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嚴峻,農委會自本月16日公布停灌,停灌範圍包含桃竹苗地區。其中停灌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水稻,尤其現在正值二期稻抽穗期,水稻需要較大量的水分涵養才能結出優質的稻穀,限水令來得又猛又急,此時限水幾乎是宣布二期稻成為空包彈,注定收成欠佳。
竹南、造橋及後龍依靠明德水庫的水源進行灌溉,也在停灌範圍內。儘管這次停灌補助的額度是歷年最高,政府似乎給足了誠意,但限水對於農業的影響重大,值得大家一起來討論。
#停灌的影響
苗栗是農業大縣,對於造橋鄉、後龍鎮、苑裡等地區都是很重要的產業。由於遲遲沒有降雨,開始限水後明德水庫的蓄水量並沒有改善持續探底,短期內幾無可能解除限水令。面對這個情況,只能改抽地下水因應,沒有抽水設備的農地可能面對作物任其荒廢的命運。
限水之後農業必定受到衝擊。除了最基本的農業生產影響,無水可用的農民幾乎是被強迫失業,習慣的農耕生活丕變。農田的生產力同樣也會因為限水減弱,例如田地荒廢後老鼠破壞田埂水道、雜草大量生長讓來年需要花費更多力氣整地。
「水」是農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斷水就是斷了農業的生路。近幾年在農業勞動力政策的號招下有不少青農的出現,例如後龍就有許多人申請「小地主大佃農」。對於這群青農而言背著貸款、用有限的金流在農業界打滾,正是衝刺的時期。
我們詢問在後龍實際耕作的農民停灌議題,他表示:「補助很討厭,正常的人都不想要這樣,我自己有田可以吃為什麼要拿補助?」
我們需要更主動地面對農業缺水的議題,透過事先預警,引導農民在缺水的年份進行生產調節,多種植旱做;透過埤塘、滯洪池,分擔水庫的用水壓力,都是可行的辦法,停灌並非只是農人的損失,而是跟生活在台灣這一塊土地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台灣人吃台灣米,台灣水養台灣米。這波乾旱下的停灌,值得我們深思該如何面對越加頻仍的氣候災難與水資源議題。
#補助申請至10月30日
#補助發放爭議點
對此中央農委會提出補助方案,此次停灌補助稻米一公頃14萬,其他作物則是三萬(短期作物)到十四萬不等。補助金額則號稱以105%的比例補助農民損失,歷年來最高,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困難並非補助能夠解決。
🔺實際耕作人認定模糊:例如部分耕作人與地主僅有口頭約定,導致耕作人缺乏相關「實際耕作的證明文件」。
🔺地主無償提供土地給實際耕作人耕種,土地所有權人卻沒有得到相關利益,導致地主與實際耕作人之間有所衝突。
只要是跟土地有關的補助,當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承租者常常敢怒不敢言,以免租來的土地被地主收回或是面臨租約中止的情形。104年大旱就曾產生類似爭議,當時農委會以「由地主與佃農協調」作為回應,撒手不管的態度便發生補助錯發的問題。由於普遍以口頭約租地以及對農村對於人情重視,「土地別人種、補助地主拿」的狀況屢見不鮮。
日前農委會表示:「實際耕種者簽署口頭約定切結書就能申請停灌補補助,地主若擅自申請不排除日後以法律行動追回」。農委會這次在補助發放對象更動的決心實屬難得,只是是否真能撼動長期以來地主為大的狀況,以及實際的執行成效,都有待觀察。
#除了錢,#政府還能做什麼?
在智慧監控下,水利會對於今年的水情早已有所掌控,也透過輪灌的方式因應。然而無論是輪灌還是停灌,都只是不同程度的減少農業用水、消極地處理缺水議題,讓農業站在被犧牲與被動的角色。
動不動就無水可用,政府又有什麼立場號招青農返鄉呢?又,行政院在 100年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訂定「國內糧食自給率在 2020 年提高至40%」及「加強農業用水水質與水量管理,提供安全穩定灌溉水源」的目標,難道只是說說嗎?
