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如我又來介紹這個月相當有興趣,也非常想趕緊一讀的新書們,若有人在意,得先說聲不好意思,因為這個月是維持快兩年來首度沒有本月選書的一次,最近處於水深火熱狀態,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很快也會有對這裡極其重要的消息準備和大家分享,請稍微期待一下,可能有些眼尖的朋友已經發現了,不過現在容我暫時賣個關子,就先將焦點放在近期推出哪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好書上。
⠀⠀⠀⠀⠀
⠀⠀⠀⠀⠀
如果四月份有選書,這幾本就是我的首選名單。首先是,世上最有可信度的推書大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去年最愛小說之一《#消失的另一半》,作者布莉貝內特曾說,這本書創作的靈感,是她與母親的一通電話。母親說起自己位在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故鄉:「那個小鎮的人通過結婚,來讓自己的小孩看起來一代比一代白。」她聽完立刻拿起筆記下這件事情,從此成了小說《消失的另一半》的主題。16 歲那年,雙胞胎姊妹一起逃離家鄉。妹妹絲黛兒假扮白人,成了富太太,終於得到想要的一切。為了隱瞞身世,一生戰戰兢兢,與女兒、丈夫之間總是隔著謊言。姊姊德姿蕾重回出生的小鎮,守候她們年邁的母親,日子雖然踏實,卻從未忘記大城市裡的精采生活,更放不下從此失去消息的妹妹。30 年後,姊妹倆的女兒也離家遠行。兩位少女像她們的母親當年一樣,各自背負著創傷與想望。當兩人遇上彼此,新世代躁動的心靈不禁揭開陳年的家庭祕密,所有人在時間的長流中,終要承擔起自己的選擇。這個故事橫跨三代人,綜觀劇烈變動的 40 年歲月,從種族、階級到性別,人們永遠在外界期待與自我之間拉扯,對未來茫然、對親密關係寄予渴望。當我們決定為了未來賭上過去,生命裡消失的另一半,是成長必然的代價?還是終生放不下的過往?
⠀⠀⠀⠀⠀
其次為葡萄牙文壇超重量級作家莉迪亞豪爾赫的經典作品《#畫鳥的人》,這座葡萄牙南方的古老大宅,距離大西洋夠遠,無法聽到暴風雨中的碎浪,但也離得夠近,足以使牆壁被空氣中的鹽腐蝕。1950 年代,原是熱熱鬧鬧的務農大地主,八個兒女卻相繼出走,如同當年的華特。空蕩的宅院中,只剩老范西斯科、大兒子庫斯多喬、瑪莉亞艾瑪和四名孩子。她,庫斯多喬和瑪莉亞艾瑪名義上的孩子,總是盡力讓自己既不在場也不缺席。她一直都知道瑪莉亞艾瑪嫁給了兩個男人,三個弟弟並不是她的親手足,也知道她的所有身分證件都是謊言。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她所珍惜的一切也在這座大宅。直到那年初冬,家族中的浪蕩逆子,那個華特大兵回來了。1963 年冬日,他就這麼出現在眾人面前。他的回歸,讓所有人的祕密起了變化,埋藏在地下的家族之謎破土而出。那個雨夜,華特駐足於樓梯上,一如之後他偷偷探視女兒的每個晚上。她其實都知道,他的離去,他的到來,他的家書,他畫的鳥圖。她都知道。此書以雋永文字、優美文筆,喚起了現今處在不斷變化世界中的人們,透過大宅中那名幾乎無聲的女孩之眼,訴說了那段葡萄牙 1940 至 1980 年代農村社會的氛圍,寫盡大家族的繁盛與衰敗。
⠀⠀⠀⠀⠀
