的影片,觀賞孩子們使用聲音的影片是很有趣的歷程。
寶寶出生以後,他們需要透過不斷的肌肉反射來刺激神經,才能慢慢建立肌肉髓鞘,一直到肌肉髓鞘與脊椎相連,才能建立一個完整的肌肉神經網絡,然後用意識去控制各個部位的肌肉。兩歲以後孩子呢開始講話,說話的時後可以訓練喉嚨肌肉,間接刺激頸部神經,因為這個地方的神經非常重要,它們的排列和背部神經的排列是一致的。有些小小孩,這一區塊的肌肉無力、神經發展相較遲緩,所以他們看起來通常懶得動、懶得說話、口齒也容易含糊不清; 有些孩子則完全相反,他們一天到晚狂動、這一區塊的肌肉相較緊繃、聲音偏高亢、說話也超級快。所以,我們在講座裡會簡單提及,小時候的“手腳肢體的動”和未來的”語言說話“息息相關,這會涉及很廣,我們在此先打住。
回到之前所提邀請大人拍的發聲影片話題,這些被爸媽以為提早變聲的男孩女孩有一個很有趣的共同特質,就是『他們會大聲用力的丟出心裡的話』!心裡話一定要大聲用力丟出來嗎?我們應該都有玩過丟球,有人會很用力地丟出快速球,過於用力的話,嘣的一聲就失準了或對方接不到; 有人丟球很無力,過於軟弱也會失準、對方一定接不到,因此,要練習剛剛好的平衡,丟出球的人和接球的人都是剛剛好的狀態,就像說話的人和聆聽的人都要維持彼此間的平衡。
為什麼這些孩子需要大聲用力地丟出心裡話呢?這牽扯到許多背後的議題,例如
小時候孩子在表達的時候,聆聽者是不是有真實聆聽?
他周邊大人的榜樣是不是也都是那種愛你在心口難開型的?
或是這孩子從小是否有被允許有彈性、開放的表達自己?
也有可能他某一次的練習體貼的時候,大人放大讚美小孩是超級大暖男,導致這孩子誤以為江華藏在內心是會被讚美的體貼表現,然後就不不敢放心表達自己、只要一表達就得用力大聲地把話丟出來?
甚至也有可能是這小孩大聲說話是因為沒有自信?
或是長期缺乏被關注、他大聲把話丟出來是想被聽見或是用大聲來武裝自己?
也有可能這孩子長期處在吵雜環境中,他大聲用力說話才能被聽見...
總之,太多太多太多的原因,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非常獨特。
如果可以找到背後形成的原因,從那裡著手工作,當然那是最好的治本方法。
那麼如果還沒找到源頭呢?那也沒關係,有幾種簡單的方式協助他練習輕柔的釋放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大聲用力地丟出話語。
第一個,是練習輕輕丟球,是的你沒聽錯,我們在前面和講座裡其實都有帶過身體的動與說話有關,練習用肢體輕輕送出球就像喉嚨肌肉輕柔地說出話一樣。
第二個方式,就是練習一些向上提升水平的活動,例如游泳、漂浮都好、小五左右可以練習騎獨輪車、練習丟三顆沙包、玩平衡板...很多水平不用暴衝的活動都可以協助到孩子。
第三個方式是語言的練習,練習輕柔音的繞口令,例如英文的L或國語的ㄌ:借我獻醜丟臉舉例一下:六十六歲的陸老頭,蓋了六十六間樓,買了六十六簍油,養了六十六頭牛,種了六十六棵垂楊柳。六十六簍油,堆在六十六間樓;六十六頭牛,綁在六十六棵垂楊柳。忽然一陣狂風起,吹倒了六十六間樓,翻倒了六十六簍油,折斷了六十六棵垂楊柳,砸傷了六十六頭牛,急煞了六十六歲的陸老頭。英文的繞口令也很多:像是Red lorry, yellow lorry……...總之,像這樣有流動性的音都可以協助這些急著大聲用力把話丟出來的孩子。
我自己在學校陪伴這樣孩子唸英文的時候,也會注意到他們念一個句子很容易一字一字把字丟出來,例如 A mouse runs fast in the big house. 那時候,我就會說:在每個字的下面裝一個小氣球輕輕飛上去,直到最後一個字再輕輕送字下來他一邊唸我會一邊輕柔的比一下假裝是聲音在飛。像這樣:A mouse runs fast in the big house.