停灌並非只是農人的損失,而是跟生活在台灣這一塊土地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台灣人吃台灣米,台灣水養台灣米。這波乾旱下的停灌,值得我們深思該如何面對越加頻仍的氣候災難與水資源議題。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70的網紅蕭美琴立委辦公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面臨整個區域整合的趨勢,必須積極尋求加入 TPP、RECP 等區域整合的機制當中。去年各國已達成 TPP 最後協議、所有的談判均已結束,我們也取得相關TPP 談判結果的本文,惟行政院、經濟部後續的相關資訊卻相當有限。經濟部宣稱 1 月份已成立 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相較過去在服貿議題上的處理...
小地主大佃農補助 在 洪慈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經過幾年努力爭取,慈庸終於替農民完成心願!#大型農機補助申請11月已開跑!
上任之後,許多在地農友紛紛來到服務處反映同一件存在已久的大問題——承接在過往「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下的大型農機具補助,因為程序繁瑣、條件複雜,#過去40年來成功申請補助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小區塊代耕農越來越多的現代,這項補助是非常重要的,一台大型農機具現在就要價300到400萬,對農民是很大負擔。一項立意良善的農業補助,如果幾十年來幾乎無農民申請成功,那絕對有檢討必要。
慈庸團隊過去幾年,持續向農委會爭取相關預算,要求檢討舊制度;也針對農友需求邀請農委員主委來台中座談交流,經過持續努力,鄉親、農友們關心的「大型農機具補助」終於在11月1日正式上路囉!
用心了解在地心聲,化為中央政策的改變,國家制度才能跟人民站在一起。慈庸會繼續努力!
✅了解補助內容
https://reurl.cc/D1jz1j
-
✅線上小額捐款相挺慈庸:
https://donate.newebpay.com/hjj/2020taiwanwin
洪慈庸政治獻金專戶
郵政劃撥帳號:22847909
帳戶名稱: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洪慈庸政治獻金專戶
小地主大佃農補助 在 洪慈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經過幾年努力爭取,慈庸終於替農民完成心願!#大型農機補助申請11月已開跑!
上任之後,許多在地農友紛紛來到服務處反映同一件存在已久的大問題——承接在過往「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下的大型農機具補助,因為程序繁瑣、條件複雜,#過去40年來成功申請補助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小區塊代耕農越來越多的現代,這項補助是非常重要的,一台大型農機具現在就要價300到400萬,對農民是很大負擔。一項立意良善的農業補助,如果幾十年來幾乎無農民申請成功,那絕對有檢討必要。
慈庸團隊過去幾年,持續向農委會爭取相關預算,要求檢討舊制度;也針對農友需求邀請農委員主委來台中座談交流,經過持續努力,鄉親、農友們關心的「大型農機具補助」終於在11月1日正式上路囉!
用心了解在地心聲,化為中央政策的改變,國家制度才能跟人民站在一起。慈庸會繼續努力!