再者,本月最受矚目的翻譯文學作品莫屬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我的奮鬥》,因寫作內容過於真實,在出版後曾多次遭受親人反對,儘管如此,評論者卻認為這樣的露骨反倒滿足了人們最深處的窺視欲。《我的奮鬥》第一冊甫出版就迅速引起熱議,除了暢銷挪威,也迅速售出各國版權。全六冊的半自傳體小說,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每一冊都從生活中洞察出深刻反思,以樸實的日常經驗喚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作者不避諱揭露的事實的寫作風格也是造就出如此精彩敘事的原因。在克瑙斯高的寫作策略成功後,北歐也有越來越多作家紛紛效仿,引起一波克瑙斯高的美學風潮。系列初始,克瑙斯高就以父親的死亡作為一切開端。他的父親嚴肅、寡言,對待工作十分認真,卻是個失職的父親。父親的死重新讓他想起了曾與他相處的一段童年時光,他是如何在那樣的威嚴底下成長,又是如何從中找到破口學會叛逆。父母離婚後,父親與他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遠,得知父親死訊,想起上一次單獨與他談話,竟已是一年半以前的事情。晚年的父親儘管試圖在他面前維持著端正、得體的樣子,但實際上已落魄不堪,終究端正的形象沒能印入克瑙斯高眼中,而那間父親死去的屋子,更是充滿了大量的垃圾、空酒瓶、髒污……那是巨大孤獨的極致。
⠀⠀⠀⠀⠀
以及,個人非常熱愛的藝術家芙烈達卡蘿的傳記小說《#世上沒有純粹的黑:芙烈達的烈愛人生》。她,芳齡 18 就遭逢嚴重車禍,公車的鐵桿貫穿她的陰部與腹部,導致終身殘疾,兩次截肢。她說,當全身都劇痛無比,你就感覺不到疼痛了。她,與情場浪子結婚,被無數次深深背叛,與他一度離婚,一度復婚,並為他經歷三次流產。她說,遇見他,是比遭逢車禍,還要可怕的災難。她,曾在所有人都唱衰的情況下堅決相信愛情,結果卻被至親至愛的人們雙雙背叛。她說,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遠遠超乎你我能想像。她,模仿愛人,出軌探索自我慾望,潛心藝術創作,卻以靈魂知己的身分贏回了愛人,以及死亡病榻前十餘年來的不離不棄。一個為藝術與愛情滿身傷痕,最終燃燒殆盡的烈火女子。一位站在壁畫大師身旁的陪襯,最終成為讓所有男人都失色的世紀天才。一生與苦痛相伴,卻從不絕望頹廢,昂首面對生命中種種殘酷的時刻。她,是芙烈達卡蘿,你再也不會見到如此堅韌的女子。
⠀⠀⠀⠀⠀
吳爾夫的《#普通讀者》也是我一直想讀,卻苦無機會補上的作品,終於等到此書的重新問世。她以隨筆的形式,沒有教條、不帶成見、無拘無束地談著自己對作家與作品的印象,而她的對象,就是與她同樣熱愛閱讀的「普通讀者」。博覽群籍的吳爾夫,以平易的筆調,如數家珍地為我們介紹了康拉德、契訶夫、勃朗特姐妹、珍.奧斯汀、蒙田、托馬斯‧哈代,以及我們不熟悉的一些作家的生平、作品、寫作生涯和趣聞軼事。她讓這些人物起死回生,在讀者面前活靈活現,字裡行間不時流露她特有的敏銳、機智與幽默,讓向來被視為枯燥的文學評論發出迷人的異彩。從吳爾夫的漫談中,能清楚感受到她對閱讀的熱愛,以及她對文學、歷史、人生的細膩觀察與思考。想讀懂吳爾夫,本書絕對是最容易入門的作品。另一本相當有意思的小說是法國作者尤安巴爾貝羅《#我在西伯利亞的監獄》,據說比電影更電影,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真實追獵行動。事發在距離貝加爾湖不遠的地方,就在我打造美滿家庭的伊爾庫茨克,東西伯利亞的首府。那是個早上,一群蒙面人突然闖進家裡,五歲的女兒嚇到大聲尖叫。我在她面前遭到逮捕,然後被毆打、審問,更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指控我對自己的女兒不軌。暗處有一夥人啓動了一部毀滅機器,粗暴而無情,擁有格別烏為它發明的名字:黑資料。他們揚言要將我關進黑牢,讓我永不得翻生,因此我的逃亡行動,就此展開。
