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火星任務》原著作者Andy Weir想開發一個讀小說的app,他找來一班受試者收集「閱讀習慣數據」,驚訝地發現沒有一個可以定在一份篇章面前看足五分鐘。這可是小說app的致命傷!該怎麼補救?
他把小說放入一個messenger式的對話介面中,以彈播形式讓讀者逐句點播對白,結果發現閱讀時間大大延長,那些沒有定力的受試者都可以一口氣把小說看完。2018年,填詞人林若寧等人把「Tapas」的概念複製到香港,開發了「tbc story」程式,延攬一眾人氣作家獻故事(我首薦陳煩的作品)。小說之死,彷彿借tbc還魂了。
卡爾克勞斯把閱讀分成閑讀和沉重的閱讀,小說科技的結合只救得了前者。還記得《1984》中那部小說攪拌機嗎?黨的工人每天上班把篩過的詞語倒進機器,然後機器就會按照其內在理性生產出不同的小說,滿足人民閑讀的慾望。我覺得這部機器很快會成真,今天的作家不少只是攪拌機的替工而已。
荷里活已掌握了大部分成功故事的方程式,每天倒不同元素進去攪拌,經過精密計算,九成出品必定大賣;相反沒有善用系統運算僅靠個人創見的編導,其「小品」遭遇滑鐵盧的機率則大概五十五十。他們的弱點是「很了解自己筆下的偉大,卻不理會普羅大眾的需要」。
然而,上文之中隱含了一套極危險的分類學:閑讀—大眾—庸俗—成功,以及沉重—個人—偉大—失敗。是誰把人推進這種既成概念的陷阱之中?
你或者說:「事情就是這樣。」但我逃避這種答案,正如我逃避彈跳式對白作為小說之死的解。
小說是要叫人逃脫,而不是落入某個既定結構之中。小說攪拌機判斷兩組詞語相關需要扣上,全人作家就需要徒手硬生生把它們分開,思考和尋索另一個可能。但不知何時開始,無論予眾和受眾都失去這種能力,在「內在理性的」關聯網中逃不出來,連讀小說也無濟於事。
很多人都主張俗套充斥才事至於此,但你有沒有發現俗套的文本也正在死去?走進書展,人們拉着篋帶足現金渴望消費俗套,想搶購一些潮流最興的書籍附庸一番,百轉千回卻發現連那種東西也沒有。當俗也在死去,再談雅俗對立便算過時了。
我見到補充練習也可以開outlet,一個小孩主動查詢店員找推介(而不是他的家長),想閱讀理解突飛猛進。我忽發奇想:把小說寫成練習題吧!「大人專讀的閱讀補充練習」,這樣他們就會爭相搶購了,說不成比起小說app更能掀起風潮。
好諷刺,救俗成為當務之急。
(邀請你看一看《捉姦》這本小說,衷心希望你趁今天到書展或找朋友代購,因為我不清楚往後書局是否准售,這本心血是否要到此為止。)
作者
#作者 #小說 #捉姦 #愛樂 #出一點 #書展
===========
作者,生於香港,已出版小說《地球另一端》,可inbox網購。新作品《捉姦》於書展「出一點文創」1A-B10攤位有售,預購者可到場取書或等候郵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小品 雅 集 店員 在 吃貨回憶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有照片,你有耐心看完嗎?》
關於書寫
我愛上了一種老派
走進小品雅集,我說:「請幫我介紹入門的鋼筆。」店員說,最便宜的一隻只要70元,我有點緊張笑著:「有再貴一點的嗎?」說完就為了自己的害羞扭捏後悔不已。
他們領我到地下室,負責的店員是個老手,信手捻了好幾隻,大概是初學者見多了,他簡單的叫我放鬆握筆,筆桿略略傾斜,隨即就說:「來,寫寫看。」
就這麼寫寫畫畫好幾個字,店員認證了:「你學得很快!」
我很享受自己的意志和力量透過筆桿、筆尖、筆舌,經由墨水這麼肆意宣洩在紙張上,所有的抑揚頓挫、起承轉合隨著行氣,在紙上律動起來。
那是屬於紙、筆、我三方的默契。
寫字變得需要成本了,想要寫的好看,提筆和下筆就得花些時間斟酌,握筆的姿勢也不能亂了套。為了正常導墨要定期書寫、換墨,必要時得洗筆。
書寫居然成了一種神聖繁複的儀式。
這樣很好,由於人心難忖,凡事皆三思而行!
小品 雅 集 店員 在 土法練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偽開箱]去小品雅集進得去差點出不來 店員&朋友協力推坑COMBO
寫樂 四季織 雪椿 14K金 MF尖
這美人胚子灌了寫樂四季彩 櫻森墨水
少女心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