✅了解補助內容
https://reurl.cc/D1jz1j
-
✅線上小額捐款相挺慈庸:
https://donate.newebpay.com/hjj/2020taiwanwin
洪慈庸政治獻金專戶
郵政劃撥帳號:22847909
帳戶名稱: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洪慈庸政治獻金專戶
小地主大佃農補助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台灣面臨整個區域整合的趨勢,必須積極尋求加入 TPP、RECP 等區域整合的機制當中。去年各國已達成 TPP 最後協議、所有的談判均已結束,我們也取得相關TPP 談判結果的本文,惟行政院、經濟部後續的相關資訊卻相當有限。經濟部宣稱 1 月份已成立 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相較過去在服貿議題上的處理,政府願意更積極地與社會各界溝通,本席予以肯定,但是針對法規盤點包括國內的法規中落差的部分、及協助可能面臨 TPP 負面衝擊的相關弱勢產業,做了哪些準備?本席關切我國加入 TPP 的議題已歷經 3 任院長,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溝通」,但與國會溝通上的相關資訊明顯不足。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目前看來是宣傳多於實質。以日本為例,這必須靠整合外交系統、農業體系、經濟體系及貿易體系合力達成目標,絕非單靠個人的力量進行溝通或上網宣傳。
部長:已指示各部會於 3 月31 日前,必須將所有法規落差及盤點完成清倉,並列出最後的清單,屆時會是溝通的良好時機。將於 3 月底一併提出我國加入 TPP 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初稿。
▶各部會在評估的過程中,應特別關切弱勢產業尤其農業,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及最近農委會所提出的數據,預估將有 600 億到 700 億元的農業損害,勢必要儘快協助農民做相關產業調整與輔導措施。院長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在東部務農,但至今未見政府對東部農業積極的政策,好讓整體農村經濟出現新的活力與發展的契機。再者,即便東部地區有良好的農產品及極佳的天然環境條件,惟現今東部最匱乏的正是農業二級加工設施。東部良好的農產品送至西部加工,再送回原產地行銷,這些物品在交通運輸上所需要的成本,對一般的小農、家庭農業、部落型農業或社區型農業而言成本負擔大,對地方農村的經濟也沒有顯著的助益。東部地區所欠缺這些環節,本席與政府已經討論多年,從當初討論在地經濟的問題,直到現在我國準備加入 TPP 的過程,均遲遲未見政府提出相關配套與具體作為。現今農委會規劃的方向也較欠缺小農與家庭性小型農器的輔導與協助,大多以傳統的農會為輔導機構的型態,既無法因應新的趨勢,也無法提高年輕的農民願意留下來,以創造新的農業、農村活力發展的新契機。建請農委會在計畫推廣方面應該特別注重青年農村創業。另外,要個別農戶裝置自己的加工設施,經濟效益有限,所以需要進行整體區域性整合,這個整合該由誰來做?是否要依賴傳統的農會體系,還是要另外成立一個可以超越以鄉鎮為基本標的的新型態區域整合機制,理應跟地方、農改場、農糧署溝通,地方的農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返鄉的年輕人的需求是什麼?就我的了解,目前行政部門並未積極地跟他們溝通,就他們的需求做比較直接的規劃。
農委會主委:今年開始執行的花東計畫有機農業面積應會倍增,全國農業面積為六千多公頃,花東地區的面積則占一千五百多公頃,依照4 年計畫,未來有機農業將會倍增三千五百多頃。花蓮與台東的縣長都非常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與食品加工,譬如現今批發市場改建計畫須花費兩億多元,這部分在花東計畫中已經核定,至於相關的產銷履歷,或是保健食品方面,目前我們也正在評估花蓮縣的相關產量是否足夠,如果相關產量足夠,農委會將輔導他們成立加工廠。今年 1 月,已在花蓮舉辦青農座談會,將花蓮的青農為重點規劃對象。另外,除了農會以外,也會針對產銷班進行規劃,希望吉園圃能導向產銷履歷。