⠀⠀⠀⠀⠀
科幻迷不容錯過的經典,艾西莫夫《#永恆的終結》,戰爭、瘟疫、地震、洪水,太多的苦難交織成人類的歷史。如果能夠操控時間,在過去未來億萬年的時間裡自由穿梭,在某些關鍵的時刻改變現狀,那麼,我們是否就能夠操控歷史?如果歷史能夠設計,那麼,人類是不是就可以活得更好?於是,在 27 世紀,有人發明了「時間力場」,創造出一個超越時空之外的領域 ──「永恆域」,匯集了來自不同世紀的少數人。他們隱藏在時間之外,暗中監督人類的歷史發展,在關鍵的時間點製造微小的改變,避免真實的世界發生重大災難,危害到人類的生存。他們叫「永恆人」。「永恆人」的使命,就是保護人類,確保人類幸福。主要分成三種專家:觀察員、計算師、執行人。觀察員負責收集真實時空狀態的資料。計算師負責研擬改變真實時空狀態的計劃,並分析這些改變對未來的社會和人類的影響。執行人負責執行這些計劃。他們的行動稱之為「最低程度的必要改變」,用最少的傷害來為人類創造最大的幸福。例如,在某個時間點打開一扇門,就會創造出驚人的結果。然而幸福是必須付出代價的。當永恆人發現某些發明創造會引發嚴重的後果,他們就會及時阻止那些東西出現,於是,在永恆人的保護下,許多科技和藝術都流失了,人類的進步停滯了。於是,在漫長的十幾萬個世紀裡,人類幾乎沒有改變。但奇怪的是,永恆人無法進入 70000 世紀到 150000 世紀之間的時空。他們稱之為「隱藏的世紀」,那裡似乎有某種奇怪的力量在阻擋他們。
⠀⠀⠀⠀⠀
還有相當喜歡的作家之一史蒂芬褚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出了德文直譯新版,本書德文原題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意指「人類的偉大時刻」,以戲劇性的敘事,書寫真人真事,體現歷史人物面對人生轉捩點時的內心曲折。褚威格將這種體裁命名為「歷史特寫」,每一篇均在在反映出他當時閱讀到並深受感動的史料文獻,以及他對時局、對文明的深刻關懷與無盡憂思。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永不停息;是非成敗的定義,總也說不清。積累多年的功勞與苦勞,可能因一秒鐘的猶疑而被全盤否定;也或許你一夕之間享盡眾人掌聲,隔天一覺醒來卻被同一批人唾棄。當故土再無容身之處,有人選擇在世界盡頭向不朽逃亡,力爭一線生機;也有人甘冒大不韙的罵名,只為掀起貫徹理念的革命。文明的進程正繫於人的一念之間,無論功成或飲恨,他們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指引後人方向的閃耀恆星。《人類群星閃耀時》截取西塞羅、拿破崙、歌德、托爾斯泰、列寧、威爾遜等人生命中的關鍵一刻,透過褚威格洞察人心的慧眼與才氣縱橫的妙筆,讓他們的故事不再只是死板的知識,而是慷慨激昂又扣人心弦的勵志經典。
⠀⠀⠀⠀⠀
迫不及待想展讀的華文作品,當然必須是這本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
崔舜華《#貓在之地》則是她第二本散文集,刻劃一切離聚的傷痛怨咒與暴烈激昂,逝去的碎裂的愛於焉拾遺湊整。生而在世,愛恨加身無可抵禦,於是紋身以痛以咒語,也豢貓拾物以眷戀寄情,然而體內的魔,對愛與美的渴求,未有被鎮壓的一日。詩辦不到的交給散文,於是崔舜華再次將濃烈情感佐以酒精尼古丁與無數藥片,吞吐成如詩的字句,甚而比詩更危險,更袒露,更濃烈。另一本香港作家鍾耀華的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收錄了作者從 2016 到 2020 年底寫下的文章,呈現他在後傘運時代的思索歷程;思辨與抒情,智性與感性,經常在他的文字中並存不悖,難以歸入既有文類,卻形成一種破格文學之美。