當然,多吃甜甜水果、聽讓人開心的音樂、每天的感恩語詞還有開心亂唱歌,都是很棒的方式。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有能力用適當的力氣,將聲音從喉嚨剛剛好的送出來,這些孩子開始懂得享受表達內在聲音的滿足感,也會變得較有自信而不害怕為自己出聲。總之,這些小三到小五的孩子不一定是提前變聲,而且反倒是一個很棒的機會,讓我們更認識這個孩子,並且引導他用一種新的方式去連結他的身體、呼吸和聲音。這是多棒的學習機會!
❤在YT直接聽V媽說:https://youtu.be/ophnrSfrUOA
❤在Podcast聽V媽說:https://reurl.cc/Y1jkVx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
----------------------
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按下 "讚"
---------------------
❤V媽慢慢刷觸覺教養神器和大紙捲在現貨舖:https://vmashopping.cashier.ecpay.com.tw/
小五國語怎麼教 在 學思達小學國語與數學交流社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親愛的國小教育夥伴們, 如果您下學年要接小一,您會擔心注音符號的教學嗎? 陳淑麗教授和我 ... ... <看更多>
小五國語怎麼教 在 [國小] 高年級國語教學- 看板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老師好,不好意思又是我......
其實我一直覺得很苦惱,不知道自己的國語教學到底對不對
可否請老師們幫我看看呢?
以下的數字代表節數,高年級是六堂國語
-----------------------------------------------------------------------
1.概覽課文:讓學生朗讀課文,藉由問答方式初步了解本課段落內容
搭配作業:甲本或乙本生字
2.分段大意:複習上一堂課所看到的,歸納出分段大意並抄寫在黑板上
從分段大意中整理出本課大意,最後找出本課文眼
搭配作業:圈詞
3.語詞解析:逐段講解生詞難詞,或須注意之單字意思
搭配作業:形音義辨正(挑出課文中生字,跟其相似字,學生查部首並造詞)
4.形式深究:補充多音字、分析文體,並逐段找出修辭,從修辭補充講義(半張a4)練習
搭配作業:甲或乙本語詞
5.結尾:形式深究收尾、介紹作者、複習本課重點,搭配活動,如製作生字卡
搭配作業:短詞成文(找出本課圈詞5個,寫成含語詞之小短文)
6.圈詞聽寫、國習指導
搭配作業:此時通常是週五,會出小週記或一些練習
---------------------------------------------------------------------------
以上大約是我一週流程,其中某一天早修會讓孩子抄生字相關的成語(約5個)
我的問題是....其實各位老師會發現,我沒有教生字
我的生字都集中在回家作業就讓孩子寫完並練習,在課堂上我是不講也不帶
頂多找出一兩個較難的字,請他們注意並且練習而已
作業安排也多是以預習的方式去出,
不知道我這樣的國語教學是否有問題呢?
其實最近看了好多翻轉教學,自己越看越惶恐,覺得自己抓不到翻轉教學的精神
也抓不到那種問答法,甚至看了分享也不知道那到底在教什麼
對於生字我也不知道用這樣的方法對不對,雖然說高年級較不重視生字
但我是不是應該還是帶著他們看筆順、寫部首,再回去查形音義呢?
請各位老師給我建議好嗎?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7.252.6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acher/M.1410360802.A.B93.html
首次成效較為不佳,當然也是有直接上手的
只是如何整堂國語都翻轉,我覺得很難很難
※ 編輯: AKIAKIYO (36.237.252.61), 09/10/2014 23:24:2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