▶過去以相關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做為補助依據,但是這個辦法也有一些限制,譬如當農損面積沒有達到一定比例時,農民就拿不到相關的補助,如果土地承租產生相關的爭議,農民也會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之前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許多大佃農、年輕務農者都面臨極大風險,去年開始試辦農損災害保險制度,其實印度早就推行,其他國家推行的制度應該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為什麼試辦至今只有高接梨部分納入相關的保險機制,畢竟種植高接梨農民的比例還是不多,希望這個保險制度的建置能讓更多農民受惠。
主委:高接梨部分比較好推動,所以只納入高接梨,今年開始推動芒果、水稻、農業設施及漁業中的石斑魚,以及溫網室之類的農業設施。商業保險也正在談,如果保單出來,由農民投保即可辦理。
小地主大佃農補助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口頭質詢─
▶除颱風災損補助問題外,東部地區富里玉里一帶因焚風所衍生後續稻熱病問題,雖非立即可見,但希望農委會積極提供協助。
▶壽豐鄉黃金蜆產業,其高附加價值,惟夏季水溫過高,需引用其他水源降溫。但現行養殖漁業公共建設補助辦法,並無考量東部天然環境特殊需求,排除淡水養殖魚業。建請農委會儘速檢討該補助要點,納入東部產業需求。尤其7.8月正逢2期稻作插秧,農漁民皆需用水,地下水無法滿足業者降溫需求,對地方產業影響巨大。
▶花蓮地區許多良田沒有被納入農水路規劃灌區內,包含志學有機專區、以及本席向退輔會爭取撥用給花蓮農改場9公頃作有機專區之土地,皆因水源灌溉設施不足,而發展受限。未來東華有機專區亟需用水需求,農委會應全面檢討、並擴大水利灌溉系統。
主委:現在透過水利會有延伸協助,另農村再生計畫裡亦有在社區建構設備。
▶有關修改農舍興建辦法,本席雖認同農地農用概念。惟農委會目前提出的方案,於農民身分認定上有諸多爭議,其認定標準不明確,舉例來說,返鄉務農之青年、小地主大佃農者皆沒有農保。加上相關執行配套環節皆不足,恐造成地方反彈。本席認為應該對土地運用管理採高標準限制,而不應因身分而異,且提升農地農用的關鍵,是提高農民收入,才能達到農用誘因。現許多良田沒有灌溉設施對農民來說才是負擔。請提出書面資料。
主委:目前44%農社建在優良農地上,若凍結農地流失這點都做不成,接下來恐更難處理農地農用終極目標。
▶請儘速邀集動保團體召開公聽會,訂定寵物繁殖業管理辦法,避免人道悲劇重複上演。
主委:11月底前會提出草案。
小地主大佃農補助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法委員蕭美琴於立法院開議期間勤於問政,利用週末假期探訪基層。為了解農村產業與日前蘇花公路中斷對花蓮農產運銷產生的衝擊,蕭美琴深入基層與農民面對面進行探討。
近日花蓮西瓜進入盛產期,蕭美琴日前到訪花蓮中區西瓜重要產地鳳林鎮中心埔,拜訪青年瓜農鍾敏芳,希望透過年輕人的眼光了解農村的困境、展望未來的契機,做為日後研議政策時的重要參考。
30多歲的鍾敏芳體恤父親年邁,因而放棄電子業高薪,返鄉接手三十公頃的西瓜田。承襲父親鳳林西瓜王鍾仁松高超的農業技術,鍾敏芳也種出品質一流的西瓜;此外,他更發揮專長創立品牌「鳳林松贊西瓜」,透過網路把沉甸甸的大西瓜賣出去。本期已經獲得二千顆的訂單,可以說成果輝煌!
蕭美琴和鍾家三代漫步在西瓜田,鳳林西瓜王鍾仁松說,他的西瓜品質優良的原因,是因為在西瓜種植前,使用黃豆作為基肥。土地已有足夠養分,種植西瓜後就不再需要施加肥料。鍾仁松很高興兒子可以承接家業,媳婦則幫忙網路行銷,讓他們的辛苦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瓜農請願 盼協助青年返鄉
許多瓜農也向蕭美琴請願,他們的小孩在都市生活不易,想要返鄉務農卻面臨一些現實問題:老人家需要休耕補助的津貼,「小地主大佃農」又不能由自己小孩申請。希望政府對於年輕人返鄉務農能有更多的政策協助,讓土地、農業技術都能傳承下去。
蕭美琴希望鍾敏芳的範例能夠吸引更多花蓮青年返鄉,為農村注入新血,帶動傳統農業產業升級。