而這份美,是來自於一個人不與世界的不可忍受尋求和解,選擇直面痛苦、殘酷與不義,同時仍渴望超越。「時間也許從來不是站在我們這邊,問題只是我們是否願意站在良知的一邊。」作者經歷城市起伏的流變,見證歷史再開的瞬息。現世為每個人繪製肖像,他拒絕順從,以寫作贖回主體,用文字重建、叩問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
日韓作品也包括日前推薦過的權汝宣《#黃檸檬》,透過三名共同經歷一起駭人聽聞的「美女高中生兇殺案」的女性視角,從不同立場、處境,裡裡外外探問這個社會的目光是如何強加在人們、在女性身上,思考創傷過後數度翻轉的善惡、生死、存在等種種命題。著沉魚落雁之貌的海彥,據說美得危險致命年僅十九歲的她,卻被發現陳屍在學校附近的公園花壇,頭部遭到盾器重擊,雖然社會高度關注,但兩名嫌疑較大的男同學皆因有不在場證明而使案情陷入膠著,最終不了了之。一條性命的香消玉殞成為事實,罪惡感卻會毀了好幾個人的人生,顫抖掀開長年覆蓋的薄紗方能察覺到,原來走過這一遭的每個人都各自背負著恐懼而活,抱殘守缺,踽踽獨行,以及一份受孤獨百般侵蝕下才緩緩浮現的失落、理解和釋懷。
⠀⠀⠀⠀⠀
其他是新田次郎文學賞、未來屋小說大賞與靜岡書店大賞三冠王的得主伊與原新《#月亮前方三公里》,透過六個受挫的心靈,六段人性的考驗,六篇理性與感性交會的暖心物語,展現自然紋理與情感肌理的動人凝視,人生本來就充滿了後悔,但有時候,即使這樣也無所謂。還有,睽違多時的安倍夜郎《#深夜食堂23》,章魚先生的香腸、七草粥、八寶菜、辣油蔥豆腐、蒟蒻生魚片、芋頭雞鬆汁,每一口滋味,每一種愛的形式,持續每晚在這裡,與等待它的人相會。安倍夜郎筆下的《深夜食堂》裡,每則故事獨立成篇,不必擔心跟哪個角色不熟,突然想念哪道菜就能翻閱,想進去坐隨時可以從任何一集坐進來。在這裡,每道料理雖然獨立,吃入口中的感受卻是共通的。透過 14 道日式家常菜,參與這些食客的人生際遇,時而溫馨,時而開懷,偶爾也令人鼻酸。簡短的是故事,漫長的是人生,持續邀請你掀開暖簾入店來,用他們短短的故事,陪伴你面對長長的人生。
⠀⠀⠀⠀⠀
壓軸的兩本都極具分量,跟磚塊書一般厚重。先看橫山秀夫的《64》,關於一件 14 年未破的綁架案,道盡了人性的幽微暗湧。昭和 64 年只維持了短短七天,猶如海市蜃樓,但這一年確實存在。就在這一年,犯人綁架殺害了一名七歲女童,躲進了平成到來的歡呼聲中,而這起事件在警界暗地裡的代稱,正是「64」。三上信義,前任刑警、現任 D 縣警媒體公關、女兒失蹤中的父親,正在焦頭爛額的處理記者們針對交通事故犯人匿名問題的嚴重抗議。這時他又被告知,統領全日本 26 萬名警察的警察廳長官要來視察,特別是針對公訴期將屆的「64」懸案。更麻煩的是,被害者家屬還拒絕接受長官的慰問。為了說服家屬,三上設法探究背後的原因,沒想到竟然受到刑事部的全面抵制。在各方夾擊與壓力之下,三上意外得知了長官前來視察的真正目的。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臨巨大危機的 D 縣警,竟又迎來了另一起重大的案件。全書以警察體系為背景,細膩感人的描寫,緊張、緊湊又峰迴路轉的劇情,加上令人爆哭的結局,構成了這部當年未出版即轟動的長篇鉅作,全球讚聲不斷,公認為橫山秀夫小說世界的顛峰之作。
⠀⠀⠀⠀⠀
最後是多次介紹過、含金量極高的諾蘭信徒聖經《#諾蘭變奏曲:當代國際名導 Christopher Nolan 電影全書》,本書作者,同時也是美國著名影評人的 Tom Shone,完整紀錄了諾蘭導演之路至今的每一部作品,深入探索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依序以「方向」談《跟蹤》,以「時間」談《記憶拼圖》,以「感知」談《針鋒相對》,以「空間」談《蝙蝠俠:開戰時刻》,以「幻象」談《頂尖對決》,以「混亂」談《黑暗騎士》,以「夢境」談《全面啟動》,以「革命」談《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以「情感」談《星際效應》,以「生存」談《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以「知識」談疫情時代下的中流砥柱《天能》。內容則從諾蘭的成長生活,求學過程,電影如何影響他的童年,文學、建築、《星際大戰》、《2001 太空漫遊》如何拓展他的心智,《銀翼殺手》、《異形》如何奠定他對「導演」的想像,大學時克難地拍攝出學生電影,到《記憶拼圖》的四處碰壁而後一鳴驚人,一切鉅細靡遺,目前已經完食,且讀得過癮非常。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各出版社書介。)
小佐茶作伊利亞 在 Luke I am your mother 英國小人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魚的故事
#HH草本新淨界
從小我就很愛吃魚,只是新鮮的魚好吃,但如果自己在家處理魚後沒有善後好,又或者買到了不新鮮的魚,那味道可以說是揮之不去的殘留陰影⋯⋯
命運作弄人,偏偏我嫁給了一個流著不愛海鮮跟天性害怕各種異味民族性的血的英國人🤪,枕邊人娓娓敘述起小時候有一次媽媽買到了不新鮮的🐟,結果整個家充滿了那味道一個禮拜,讓他陰影到現在😂
#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小時候陰影
#聽到這故事只覺得是不是一個禮拜都沒開窗
#這故事告訴我們洗魚處理魚要專業的來
結婚有小孩後,我們的生活重心都繞著小孩轉,ㄧ不小心就忽略了彼此親密的時光,只是這也是婚姻維繫很重要的一環,雖然我們華人傳統通常都不提這類話題在嘴上,所以我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接下這篇邀稿的,但老實說生產完後加上忙碌家庭生活,每次都把孩子擺第一把自己需要往後移,也漸漸疏於照顧自己,不只內或外,還真的也是需要好好維護一下了!
結了婚有小孩後,還是要把自己當少女一樣的看待🥰
✨HH草本新淨界✨用洗的婚姻保養劑 🔗 hhtaiwan.com/天然精油私密保養
🤔為什麼除了一般的沐浴清潔外還需要特別為私密的妹妹挑選呢?🤔
常常聽到沐浴乳是pH5.5貼近肌膚弱酸性更能保護肌膚,但是你有所不知,私密處pH值其實是需要維持在3.8至4.2的弱酸性環境,才能形成天然防護屏障,減少感染發炎的風險。
而且加上女性生理期由於經血酸鹼值約pH7,會改變原本私密處的弱酸環境,鹼化會不利乳酸菌繁殖,細菌容易入侵,如果免疫力較差,感染風險更會大幅提升!而懷孕婦女感染發炎,更會引發早產、流產和產後子宮內膜炎等問題。平時的清潔保養,身為現代忙碌的女性,與職業媽媽們,更不能忽視的喔!
🌹HH私密玫瑰純露抗菌潔淨慕斯🌹
其實不瞞各位,當初玫瑰控只是因為這款潔淨慕斯有添加了保加利亞的玫瑰🌹純露,一整個腦波弱就答應全數帶帶回家😏(頓悟了原因)
多達12種植萃成分,10種植萃成分是經過法國有機權威ECO CERT認證,不含近年剖具爭議的Paraben防腐劑,只能說廠商完全把商品當香水在調香了,但又不是香水濃郁的香調,使用時是淡淡天然的香味,應該因為是用精油調香的關係,洗完天然的香氛一整個很放鬆😌
這次選擇的是兩種口味(請勿食用😆)
🍬甜蜜荔枝🍬
香味介紹:天然布枯葉萃取、食品荔枝萃取、食品紅茶萃取、食品番茄葉萃取、食品葡萄柚萃取
實際味道感覺是葡萄柚為主,荔枝為輔,不像黑莓比較甜,應該是有紅茶相佐關係,這一款味道是比較清新/清爽的葡萄柚跟荔枝的香味。
🎈黑醋栗🎈
香味介紹:天然永久花萃取、黑醋栗萃取、無花果萃取、柚子精油、紅茶萃取
實際的味道很像黑莓的味道,是全部香味裡比較偏甜的一支。
🍃HH私密潔淨舒緩噴霧🍃
草本植物萃取搭配8-10種天然精油調配,每一罐都有清香的spa味,一樣不含酒精與Paraben防腐劑,天然成分敏弱肌都適用,不只能鎖水保濕,還能舒緩在外的私密不適(搔癢 異味...等等)
這次選擇的是三種香味:
🍊柑橘涼感🍊
香味介紹
前調:檸檬、甜橙、佛手柑
中調:天竺葵、紅桔、伊蘭
底調:岩蘭草、葡萄柚、紅柑
我自己也是很偏愛各種橙或柑橘的味道,這個用起來就是很清新的感覺味,末味有木質香氣停留,因為不是很愛薄荷的關係所以這款也是唯一有選擇薄荷的一款,但用起來涼感不是很重很明顯,只是有微微的舒服涼感,是在生理期使用是很適合。
🌸清新花香🌸
前調:檸檬、佛手柑
中調:玫瑰草、天竺葵、伊蘭、岩蘭草
底調:廣藿香、橙花、白玉蘭葉
這款是我最喜歡的味道,淡淡的花香很清新,很舒服,只是花香味也不是這麼持久,相較其他兩款香味也是比較容易散掉的。
🌳悠然木質🌳
前調:甜橙、佛手柑
中調:廣藿香、天竺葵、伊蘭
底調:檀香、雪松、琥珀
檀香的味道比較為主,帶著一點琥珀,但不會太重,木質香味中會帶著一點點調和作用的甜橙,不會太過於男人味。
小佐茶作伊利亞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K2遠征史超濃縮版】#2
1909:《真‧貴族式登山:義大利王子的K2遠征記》
貴族式登山、貴族式登山,怎麼有點耳熟,什麼是貴族式登山?在古早的封建制度底下,社會中的財富皆由少數人把持,例如君主、領主、莊園主、附庸等等,而偏偏20世紀初的登山活動不比大幅商業化、交通便利的現代,花費極為驚人,要不是自己擁有極深的口袋,要不然就是有組織力量在後撐腰,不然要來一趟喜馬拉雅遠征可說是mission impossible。
再說,不用看這麼以前的時代,咱們台灣也有所謂的「貴族式登山」啦!有這麼一群人因為有意願也有能力出這筆錢,於是大量雇用嚮導、協作和揹工來幫助他們帶路、撿山頭、揹行囊、張羅大小事務,自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背包輕得可以飄起來──於是總被注重吃苦耐勞、自揹自理的岳界人士批評,但此乃延伸意義就是了。
.
話題講回1909年的義大利王子K2遠征記,主角的名字「盧意吉‧阿瑪迪奧‧薩佛亞(Luigi Amadeo Savoia)」落落長不用記沒關係,一般人只需要知道「阿布魯西公爵(Duke of Abruzzi)」就可以啦!
※但要切記阿布魯西是義大利中部某地區的地名,不是人名啊~
我們這一次的故事主角,身材高瘦、面孔英俊,符合大家對於王子外貌上的所有想像,而且不僅如此,他還是位熱愛異域遠征遠勝貴族生活的傢伙,例如曾於1897年到1906年嘗試遠征北極(當時創下最北的航行紀錄)、首登加拿大的聖伊利亞斯峰(Mt St. Elias, 5,489m),還成功地帶領一系列前往非洲魯文佐里(Rwenzori)山脈的遠征,成為當時世界最知名的探險家。
那麼為何這位王子想要攀登K2呢?根據當時美國的報紙所言,很令人不敢置信 … 療情傷。💔💔
簡單來說,他愛上了一名美國參議員之女,但卻因為對方一無貴族血統,二不是天主教徒,三不是義大利人,遭到皇族內部亂棒打鴛鴦,一度論及婚嫁的神仙伴侶不得不分手。
心碎的王子可能是剛好在這個時候看到了上一篇中瑞士醫師所出版的K2遠征記(而且對這座山的描述頗為樂觀),於是決定 … 走!爬山去!我要忘記這無情的世界啊~~~
😢
.
.
好啦,總算我們的話題回到 #K2 了。
當年的交通遠沒有現代這麼方便,王子的隊伍光是從歐洲出發到現在的伊斯蘭馬巴德(巴基斯坦首都),就花了兩周時間。在其後走向基地營的旅程中,行李的初始總重達恐怖的9.5公噸,運輸隊伍人數則高達 250人,兩旁側翼還有負責供奶的山羊和綿羊群隨行… 當然這些俗務都不是王子需要擔心的事,他沿途接受當地官員、王公貴族招待,和其餘隊員一同氣完神足地抵達K2基地營,然後立即開始勘查可能的路線。
東看看、西瞧瞧,大家都覺得這座山四面八方都太陡峭了,一個雪崩下來就能讓隊伍全軍覆沒,但有三條稜線看起來似乎還有可能性,其中公爵最中意的路線正是K2東南稜,也是上一趟遠征中艾雷斯特的首選。
雖然王子曾經爬上過五千多公尺的高山,但爬八千是什麼樣子,他也只能用五千多公尺的感受來想像,所以最初攀登K2的計畫相當樂觀:在稜尾(約5,400公尺處)建立小型物資站,然後他和嚮導群直接爬到約6,850公尺處,確立好路線,再由協作背負物資上來架設營地,隔天直接攻頂。也就是說,他計畫中只需要三個階段就能登頂!
但他也不是笨蛋,其實他心裡覺得,假如能爬到K2東南稜上的「山肩(The Shoulder, 海拔7,688公尺)」地帶,帶回一個世界最高攀登紀錄也就夠了。
實際上帶頭往前衝的也不是他,而是他從義大利帶來的專業嚮導群;也就是說大部分時間裡,王子只需要在營地協調事務,坐等嚮導群幫他架設好路線。
然而,由於山勢陡峭、空氣稀薄,即使是頂級嚮導也提不起速度來,而且對距離的判斷非常容易失準,遠先看似容易的地形更往往變成了垂直絕壁,一點都不好惹。最後,他們判斷這條路線太過困難,於6,250公尺處頹然而返。
王子大人不太體諒這撤退決定,但同意「假如專業嚮導都認為難度這麼高,那麼協作也一定上不去吧」。
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別的可能路線,這一找就是山南山北走一回,兩周的時間。在這其中,他還「順登」了附近的斯卡楊堪格里峰(Skyang Kangri, 7545公尺),並勉力爬到了6,658公尺處折返,但總結來說,這支義大利皇家隊並沒有找到更好的路線。
.
王子決定退而求其次,轉戰周圍的另一座喬戈里薩峰(Chogolisa, 7665公尺)來拿下他的世界最高攀登紀錄,但這座「新娘峰」也和K2一樣極不好惹。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在天氣變差、疲勞累積的雙重影響下,他和嚮導群仍然挺進到約7,498公尺處,比當時的最高紀錄還高了365公尺。然後?沒有然後了,天氣沒有轉好,隊伍只能乖乖下撤。
這個新世界最高攀登紀錄,要到1922年,也就是13年後才被打破。王子心裡是真的很渴望登上喬戈里薩峰,但行程已然結束,義大利人必須低著頭離開喀喇崑崙。這一路回鄉的漫長旅程中,我們的主人公顯得鬱鬱寡歡,鮮少與同伴交談。
.
.
雖然首支義大利隊伍沒能比上一次遠征爬得更高,但他對後世的影響卻巨大許多──他們的行程紀錄長達469頁,於1912年同步於佛羅倫斯、紐約、倫敦出版,其中的豐富圖資成為了後續遠征的重要參考資料。
這一趟王子的遠征再也沒有復仇記,但在探勘領域上卻是個空前成功。K2攀登史的入門篇章到此為止,再下一支隊伍,我們就要迎來「非常會給地形取名字」的1938年美國K2遠征隊囉!
沒錯,元植跟阿果爬的K2東南稜標準路線──又稱阿布魯西支脈(The Abruzzi Spur),不是王子自己取的,是這支美國隊為了紀念他的探勘功績而取的啦!什麼豪斯煙囪(House’s Chimney)啦、黑色金字塔(Black Pyramid)啦,都是這支隊伍裡的成員首攀並取名的~
讓我們期待下一篇1938:【唯有爬者留其名:哈佛大學高材生領軍的探路100分美國隊】
----------
最後 … 根據「 K2 Project 張元植X呂忠翰八千計畫 」的速報,他們已經從第四營出發,邁向達成台灣首登的路上了。讓我們為他們加油吧!
Image courtesy : summitpost. 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